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丰镇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新丰镇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1990年,蚕桑有所复苏,原新丰镇总产量也只有37.06担。新丰镇果蔬经济作物,在民国期间,散种于千家万户,未作统计。新丰镇的果蔬,主要是生姜、西瓜、油菜和李等。尔后新丰镇两次扩并,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基本上成比例上升。
副业生产_新丰镇志

第二节 副业生产

新丰镇副业生产门类较多,主要有蚕桑、果蔬、家禽、家畜、水产等,可惜资料贫乏,现择要记述于下。

一、蚕桑

据《竹林八圩志》载:“蚕桑为浙西大利,里人无家不育。”民国时期,“其种率来嵊县,后有兼育余杭种者。”30年后,“嵊种绝迹,而尽育余杭”。“经历久比较,此善于彼,乃优胜劣汰之故也。嵊种食叶不竟,眠汛不齐,小大不匀,耗桑多而需时久,丝虽白而缫质不丰,茧一斤才得丝一两二钱,由其茧衣浓也。余杭种,食量强,能尽叶,故眠汛齐,蚕身匀,可缩短二三日之育期,茧大而衣淡,每斤可缫丝一两五六钱。美国人比较拉力,以‘绿嘉兴’为最优,常乐购之。拉力即伸缩力,余杭种丝微绿,以产于嘉兴,故有绿嘉兴之名”。《梅里备志》卷2《物产》云:“绿丝:里中产,其色带绿,光滑坚韧,为出产大宗。”《八圩志》又云:“然余杭种,质稍弱,遗传之毒菌较多,饲育失宜,病发莫遏,辄致无收。”由于茧价不稳,病害难控,蚕农育蚕,喜忧参半。有的年份丰产不丰收,有的蚕户眼看蚕宝宝就要上山作茧,一二天内却突然死光,斋神拜佛,无济于事。“辛未年(1931),上簇之际,连雨五、六日,缫质大坏,茧一斤得丝八钱。壬申(1932),大帮到山,初则暴热,继以烈风雷雨三四日而未已,缫质更逊去年。”“茧价比前落三分之二,次货一斤,售不到一角。野老吞声,室人号泣,投环奔井,日接于耳。”但养蚕毕竟周期短,收获快,正常年景,还是农民衣食所依,正如新丰一带的《养蚕词》所唱的那样:“去年无襦今有裤,毕竟蚕桑是长算。不怕官私两迫促,但愿年年如此十分足。”蚕农还是努力饲养。蚕农“恃蚕桑为生活,编户穷黎,终岁衣食之给,赋债之偿,咸属望于此”。“有得之则生,不得则死之。”

建国初,新丰镇的蚕桑业犹可,1951年和1952年,新丰乡全乡养蚕收获张数分别是3719张和3945张,单产24.5—25公斤。总产在2000担左右。1958年起,人们为了填饱肚皮,偏重粮食生产,桑地逐年受到毁坏;农药对蚕桑的危害也很烈。因此,1958年全公社(包括步云、大桥、净相)收获张数仅7020张,单产12公斤,总产为1694担。其中春蚕3915张,单产17.5公斤;夏蚕686张,单产5.5公斤;秋蚕1967张,单产4.5公斤;晚秋蚕452张,单产5.5公斤。受计划经济影响,人们在贯彻“以粮为纲”的方针中,有人错误地提出“种姜吃姜,种桑吃桑”,大搞挑岗填浜,把大批桑地改为稻田,因此蚕桑业便一蹶不振。至1990年,蚕桑有所复苏,原新丰镇总产量也只有37.06担。近年又有所发展,2001年,全镇桑田2421亩,产茧435.4公担,即870.8担,经济收益70万元左右,其产量远未恢复到建国初水平。新丰蚕桑退位,取而代之的是花卉苗木,2001年,全镇引进果树苗木100万株,为农民致富开辟了新领域。2002年,全镇拥有苗木面积1508亩,比2001年增加1060亩,增长2倍,销售苗木285万株。2003年,全镇已拥有苗木面积6000亩,销售苗木400多万株,总收入达到1250万元,成为秀城区苗木生产第一镇,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二、果蔬

新丰镇果蔬品种颇多,与周边乡镇亦大体相同,其收获期如下。

正月:油菜、菠菜

二月:薹心菜、青菜、茭菜;

三月:莴苣、芥菜、苋菜、芹菜;

四月:笋、蚕豆、梅、樱桃、韭菜、蒜苗、地蒲、茭白马铃薯

五月:桃、枇杷、杏梅、洋葱、黄瓜、佛手瓜、冬瓜;

六月:西瓜、南瓜、黄金瓜、苹果瓜、甜椒、辣椒、豇豆;

七月:李、石榴、白蒲枣、西瓜、丝瓜、茄子、新毛豆、新姜、葡萄、莲蓬、菱、葱;

八月:柿、毛豆、白扁豆、刀豆、四季豆、姜、蒜、番茄

九月:姜、白菜、芋头;

十月:萝卜、大头菜、乌塌菜;

十一月:雪菜、黄芽菜、茨菰、香芋;

十二月:包心菜、荸荠。

以上所列,指的是果蔬主产的月份。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推广大棚蔬菜,实行科学栽培,市场上供应果蔬已不分季节。

新丰镇果蔬经济作物,在民国期间,散种于千家万户,未作统计。建国后,农村因一直侧重于粮食生产,经济作物面积比例很低,也无可靠资料。

1986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反映,原新丰镇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2470亩,比1985年增加700多亩,可见在1985年之前种植面积极少。直至2002年,政府号召和引导农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镇种植生姜、西瓜、蔬菜和花卉等经济作物,面积达到7.31万亩,比1998年增加了近6万亩,粮经比例变成49:51,2003年经济作物面积为7.46万亩,粮经面积比为47:53,种养收入比例达到26:74,这可谓农村在农业结构上的重大突破,为农民致富寻到了新的源头。

1.油菜 境内在明代栽种油菜者已经较多,为了解决油菜与水稻轮作的季节矛盾,开始用育苗移栽技术。清·康熙年间,油菜生产迅速发展。民国时期,已普遍种植。新丰油菜皆为平湖县的姜黄菜籽,皮薄油多,品质上乘,颇受外地青睐。具体种植面积和产量,未见记载。建国初期,全乡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亩左右,油菜籽单产50—60斤。据《新丰人民公社资料汇编》记载:1956年,面积8222亩,单产74斤,总产6061担;1958年(大公社),面积20071亩,单产41斤,总产8133担。以后20余年,受“以粮为纲”影响,油菜籽产量时起时伏,徘徊不前。直到实行联产承包以后,油菜籽产量才迅速提高。根据镇政府档案资料反映:1989年,原新丰镇油菜籽总量为52.12万公斤,折合成担为10424担;1990年,原新丰镇油菜籽总量是64.8万公斤,折合成担为12960担,与1956年时的油菜籽丰产年相比(行政区域大体相等)翻了一番。尔后新丰镇两次扩并,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基本上成比例上升。进入新世纪后,增长幅度较大,2001年全镇种植优质双低油菜24440亩,总产量为356.3万公斤,经济效益是677万元;2002年种植25000亩,总产量为370万公斤,是农民经济作物中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油菜主要是产籽榨油,嫩时可摘取部分菜心,即薹心菜作蔬菜用。

2.西瓜 明代就有种植。明、清时期,产“三白”瓜(即白皮、白瓤、白籽),皮薄肉脆,味道鲜甜。民国初年,从江苏江阴带来“马铃瓜种”,马铃瓜,形似枕头,瓤色虎黄,俗称“枕头瓜”、“老虎黄”。它皮色深绿有条纹,瓤色虎黄晶莹,味甘鲜、无渣滓,而且耐储运,因而“马铃瓜”逐渐取代了“三白瓜”,沿袭将近半个世纪。民国二十三年(1933)产量最高,大多销往上海、无锡。抗战期间大幅度下降。建国后,西瓜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但马铃瓜品种因产量不高,已退化。据《新丰人民公社资料汇编》记载:1955—1958年4年间,西瓜种植面积和产量如下:

img78

60年代初,由于连续3年遭受洪涝灾害,农民闹饥荒,西瓜种植大面积减少,增种水稻面积。仅有的几亩西瓜田也是遭灾受损。1968年,新丰公社西瓜获得大丰收,为总产量最高年。1977年,省工作队来新丰指导农村工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日报》社长于冠西,对繁荣一队的西瓜栽培技术大加赞赏,于1977年11月27日在《浙江日报》上发表了《种西瓜的启示》长篇札记。1979年,全面推广“中育1号”,它具有抗“炭疽病”较强、长势旺、成熟早、皮较薄、糖分高至12度的特点。1984年,平湖瓜豆研究所培育成功“平优1号”、“花玖”和引进了“新克”、“圳宝”等10多个品种,新丰镇也大量种植这些优良品种。其中“圳宝”,由于具有成熟早、抗病好、座瓜力强、稳产高产、糖度高、耐储运等优点而受普遍欢迎。近年来,品种时有更新,推广小甜西瓜,讲究质地,提高经济效益。2001年,全镇西瓜种植面积16513亩,总产量673000担,经济收益约1346万元。2002年,西瓜种植面积1.7万余亩,总产量约700000担。

附:种西瓜的启示

种西瓜的启示

冠 西

留荣大叔种西瓜,在新丰这一带是有点名气的。同样的土质,同样的品种,别的队一亩收三四千斤已经算不错了,他一亩能收六七千斤。要讲瓜的品位,那更不相同。他种的瓜,个大、皮薄、汁水多、甜度高。关于甜度,农大的园艺系老师就地用仪器测定过,比别队的要高好几度。

不论晴天,雨天,也不管早晨,黄昏,只要你到繁荣一队去,总看到他戴一顶旧草帽,在生产队这6亩半瓜地里活动着。那里是一片翡翠世界。那些“旭东”呀,“解放”呀,“华东26”呀,种种名色的瓜,张着肥嫩的叶,吐着蜷曲的须,伸着毛茸茸的藤,你追我赶地在争取着自己的空间。而那些初生的幼瓜,就在繁茂的花叶荫护下,悄悄地膨胀着。头天清晨看看像茶杯口大,第二天傍晚看看就像拳头大了。一场夏日的阵雨过后,第三天再看看,在那些周边镶着一串晶莹的露珠的瓜叶下,它们竟比饭碗还要大了。这充满生机的田园景象,给人以无限的喜悦和朝气蓬勃的情趣。

瓜畦里几乎连一根草也难找到。顺便带一句,隔壁一个队的几亩瓜田,一眼望去,竟是蔓草横生,小茅草、狗尾草,剑拔弩张地威胁着瓜秧的生长。(后来我们已经动员大家把草拔掉了)起初有一天,我们本想去帮留荣大叔干点拔草之类的生活。到了一看,只好跟着他学授花粉了。

留荣大叔种瓜,已有20多年的历史。除了对集体经济热心积极,认真负责以外,他比别人多的是一股钻劲。他从孵秧、整畦、施肥、授粉、育瓜、留种等等有一整套办法,但从不满足。今年他见到了农大园艺系的老师高兴极了。每到一起,简直像故友重逢,说个没完。尽管一个说的是马来西亚华侨的广东官话,一个说的是当地的吴语,相互并不是句句都能听得懂。今年他新种的一部分从国外引进的“四倍体”品种,就是这位老师送他的。7月10日这天,这品种的瓜有的已七八斤重,当时估计再有半个月就可成熟,每个会有二三十斤重。他几次带我们小心地迈过探出头来的嫩藤,走在瓜畦间的小径上,指东画西,评说着每个品种的特征,每只瓜的开花、授粉时间和生长情况。对满地的瓜,他几乎像托儿所的阿姨对每个孩子那样熟悉。所以,当这位老师掏出一把系着小绳的彩色塑料小牌牌,教他在需要留种的瓜蒂旁挂标记时,他笑笑说:“用不着,用不着,都记牢的。”他从这位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叫“二倍体”,什么叫“四倍体”,为什么“二倍体”(一般品种的瓜)和“四倍体”(人工培育的诱变品种)杂交,会变为“三倍体”。这“三倍体”的瓜,就是现时国际市场上供应的时髦货—无子西瓜。他现在正用新学来的纸套法,把人工授粉杂交的雌花,一朵朵罩起来。他希望在不长的时期内,能培育出这种畅销国际市场的“无子瓜”,为国争光。同时他希望不需要再由国家花80余元外汇一斤的代价,到国外去进口“四倍体”的瓜子

留荣大叔的瓜为什么种得好?就农业“八字宪法”来说,他样样都下过功夫。这对种好别的农作物都有启示。而我们从他那里得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是个“水”字。

“水”是“八字宪法”的头一个字。毛主席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从留荣大叔种瓜的实践中,这句话似乎应当从两方面来理解:水是农作物的命,水也是农作物的病。他说:我们“下三府”这里(指杭嘉湖)多的是水。不当要水的,水多了就长不好。他指给我们看,他的瓜田,每一畦之间都有一条两尺多深的沟,这些沟挖得既深又窄,边光底平,直通田塍边的排水支渠。他又指给我们看,每块瓜畦之上,每隔一米宽,有一条笔直的细缝,而在细缝下面,则是一条碗口粗细的排水暗洞。这是用电犁牵引着一种专用的打洞工具打成的。这些暗洞又直通着那些笔直的深沟。有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排水体系,就大大降低了地下水位,有利于瓜类作物的根系发达,加上其他措施,就使每株瓜秧,藤壮、花繁、高产。他说,别队的瓜为什么长不这样好,地下水位太高,根扎不深,发得没有力,是个重要原因。

嘉兴地区水网地带的花草、麦类等春花作物的生长,何尝不直接受地下水位高低的影响?!繁荣一队的花草,因为采取了挖沟打洞的措施,亩产可达七八千斤,别队同等条件下,不挖沟打洞,或洞、沟、渠不配套,或挖得不合技术标准的,每亩只收二三千斤。小麦田是否挖沟打洞,产量悬殊也颇大。其实,水稻作物就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这样。老农们说:水稻,水稻,并不常年要水。不该要水的辰光,不要说是内涝成灾,地下水位不降低,也会影响产量。可见,这“水”字上该有多少学问。

降低地下水位,已经比较普遍地引起嘉兴地区有些单位的注意。花草播种的季节,不少单位相互参观,学习和推广开沟打洞的经验。来到繁荣一队参观学习的也不少。走在那些暗洞、明沟、地下渠道旁边看看,渠比沟深,沟比洞深,而干渠又比支渠深,河道又比干渠深,这样就达到了排水通畅,有效降低地下水位、保证春花增产的目的。这是有了比较通盘规划的结果。但是,从大范围来看,也有麻烦的问题。这帐是得算在万恶的“四人帮”和林彪头上的。由于他们的干扰破坏,嘉兴地区整体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被他们骂臭了,践踏了。不要说是太湖流域的整体治理设想,无法具体规划,就是东西苕溪下游地区的排水和大片圩田的内涝问题,也无法根本解决。加上许多内河航道,没有砌石护岸,航运和挂机农船逐年增多,每逢机船驶过,层层巨浪冲刷泥岸,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不少河道,河岸倾圮,沿河道路、桑田毁坏,河面不断加宽,河床不断抬高,直接影响了圩田排涝和地下水位的降低。今年一场8号台风,嘉兴至平湖的大塘河,河水倒流,好几个公社的道路、田塍,水深及膝。幸好当时晚稻尚未扬花,干部群众又日夜奋战,使损失减低到了最低限度。

由此可见,要解决这里的“水”的问题,既要“小处着手”,例如打洞、挖沟、排灌分系等等。许多事例已经证明,这些措施,当年、隔年就可收到非常明显的增产效果,特别是对春花作物这样。但还要“大处着眼”,采取整个流域、大片地区的整体综合治理办法。

9月末尾,我们遇到了嘉兴地委的主要负责同志。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同志,又是坐车,又是乘船,又是跑路,正精力充沛、风尘仆仆地奔波于有关各县,亲自察看地形,调查研究,规划着两条主要的出海工程。他得出的结论,讲出的道理,和那种瓜能手留荣大叔以及别的老农讲的基本一致:在杭嘉湖这里,不解决水的问题,想从这全国闻名的“粮仓”地区(顺便说一句,只嘉兴一个县,每年提供给国家的商品粮就有三亿七千万斤)拿更多的粮食,是不可能的。当然,这并不排斥其他条件的重要性。但是,从这里的实际出发,从今年冬季开始,农田基本建设的主攻方向应当放在哪里呢?应当放在“水”字上。既要在局部上的降低地下水位上下功夫,首先保证春花丰产。又要在整体上解决内涝和适时排灌的问题。所谓适时,就是要排立刻就能排出,要灌就能马上灌足。这两条横贯整个水网地区的出海工程,主要也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这是从前想了多年而没有办到的事。这还是第一步。要干好它,不流几个冬春的大汗是做不到的。粉碎了“四人帮”,加给干部群众的那些帽子、棍子、手铐、脚镣都见鬼去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彻底改变杭嘉湖地区的面貌,这是一定能做到的,也是必须要做到的。—和这位老同志愉快地谈着谈着,我不由得又好像走在留荣大叔精心培育的翡翠世界般的瓜田里。那旺盛的生机,感染着人们;那带露的朝气,振奋着人们;那大丰收的希望,激励着人们……

后来,在10月24日,当我们来到桐乡的时候,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已带着背包,率领他的首脑机关迁到留良公社去了。这里,在历史上曾以明末清初反抗异族压迫的吕留良而闻名,现在却是科学种田而著名。据这位领导同志说,县里的一些局,例如商业局、粮食局等等,也正在往下搬。各部、各局都分片包干一两个公社。县里当然不唱《空城计》,但只留个把联络员,把工作都带到下面来。

为了彻底改变水乡的面貌,嘉兴地区不少单位正挽起袖子要流大汗了。

在这之前,在粉碎“四人帮”一周年期间,我又去看望了留荣大叔。当谈起他的西瓜时,他不无惋惜地对我说:“今年每亩收了不到八千斤。原先我是想弄个万把斤的。”他沉思似的说:“主要是后期那150担人粪肥用得稍晚了一些。”

对劳动人民来说,前进总是无休止的!

人们都在想着怎样把自己的工作干得更好些。

1977年11月27日发表于《浙江日报》(选录时有所删略)

三、禽畜

新丰镇的家禽家畜,历来比较单一。家禽:鸡、鸭、鹅;家畜:猪、羊、牛。

家禽鸡、鸭、鹅,基本上都是农户散养,自养自杀,少量出售。其中鸡鸭数量较多,养鹅极少。民国期间,有鸡鸭孵坊,无较有规模的养殖场所。建国后,饲养量有所增加,据《新丰人民公社资料汇编》载:1955年,全乡养鸡86598只,养鸭12127只;1956年,养鸡76976只,养鸭10780只;1957年,养鸡88350只,养鸭15822只;1958年养鸡20897只,养鸭4288只。1958年,公社虽有养鸡场养鸭场,却没有管理好,总量反而明显下降。集体鸡鸭场大多亏损,后来全部解散,重新由农户散养。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农村对农户一直是限量饲养,大多以人口计算,每户限养2—4只,原因是鸡鸭既要吃稻谷,又会糟蹋庄稼。谁家的鸡从笼子里逃出来,飞到稻田里吃谷子,队里会组织人群前去追打。夜里还要查鸡棚,超养了要罚粮食。养1只鸭子要抵两只鸡,因为鸭子食谷比鸡厉害。所以这20多年,农村鸡鸭甚少,要吃个鸡蛋也不容易。不是逢年过节、新女婿上门,平常农民是舍不得吃鸡肉鸭肉的。1980年以后,种粮实行联产承包,养鸡养鸭也由农户自己作主,饲养数量逐年增多,至90年代,正常情况下,每户农户每年饲养量在30只左右,除了自己食用,少量送给镇上亲朋好友,全镇全年饲养鸡鸭总数在40万只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食禽上也越来越讲究口味。2001年,横港村村民陆松林投入100多万元,从国外引进七面鸟肉用鸟种,经过2年多的科学饲养,目前已发展到拥有2.2万平方米,年产30余万只七面鸟的养殖加工基地。这种七面鸟原产美洲,其吼叫时颈面呈红、蓝、白、紫等多色变化而得名。七面鸟饲养周期约4个月,体重20公斤左右,年产蛋150枚,1只鸟出肉15公斤。七面鸟以草食为主,饲养方便,抗病力强,肉质鲜美,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含多种维生素的绿色环保食品,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家畜猪、羊、牛。据《嘉兴市志》载:三国东吴时,军队已畜有“官牛”屯田。唐宋时,“用牛挽船过堰”。清末民初,绍兴等地客籍人用牛“复垦荒田”,成为耕作的主要动力。新丰一带养牛也历来是为耕作需要,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民国期间,普通农户养不起牛,只有地主、富农和部分中产阶层才能拥有。牛的种类,境内有水牛和黄牛两种。雄性牛大多是阉割的,俗称“img79牛”,不会发情,有利于蓄力劳作,专事农事。所有的耕牛,未到老病是不会宰杀的。建国后农村实行土地改革,耕牛作为主要生产资料,从地主、富农家中没收过来,给农民无偿分配。据《新丰人民公社资料汇编》,1951年,全乡没收耕牛248头,分给雇农175.5头,贫农69头,中农1.5头,其他阶层2头。随着农民翻身解放,分到了土地,他们便自力更生购买耕牛,有的独户购买,有的联户购买。1955年,全乡拥有耕牛4165头,1956年4251头,1957年4279头。牛的构成情况以1958年为例:荷兰牛5头,均为公牛;水牛1417头,其中公牛539头、母牛878头;黄牛2215头,其中公牛505头、母牛1710头;另外还有老弱病牛266头,二流子牛59头。1958年起,开始注重对耕牛的防治病工作,全公社3962头,注射疫苗500头,占12.6%。全年因病死亡95头,其中气胎死亡23头,肝病死亡11头,其他死亡61头。发病177头,治愈160头,占90.4%。1958年以后,随着农村机械化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依靠耕牛灌溉和耕作的历史慢慢结束。进入80年代,境内饲养耕牛数为零。出现几户屠牛专业户,他们从外地运来菜牛,宰杀出售,从中营利。

新丰镇养羊主要是湖羊、山羊、绵羊。境内养羊可上溯久远,宋高宗南渡后,杭州宫廷肴馔以羊肉为贵,市场上羊肉消费量剧增,养羊有很大发展。民国时抗战前,养羊处于兴旺时期,羊食草,普通农户皆有能力饲养。1955年,全乡养羊11542只,1956年13231只,1957年13870只。1958年12208只,其中山羊1409只、绵羊3132只。1958年起,上级号召大力养猪,口号是“猪多肥多,肥多粮多”,养猪经济效益也比养羊好,故而养羊业逐渐衰退。半个世纪来,养羊业一直很衰弱,偶有几家农户养几头山羊,自家宰杀食用。

生猪,是新丰镇的拳头产品。清代农家养猪已很普遍,“农民不养猪,如同秀才不读书”成为俗谚。可到民国时期,猪的饲养量明显减少,只有地主、富农常年饲养,一般农户养猪极少,最多养上2头。建国后,农民翻了身,有半数农户能养上2—3头。1955年起,养猪业开始兴旺起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农民的唯一追求。据《新丰人民公社资料汇编》:1955年全乡养猪10550头,1956年15460头,1957年30518头,1958年31720头。1958年,大队畜牧场开始饲养公猪母猪,全公社有公猪8头,母猪2723头;已采用科学繁殖,当年人工受胎189胎,对生猪病害进行防疫,在31720头中注射12371头,占39.9%;当年在823头病猪中,治好514头,占62.4%。全公社涌现出好几户养猪大王,受到县城表彰,有首歌谣这样编着:“斩尾巴,剪耳朵,科学养猪;供销社,出猪王,八百多斤;在县里,展览馆,供人参观;饲养员,巧妙手,个个称奇。”在净相栖凰埭,有一头公猪重达430公斤。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生猪品种质量欠佳,其母体大多是黑色“普大”猪。公猪是长白、大白或约克。肉猪生长期一般需要10个月左右,胴体瘦肉率在50%以下。养猪成本高、质量差,从肉猪出售上农民受益不多。农民养猪积极性靠政策调动,出售一头猪,有化肥和粮食奖励;猪灰可以评工记分,还可分得粮食,全公社每年养猪在3万头左右。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国家和集体奖励政策取消,农民从实际得益考虑,饲养量一度有所下降。为了大力发展副业生产,解决广大养猪户的苗猪出售和捉猪难的问题,于1980年2月,创办了新丰公社苗猪交易服务站。1985年,原新丰镇全年出售商品猪14235头。1990年起,养猪专业户逐步增加,当年原新丰镇饲养量为36000头,出售商品猪20121头,大体与70年代正常年份持平。1998年以后,由于原竹林乡在养猪业上有开拓创新精神,成功地培育了二元猪、三元猪打开了销往上海的大市场,因而养猪大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遍及塘南塘北,成了新丰镇农业的主导产业,变成了农民增产增收的摇钱树和聚宝盆。2002年,在加强对生猪养殖安全的宣传教育的同时,重点抓好生猪的防疫和管理,生猪生产迅猛发展,全年饲养量达到85.2万头。2003年,实现由生猪大镇向生猪强镇的转变,全年饲养量为92.5万头,养猪收入达到3.5亿元,占全部农业收入的70%,主导产业优势明显。

四、水产

清代,镇域内水产丰富,品种繁多,有鱼、虾、蟹、鳖、鳝、螺蛳等,基本上都是自然野生,水质好,产品优,历来闻名,素称鱼米之乡。所产汉塘乌背鲫鱼和三簖蟹,味甚鲜美,为佐酒助兴佳品。新丰镇上,鱼虾蚌蛤,摆满摊头,然作为渔民,其生活却是十分清苦的。

民国期间,新丰镇无人工饲养鱼鳖,渔民们一年四季靠在自然界的塘河中捕鱼捉虾,风雨度日。一只只破网船,停靠在镇东的塘南塘北或散泊于各处浜兜底角。捕鱼方式有装钓、鱼钩、抄网、张丝网、放麦弓、张鳝笼、放捕鱼鸟、耥螺蛳等。渔民到处流动,从“鸟叫做到鬼叫”,生活无依无靠。旧时不搞计划生育,每只网船上总有三四个衣不蔽体的小孩。由于生活所迫,有时沿塘随手搞点烧的吃的,被农民兄弟歧视为“网船上人”。

建国后,政府帮助渔民发展生产,先后在塘北、塘南和竹林等处建立起渔民协会、水产队、渔村,渔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乡镇企业和千家万户家庭工业的兴起,农村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污水的排放,河塘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水产资源遭到极端破坏,造成水乡找不到“曲曲青波”,鱼乡吃不到鲜美活鱼。为了解决“鱼米之乡”吃鱼难,政府号召开发渔塘,人工养殖。1986年,原新丰镇开发内塘272.24亩,放养鱼苗20万尾。1990年,新丰镇淡水鱼总产为191.7吨。90年代末,开发稻田养殖和温室养殖。因自然水源的污染,在自然塘河内已经很难养殖水产,渔民则不再依靠天然资源维持生计,大搞以工致富和以商致富;又由于开发了内塘和稻田养殖水产,部分农民也经营起水产养殖业来,所以农民和渔民的界限便随之打破。现今塘北塘南的渔民已和其他富裕村一样,过上了殷实富庶的生活。2001年,全镇内塘和稻田养殖2162亩,温室养殖8000平方米。年产水产1321吨,经济收益1160万元以上,成了农民副业致富的渠道之一。近年水产温室面积迅速扩大,2003年为3万平方米,2004年上半年增加到4.8万平方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