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看,太炎此语实是对“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好的理解,也为达到“以化成天下”提出了方法。由此可知,“以化成天下”者,根基是在化人,化人以文,而非化人以武。但并不能解释上海人的文化素质低了,上海人由文明变成了不文明。

文化二字,我们口头随时在讲,报刊书籍文字时见,究竟定义如何,谁也一时难以说清楚。中外辞书为文化作的定义,加起来可以多至几百种,用简单的语句加以概括,则甚难。近现代学者大家,对文化亦各有其解释。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柳诒徵、钱穆,说法各异。按梁启超看,无往而非文化,他把一个文化的界说扩展得无以乎大。战前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分门别类,虽包罗至多,则按业别以从,似乎加起来就是文化。近年来,文化已成显学,学人为文,研究甚多。世俗用语,亦成流行之词。一般地说,都认为有个大文化与小文化之别。此说可以首肯,如加深究,恐怕一时也难说清楚何者为大,何者为小。

这篇小文不可能去讨论上面说的大问题,想到一句古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我的浅薄孤陋,似乎尚未见有更好的概括如此语。这句话很可以为今天所谓大文化作注解。章太炎说:“因政教而成风俗,因风俗而成心理。”我看,太炎此语实是对“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好的理解,也为达到“以化成天下”提出了方法。政教是一种措施,也是一种手段,自上而下进行之。行之有效,人皆遵守,乃成风俗。风行草偃,如响斯应,何者是,何者非,人皆有所认同,便是所谓“成心理”。这么一来,不必发布告,做宣传,大之至于高尚的人,有所贡献的人,人民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小之至于随地吐痰,乱穿马路,亦不须用罚金强迫遵守。由此可知,“以化成天下”者,根基是在化人,化人以文,而非化人以武。舍此不从,是无法言文化的。经济上去了,文化自然会发展,这种言论之谬,不言自喻。我们有个文化部,就是不管化人之事,不管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之事,亦怪事也。

上海曾经是全国文化中心,这并非仅仅因为全国出版业上海占了一大半以上;上海报纸众多,办得最好;文艺上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戏剧舞台争奇斗艳,全国无与伦比;学术繁荣,全国仰止……这些都是所表现的结果,是就事业而言。更主要的一面,是上海人的文化素质高,表现了文明。因而能接受与融合各种文化,创造自己的文化。

上海文化中心地位的失落,人们总以文人北去、文化北移来解释。这从现象来看,确乎如此。但并不能解释上海人的文化素质低了,上海人由文明变成了不文明。而事实上,上海人今时种种表现,确又不那么文明,文化素质确实差了。关键所在,恐怕要从“同异”两字上想一想。昔时上海,对全国而言,总表现出“异”,那就是上海的个性。这种个性,是“以文化成”的结果。即使是青帮人物,只有上海能产生那样的“杜先生”(月笙)。人以为中国重同,西人重异,这也有理。前年访美,参观一个中学,学生送我一个钥匙圈,上写“I make difference”,今日中国,是不可能如此做的。但孔夫子早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也是主张有异。全国铁板一块,上海无“异”,也就失去了个性。写到这里,忽然领悟到前几十年我们还是注意“以化成天下”的,不过化成了斗争哲学,化成了铁板一块,包括上海在内。

一九九四年三月九日

(原载一九九四年四月十日《香港商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