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扬州书法家——书法家

扬州书法家——书法家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维扬俊杰1. 刘细君刘细君系西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江都王刘非的孙女,也是汉武帝刘彻的侄孙女。人称江都公主和乌孙公主。汉武帝为了反击匈奴的侵扰,采纳了张骞提出的结盟乌孙以共同打击匈奴的建议。书法与文章皆为世所推崇。晚年因宰相李林甫忌恨,诬加罪名,而李邕宁死不屈,痛斥权奸,以致李林甫恼羞成怒,乱棒将其杖死,时年70。该词本是欧公重回朝廷后为刘原甫出守维扬而作,实际上是重忆自己在维扬做官的始末。
维扬俊杰_江苏地域文化导论

第五节 维扬俊杰

1. 刘细君

刘细君(前140—前87年)系西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江都王刘非的孙女,也是汉武帝刘彻的侄孙女。人称江都公主和乌孙公主。汉武帝为了反击匈奴的侵扰,采纳了张骞提出的结盟乌孙以共同打击匈奴的建议。刘细君为了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远离故土,来到天山的北面乌孙国,和亲异族,下嫁乌孙,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关系。刘细君思念故土,曾作《悲秋歌》抒发了思国怀乡之情。

2.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汉代名儒,曾在扬州任江都相,辅佐王侯,倡明儒学,奠定了扬州汉学研究的基础。董仲舒在扬州遗迹甚多,有南柳巷大儒坊、北柳巷董子祠、董子故宅、董井。

董仲舒的学说以儒学为中心,而又吸取黄老之学,糅合阴阳、名、法各家思想,创立了一个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他重新提出一系列中国哲学史的特有范畴,如天与人、名与实、常与变以及矛盾观中的一与二、人性论中的善与恶等等,一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哲学论争的焦点。

3. 皇象

皇象,字休明,三国吴书法家,广陵江都人。他诸体皆备,当时人们将他的草书、严武的棋、曹不兴的画等并称八绝。《天发神谶碑》、《松江本急就章》相传为象书。《天发神谶碑》为吴天玺元年(276)刻,原在江苏省江宁县的天禧寺,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因该碑断裂为三,俗称三段碑,有拓本流传,极为罕见。

4. 李邕

李邕(678—747),字泰和,唐江都人,李善之子。玄宗时官至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书法与文章皆为世所推崇。晚年因宰相李林甫忌恨,诬加罪名,而李邕宁死不屈,痛斥权奸,以致李林甫恼羞成怒,乱棒将其杖死,时年70。他的书法取法二王而又加以创造,气韵沉雄,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之外自成一家。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简称《云麾碑》)。《云麾碑》是其代表作,影响很大,该碑建于开元二十七年(739),为李邕老年所作,是行书体裁。李邕的《云麾碑》用二王的行楷行草的规则,但又在二王笔法中渗入北碑笔法,字的结体比之纯粹二王笔法更加方挺和端健。这种以方圆笔为基干、为面貌的新派书风,为行书体裁的演变史写下新的一页。

5. 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怀宁人,清代著名书法家。他曾往返当时文风、书风最盛的扬州二十余次,扬州地藏庵是他经常寄居的地方之一,至今平山堂留有他全本《金刚经》小篆的碑刻,至于像“真赏”这样的门头石额更是随处可见。他的隶书既属长形,于是就没有特别的横阔之笔,因而不见蚕头之姿,连雁尾之笔也酌改其神,并喜以楷书的圆笔法写之,看出他由楷入隶的风格。

6. 伊秉绶

伊秉绶(1754—1815),清代书家,福建汀州人,曾官扬州知府,工诗,善书法,精于篆书,尤以隶书见长。伊秉绶隶书的特点,仍然保持着隶书字态的横扁,有平实的纵,浑厚的横,而去隶不远。少了“蚕头”“雁尾”之意,重画之笔,既壮且阔;轻让之笔,既秀且媚,显得雄厚博大。他的字体,最适合于写榜书或斗方大字,比行书体更显朴茂古拙,同时有行书字的逸韵之气。现在平山堂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原为他所写,造句极佳,书法也极古茂,至今称为平山堂楹联之冠。他为瘦西湖“湖上草堂”题写的“白云初晴,旧雨适至;幽赏未已,高潭转清”的联对,以及为隋炀帝墓写的“隋炀帝陵”'的碑刻,更是气势雄壮,清秀古媚。

7. 张若虚

张若虚(660—约720),扬州人,他曾与越州贺知章、湖州包融、苏州张旭,号称“吴中四士”。作品流传至今的仅有《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两篇,但《春江花月夜》一篇却享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春江花月夜》铺衍为鸿篇巨制的歌行体,在意境和情趣上都有新的开拓,作者抓住扬州南郊曲江一带江滨月下最动人的五种景物:春、江、花、月、夜,集中体现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并寄寓人生哲理。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8. 徐凝

徐凝,唐代诗人,睦州(今浙江建德)人,曾出游长安、扬州等地,晚年归隐故里,存诗一卷。七绝《忆扬州》是他的成名作之一。“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是诗中的名句。那诗意是说:如果把天下明月的光辉分成三份,倒有二份是被扬州独占了。“无赖”在这里是形容“喜爱到了极点”的褒义词,跟现代汉语作名词用的贬义概念完全不同。徐凝替扬州争了光,是有功于扬州的诗人,所以扬州的人民没有忘掉他,特地把扬州新城的东南门命名为“徐凝门”。

9.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为改变北宋王朝政治、经济、军事“积贫”“积弱”的状况,他勇敢地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革新派对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的斗争,终因保守势力的强大,致使“庆历新政”不到一年就失败了。范仲淹遭贬外调,欧阳修因谴责谏官高若讷不论救,被贬为夷陵令,后再贬到滁州,不久又迁至扬州。欧公在扬所撰散文有《月石砚屏歌序》、《大明寺水记》、《海陵许氏南园记》等,诗作有《青松赠林国华》、《赠歌者》、《答谢判官独游幽谷见寄》、《酬王君玉中秋待月值雨》、《咏雪》、《苏才翁挽诗二首》等。《朝中措•平山堂》则是扬州妇孺皆能吟诵的: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该词本是欧公重回朝廷后为刘原甫出守维扬而作,实际上是重忆自己在维扬做官的始末。尽管有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豪迈之气,通篇流贯。尤其是“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实为自况,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形象,栩栩如生立于读者面前。

10.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他虽是四川人,却和扬州有着特殊的感情。欧阳修是他的老师,曾在扬州任太守。师生之情,使他常至平山堂,怀念老师对他的教诲。赋词《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此词以欧词《朝中措》为中心线索,上片见欧公手迹而睹词思人,下片听人唱欧公曲而慨叹不已。在写友情词中,此词以超迈的韵格,显露胸中浩怀逸气而独树一帜。

11. 秦观

秦观(1049—1100),扬州高邮人,字少游,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是以词著称于中国文学史的。他的词发展了婉约词的艺术,词人也因此登上了婉约派词宗的宝座。秦观在文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词歌赋、策疏文论,都造诣极深。

秦观的作品收在《淮海集》中,其中词数量不多,存世的仅百首,但诗却近二百八十首,文二百五十篇左右。二百多篇文章中,各种文体几乎都有:论辩、序跋、奏议、对策、书论、赠序、传状、碑、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诸体皆备,既有长篇大论,阐发深远道理,又有即兴小品,抒发感情。短短一生写下这样多的作品,涉及这样多的文体,确实难得。所以唐圭璋先生曾云:“秦少游是大家,不仅是名家。”

12. 李庭芝、姜才

李庭芝(1219—1276),字祥甫,湖北随州人。在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为了加强扬州一带防务,李庭芝出任江淮制置使兼扬州知府。1275年2月,贾似道率7万之师和2500艘战船在芜湖为元军击溃,宋军主力瓦解,尽失江淮诸州,守军纷纷投降,惟有前锋统帅姜才率残部投奔李庭芝。姜才是安徽凤阳人,以善战出名,至此他成为李庭芝的战友,共同抵抗侵略者。

这年四月,元右丞相阿术进攻扬州,扬州保卫战开始。高邮、宝应、真州、泰州一带军民利用河湖港汊的有利地形,突破元军包围,不断运送粮食至扬州,支持李庭芝、姜才的部队。次年二月,伯颜率元军进入临安,谢太后、恭帝赵显投降。三月,谢太后和赵显被俘送大都,路过瓜洲时又令人持诏劝降,李庭芝不理,射杀使者,与将士涕泣盟誓。旋即与姜才率兵4万余人直捣瓜洲,力图夺回两宫。但酣战中,元军已将两宫从小道押走。宋端宗在福州继位,成立流亡政府,召李庭芝入闽,任少保左丞相。李庭芝奉诏后,立即与姜才率七千人突围东走,当夜宿泰州,拟从此入海,会师福州,继续抗战。但留守扬州的朱焕开城门叛宋降元,元兵向东紧紧追赶李庭芝,而泰州守将又开城门迎降,李庭芝、姜才遂被捕。李庭芝、姜才被俘后,阿术给予礼遇,一再劝降,两人大骂不屈,遂在扬州茱萸湾英勇就义。

两人死后,扬州人感其忠昭日月,于梅花岭侧建“双忠祠”。

13. 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约1370),明初小说家,原籍苏州,后迁至兴化。他的生平没有什么可靠的历史记载,但从多年来出土文物和从民间征集的《施氏家谱》、地券、墓志铭等文物中大概可以作如下推论:他在元至顺年间中进士,曾出仕钱塘两年,因与官场不合弃官还乡,迁居兴化白驹镇,闭门著述。从明代王道生所作施耐庵墓志看,他是《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的作者,并说罗贯中曾师从施耐庵。

施耐庵陵园位于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墓始建于明初。民国三十二年(1943)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重修墓区,并于墓前立“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碑,墓碑前有砖砌牌坊1座,坊3门,正中门上有“耐庵公坊”4字。1986年兴化市依托墓区原有设施及自然风貌,兴建施耐庵陵园,占地50多亩,内有3门4柱施耐庵陵园牌坊、施耐庵石刻塑像、施公桥、四角亭、赵朴初书《重修施耐庵墓记》碑、资料陈列室等,资料室内陈列有研究施耐庵的珍贵史料。

14. 宗臣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学家,扬州兴化人,官至福建提学副使,在福建布政参议任内曾率众击退倭寇。在文坛上,他与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齐名,合称“后七子”。宗臣为文较少堆砌模拟,风格雄厉横放,散文创作成就在“后七子”中相当突出。他的散文代表作是《报刘一丈书》,这是一篇著名的书信体散文,作者借题发挥,抒发积愤,通过对在上者严嵩专权纳贿、仗势逞威和在下者蝇营狗苟、趋炎附势种种丑恶行径的描写,讽刺和鞭挞了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朽,从而表明了自己不屑于巴结权贵,不肯同流合污的正直态度和可贵品质。

15. 史可法

史可法 (1601—1645),崇祯时进士。明朝灭亡以后,他受命于危难之际,任南明政权的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督师扬州。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清豫亲王多铎率兵10万围困扬州,是时,城中守兵仅七八千人,敌众我寡。从弘光元年(1645)四月十五日到二十五日,这就是扬州十日保卫战。二十五日,城西北崩塌,清兵攻入,城陷,遂被俘。多铎以宾礼相待,口称先生,当面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史可法骂不绝口,严词拒绝,遂壮烈牺牲于南城楼上,年仅44岁。

史可法纪念馆位于扬州广储门外梅花岭畔。朱德委员长亲笔题写的“史可法纪念馆”的匾额,浓墨正楷,雄健遒劲,使纪念馆更显得庄严肃穆。史公祠面临古护城河,东部为史公墓冢,前为飨堂。飨堂廊前的“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联是清张尔荩所撰。飨堂正中为史可法的干漆夹贮塑像,两侧橱内陈列有玉腰带、象牙印章及遍远图等资料。祠堂陈列有史可法生平大事年表及海内外名人观后墨宝,院后为梅花岭,岭东为梅花馆。岭北有晴雪轩,又名遗墨厅,内壁上嵌有史公复清摄政王多尔衮手书及家书石刻。

16. 石涛

石涛(1629—1724),明末清初桂林人。他是明朝宗室画家,是明靖江王朱享嘉的长子。1645年,他年仅16岁,在国破家亡之际削发为僧。

他曾多次来过扬州,康熙三十二年(1693)开始在扬州定居,直至95岁去世。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扬州完成的,如《山水册》、《山云仙树图》、《海晏河清图》等。他还在扬州堆叠了许多园林的假山,如片石山房,专家确认是石涛所设计,而个园相传也是他的手笔。

他重视理论,其理论著作《画语录》总结了他一生的创作经验。他重视向古人学习,但指出这种学习目的是“借古以开今”。其次,他强调独创精神,痛斥那些一味复古、闭门造车还要称宗论派的人。再次,在山水画创作上重视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感受。

他的画是多种多样的,尤以山水画方面成就最高。陈师曾在《清代山水画派别之研究》中评述道:“石涛画推为江南第一。”

17. 袁江、袁耀父子

袁江、袁耀父子是清代界画的代表。袁江(约1662—1735),字文涛,江都人。界画是传统的画科之一,最初的界画可能是建筑物的效果图,其中建筑物部分都以界尺画线,要求线既不弯曲,又无粗细,很见功力。界画在唐宋已有很高的成就,如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具有界画工整准确的特点。元明以来,这种画被认为“匠气”、“俗气”而不受重视,画的人越来越少。袁江、袁耀的可贵就在于他们一是认真,二是刻苦。在流传至今的画幅中,即使是应酬之作也几乎无一笔苟且。二人现存的画中,袁江有作品90件,袁耀有80件,这数字对于界画家来讲实在是多产了。

18. 熊成基

熊成基(1887—1910),扬州人,于1904年考入安徽练军武备学堂,不久该学堂停办,他又考入南京炮兵速成学堂。他在武备学堂学习之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共同组织秘密革命团体——岳王会。1907年,熊成基以他掌握的新军马炮营为主力在安庆起义,起义失败后,熊成基逃往日本。1908年冬,熊成基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在搞到日本某武官的机密兵书和军用地图数十种后,熊打算向俄国当局求售,以充革命经费,遂不顾危险回到东北。1910年1月,清大臣载洵去欧洲考察陆军,归国路过哈尔滨之日,熊成基曾徘徊于车站附近,欲伺隙刺杀,清政府以刺杀大臣罪逮捕熊。临刑前,熊慷慨陈词,时年仅23岁。1912年,扬州人民将熊成基遗骸移于平山堂万松岭安葬。

19. 李涵秋

李涵秋(1874—1923),清末著名通俗文艺作家,祖籍安徽庐州(合肥),后移居扬州。30岁后开始写作生涯,其代表作《广陵潮》即在此时写成,开始在武昌《公论新报》连载。李涵秋的著作甚丰,有《双花记》、《瑶瑟夫人》、《琵琶记》、《双鹃血》、《滑稽魂》、《并蒂莲》、《梨云劫》、《姊妹花骨》。其中数部长篇同时在《公论新报》、《中西报》、《鄂报》、《商报》、《趣报》、《扬子江小说报》、《楚报》连载,他逐日续稿,分别寄发,从无失误,曾轰动武汉三镇。俗传有“无郑不补白,无李不开张”之说。另外还有《众生相》等长篇小说30部,短篇小说20篇,《我的小说观》等杂著5部,诗抄5卷。

20. 毕倚虹

毕倚虹(1892—1926),仪征人,他和李涵秋齐名,以创作通俗文学名世。他也擅长诗词,被包天笑看重,以此步入文坛,曾在《时报》社负责编辑《外埠新闻》、《余兴》副刊,同时写下大量反映生活的小说,其中有《人间地狱》、《十年回首》、《黑暗上海》等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他的长篇杰作《人间地狱》以他的朋友乐弟的悲惨遭遇为题材,借“秋波”这一女子的形象,将旧中国社会上金钱的诱惑、恋爱的变幻、都市的罪恶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他自己也被写入书中,名“柯莲孙”。1925年,他创办《上海画报》,从此在上海滩刮起一股画报风。创刊时正值“五卅”惨案发生,他及时在画报上刊登有关现场照片,向社会报道。其后,毕在《上海画报》上创作两部长篇小说:《极乐世界》和《新人间地狱》。

21.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成长于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他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之一。1922年朱自清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这是最早的新诗诗刊。1923年发表了长诗《毁灭》,还写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他的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他跟随学生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反动派镇压爱国学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他积极支持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并扶着手杖亲访各院校教授征集签名。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京,时年50岁。他临终前嘱咐家人拒绝美援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朱自清故居在今扬州城安乐巷27号,大门朝东。进门北向,有小院一区,内有客房两间,乃朱自清的住处。此宅二道门内,有上堂屋三间,下堂屋三间和两侧厢房,系朱自清的父母及姐妹们的住所。而今房屋保护良好,环境雅静。朱自清故居内陈列着朱自清曾经使用过的部分家具、朱自清著作及一些实物照片,正屋内还有朱自清塑像。

22.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是在世界享有盛名的中国京剧界泰斗。梅兰芳的祖籍是泰州,1894年他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

梅兰芳的人生和艺术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894年到1911年为第一阶段。梅兰芳8岁开始学戏,10岁第一次登台演出。从1912年到1948年为第二阶段。这是梅兰芳创业立派阶段。他在继承的基础上钻研探索,在唱、做、打、音乐、舞蹈、化妆、舞台装置等方面作了符合艺术需要的创新和发展。梅兰芳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抗金兵》、《游园惊梦》等。从1949年到1961年是第三阶段。新中国的成立给梅兰芳的艺术创造带来更加广阔的新天地。1955年文化部向他颁发奖状,并摄制了戏曲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1957年7月,国际舞蹈协会授予他荣誉奖章。

梅兰芳是把京剧艺术向国外传播的先驱。1919年和1924年,他曾两次应邀去日本,受到日本人民欢迎。1929年底,他应邀赴美国,同样受到美国人民的欢迎,同时结识了卓别林、罗伯逊等知名艺术家。1935年梅兰芳赴苏联访问,受到苏联人民和文艺界热烈欢迎,还结识了高尔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萧伯纳、布莱希特等世界闻名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们均推崇梅兰芳的表演艺术。

梅兰芳所奠定的京剧表演艺术体系,与前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特,并列为世界三大艺术体系。

泰州市梅兰芳纪念馆由原梅兰芳史料陈列馆和梅兰芳公园合并而成,位于泰州迎春东路90号,在环城河风景区的凤凰墩上,三面环水,绿树成荫,风景雅致。纪念馆分梅亭区、史料陈列区、兰圃区等三个景区,馆名由李先念同志亲笔题写。

23. 王少堂

王少堂(1889—1968),扬州人,他的父亲王玉堂、伯父王金章都以讲说《水浒》著称。他7岁开始学艺,9岁登台演出。经过六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他在表演艺术上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王派风格,这种风格的特点就是说表与演出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成为扬州评话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是扬州评话当代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