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观经济学》教学脉络述评

《微观经济学》教学脉络述评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观经济学》教学脉络述评管新帅有关《微观经济学》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却也不难发现经典教科书之间不尽相同。因此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课程时,如何博采众长,把握教学脉络,对这门课程的教与学就尤显重要。本文通过对《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沿革、课程主旨、基本内容、框架及其在市场中的应用作出述评,以凸现这门课程的教学脉络。

《微观经济学》教学脉络述评

管新帅

【摘要】有关《微观经济学》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却也不难发现经典教科书之间不尽相同。因此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课程时,如何博采众长,把握教学脉络,对这门课程的教与学就尤显重要。本文通过对《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沿革、课程主旨、基本内容、框架及其在市场中的应用作出述评,以凸现这门课程的教学脉络。

【关键词】内容与框架 教学脉络

一、《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沿革与主旨

几乎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否认亚当·斯密(1776)在经济学中的开创性贡献,斯密首倡“看不见的手”的有效性,但经济学究竟是干什么的?答案却也是见仁见智,争执不下。尽管雄心勃勃的人们试图追根溯源,去查阅《圣经》或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从中发现有关经济学思想的些许火化;或时刻跟踪最新的理论前沿,研究最近一期的《美国经济评论》或《经济学季刊》,也不难浏览到新奇的经济学诠释,但要寻求一个统一的经济学定义显然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经济思想史告诉我们,传统上将经济学发展定义为三次革命和三次综合(蒋自强张旭昆,1996):三次革命为斯密革命(1776)、边际主义革命(1870)与凯恩斯革命(1936);三次综合是穆勒综合(1848)、新古典经济学(马歇尔,1890)和新古典综合(萨缪尔森,1948)。特别重要的是,继凯恩斯之后的新古典综合将经济学分为两个似乎不同的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也由此产生,这种分法影响重大,但却褒贬不一。

经济学被定义为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配置给有相互竞争的用途的学科(莱昂内尔·罗宾斯,1935)。具体到微观经济学的研究,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和由谁决策成为主要问题;研究的内容则包括消费者选择、生产者选择、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此外,也涉及到市场失灵和政府行为。微观经济学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古典、马歇尔到瓦尔拉斯,他们主要借助文字、图表和简单的代数方程,进行供求分析,从局部均衡扩展到一般均衡,论证自由市场经济的有效性。第二个阶段,希克斯和萨缪尔森等人,运用微积分工具对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进行了重塑和补充。第三阶段是阿罗-德布鲁框架,主要运用集合论和线性模型,在效用函数、竞争均衡、最优化、不确定性、博弈论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不论哪一个阶段,主旨在于证明:自由竞争的市场是有效的。

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与框架

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出发点是理性人,分析背景则是市场经济,并试图说明理性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追求效用或利润最大化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消费者选择包括消费决策、储蓄决策、投资决策和工作决策。消费决策模型主要包括预算约束、效用函数,最优消费均衡条件,考虑到比较静态分析,又将收入和价格影响消费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区分开来,从而可以推导出消费者需求曲线,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消费者既定收入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组合,或者说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最优商品数量;储蓄决策对于家庭来说涉及到跨期选择,储蓄决定了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分配,人们会利用金融市场改善自己的福利水平,生命周期模型说明一个具体时期的消费不取决于当期收入,而取决于对其一生收入的预期,当然人们储蓄不一定只是为了消费决策,还可能为遗产、谨慎或目标储蓄等;消费者投资决策要考虑预期收益、风险、税收和流动性,有效资本市场理论认为均衡收益率决定预期收益率,预期价格就等于运用现时所有可知信息的最佳预测价格;工作决策实际就是劳动供给决策,人们闲暇和劳动之间进行抉择,人力资本和教育也是消费者考虑的重要因素。

生产者选择包括生产技术选择、成本选择(产量选择)与竞争均衡。生产函数是生产技术最优化的一种表达,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具有对偶关系,边际收益、平均收益和总收益分别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和总成本相对应。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成为生产者的最优均衡条件,而边际成本曲线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部分生产者的供给曲线,因为在这条线上,每一点和边际收益曲线相交意味着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意味着在短期内,生产者实现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也代表生产者愿意且能够提供的最优商品数量。至此,我们得到了产品市场中的供求曲线,供求曲线相交决定的均衡可称之为局部均衡,以此类推,我们还可以得到要素市场的供求曲线,所以也有人认为微观经济学就是要研究这四条曲线,如果四条线同时达到均衡,我们可称之为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要求苛刻。不仅要求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不同的消费者应该是相等的,而且要求边际技术替代率在各个生产者之间是一样的,同时还要求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应该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以上三个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均衡条件有赖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一般均衡意味着,每一个消费者或生产者都在自己的约束条件下达到了最大化效用或利润,并且获得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在自由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政府干预,全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由此可以推理: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有效的。

然而,完全竞争的市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难以想象。完全竞争首先要求市场中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从而每个人只能成为价格的接受者;第二,买卖双方自由进出市场;第三,产品是同质的;第四,买卖双方的信息是完全且免费的。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所有价格给定,则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三个条件同时满足,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并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现实中完全满足上述假设的市场基本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是说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不重要,实际上,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系。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试图改写微观经济学,使之更接近现实。对于垄断竞争和寡头厂商而言,自己的决策不仅会影响到竞争对手,竞争对手还会做出反应,他们很容易意识到厂商之间在决定产量与价格时存在的相互依赖性,博弈论对这些问题做出较好的解释。囚徒困境中的占优策略其实是纳什均衡的一种特例,古诺模型也是纳什均衡的典型例子,博川德模型是对相互降价竞争的一种解释,斯塔克尔伯格均衡是对领先者-跟随着均衡的描述,当然也存在合谋,卡特尔就是一种公开化的合谋;如果考虑到多期竞争,则涉及序贯博弈,还可能存在威胁与承诺;如果考虑到信息的完备性,则有完美博弈模型与子博弈精炼模型。

信息不对称的现实使经济学家重新思考均衡的实现以及均衡可能受到的冲击。由于信息不对称,签约之前,信息拥有优势方有可能隐蔽自己的信息导致劣货驱逐良货的现象,即发生逆向选择,次品市场、假文凭就是这一现象的代表;签约之后,一方可能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行动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取努力的行动而导致效率损失的情况,被称为道德风险,保险市场、资本市场常常会发生道德风险。针对信息不对称所可能导致的效率损失人们可以通过签订合约等方式降低其中的风险。

因此企业也不再是一个“黑箱”。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并不总能协调一致,委托人和代理人签约确定代理人报酬支付函数,代理人选择自己的行动、努力程度和客观的不确定因素共同决定产出水平,根据最终产出水平决定代理人报酬。由于代理人行动难以观察且代理人存在风险规避动机,完美的委托代理几乎不可能实现。

最早重新审视企业的性质当属科斯,他发现企业之所以出现,是通过管理协调来代替市场协调并降低交易成本的必然结果,否则如果市场机制运行完美而没有成本,人们完全可以在市场内通过交易完成企业内部的各种关联,那么企业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张五常强调企业与市场只是两种契约安排的不同形式,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而设立,而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意味着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威廉姆森注意到了与交易成本相同的生产成本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将企业的出现归因于不确定性大、交易频率高和资产专用程度高的结果;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反对科斯有关企业具有权威特征的论点,他们认为,给定选择自由,在买卖物品与雇佣劳动这两种契约之间并无区别,制度的选择就表现为不同契约形式的选择,当一种契约的边际交易成本和另一种契约的边际交易成本相等时,契约均衡就实现了,社会选择了最优的契约组合,它构成了作为整体的制度体系。格罗茨曼和哈特认为,在契约明确规定对资产的某些特定的权利之外,还有剩余的权利,剩余权利之所以未加界定,是由于界定成本高昂,以致界定它不经济,那些未加明列的剩余控制权利就是所有权,这种所有权只能由单方独占。

微观经济学的主流理论虽然旨在证明“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有效的”这一命题,但也不得不正视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等等都为政府微观规制提供了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价格管制、税收、补贴、政府购买、政府生产、强制披露信息等手段都被不同程度地利用,与市场失灵相同的是,政府的微观规制也存在着政府失灵。不无遗憾地说,我们必须在不完美的市场和不完美的政府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

三、《微观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1.经济学方法论的借鉴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微观经济分析也不例外,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以下五个部分或步骤组成(田国强,2005):(1)界定经济环境;(2)设定行为假设;(3)给出制度安排;(4)选择均衡结果;(5)进行评估比较。

钱颖一(2003)也从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介绍了经济学的方法。微观经济学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个很好的参照系。这些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了现实,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我们既不能将这些参照系生搬硬套于纷繁复杂的经济现实,也不能因这些参照系与现实的差距而将之束之高阁。

林毅夫(2000)强调从以下角度入手:内部逻辑的一致和逻辑推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理论假设的一致性,坚持理性人的假设;注重理论模型中的限制条件。这些经济学的方法论无论对于我们解释微观经济现象,还是制定微观经济政策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内部逻辑一致和逻辑推论与经验事实一致是任何学科理论发展的共同要求。而经济学所以不同于其它同样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则在于其不同于一般社会学科的基本假设,即理性人的假设。当我们在研究问题时,发现了某些似乎是不合乎理性的现象时,不能简单地说是由于当事人不理性,而可能是我们对当事人在做出决策时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不了解,对所研究的经验事实还未吃透,所以如何进一步去了解产生这个现象的各种条件才是关键。

2.微观经济理论与我国经济转轨

微观经济学是一个舶来品,西方经济学家既然一般以他们自身所处社会的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自然在他们的研究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他们所在社会现有的制度、技术、资源作为给定的前提,也就是把处于技术前沿而制度相对稳定的社会作为出发点来研究问题。在我国的经济转轨过程中,学习和运用微观经济理论来分析、理解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时,必须区分我国与西方国家经济环境、行为方式、制度安排的不同之处,才能较好地解释我国经济转轨中的经验、教训,发掘经济运行当中产生问题的背后原因,并找出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3.我国微观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

微观经济主体激励机制改革是经济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近10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改革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市场;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崛起都是在不断调动微观经济主体积极性的条件下得以迅速发展的。

政府微观经济职能不断转变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保证。自上而下的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政府主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引进市场激励机制,在很多方面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快了经济增长的进程;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承诺,保证了农民生产持续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增强了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为对外招商引资树立了良好的声誉;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也注意到并积极地应对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也积累了丰富的政策经验。

4.我国微观经济层面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之而来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以微观层面为例,市场经济按要素分配原则必然引起贫富分化,社会公平问题亟待解决;部门垄断,特别是国有垄断部门影响效率与公平,降低社会福利水平;外部性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如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下;创新型社会是我们的目标,但微观激励不足、相关投入偏少以及制度保障不力等都制约了创新的动力;以产品内分工和贸易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贸易虽然对我国的GDP贡献不小,但分享的贸易利益相差悬殊……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的改革任重而道远!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借鉴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走中国特色的道路,构建和谐社会一定会由目标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傅殷才,颜鹏飞.自由经营还是国家干预——西方两大经济思潮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2]蒋自强,张旭昆.三次革命和三次综合——西方经济学演化模式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刘东.微观经济学新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刘宇飞.当代西方财政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马斯-科莱尔等.微观经济学[M].刘文忻,李绍荣主译,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

[9]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0]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稳定课题组.增长失衡与政府责任[J].经济研究,2006(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