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十二节脉压异常

第十二节脉压异常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动周期中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其正常值为30~40mmHg,超出此范围即为脉压异常。X线胸片示心影呈烧瓶状,CT与B超可证实诊断。CT或胸部X线片可确诊。心脏手术后若突然出现心脏压塞征,应考虑此症并予探查解除。此种不良反应多发生于行上腹部手术的交感神经兴奋型患者,且术前收缩压较高、颜面干赤及心动过速。其诊断标准见本章第十节。心脏压塞严重者,应于术前行心包穿刺或切开引流。

心动周期中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其正常值为30~40mmHg,超出此范围即为脉压异常。脉压增宽反映每搏量和血容量增加,脉压变窄则反映每搏量和血容量减少。

【分类】

1.脉压增宽。

2.脉压变窄。

【原因】

1.脉压增宽 凡使收缩压升高和(或)舒张压下降的因素,均可使脉压增宽。①甲状腺功能亢进;②发热;③动脉硬化性血压;④心动过速;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⑥椎管内麻醉;⑦血管扩张药的应用;⑧变态反应与类变态反应;⑨情绪激动;⑩动-静脉瘘。

2.脉压变窄 凡使收缩压下降和(或)舒张压升高的因素,均可致脉压变窄。①心脏压塞;②缩窄性心包炎;③心尖嵌顿于心包裂口;④输液(血)过多;⑤不良迷走神经反射;⑥血管痉挛;⑦休克;⑧心力衰竭;⑨低心排血量综合征;⑩寒冷与低体温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甲亢、高血压、椎管内麻醉、心脏压塞等相关病史。

2.临床表现

(1)脉压增宽:除脉压>40mmHg外,还有原因疾病的表现:①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见第10章与第25章;②发热,见第4章;③高血压,见本章第十一节;④心动过速,见本章第二节;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见本章第三节;⑥二氧化碳蓄积,见本节鉴别诊断。

3.诊断标准

(1)脉压增宽:脉压>40mmHg。

(2)脉压变窄:脉压<30mmHg。

【鉴别诊断】

1.脉压增宽的鉴别

(1)甲状腺功能亢进:此症除脉压过宽外,且伴有高血压、心动过速、基础代谢增高以及易出汗、激动和特殊的眼征(上睑下降不全)等。T3、T4和蛋白结合碘(PBI)高于正常(见第10章第三节与第25章第四节)。

(2)发热:颜面发红、心动过速、体温增高等。

(3)高血压:测量血压即可发现。

(4)心动过速:听心音、数脉率或作心电图描记可证实。

(5)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见本章第三节。

(6)二氧化碳蓄积:其表现有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颜面潮红、皮肤多汗、体温升高、呼吸增快、肌肉紧张、结膜充血,合并缺氧则瞳孔散大。血气示PaCO2增高(>80mmHg)或呼气末CO2(ETCO2)升高即可确认。

(7)椎管内麻醉: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或硬膜外间隙阻滞时,麻醉区域的血管扩张而致舒张压下降及脉压增宽。

(8)血管扩张药的应用:可乐定、β受体阻滞药、α受体阻滞药、异丙肾上腺素及硝普钠、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药的应用,均使舒张压下降及脉压增宽。

(9)变态与类变态反应:全身血管扩张、心率增快、低血压、皮肤潮红、荨麻疹或伴支气管痉挛及水肿等。

(10)情绪激动:情绪过度激动的患者,有时脉压亦增宽。

(11)动-静脉瘘:局部可闻及血管杂音,血管造影可明确瘘管部位与瘘口大小。

2.脉压变窄的鉴别

(1)心脏压塞:心包内有多量血液、渗出液或脓液可致心脏充盈不良,脉压窄可伴奇脉。X线胸片示心影呈烧瓶状,CT与B超可证实诊断。

(2)缩窄性心包炎:因慢性化脓性或结核性炎症使心包壁层与脏层粘连缩窄,限制了心脏的舒缩活动而致脉压变小(有者仅10mmHg)。此症常伴发绀、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低血压、心动过速、肝大、腹水等,半数有奇脉。CT或胸部X线片可确诊。

(3)心尖嵌顿:心脏手术后心包缝合不当,心脏跳动致心尖嵌顿于心包切口之间,其症状与心脏压塞相似(有称假性心脏压塞征)。心脏手术后若突然出现心脏压塞征,应考虑此症并予探查解除。

(4)输液过多、过快:观察输液速度并计算入量可明确,可见颈外静脉怒张,必要时测CVP(>14cmH2O)。

(5)迷走神经反射:是压迫颈动脉窦或眼球,或手术刺激腹腔神经丛所致,其表现有脉压突然变窄、脉搏慢及血压骤降。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下,牵拉胆囊时最易发生(胆-心反射)。尤其缺氧与CO2蓄积时,迷走神经分布区受到刺激也易发生。

(6)腹腔神经节反射:腹腔神经节位于T12椎体两侧,各约黄豆大小。右迷走神经由食管后缘穿过膈肌,终于左腹腔神经节,而左迷走神经由食管前缘穿过膈肌终于右腹腔神经节。左右T7-12的交感神经节,均有纤维与腹腔神经节联系。当腹腔神经节受刺激时,收缩压下降,脉压变窄(脉搏仍可触知且脉率不缓),呼吸加深、腹肌紧张。此种不良反应多发生于行上腹部手术的交感神经兴奋型患者,且术前收缩压较高、颜面干赤及心动过速。麻醉前给予阿托品与东莨菪碱,可增强此反射。迷走神经兴奋药、局部神经阻滞,或给予筒箭毒碱,可消除此反射。

(7)血管痉挛:疼痛、寒冷等刺激引起小动脉痉挛性收缩,致血管收缩而脉压窄。

(8)休克:见第12章。

(9)心力衰竭:见本章第二十节。

(10)低心排综合征(LOS):发生于体外循环术后,表现为低血压、脉压窄及心排血量减少(<2.5L/min)及少尿。其诊断标准见本章第十节。

【病因治疗】

查明原因并给予治疗,如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控制高血压与高热、解除心脏压塞等。

【对症处理】

1.脉压过宽的处理

(1)甲状腺功能亢进:首先对此症进行药物治疗,以硫脲类为主。常用甲巯咪唑,30~60mg/d。或选用丙硫氧嘧啶,300~600mg/d,每6~8h给予1次。症状较轻,可给予上述药物的1/2剂量。药物治疗不能控制者,可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

(2)发热:感染者给予抗生素,已有脓肿形成应行切开排脓或引流。高热者行物理降温,控制体温不要超过40℃(第4章)。

(3)高血压:解除原因并予降压治疗(本章第十一节)。

(4)心动过速:病因治疗与对症状治疗(本章第二节)。

(5)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50/min可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或滴注异丙肾上腺素(0.5~1.0mg溶于250~500ml液体中滴注),也可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无效,应行电起搏(本章第三节)。

(6)二氧化碳蓄积:首先确保呼吸道通畅,碱石灰失效者予以更换。适当增加潮气量(VT)或分钟通气量(MV),排除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

(7)椎管内麻醉:不伴低血压可不处理,若发生低血压则应适当快速输液并静脉注射麻黄碱(10~30mg)等血管收缩药(本章第十节)。

(8)血管扩张药:在滴注血管扩张药过程中若脉压增宽或发生低血压(尤其舒张压<50mmHg),应减慢滴速,必要时给予血管收缩药(本章第九节)。

(9)变态与类变态反应:停止接触致敏物质,给予抗过敏药物(肾上腺素等)及缩血管药物。维持有效灌注压和生命器官功能,防止并发症(第12章)。

(10)情绪激动:给予镇静药。

(11)动-静脉瘘:需手术治疗,修复血管壁缺损、闭合瘘管。

2.脉压变窄的处理

(1)心脏压塞:重症可行心包穿刺或切开引流,心包穿刺的常用方法有2种。①剑突下穿刺法,其穿刺点在剑突尖端以下偏左约1cm处,皮肤消毒后戴无菌手套持长针与额面成20°~30°推进,边进针边抽吸,刺入心包腔有突破感并可吸出多量液体或脓汁(并非血液),尽量吸净;②胸骨旁穿刺法,穿刺点位于左第5肋间隙距胸骨左缘1~2cm,皮肤消毒后戴无菌手套持长针垂直刺入皮肤并继续推进,其他步骤与剑突下法同。

(2)缩窄性心包炎:需行心包剥脱术方能改善心脏舒缩状态,脉压随之增宽。

(3)心尖嵌顿:手术探查且将心包切口适当缩小,避免心脏跳动时造成嵌顿。

(4)输液过多过快:减慢输液速度,必要时可给予正性肌力药和(或)利尿药(如呋塞米),也可静脉注射氯丙嗪3~5mg。

(5)迷走神经反射:暂停手术操作,适当加深麻醉。心率<50/min,给予阿托品0.5~1.0mg静脉注射。也可用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行局部神经阻滞,好转后可继续手术。

(6)血管痉挛:给予小量血管扩张药(如氟哌利多、氯丙嗪等),解除血管痉挛可使舒张压下降及脉压变宽。

(7)其他:休克处理见第12章,心力衰竭处理见本章第二十节。

【手术与麻醉】

1.手术相关问题 动-静脉瘘、甲状腺功能亢进、缩窄性心包炎与心尖嵌顿等,均需手术治疗。

2.麻醉考虑 脉压过窄(<20mmHg)者应于术前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治疗,待心功能改善后方行手术治疗。心脏压塞严重者,应于术前行心包穿刺或切开引流。前者适于疾病早期,后者适于需反复穿刺时实施。此种操作对麻醉要求不高,只需止痛和制动,故均可在局麻下完成。局麻难以完成者,可选用气管插管全麻。因多有心肌病变,故不宜使用心肌抑制药。诱导前应充分吸氧去氮(3~5min),诱导时缓慢注药,一旦入睡,应立即停止注药而使用肌松药行气管插管。

3.心包剥脱术的麻醉处理 此种患者病程较长,因体质不佳而对麻醉耐受力也差,故应加强术前准备且慎重处理。

(1)改善营养:营养较差、血浆蛋白降低者,应给予高蛋白、低钠且富含各种维生素的饮食。

(2)心肌能量药物:给予极化液(10%葡萄糖溶液500ml+胰岛素10U+KCl 1.5g+MgSO42.5g)和肌苷等。

(3)补充蛋白质:肝大、腹水和周围水肿明显或血浆清蛋白<2.5g/L者,应输注血浆或清蛋白液且给予利尿药。

(4)适当放胸腹水:胸腹水较多者,可于术前1d穿刺排液(胸腔积液一次不宜超过800~1 000ml,腹水一次不宜超过3 000ml)降低胸腹压,以利膈肌活动并防止心包剥脱后回心血量过多而致心力衰竭。

(5)正性肌力药:心率较快者,可给予小量洋地黄制剂(去乙酰毛花苷0.2~0.4mg)。

(6)术前药:麻醉前1h肌注吗啡0.1~0.2mg/kg和东莨菪碱0.005~0.006mg/kg。

(7)麻醉选择:此种手术多在全麻下施行,避免使用抑制心肌的药物,常缓慢静脉注射羟丁酸钠60~80mg/kg或依托咪酯0.3mg/kg及泮库溴铵或阿曲库铵行气管插管,也可并用芬太尼或瑞芬太尼(1μg/kg)。

(8)麻醉维持:宜用对循环影响最小的药物,常用芬太尼分次静脉注射(5~10μg/kg)或以0.5~1.0μg/(kg·h)连续滴注。也可吸入低浓度异氟烷、七氟烷或地氟烷,行静吸复合麻醉。

(9)防止心率过缓:此种患者每搏量已固定(称固定性LOS),依靠心率维持心排血量,故应避免麻醉过深及心率减慢。

(10)严格控制液体量:在CVP监测下输液,心包完全剥离前应控制输血输液量。通常输液只为维持静脉通路,以免腔静脉口松解后回心血量增多而致心脏膨胀。

(11)监测: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SpO2与CVP变化,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时及时给予利多卡因(1mg/kg),发生低血压则给予小量正性肌力药(多巴胺)予以提升。

(12)术后处理:术毕不宜急于拔除气管导管,应继续机械呼吸一段时间。待呼吸功能完全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尿量正常、患者已初醒且无低钾与低钠血症时方可拔管。危重患者应保留气管内导管,送入重症监护病房(ICU)进一步监测与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