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实产业基础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实产业基础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实产业基础以茶叶产业为突破口,扭住特色产业不动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做实“绿色发展、富民新民”的产业基础。

(二)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实产业基础

茶叶产业为突破口,扭住特色产业不动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做实“绿色发展、富民新民”的产业基础。湄潭结合县情提出了“着力突破茶叶产业、做大做强茅贡米业、巩固提升烤烟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特色优势产业迅猛发展,跃升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县形成了“茶、米、烟、畜、椒”等优质农产品支柱产业。

首先,以推进茶产业快速发展为突破口,强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倾力打造“中国茶城”。湄潭是中国茶树原生地之一,是贵州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县,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称号的名优茶生产县,素有“贵州茶业第一县”之称。湄潭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有雄厚的科研和人才优势,有厚重的茶文化底蕴。湄潭县紧紧围绕“制定一个规划,建好一批基地,扶强一批企业,打造一个品牌,培育一个市场,形成一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湄潭在历届县委县政府奠定的坚实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在贵州茶产业发展中起引领、示范作用”的要求,坚持高位认识、强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新增茶园22.5万亩,总面积超过32.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6.5万亩,茶叶产量15060吨,产值9.13亿元,茶业综合收入近14亿元,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等称号,全县上下正全力打造“中国茶城”;“湄潭翠芽”获“贵州三大名茶”殊荣,品牌价值达7.69亿元,以“湄潭翠芽”为主的名优茶先后48次获得国家级金奖,茶产业带动的劳动就业已达10万人以上。目前,茶叶加工体系完整并全面实现了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要求,茶多酚、茶籽油等茶业深度开发不断深化,茶叶产业链不断拉长,茶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规模以上涉茶加工企业38家,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茶农20余万人,茶叶专业村20个,省内外“湄潭翠芽”茶叶专卖店达到了315家。2009年“湄潭翠芽”在贵州“十大名茶”评比中获总分第一名。

其次,做大做强茅贡米业。以茅贡米业公司为龙头,按“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产业经营模式,以协会为纽带,坚持在核心基地推行水稻种植保险,通过财政与企业共同为农户办理保险等扶持措施,核心基地成倍增长,基地总面积达20.5万亩,有优质稻米基地15万亩,生产的“茅贡”牌优质大米连续五年获全国优质大米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中国第一米”,仅优质米业每年就为稻农增加收入4000余万元;“茅贡牌”大粒香米连续五届荣获中国稻米博览会金奖。

第三,巩固提升烤烟产业。现代烟草农业格局基本形成,投入2.33亿元建设烟水配套工程61处、密集烤房2887座、烟叶工场6处,现有优质烤烟基地8万亩,集中连片种植8万亩,常年收购量16万担以上,成为上海烟草集团“中华”牌、“熊猫”牌香烟重要的原料生产基地,烟农年总收入逾亿元。

第四,加快发展畜牧业。畜牧业是湄潭传统优势产业,全县有畜牧养殖小区108个,养殖大户7666户,年存、出栏生猪分别达40万头以上,养殖业年总产值达5.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1%增至36%,实现了农村人口人均存、出栏生猪各一头的发展目标。2007年,浙江大学安排专家教授,与湄潭携手实施“产、学、研”项目,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浙江青田田鱼引进湄潭,实施了稻鱼共生系统项目。高效稻鱼共生系统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鱼稻共生,鱼粮共丰。2010年全县已实施青田田鱼养殖项目1.5万亩,为全县粮食主产区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第五,积极发展种植业。湄潭目前辣椒种植基地已达10.2万亩,年产值达3.6亿元以上,辣椒加工规模企业2个,规范化种植水平得以逐步提高。

第六,中介组织发展迅速。农产品专业及综合市场从25个增加到43个,涉农中介组织从43个增加到185个。

通过倾力打造和精心培育,湄潭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兴起不仅为湄潭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储备了人才和技术条件,而且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