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大家郭风惠
郭风惠名贵瑄,字风惠、麾霆,号堞庐,晚年字号不息翁。1898年郭风惠生于河北省河间县一户书香世家,秉承家学,6岁习书画,8岁写诗撰联,时有神童之誉。民国初年,郭风惠诗书画已成名。1915年郭风惠由河间官立中学堂考入北洋大学法律学科。
天津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发源地,京都门户,北方重镇,商贸繁荣,文化发达。北洋大学又是中国第一所大学,当时天津的唯一一所最高学府,泰斗云集,文化氛围浓郁。来到天津,郭风惠眼界大开,进入北洋使他得到高层次的文化教育与熏陶,交际范围扩大,影响日隆。天津成为他的起步之地。
学习期间,他“为诗乃日多,且习书不缀”,引起津门宿儒严范孙、李琴香二位先生的关注,常邀郭风惠一起谈诗论文、赏鉴碑帖。此时,郭风惠的诗文常见诸《大公报》、《益世报》。严范孙十分喜爱这位年轻人,将“北方健者”的称号送给他。这时期,郭风惠结识了周恩来。郭风惠与周恩来同庚,作为严范孙最青睐的两位青年学子,他们相识相稔。这或许是四十年后周恩来请郭风惠为“来今雨轩”题匾的缘由。
1917年,实行大学区制,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北洋大学的法科调入北京大学。郭风惠逐随之调入北京大学继续学业。1919年毕业后,由傅增湘举荐,郭风惠到北京国立艺专(中央美院前身)任教,直至1926年,他曾教过李苦禅、王雪涛等人。1926年郭风惠任绥远、察哈尔两省教育厅厅长。1929年3月,严范孙在津病逝,郭风惠专程从塞外赴津吊唁。1931年8月,他辞官归隐故里,致力乡梓教育,出任河间省立三中校长。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他投笔从戎,随宋哲元将军坚决抗战,写下了大量爱国诗歌。
解放后,郭风惠先后在北京美术公司、北京工艺美校从事书画教学和创作。1956年郭风惠与张伯驹、溥雪斋、郑诵先等人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书法组织———北京书法研究会,任会长,为新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郭风惠是使用鸡毫书写的书法大师,清代光绪末科状元、书法名家刘春霖赞其书法说:“郭风惠的书法,中国第一,跟他比,我的书法只是小摆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