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理存乎欲”的伦理观

“理存乎欲”的伦理观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性论是戴震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在人性问题上,戴震充分肯定了情欲的自然性、合理性。根据“血气心知”的人性论,戴震提出“理存乎欲”的伦理观,驳斥了朱熹关于“天理人欲不能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的禁欲主义观点。“理者存乎欲者也。”理是情欲的准则,但又存在于情欲之中,感情欲望的适当满足就是理,理与欲不是相对立的。

人性论是戴震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在人性问题上,戴震力图用气一元论的观点说明人性,反对程朱把人性分为“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说法。他认为人性就是由气化而形成的人的自然本质,即“血气心知”。他说:“性者,分于阴阳五行以为血气心知,品物区以别焉。”(《孟子字义疏证》卷中)又说:“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中)人性来源于阴阳五行之气,其实体就是“血气心知”,这是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根据。血气心知的人性的具体内容,就是欲、情、知。他说:“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下)欲,就是对声色臭味的物质欲望。情,就是喜怒哀乐的感情。知,就是对是非、美丑的辨别能力。所有这些,都是人生来具有的自然本性。在人性问题上,戴震充分肯定了情欲的自然性、合理性。他说:“喜怒哀乐之情,声色臭味之欲,是非美恶之知,皆根于性而原于天。”(《绪言》上)“原于天”,就是出于自然。又说:“人之为人,舍气禀气质,将以何者谓之人哉?”(《孟子字义疏证》卷中)在这里,他肯定了气禀之性,认为情欲是人的本性,离开了情欲也就不成其为人了。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正当地解决人的情欲问题,是促成事业的动力。他说:“生养之道,存乎欲者也;感通之道,存乎情者也;二者,自然之符,天下之事举矣。”(《原善》卷上)

根据“血气心知”的人性论,戴震提出“理存乎欲”的伦理观,驳斥了朱熹关于“天理人欲不能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的禁欲主义观点。他说:“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理是情欲的准则,但又存在于情欲之中,感情欲望的适当满足就是理,理与欲不是相对立的。因此他说:“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孟子字义疏证》卷下)意思是说,有欲有为才有理,如果无欲无为,还有什么理?他又说:“天下之事,使欲之得遂、情之得达,斯已矣……遂己之欲者,广之能遂人之欲;达己之情者,广之能达人之情。道德之盛,使人之欲无不遂,人之情无不达,斯已矣。”(《孟子字义疏证》卷下)这是说,道德就在于欲望感情都得到适当的满足,推而广之,使人人的感情欲望都得到适当的满足,这就是理想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