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科学家郭守敬

大科学家郭守敬

时间:2023-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人们都对郭守敬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忽必烈下令成立了太史局,负责制定历法,而郭守敬也从水利部门调到了太史局。郭守敬无愧为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为了纪念他的伟大成就,国际天文学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国际小行星研究会则把2012号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星”。

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郭守敬就由祖父抚养成人。祖父非常热爱科学,而且精通数学和水利。郭守敬不但继承了祖父的科学天赋,而且从小就养成了爱思考、勤动手的习惯,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人类的各种发明都充满了好奇。小时候,别的小孩都喜欢玩,可是郭守敬很少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因为他把时间都用在“做实验”上了,看到各种有意思的工具都非得自己亲自做一个出来不可。

alt

北宋时曾经出现过一种计时工具叫做莲花漏,它和我们今天见到的沙漏原理相似,通过水的流动来显示过去了多少时间, 可惜后来失传了,只留下一幅“莲花漏图”。郭守敬十五岁的时候,意外得到一份“石本莲花漏图”,一下子就看入了迷。当时,有很多人都尝试过再造一个莲花漏出来,研究了很多年都没有什么结果。光凭一张图,就能弄清它里面的构造,这可是非常困难的。可是,郭守敬只用了几天时间,就真的造出了一个莲花漏来,难怪别人形容他“巧思绝人”。这种仪器相当先进,后来成了皇宫里专用的计时工具———七宝竹漏。

郭专守用敬的的计家时乡工邢具台—县—本七来宝有竹座漏石。桥,在战争中被毁坏后,桥身陷入了河泥里。后来,当人们想找到桥得基它的的具位体置方,再位造了一。当座时新,的郭石守桥敬时才,二居十然岁谁,也他不知记道后,对河流上下游进行了考察,再经过计算,很快找到了答案,人们按照他算出的地点进行挖掘,果然找到了桥基。人们都对郭守敬佩服得五体投地。

alt

郭守敬是元朝的官员,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他负责兴修水利,疏通河道,为国家办了很多实事。

元世祖统一中国后,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农业和气候有很大关系,人们根据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了各种“农时”。农时和天文历法有关,可是那时候中国南、北方没有统一的历法,很不方便,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历法,已经很落后了,很多节气都不准。于是,忽必烈下令成立了太史局,负责制定历法,而郭守敬也从水利部门调到了太史局。

alt

修订历法是一项庞大的、旷日持久的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修订历法需要观察天象,而观察天象就要用到一种仪器———浑天仪。大家一定还记得,浑天仪是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的发明,能够观察星星的运行。郭守敬发现当时的浑天仪已经非常古老了,不但用起来不方便,而且测量结果也不是很准。于是,他着手对设备进行了改进。花费了一番功夫后,郭守敬研制出了更加精确、简便的浑天仪。除了浑天仪,他还改进了测量二十四节气的“圭表”。总之,郭守敬把所有仪器都“大动筋骨”了一番,总共改进和发明了将近二十种天文仪器。

然而,好的设备只是成功的一部分,郭守敬认为必须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观测,才能得到更精确的数据。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大力支持下,郭守敬一边在大都建造一座新的天文台,一边开始了大规模的实地测量。太史局总共在全国设了二十七个观测点,北至今天的西伯利亚,南到今天的西沙群岛,被称为“四海测量”。

数据收集上来以后,历法的编订也就到了最后一步了。郭守敬又经过两年反复、周密的计算,历经千辛万苦的《授时历》终于大功告成了!可是,一起编订历法的王恂、许衡、杨恭懿等人有的已经在工作中去世了,有的年纪太大告老还乡了,只有郭守敬坚持到了最后。

《授时历》是中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明代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授时历》的最大成就就是算出了一年有365.2425天,和地球公转的时间仅仅相差26秒!这和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是一样的。除此之外,郭守敬还计算出精确的二十四节气,以及其他许多高精度的天文学数据。

郭守敬无愧为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为了纪念他的伟大成就,国际天文学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国际小行星研究会则把2012号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