首页 名人故事 自主创新的关键_杨福家院士事迹

自主创新的关键_杨福家院士事迹

时间:2022-07-3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自主创新的关键_杨福家院士事迹怎样培养年轻创新人才?创新型国家是在2010年提出来的。这个题目有定量指标,世界上只有20多个国家称得上是创新型国家。因此我国要在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任务很艰巨。唯一的出路非创新莫属。至今李政道还是拿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第二年轻的人。创新的环境对培育一流的人才至关重要。

自主创新的关键_杨福家院士事迹

怎样培养年轻创新人才?我感到有三个要素对年轻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人生观、兴趣、机遇。

一、创新的主体是年轻人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是在2010年提出来的。这与前两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有联系的,但又是不一样的。这个题目有定量指标,世界上只有20多个国家称得上是创新型国家。因此我国要在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任务很艰巨。我们虽取得了一定的GDP,但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这个路不能再往下走了。那么,要靠什么办法?唯一的出路非创新莫属。

创新的主体是人,特别是年轻人。尽管老年人也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创新的主体是年轻人。因此,要营造一种环境,来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物。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www.guayunfan.com)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科学技术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艾萨克·牛顿

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尼古拉·哥白尼

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美国发明家、企业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贝尔在29岁发明了电话

可以说,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是18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在近代科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在38岁就提出天体运行不是以地球为中心,而是以太阳为中心的。物种起源学说的创始人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家里要他做医生,结果他按照自己的意愿,22岁开始环球航行,提出了物种起源学说。如果在美国就以下问题进行投票:“你认为最伟大的发明家、创造家、科学家是谁?”获得第一的不是爱因斯坦,而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爱迪生在29岁发明留声机,30岁发明电影、电灯,其他发明更是不胜枚举。贝尔在29岁发明了电话。居里夫人(Marie Curie,1867—1934)在30岁发现了镭,44岁第二次获得了诺贝尔奖。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在26岁的时候(1905年),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一年发表五篇文章,实际上每篇文章都可以拿诺贝尔奖,他其中的一篇文章提出了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但并不是他震惊世界的相对论。其实他的狭义相对论,也是在这一年提出来的。李政道和杨振宁拿诺贝尔奖的时候是1957年。当时李政道才31岁,杨振宁是35岁。至今李政道还是拿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第二年轻的人。

法国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玛丽·居里

1904年在伯尔尼专利局时的爱因斯坦

年轻的李政道和杨振宁

看看百年诺贝尔奖的历史,可以确切地说,诺贝尔奖的历史是年轻人的发现史和创新史。1915年,一对父子一起拿了诺贝尔奖,儿子小布拉格(劳伦斯·布拉格)获诺贝尔奖时是25岁,迄今为止他是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2]。他在剑桥大学读书的时候纠正了他父亲的错误,父子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法国的德布罗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1892—1987)王子,对物理学的兴趣产生得比较晚,他在1924年获得博士学位,导师在他的博士论文上作了一个批示,说作为他的导师,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同意他毕业、拿学位。五年以后他就靠这篇论文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提出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不仅有波的特质,而且还有粒子性。穆斯堡尔在1958年得到博士学位后,在1961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穆斯堡尔效应”。沃森和克里克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三个成就之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当时他们都很年轻。

法国物理学家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

发现DNA结构50年后的克里克与沃森(沃森手持第一次描述DNA的文献)

1972年,巴丁(John Bardeen,1908—1991)、库珀(LeonNCooper)和施里弗(John Robert Schrieffer)因提出低温超导理论(BCS理论)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讲是老中青相结合的一个典范[3]。因为巴丁很有名,库珀和施里弗相继拜他为师。巴丁拿出十个难题让施里弗选,结果他选择了一个难题——超导。有人就劝他,做不出来的,换一个吧。当时他的师兄对他说:“没关系,你还年轻,最多浪费三年。”一天他去参加一个晚会,因为提前到了,就在旁边小公园里等,然后灵感来了,魂牵梦萦的思考问题就有了答案。他认为采用这个方法很简单,第二天就告诉了巴丁,巴丁一听,就说他抓到要害了。然后施里弗与师兄库珀一起算,花一个月时间全部算了出来。其中,库珀的贡献在于为超导态建立了正确的物理图像,即电子对,被人们称为“库珀对”。

二、人才培养的三要素

怎样培养年轻创新人才?我感到有三个要素对年轻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人生观、兴趣、机遇。

1.机遇

我先从第三个要素谈起,机遇就是创新的环境。如果没有机遇,不管这个年轻人做多大的努力,也是不能有大的贡献的。我刚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不久,《人民日报》的一位记者采访我,他非常认真负责,令人尊敬。他在复旦大学实地考察了一个星期,最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四篇连续报道复旦大学的大文章,第一篇是头版头条,并加了编者按,标题就是“为年轻人创造机会”。

创新的环境对培育一流的人才至关重要。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林海帆。他1982年从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现在是耶鲁大学干细胞研究所所长。可以说,他是复旦大学30年甚至50年培养出来的生物学领域最杰出的学者。耶鲁大学去年把他和他的研究小组从美国杜克大学全部招聘过来,并让耶鲁大学已有的干细胞小组归他领导。把这种荣誉和重担交给一位华人,是很少见的。我问林海帆怎么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他回答,复旦是给人机会的地方,当时无论哪一位教授的课都可以随便听。对此,我深有同感,我做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样,也听过很多名教授的课,与我的专业并无关系,但我非常感兴趣。他说,他当时听了一些光学和数学的课,而光学正是对他后来作出的成就有很大帮助的学科。他有一个重要发现,有些干细胞要发挥作用,就要另一些细胞同样发挥作用。为了证明这条理论,他把光学课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了。一束激光通过显微镜照射下来,照射范围很小,把旁边的细胞照死了,证明干细胞就失去了作用。他还得到惠普公司设立的一个奖,这个奖只授予年轻教授,全美只有20位分属各个领域的年轻人曾获得。更吸引人的不是这个有65万美元的奖金,而是所有20位获奖者会被邀请到一起,相互交流启发。林海帆说,那次的收获太大了,杰出的人聚集在一起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他得到了很多启发。这20人中,至今有三分之一已经拿到了诺贝尔奖。

美国耶鲁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林海帆教授为毕业典礼致辞

第二个例子,上海光源。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科学工程,在上海浦东张江。2004年12月开始动工,不到三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是一个直线加速器,把电子加速到1.5亿伏,我们日常用电都是220伏,而它要达到1.5亿伏。把电子加速到1.5亿伏并不难,而要把这个电子引到预定的圈子里就不容易了。如同我们发射一颗月球卫星,先让它绕地球三圈,然后踢一脚,踢到一个轨道里面,再奔向月球环绕三圈。上海光源的难度更高,是万分之一与百万分之一的精度差异。上海光源有各种各样的光,包括非常强的X光。机器造好了,把电子吸进去,三个班组分工负责,第一个班组引入电子后,让它运行了800圈,第二个班组就顺利将电子引入另一个圈里,第三个班组的工作也很精彩,让电子一下子达到了35亿伏。原来是1.5亿伏,一下子到达了35亿伏,漂亮之极。工程做得很出色,但我更高兴的是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年轻的专家。三个班组和他们的班组长在世界上、在这一领域就有了位置,世界级的专家就逐步成长起来了。所以大工程给年轻人机会,使得年轻人成了杰出的科技工作者。

上海光源外景

第三个例子,20世纪的两位大科学家—— 一位是玻尔,一位是爱因斯坦。位于丹麦的玻尔研究所建筑结构很简单,但它的阁楼世界很有名,为什么?一位德国年轻科学家——海森伯,在这个阁楼上写出了20世纪三大伟大成就之一的量子论的基本方程。海森伯在导师带领下去听玻尔的演讲。他有备而来,作了很深入的思考。海森伯当场提出的几个问题就切中了玻尔理论的缺陷。玻尔在演讲结束后主动邀请海森伯一起散步,进一步讨论。随后,玻尔把海森伯请到自己的研究所,在阁楼上住下来,两人整夜地讨论、争论。海森伯就在这个阁楼上写下了不确定关系;与此同时,玻尔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另一个方法。两人一个从哲学的观点,一个从数学的角度,殊途同归。海森伯有一句名言:科学扎根于讨论[4]。

我在玻尔研究所工作了两年,我最欣赏的是物理学家发表演讲的教室,而最喜欢的则是餐厅。我每次吃午饭要花两个小时,其实吃得很简单,但是在餐厅里能碰到许许多多的大师,花大量时间与他们交流,很多前沿的问题就十分明晰了,何必再跑图书馆?所以,科学确实扎根于讨论。

再看一个例子,如果问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是哪所,大多数人都会讲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固然不错,但是连续八年被评为全美大学第一名的是普林斯顿大学。在很多中国人眼里看来,普林斯顿大学并不怎么样,因为我们的评价标准之一是大学要大,小是评不上的,办学规模越大,评上的机会越大。美国连续八年将它评为第一名,为什么?它的学生数量不多,7000人左右,其中大学生不到5000人,研究生约1900人,研究生数量确实也不多。世界一流的大学,包括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莫斯科大学,研究生数量都不多。这不是说研究生不重要,而是说从数目上来讲研究生不一定占主要比例。普林斯顿大学一年只授予277个博士学位,150个硕士学位,这个数目远远小于国内的研究型大学。那么,他们的教育优势在哪里?师生比是1:5,有些班级小到只有8名学生。普林斯顿大学不办医学院、不办商学院、不办法学院,那么它有什么呢?诺贝尔奖。产生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7位属于物理学,这就是它的特色。数学上的最高荣誉是菲尔兹奖,世界上一共有48位数学家曾获菲尔兹奖,法国拿了11个,美国拿了23个,普林斯顿一所学校就拿了12个,这就是特色(2007年数据)。数学和物理学,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王牌。所以,办学要有特色,要有特色文化。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出现了几个“有特色”的提法,连讲几个特色。

温家宝总理提出中国高校的特色到哪里去了?普林斯顿大学12个菲尔兹奖是怎么拿到的?毕竟获这个奖项太难了。一位教授9年不出文章,校长、系主任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也不会问他在做什么,这就是普林斯顿的伟大,充分信任教师,相信学校的教授不会随便浪费时间。9年过去了,他攻克了360年没有攻克的数学难题——费马大定理,获得了20世纪最伟大的两个数学成就之一,这位教授就是安德鲁·怀尔斯。还有约翰·纳什(John Forbes Nash,Jr.,1928—2015),真是一位天才,但天才与精神病只有一线之隔。他的精神状况出了问题,但是普林斯顿继续保留他的办公室,没有解聘他,身边的人继续一如既往关心他,30年后他恢复了健康,拿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有本小说叫《美丽心灵》,拿了奥斯卡奖的影片《美丽心灵》讲的都是这个故事。“美丽心灵”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文化内涵,一直在创造着使优秀的和杰出的人才不断涌现的环境[5]。

美国经济学家博弈论创始人约翰·纳什

2.人生观

我讲的另一个要素是人生观。人生观是什么?就是人生的动力。

一个人没有动力,就不能忍受寂寞,忍受艰苦的环境。正因为有了强大的动力,他才能几年、几十年地奋斗下去。格致中学是我的母校,我10年前就开始在格致中学设立奖学金,名字就叫“爱国奖”。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对格致中学有这么深的感情?因为格致中学给了我两样东西:一是人生观,二是兴趣。1960年,我在复旦大学的体育场上遇见了一位初中同学,也是复旦的体育老师。他说,你在初中还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怎么进复旦大学啦,而且还做了原子能科学系的副系主任?我说,我初中是被退学的,因为在黑板刷里放了一个粉笔头,老师怎么擦也擦不干净,在知道是我干的恶作剧之后,学校就勒令我退学了。但进了格致中学之后,我变了。因为格致中学的环境、气氛改变了人。在那里的学习,使我体会到人生是短暂的,在享受了他人创造的财富之后,不能一走了之,应该有所贡献,对社会有回报。说到兴趣,我从小就不喜欢英文,遇到教授英文的学校就想办法转学,但格致中学的老师教得非常好,使我对英文的兴趣大增。在1963年,中国第一次派人到西方国家去学习交流,我是候选人之一。我就和当时的另一位候选人,后来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陈佳洱一起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不断练习,最后40位候选人中,一共有4位通过,我和他都在其中。我认为,一位好的老师,会启发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人生观的教育,激发并培养出他们的兴趣。人生观是对世界的责任,是对祖国的情怀。两弹元勋邓稼先讲过一句话:“一名科学家能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和智慧奉献给他的祖国,使得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自豪、骄傲的呢?”[6]我国的“氢弹之父”于敏一直是位无名英雄,现在渐为人所知,他说:“中华民族不欺负别人,也绝不受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朴素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也一直是我进步的动力。

我在2001年1月1日被任命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校长,穿上了校长的金色袍服,也戴上了学校唯一一顶金边帽。但每当我坐在台上主持毕业典礼,看着五星红旗在校园中升起时,我的心情都非常激动。一位当地老华侨流着泪对我讲,最初来英国时,他们不是被称为“华人”,而是被称为“清人”,而清朝是最腐败的。祖国的日益强盛对所有炎黄子孙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爱国”两字不是中国才有的,就如同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玻尔,对自己的祖国——不到500万人口的丹麦,有很深的爱国情怀。胡锦涛2006年4月在耶鲁大学讲到内森·黑尔,他是耶鲁的校友、美国的民族英雄,他有一句名言:“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2005年我与一位美国四星上将夫妇同机,他说他飞过5000个小时,参加过空战。我问他的夫人:“他这样飞,你怕不怕?”她回答说:“我当然怕,但为了美国的利益他必须飞。”丘吉尔在英国最苦难的时候就任首相,发表了著名演讲,他讲道:“我所能奉献的,只有我的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最终他胜利了,领导英国人民战胜了法西斯。“我有一个梦”是过去一千年中的十大名言之一,那么,我们的梦是什么?要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站得直,站得稳,这也是所有华人的梦。

3.兴趣

没有兴趣,没有好奇心,是没有创造的。上面提到普林斯顿大学的安德鲁·怀尔斯,他攻克了360年的难题。在他10岁的时候,老师给他们讲了“毕达哥拉斯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平方之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在中国叫“商高定理”。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同时还对10岁的学生们说有一个类似的题目300多年没有被解决,平方是成立的,但三次方、四次方是不是成立?300多年前的一位法国科学家就说,不管几次方都是不成立的,并且说他已经有办法证明,但没有写出证明的过程。几百年过去了,没有人能证明。从此,怀尔斯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在1985年当上了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后,开始专注于解决这个难题,最终攻克难关。这就是兴趣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个兴趣,他的道路会完全不同。

美籍华人生物学家杨向中教授

杨向中(1959—2009)教授是美籍华人,他从小生活在中国农村,对农学和养牛很感兴趣。在有机会到美国留学后,他进了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农学院。他是第一个克隆出牛的,不同于克隆羊从羊的乳房拿出细胞进行克隆,而是从牛耳朵取出体细胞克隆,并解决了克隆动物的寿命问题,成了世界有名的克隆专家。兴趣源于青少年时代,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愉快教育应该是基础教育的主旋律。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钟楼

上海一位朋友对我说,他有一位第三代的5岁小孩,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后还要学七八门功课,周末还要去补课。如果不补课,以后就进不了好的小学,最后进不了好的大学。但美国的5岁的小孩在做什么?他也很忙。我见过一位小孩,他在搭积木。用成百上千的积木搭出一个火箭发射模型。他们谁更有创造性,不言而喻。如果不改变“一分定终生”“一卷定终生”,学生就不能快乐学习。创造力和兴趣从何而来?

在我担任校长的、新成立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其教学模式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这里主要运用英国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开展互动式教学,关键是启发学生的心灵,不单单传授知识,而是要发现学生的火种在哪里。我请林海帆教授来学校作生物学方面的报告,尽管我们并没有开设生物学专业,但整个报告厅座无虚席。林教授演讲时间是45分钟,学生之后的踊跃提问,就又花了45分钟。他在演讲结束后对我说,这些问题都很有质量,这样的气氛在中国其他大学很少见。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问题是没有机会的,是不可能有创造的。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在建校90周年校庆的时候,学校请李政道来为校训墙揭牌,他说:“我最欣赏每句话的第二个字——‘学’和‘问’。学问学问,就要学习问问题,不是学习答问题。”孔子早就讲过,“每事问”。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刨根问底罢了”。美国的“氢弹之父”泰勒,进实验室都要问问题,每天至少提10个问题。往往有八九个问题是错得离谱的,但他的伟大创造或许就诞生在另外一两个有质量的问题上。

我们的教师或者家长,有很大的责任去关心学生和子女,发现他们的火种,点燃他们的火种。教师应该是广大学生的点火者,而不是灭火者。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学校的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天才。

耶鲁大学培养了很多美国总统,他们就是向英国学习了住宿学院制和导师制。导师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并且通过住宿学院发展学生社团,学校有250个学生社团,就有250位小领袖,大领袖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加州理工学院是一所2000人的小学校,但拿了32个诺贝尔奖。钱学森就是该校1939年的博士毕业生。它有三个特色专业——航天航空、遗传生物科学、物理学,绝对世界第一。它对学生的要求和培养方向与耶鲁大学又不相同,耶鲁大学要求学生有领导能力,加州理工学院则要求学生有好的心理素质,因为搞科学必须耐得住寂寞。加州理工学院乐于吸收爱好音乐的学生,因为他们一般能够静下心来做事。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英国高等院校的亮点是导师制。

牛津大学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导师边抽烟边与学生交谈,在向学生不断喷烟时,点燃了学生心灵的火种。人的头脑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种。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宣告,我们最值得夸耀的,不是出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得主,而是使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

最后,还有一个人生要素,便是讲诚信。

最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了一个调查:“讲真话是学生基本的品质,你们认可不认可?”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对此的认可度小于10%,初中生只有0.6%。可见,诚信缺失已成了我们今天面临的一大问题。没有诚信,自主创新就会很难。温总理一再强调,教人求真,先做真人。

2000年,我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短文。美国波士顿大学一位历史学教授,也是波士顿大学传媒系的系主任,在要下课时说了一段话,64个词,非常精彩。但一位听课的同学找到了学院院长,说教授最后讲的64个词是其他人发表在杂志上的,他没有说这句话的出处。这位教授知道了这个反映后,立刻申请辞职了。1996年,我在美国最好的出版社出了一本书,中间用了一张某实验室送我的照片,但出版社在校稿时给我写信说,送你不等于同意你用,你必须有本人的背书确认。结果我这本书每张照片后面都有一封确认信,允许我用别人的照片[7]。我在此呼吁,一定要诚信,这样知识经济才能蓬勃发展,才能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1]本文选自白春礼主编的《科学与中国——十年辉煌 光耀神州》丛书中的《科技创新方法集》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本次发布作了适当修改。

[2]参见本书博学编《诺贝尔奖百年是年轻人的创业史》一文。

[3]参见本书博学编《诺贝尔奖百年是年轻人的创业史》一文。

[4]参见本书近思编《对教育改革,必须有更大的作为》一文。

[5]参见本书近思编《大楼、大师与大爱》一文。

[6]参见本书博学编《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一文。

[7]参见杨福家著《博学笃志——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第64-65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