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理异常的识别与应对
一、神经症不是神经病
【相关链接】
阔别多年的两名高中同窗的谈话如下:
“上了大学我一下子堕落了下去,什么都不想做,不想学习,上网也没意思,对着电脑就是发呆,天天懒得连饭都不想吃,睡觉也睡不稳,整天感觉迷迷糊糊的,我也想改变,就是打不起精神,即使女朋友对我说 ‘你老是说改正,要好好学习,却没有做出一点进步,我都对你有信任危机了’,仍无动于衷。大学几年就被我这样地挥霍浪费。也明白必须要改变这种状况,也明白如果不努力,将来的日子肯定会很难过。但是至今仍行动不起来,你说该怎么办?”
“你是不是得了神经症哟?”
“啥子?神经病,你才得了神经病!”
(一)神经症·神经病·精神病
事实上,仅凭这个同学的描述立即给予一个“神经症”标签是不对的,尽管是询问;问题在于心理感受主述人对神经症的理解上存在误解,把神经症与神经病和精神病混为一谈。
神经症不是神经病,也不是精神病。因为神经病是人体内神经系统受损后产生的疾病,即神经病常常存在器官性受损,如脑血管疾病、中风、痴呆症等,多属于生理性疾病。精神病是人脑机能活动严重失调的严重心理疾病,个体丧失对自我情况的主观体验,不能应付正常生活,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接触。
神经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旧称神经官能症,非精神病性神经功能性障碍。在精神和躯体上表现出持续(至少三个月)的精神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易烦恼、易激惹、体感性不适增加、过分焦虑、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等。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而非器质性损伤。个体对自己病情主观体验明显,生活自理能力基本没有缺损。
就大学生来说,常见的神经症主要有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焦虑症等。
【相关链接】
心理小测试
请根据身体和精神出现的情况做出选择:
精神痛苦程度:
(1)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
(2)自己摆脱不了,需要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
(3)几乎完全不能摆脱。
症状持续的时间:
(1)不到三个月;
(2)三个月到一年;
(3)一年以上。
社会功能状况:
(1)能照常工作学习或学习工作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
(2)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降低,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
(3)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请病假或推卸,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
上述分数是选择(1)得1分,(2)得2分,(3)得3分。然后将分数相加,如果总分是三分,不够诊断为神经症;如果总分大于4分以上,建议你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做进一步的诊断。(许又新著《神经症》,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文字有删改。)
(二)“心理感冒”——抑郁症
【相关链接】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创始人、主持人崔永元被抑郁症击中。很多人不可思议:虽说抑郁症是城市流行病中的新品种,但像他那样语言幽默、风趣,性格活泼的人,怎么会得抑郁症呢?两年后,痊愈的崔永元坦言:我的确得了抑郁症,而且是严重的抑郁症。崔永元对抑郁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得抑郁症的基本上都是天才”;“得抑郁症并不可怕,应配合医生的治疗”;“得抑郁症的人除了想睡觉之外,平时与常人没什么区别”;“得抑郁症仍可以进行工作,只是需要极大的毅力”;“产生抑郁症的原因很多,请不要歧视他们”。
抑郁症被心理学专家称为“心理感冒”,像伤风感冒一样,是一种大众常见病,是持续保持在两周以上时间的以“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和言语动作迟缓)和“三无”(无欲、无助、无望)为主要状态的心理障碍。有人总结出“兴趣减退是抑郁症患者的一个典型症状”,“没有意思”是抑郁症的口头禅,而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达到98%)是抑郁症的重要表现。
面对抑郁症,相当一部分人不当回事儿,认为“不就是想不开吗”、“不就是小心眼吗”,周围人劝劝、忍忍就过去了;还有一些人不分轻重缓急,一律把它当成大事,将抑郁症等同于精神分裂症,觉得是很羞耻、见不得人的病。显然这些都不是合理认识。事实上,抑郁症在心理异常中最为常见,尤其在秋冬季节。
抑郁症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它可能因对家庭生活缺乏兴趣而导致家庭的破裂;对工作注意力不集中而经常出错;一些事业有成、生活十分富裕的成功者,也会因抑郁症而走上自杀的道路。大学生调查中,发现很多考试不及格或休学者中很多都存在抑郁症状。
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或身边同学出现懒、呆、变、忧、虑等行为,即睡眠障碍、表情呆滞、愁眉苦脸、懒言少动、情绪低落、对周围事物没有兴趣达两周以上,就应考虑是否患有抑郁症,应劝其找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人员,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避免发生意外。
【相关链接】
抑郁症的调整和治疗
1.药物治疗:用来改变脑部神经化学物质的不平衡,包括抗抑郁剂、镇静剂、安眠药,抗精神病药物,但都需要求助于精神病医生。
2.心理治疗:改变不良的认知或思考习惯、行为习惯,可以求助于专业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人员。
3.阳光及运动:多接触阳光与运动对抑郁者的效果不错;可使心情变得意想不到的放松;阳光中的紫外线或多或少能改善一个人的心情。
4.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与安定的生活是抑郁者最需要的。保持心情愉快,防止陷入自己假想的心理旋涡中。
5.良好的心理支持:亲人、朋友和同学不能歧视,要保持爱心、耐心、信心和同情心,行为上一定要不离不弃,善于倾听和沟通,主动分担和支持,确保形成良好的心理、信息等内容的社会支持。要让抑郁症者感受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无论什么心境,你都在无怨无悔地支持他和爱他。
(三)强迫症最痛苦的就是克服强迫症
【相关链接】
锁门的癖好
小李是大三的学生,自大学一年级以来,开始总是担心寝室门是否锁好,如今已经发展成经常徘徊在宿舍的楼梯上,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明知到这样做没有必要但还是要这样做,由于多次反复,常常耽误上课和其他重要的事情,自己也明知不对,浪费时间,但是就是自己不由自主。
强迫症是一种长期的、丧失控制能力的状态,它的特征是因受到持续性思考的困扰而导致焦虑和重复性的动作。强迫症者强迫自己重复相同的行动,以便使自己消除焦虑情绪。人们经常遭遇的困扰包括不停地洗手、扫地、打扮、核对行为或不由自主地重复思考毫无意义的观念。
【相关链接】
强迫症的自我检测
1.反复思考一些无实际意义的问题,如:人的耳朵为什么生长在头颅两侧?
2.经常强迫自己计算毫无意义的数字,如一边走路一边数多少步。
3.老是强迫自己回忆某些往事。
4.总担心自己在某一场合失控而做出违法的事。
5.自己不明白也无法控制地反复洗手或换衣服。
6.总怀疑门或抽屉没锁上而反复检查几遍。
7.信寄出后常怀疑写错地址,后悔当初没有反复检查。
8.在某些场合所想的和所做的总有矛盾,如站在桥边就几乎忍不住要跳河。
9.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或现象,追根寻源总想弄明白,结果越弄越“糊涂”。
10.见到或听到某件事总会联想到别的事,如:见到车祸即联想自己亲人的意外。
11.为摆脱强迫症状而刻板地、重复地做一些仪式性动作,如为摆脱反复洗衣服而不停地搓手。
12.上床后浮想联翩,难以入睡。
13.害怕会演变成精神病,怕无法医治而悲观。
14.明知自己所想的或所做的事是不合理的而又无法摆脱,因而深感痛苦、焦虑不安。
如果你有上述任何4项或4项以上的想法和行为,建议去找专业人员做进一步的诊断。
强迫症形成原因非常复杂,甚至可以从早期成长找到原因。产生强迫症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对重复出现的想法或行为赋予了不愉快的情感评价,引起了个体极大的焦虑不安,需要立即进行压制与排除;二是个体采取了某些反应以减轻或回避这些想法和行为所引起的不安,这类反应被增强而形成强迫症。
事实上,脑子重复出现一些想法是常有的事,只要不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不感到苦恼,那就正常。强迫“杂念”出现时,顺其自然地接受它,没有排除、抵消的想法或行为,带着“不安”心情去做应该做的事;有强迫动作时,理解暗示自己“这是违背自然的过度反应形式”,逐步减少这类动作反应,直到和正常人一样;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多从事有理想、有兴趣的工作,培养生活中的爱好,以建立新的兴奋点去抑制病态的兴奋点。坚持练习,必然有益。
如果强迫症状明显,建议及早去找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人员,接受专业的指导和治疗,同时可采用厌恶疗法等配合矫正。如在自己的手腕上套一根橡皮筋,当自己有了强迫性观念和行为时,就用橡皮筋狠狠地弹弹自己,坚持多次,很是有效。
【相关链接】
强迫症治愈者的心路历程
我是个大学生,我又曾经是强迫症患者……到了大学,强迫症开始爆发。刚开始是慢性肠炎,我很紧张,怕好不了,因为是慢性病好得慢,我一直关注自己的肠子。后来偶尔失眠了,我以前从来没失过眠,所以特别害怕。一睡觉就紧张,越紧张越睡不着,恶性循环。持续了一个月,精神恍惚。偶尔一天我上网看到了精神分裂症,还有分裂型人格,我怕极了,因为我觉得分裂型人格挺像我。突然害怕自己得精神分裂,从此痛苦开始了:我始终想克服自己这种想法,总想说服自己不用怕,但是越想克服越害怕。我老是想去查网,看看自己到底能得精神分裂吗?但是每次查完我都害怕,后来发展到控制不住经常去查精神分裂,实际上就是强迫行为,非常痛苦,我想自杀,反复想自杀,但是想到疼我爱我的父母,我放弃了。后来在一个心理医生帮助下知道了是强迫症(我非常感谢那位大夫,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我),他给我定时做心理咨询并且开了药(药对治病有效果,但是不能根治)。通过咨询和吃药,有了好转。但是依然解决不了这个怕,就是我还是想克服这个怕。就这样持续了好几个月,天天在想,睡觉也想,做事情的时候更想,生活的重心就是强迫症。终于一个晚上我顿悟了,我接受了这个怕,我不再和我的思想作斗争了。说句最明白的话就是,我从心里不想好了,就是说我不再想着怎么治强迫症了。我开始感觉到久违的自然。刚开始带着这种怕做事情很不自然。但是过了几天怕就减轻了,后来越来越好。
朋友,对于强迫症,你只有从内心里面去接受它,不要和它对抗了。彻底绝望吧,别想着能好了,不管是啥症状,你就接受好了。强迫症的痛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强迫症自身的痛苦,还有一部分是最最痛苦的就是你想克服强迫症,但是克服不了,思维上形成颉颃所带来得痛苦。所以说你只有接受,别无他法。我举个例子。一个人反复洗手,那该怎么办呢,你要是非要自己不洗那是办不到的。所以只有接受自己洗手这个事实,让它洗好了,大不了多花一点时间而已。如果这样想,你就不会痛苦了,也就是说顺其自然了,然后你该做啥做啥。随着时间推移,你会淡漠的。所以我说现在治疗强迫症有很多方法,但是最最关键的就是焦点转移,如果焦点不转移,什么法都治不好。
(四)无病自忧的疑病症
【相关链接】
大三年级小王,早在高中毕业前夕体检时正巧感冒发烧。医生在为他听心脏时,低声自语说:“心尖区有点风吹样杂音……”小王就紧张地问医生是不是心脏病?严重不严重?医生回答他,这是生理性杂音,不要紧的。但小王却放心不下。他联想起上“生理卫生”课的老师曾说过心脏病是有杂音的。现在医生的话只是安慰自己罢了。于是坚信自己患上了心脏病,从此,他到处求医。虽然许多医生都认为他心脏正常,但他总认为医生安慰他。后来,他甚至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四处求医。医生都说他是自己瞎猜疑。他很生气,说:“我难道还真希望自己生病不成?病生在我身上,我自己还不清楚?”最后,经心理医生诊断,小王同学患的是疑病症。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人,整天处心积虑地“捡病”往自己身上贴。并且蒙受着“捡来疾病”的折磨。事实上这就是疑病症。
疑病症也是一种神经症。说白了就是他们本来什么病都没有,是自己琢磨出来的病,硬要安在自己身上的病。他们觉得这儿不舒服,那儿疼痛,可到医院一检查,一切都正常。各项化验都在正常范围内,就连“超声”、CT、磁共振等现代医疗检查设备也找不出异常来,可他们自己还是怀疑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病。这种人的特点是“不能听别人说病”,只要听说别人患病,他们就觉得自己也有同样的病,这种人还特别愿意阅读医学科普报刊,甚至不惜花费时间啃大本的医学专著。每看到一种病,他都感到与自己的症状相符。他知道的病越多,他自己身上的“病”也就越多。
患疑病症的人与其神经类型及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善思索易钻牛角尖的人,精神状态不稳定,对周围事物高度敏感的人,性格内向、抑郁寡欢、心胸狭隘、谨小慎微的人,受过精神刺激的人,对自己过度关心的人,最易患这种疑神疑鬼的疑病症。
疑病症并非器质性疾病,更不是不治之症,但是一般的医药疗法很难奏效。一般的简单解释说服也很难奏效,过多的检查和不当的解释会造成许多医源性暗示,患者自己去阅读有关医学书籍又易造成自我暗示,这一些做法都容易使患者的症状变得复杂难愈。因此,具有疑病素质的同学一定要做好早期的预防工作,即使患上疑病症,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指导。
【心理与哲理】
对待心理的健康和问题,要像对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一样。
二、精神病,特别需要爱
精神病是人脑机能活动失调,精神方面出了问题,具有以下一种或数种症状:幻觉、妄想、严重抑郁或无任何原因的欢快感、记忆明显减退、交往不能以及一些错误的信念。胡言乱语、哭笑无常、敏感多疑、不知脏洁、冷漠不语、孤僻退缩等行为表现都是精神病发病时的症状。充分认识它们,是有效治疗的重要前提。
精神病类型很多,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和反应性精神病等。
(一)精神分裂症
【相关链接】
小游本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但最近半年,行为有点诡秘,常常半夜起床翻箱倒柜,白天常常独来独往,少与人搭讪,生活变得懒散,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一次在饭堂打饭时突然出手殴打一男同学,理由是那男同学抢了他的女朋友。其他同学大惑不解,大家都知道那男同学才是那女孩的真正男友,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他的女友了。几经追问,包括老师们的调解和调查,才知道小游最近常常听到那女孩叫他去约会的声音。
小游有明显的言语性幻听,与他交谈时,可以感觉到他有点语无伦次,答非所问,偶然看到他自笑。他诉说常常觉得有人跟踪他,想害死他,称有人用先进的仪器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有人控制他,觉得街边的人都知道他的秘密,个个在含沙射影地在议论他。
小游经精神卫生中心入院治疗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病,在大学生中也有发病。这种病身心分裂异常到已经丧失了社会生活的功能,恶化到必须住院治疗的地步。它们常常表现为行为上怪异或退缩,与现实环境、情境极不相称;思维上没有清晰的思路脉络,思维过程混乱不堪,讲话语无伦次,答非所问;常常伴有幻觉,听到别人议论他的声音或看到引起其强烈焦虑的、虚构的事物;常觉有人想害他(被害妄想),有很多人针对他(关系妄想),有被跟踪感、被控制感、被洞悉感;情感淡漠、不协调;生活懒散,意志减退或缺乏,自制力缺乏。
(二)情感性精神病
【相关链接】
“这种疯狂使人体会到一种特别的痛苦、兴奋、孤独和恐惧。当你兴奋时,那种感觉妙极了。各种想法和感觉如同流星快速频繁地闪现,你跟随着它们,直至找到更美妙的想法和感觉。不再有羞怯,突然之间你妙语连珠,姿态迷人,确信自己能够拥有吸引和征服他人的力量。那些乏味的人也令你产生兴趣。纵欲之心在蔓延,吸引他人和被他人吸引的欲望不能阻挡。激越、强大、安宁、富足、幸福的感觉如此深切。但是,在某个地方,这种感觉突然发生了改变,快速闪现的想法来得太快太多,压倒一切的混沌取代了清晰的思维。好记性不复存在。朋友脸上的兴致和专注变成了恐惧和担忧。以前事事顺利,如今万事不顺——变得易怒、生气、害怕、无法自控,完全陷入了意识的无尽黑洞之中。但是又不知道黑洞的存在。这一切没有尽头。”
这段话描述的正是情感性精神病的症状。躁狂时,精力充沛,骄傲自大,满脑子的主意,自信心十足。接着就是抑郁状态,情绪低落,感到绝望和恐惧,怀疑自己和身边每个人,产生轻生的想法。
情感性精神病是以情感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精神病,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躁狂,即话多、行为多、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另一是抑郁,表现为情感压抑、低落、话少、动作慢、思维迟钝,并出现交替进行。因此也称躁狂抑郁症(躁郁症)、双相障碍。大学生中因受某些心理刺激的影响,如强烈的惊吓、尖锐的批评、失恋等都可以成为诱因。
研究显示,此种病人的发病,可能与脑部某些化学物质异常有关。药物治疗可采用抗精神药物,必要时,也可采用电抽搐疗法。
除了药物治疗外,也必须同时注意心理上的支持,以增加患者的生活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渡过危机,并要他们认识和接受自己的疾病,如此,才能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三)反应性精神病
【相关链接】
阿凯在半年前不幸经历过一桩车祸,当时同车的女朋友丧生在一辆大货车的轮胎下,自己虽然幸免于难,也因为大腿骨骨折在病床上足足躺了一个多月。这半年来阿凯大多时候是在麻木状态下度过,对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往往无动于衷,对外界缺乏兴趣,原来很感兴趣的如下棋、打网球、社交等都索然无味,与同学和朋友疏远、有隔离感,对自己的未来心灰意懒,万念俱灰,曾多次想到自杀。常常半夜噩梦惊醒,半年来几乎做同一个噩梦,总是梦见自己的女友倒在大货车的车轮下,身首异处、惨不忍睹。每次梦醒胆战心惊,喉头哽咽,胸闷,呼吸急促,全身出汗,久久不能平静。每次上街看见大货车都会退避三舍,非常紧张,当时遇险的情景历历在目,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脑海里,非常痛苦,尽量避免上街。
阿凯得了反应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是一种因为意外事件突然降临(如重要亲人的突然离开、伤残和病逝)或者重要事件的突然消失(如一直看中的保送研究生机会突然失去等)以及持久的精神痛苦(如失恋、人际纠纷等)等急剧、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精神病症状。这种精神病由于有明确的原因引起,容易引起同情,得到人们的理解。它的病发时期不是很长,一旦患者能正确对待精神因素或精神因素消除后,症状即可消失,且预后良好。因此,适合采用心理治疗配合其他治疗的治疗方式,如对那些有明显创伤性体验的患者可采用适当的调整环境、异地修养等方法配合治疗。
【心理与哲理】
最好的东西都有缺陷,完美无缺就意味着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