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精神贯穿始终。然而,进入新世纪,人类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种种失衡和困惑,对我们的伦理精神应做何反思?我们该秉持怎样的伦理观呢?从“社会关系:人─人”到“发展关系:人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转变,是一种新的选择。

    观点快递

    可持续伦理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透视。它以道德为手段从整体上调整可持续发展系统之间的关系,以使人类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在一般伦理、生态伦理的发展基础上,它实现了伦理思想的合规律发展和革命性变革。

    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基础上的可持续伦理,将伦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框架是“发展关系:人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

    自觉维护下一代人的发展权利,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权利;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新义务;引导人们树立共存意识、和平意识、平等意识、合作意识,并号召人们处理全球问题时要坚持公正原则等,是可持续伦理赋予道德范畴的新含义。

    可持续伦理的道德调控,将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实践,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

    可持续伦理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透视。它根据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以道德为手段从整体上调整可持续发展系统之间的关系,以使人类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伦理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其哲学基础,是人类伦理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一种新型的伦理观,它给传统的伦理学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可持续伦理:新的伦理观

    伦理思想史的发展逻辑表明,可持续发展系统是资源、环境、人、经济、社会五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基础上的可持续伦理,进一步将伦理学的研究范围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资源、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框架是“发展关系:人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

    从一般伦理学到生态伦理学再到可持续伦理,人们对伦理道德的研究日益加深。可持续伦理包容了前二者,但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即可持续伦理调整的关系更广泛。一般伦理学调整人的社会关系并使之遵循一定的规范,为一定的社会秩序服务;生态伦理学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服务;可持续伦理调控构成发展巨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促进整个发展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伦理是伦理学领域中一个新兴课题,它体现并内含着一般伦理学所揭示的基本道德原则。但与一般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相比较而言,可持续伦理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从内容和侧重点方面看,可持续伦理重在“可持续”和“发展”。它既重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它更注重协调发展巨系统之间的关系,更强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伦理包含了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内容,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更强调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之上的互利共生以及人的主动、创造作用。从价值取向上看,可持续伦理不仅指向人类当下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指向人类的未来发展。

    从道德目标上看,一般伦理学所要建构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有序关系,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有序关系。生态伦理学则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加以反省,试图建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可持续伦理不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简单直观的协调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而是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可持续伦理通过倡导和实施新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行为准则,并探寻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在可持续伦理看来,传统的工业文明自然观只强调人作为主体,对大自然无限度的索取和征服,而忽视自然作为客体,对人类的限制作用和反作用;只强调人征服自然的能力,而忽视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正因如此,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爆炸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灾难性危机开始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加深,人类的极端行为终于使自己陷入了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这就导致新伦理──可持续伦理的产生。

    一般伦理学只关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生态伦理学试图用道德来约束人对自然环境的行为,而可持续伦理则以一种全新的、综合的、整体的道德观念来约束人对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及其存在物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般伦理学只关注一个物种的福利,生态伦理学关注的是千百万个物种的福利,而可持续伦理则是一种更为普遍的伦理,一般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只是这种普遍伦理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

    从一般伦理到生态伦理

    人类的道德对象是不断变化和扩展的。总体上讲,人类道德对象的扩展是沿着两种逻辑展开的:其一是沿着主体——“人”的逻辑而展开,具体表现为两种转变:从个体扩展到个体的联合体——人类社会;从当代人类扩展到当代人类的延续体——后代人类。其二是沿着“存在”的逻辑而展开,具体表现为两种转变:从人类扩大到有生命的存在,如动物;从有生命的存在扩大到非生命的存在,如土地、岩石等。

    人类道德对象的扩展势必会引起伦理关系的扩展。而伦理关系的每一次扩展,都会相应地引起伦理观念的更新。当伦理关系由个体扩大到人类社会时,产生了人际伦理学;当伦理关系从当代人类扩展到后代人类时,形成了代际伦理学;当伦理关系从人类扩展到有生命的存在时,形成了动物解放的伦理学、生物平等的伦理学;当伦理关系从有生命的存在扩展到非生命的存在时,形成了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伦理学。

    在人际伦理学、代际伦理学、动物解放伦理学、生物平等伦理学、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伦理学相互借鉴而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植根于这些伦理之中但又完全不同于上述任何一种伦理观的新型伦理思想——可持续伦理。这种新伦理观的特点在于:赋予非人类的物种以内在价值,并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社会扩展到非人的生命和存在,从当代人类扩展到后代人类。正是由于具备这两个特点,可持续伦理才能在一般伦理、生态伦理的发展基础上,实现了伦理思想的合规律发展和革命性变革。

    一般伦理学研究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反映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各种道德意识和道德现象,即它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在道德中的表现,或者说是社会关系中的道德关系。而社会关系则是人与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因而,作为传统伦理学最核心的框架是“社会关系:人─人”。因此,国内外有些学者将这种伦理学称为“人际伦理学”,可以说是一语中的。

    生态伦理学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根据生态学揭示的自然和人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以道德为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动物解放的伦理学、生物平等的伦理学、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都属于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将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扩大到“人──自然”系统,其核心框架可以简约为:“生态关系:人与自然”。

    可持续伦理的新内涵

    可持续伦理由于以一种新的发展观为指导,所以使得许多道德范畴具有了新的含义:

    1.权利 可持续伦理的权利范畴增添了两个新内容:一是当代人要自觉维护下一代人的发展权利。二是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权利。可持续伦理与传统伦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承认自然界的权利。所谓自然界的权利,是指生命和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规律持续生存的权利。传统伦理学认为,人是地球上唯一的权利主体,只有人才有权利可言。而在可持续伦理看来,组成生命和生态系统的每一个物种都在整个系统中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它们以其多样性的存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维护着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从生物多样化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说,人类应当珍惜和爱护地球上的物种,应当确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持续存在的权利。人是自然的代理人和管理者,因而人类要自觉地维护自然界的权利。

    2.义务 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是伦理学的一对互为对应的道德范畴。传统伦理学认为:“道德义务,是指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个人应对社会或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道德责任,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应该选择的道德行为和对社会或他人所承担的道德义务”。传统伦理学的这种定义,主要还是侧重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看待义务与责任的。可持续伦理则将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所适用的范围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进一步扩展到人与自然(资源、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经济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它要求人类承担更多的、新的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这是在传统伦理学辞典中未曾规定过的道德义务。在可持续伦理看来,人类还有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义务。这种义务是人类应当做的事情,并且是人类自觉自愿履行的。

    3.责任 可持续伦理认为,人类具有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责任,并且人要对自己的行为方式负责。当人类作出了有违可持续伦理原则,对可持续发展造成损害时,应自觉地承担责任和后果。可持续伦理需要我们改变一些传统的思想,确立新的责任观念:

    (1)在“只有一个”的地球上,所有的国家都有积极维护、推动整个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一方面,发达国家为追求最大利润和奢侈享受而大量地消耗资源,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不仅阻碍了发达国家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恶化。因此,发达国家对当今世界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要负主要责任。另一方面,不发达国家和贫困地区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为求温饱而不得不掠夺性地使用资源。资源滥用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其根源在于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所以,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就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履行的责任。

    (2)当代人不仅要对当代人的可持续发展负责,而且还要对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负责。由于后代人的意愿在现时代无从得到反映,例如子孙后代无法阻止我们把放射性垃圾留给他们去处理,也无法阻止我们将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消耗殆尽,因此,加强对后代人类负责的自律意识就显得特别重要。当代人对后代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如果当代人的视野只局限于眼前,那就是对未来世世代代的极大失职。面对资源极其迅速地减少、环境被不可逆转地破坏的现实,当代人应当把自己的发展与未来人类的发展自觉地联系在一起,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为下一代人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人类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自觉地培养一种与后代休戚与共的责任感,必要时准备牺牲自己的利益以换取后代的利益。

    4.公正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发展”,这就提出了公正问题。可持续伦理的公正观引导人们树立共存意识、和平意识、平等意识、合作意识等,并号召人们处理全球问题时要坚持公正原则。目前,国际关系中政治、经济等方面不公正的现象比较严重。西方发达国家利己主义环境观和行为是妨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如他们的“高危转移”行为是西方环境利己主义的主要表现,对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负有主要责任。工业革命以来,正是发达国家以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并在实践中奉行环境利己主义,给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5.平等 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当代人与下代人的平等问题,因而,使平等增加了新的内容:代内平等与代际平等。

    (1)代内平等体现了发展的世界性。它强调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特别要注意维护后发展地区和国家的需要。在“只有一个”的地球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没有无限制的发展自由,都必须以不给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危害作前提。在可持续发展内讲代内平等,意味着各国家、各地区的发展权利是平等的,同时,地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又必须符合全球利益。

    (2)代际平等关注的是发展的未来性。

    以往我们探讨公平、平等问题时,往往局限于当代的、现实的公平和平等问题。20世纪中期兴起的未来学以未来为研究对象,但是它注重于研究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图景等。可持续伦理观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研究公平的未来状况与未来社会的公平问题,由此提出了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问题,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人类的平等观念。可持续伦理强调在发展问题上要公正地对待下一代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并要求当代人为后代人提供至少和自己从前人那里继承的一样多甚至更多的发展条件。

    可持续伦理赋予传统的道德范畴以新的含义,并通过新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对人类行为发生影响,将人类的行为纳入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轨道之中。可持续伦理的道德调控作用非常巨大,它发挥着其他调控方式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实践,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作者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16日第5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