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附录三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附录三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附录三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一、六步换框法这个技巧专门处理一些由潜意识驱动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是这个人不能接受、不能自控地做,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总没有行动,或者知道不应该但常常想做或已做的。

附录三 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一、六步换框法

这个技巧专门处理一些由潜意识驱动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是这个人不能接受、不能自控地做,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总没有行动,或者知道不应该但常常想做或已做的。这个技巧的效果显著而且深远,并且没有什么不良或危险的后果。

六步换框法的六步是:

第一步:确定需要改变的行为;

第二步:建立与潜意识中负责该行为的部分沟通;

第三步:把该行为的正面动机分离出来;

第四步:找出新行为的可能;

第五步:引导在未来转用新行为;

第六步:建立“整体平衡”——确保潜意识内所有部分都一致支持(如图附3-1所示)

img17

“六步换框法”进行时容易出现的困难:

(1)过程中也许会有来自潜意识其他部分、扰乱性的信号出现:

① 这些信号可能是(但未必一定是)反对的信号,可引导受导者对潜意识说:“若那部分信号的意思是反对,请把信号加强,若不是反对,请把信号减弱。”若真的是反对信号,对那部分说声多谢,告诉那部分你会在第六步时才处理反对的意见。

② 也可能这部分也想有改变,对那部分说声多谢,并且说在未来适当的时候会认真地处理那部分反对信号(除非它与正在处理的事情有直接关系,若此,应在第六步时处理)。

(2)与潜意识建立沟通时,得不到信号:

① 可能是过去太少与潜意识沟通了,就像太久没用过的水管,需多一点时间才能重新沟通。引导受导者更放松一点,集中注意力在身体里潜意识的位置,对它重复地说:“我正在等待,请给我信号。潜意识的位置可以是以下任何一个或多个的结合:

img18心脏的位置

img19情绪感受的所在

img20想象身体里的某一点(这对视觉型人士最有效)

② 忽略了对潜意识诚恳地说多谢,可以承认过去忽略了它的辛劳。

③ 向潜意识保证这个选择不是去减少或夺走选择,而是去使受导者有更多的选择,并且肯定受导者潜意识中负责那行为的部分有很多能力和资料,是其他部分和意识所没有的,因此,任何决定,必会有它的参与,甚至由它决定。

④ 也可能是受导者没有注意到信号的出现,可引导他注意视、听、感觉上任何的改变。辅导者也可能观察出信号而且受导者不自觉,继续进行下去。

⑤ 可尝试预设“肯定”、“否定”的信号:“当潜意识表示肯定/否定时,请用右手大拇指给我们一个信号。”

⑥ 也可以引导他回忆上次做那行为时身体内有什么感觉,引导他要求潜意识负责那行为的部分用加强那感觉作为“肯定”的讯号和减弱那感觉作为“否定”的信号。

⑦ 注意受导者是否没能放松。若是,打破状态。引导受导者做身体活动以确保状态真的打破了,重新开始。

⑧ 所有问题,应该设计得只需用“是/否”回答。

(3)特别信号

若潜意识的信号是“我不想沟通”,这本身便是沟通了。可假设潜意识的意思是:“我想沟通,在这点(或这个细节)上我不想沟通。”

辅导者可以选择三个不同的反应:

img21解释这次过程的正面动机,企图让受导者潜意识放心。

img22对受导者潜意识表示明白这是为了保护受导者,请潜意识只让受导者明白便可,无需发出信号(即使这次沟通,会只收取而不发出信息)。

img23接受信号。

① 若此,在第三步时应问受导者的潜意识可透露该行为的正面动机。

② 如果潜意识不肯透露正面动机——“六步换框法”无需知道正面动机只要假设潜意识一定有其正面动机便可。

③ 如果那只是一个不能理解的信号,引导受导者多谢潜意识,并且请潜意识提供更明确的信息,使受导者能够明白。

(4)不肯同意找出或转用新行为

① 潜意识或以为旧行为会完全失去——对潜意识说旧行为会永远存在,是众多选择中的一个,在适当的情况下,要使受导者得到更多更好时,仍然可以采用旧行为。

② 创意部分找不到新的方法。引导受导者明白,他的潜意识每天都不断地因环境的变化而快速有效地找出新方法去应付出现的情况,这就是因为潜意识里面有很多个创意部分,引导受导者找出另一个创意部分。

③ 潜意识不肯转用新行为。可能是因为它对之前的某个步骤误会了。退回到之前的一两步,找出哪里需要补充。

(5)成功之因素

这个技巧最重要的地方不是找出三个新方法,而是在潜意识中负责该行为的部分与创意部分之间建立出联系。创意部分与潜意识其他部分有了联系,就算那三个新方法没有效果,创意部分也会找出更多的新方法。过去受导者的困扰就是来自只用一个方法去满足那些正面动机。

(辅导者应对受导者说明这点。六步换框法步骤图略)

二、自我整合法

这个技巧针对的是处理一个人内心的矛盾冲突,这个“自我整合法”处理的是涉及“身份、信念”的矛盾。例如,内心觉得应该去做某件事,但同时又不想去做,或者内心总有一个责备、批评自己的声音。

(1)用两张纸,不同颜色的笔,分别写上自己的名字,代表内心的两个部分。把两张纸相对地放在地上,相距2~3英尺。

(2)先站在做了事被责备、被批评的自己上面。想一遍做了的事和自己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想得到些什么(找到正面动机)?一遍又一遍地找出上一个答案背后的价值需要,直至找到身份或更高的层次上的正面动机(例如,使自己更好,肯定自己的能力,证明我可以照顾自己等。)

(3)走出来,站在另一个自己上面。想一想自己怎样责备、批评对面的自己,然后问:责备、批评的目的是什么?想得到些什么?一遍又一遍地找出上一个答案背后的价值需要,直至找到身份或更高的层次上的正面动机(例如,使自己更好,肯定自己的能力,证明我可以照顾自己等。)

(4)你会发现,追究下来,原来两边的自己都有着相同的正面动机。再站在第一张纸上,回想一下自己做了的事和对面的自己的责备批评。对着对面的自己说出以下的话:

① 我做这件事是为了(找到的正面动机);

② 你责备批评我,也是为了(找到的最高正面动机);

③ 原来我们都是为了使(自己名字)更好;

④ 当我们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时,我们会更能帮助(自己的名字),使(自己的名字)更好;

⑤ 现在,是时候让我们结合在一起了。

(5)闭上眼睛,伸出双手,想象双手往前伸,握住对面自己的双手,慢慢地把他拉过来,拥抱他。感受他把头靠在自己的肩膀上,然后在他的耳边轻柔地、细声地说出两句只有你俩知道的话,去肯定两份结合的力量会多么有力地帮助(自己名字)变得更好。再听听他也在你的耳边说出的两句话,只有你俩知道,你俩的结合怎样使(自己的名字)更好。然后,感受一下两个融合在一起的感觉,静一会,好好地享受这份舒服,同时充满力量的感觉。慢慢地睁开眼睛。

三、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技巧

这种方法是处理受导者与他人的问题,即“感知位置平衡法”(aligning perceptual positions)。传统上,做“和事佬”必须争吵双方同时列席。而“感知位置平衡法”则可以在另一方不在场的情况下,改变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看法(感知模式)。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和身体由内心支配,所以如果对另外一个人的感知模式改变了,面对那个人的时候,声调、身体语言、所选用的文字、说话和行为模式都会有所改变,沟通效果和关系便会因此而有所不同。

在改善两人之间的沟通或关系上,“感知位置平衡法”是最有效的技巧之一。两人各自怀着本来对对方和这份关系的“感知模式”,每次遇到对方都会凭这份“感知模式”去决定语言和行为。假若两方面都没有改变各自内心的“感知模式”,每次相遇都只会有同样的结果。假若那是吵架和冲突,情况便不会有转机。

这个技巧是把内心的“感知模式”经由一张椅子而实物化了,凭改变自己内心的一些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并经由一些语言模式和行为实现出来,那个“感知模式”便能改变,因而下次见面,对同样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语言和行为,即态度上有了改变。

这边的语言和行为不同了,对方也会因此有不同的反应。如此,双方相互做出更正面的反应和改变,沟通效果和关系便会出现改善。

这个技巧不是一定只用于解决与另一个人的沟通和关系问题。本来关系已经融洽,想有更高的提升,也可以用。

感知位置平衡的步骤:

第一步:心中选定一个想提升与他沟通或关系的人。安放两张椅子,一张自己坐上去,另一张放在对面(正中的前面)一个感到舒服的位置。想想这个人坐在对面的情景。

(1)把这个人的坐椅拉近一些或推远一些,以最能代表自己内心实际情况(不是内心所希望的距离)。注意这个位置与自己的距离,以便稍后验证效果。

(2)注意这个人的脸或身体是否以正面面对着你,若对方是以侧面或背对着你,把对方慢慢地调校到正面相对的位置。

(3)注意对方双眼的位置是否与你处于同一水平,如果不是,把两人的视线调校到同一水平(可想象任意升/降对方或者自己的椅子)。

(4)若看到的只是黑白景象,调校为彩色。

第二步:做好以上工作后,注意对方的坐姿,同时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

第三步:引导受导者平静下来,与内心的感觉连接了之后,引导他走去对方的位置,模仿对方姿势,想象自己已经变为对方。望向在第一位置的“你”,注意“你”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注意此刻内心的感受。

第四步:走去第三个位置,这个位置应该与第一、第二位置都是等距的。从这个位置看到第一个位置的“你”和第二个位置的对方的姿势、表情,同时知道他们的内心感受,感觉一下:

(1)有些什么事第一个位置的“你”可以做,去改善与对方的关系,例如说某些话或者做出某些行为;

(2)有些什么事第二个位置的对方可以做,以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对方提早或加快做这些事,第一个位置的“你”又可以做些什么?

第五步:返回第一个位置,坐下想象自己看着对方,在心中说出刚才想到的话,想象做想到的行为。完成后,看看对方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第六步:走去对方的位置,模仿他的姿势坐下,想象自己已经变成了他,然后望着对面的“你”,听 / 看 / 感受一遍“你”所说的话和做的行为,注意一下内心的感受有怎样的改变。若有话想说或响应的行为,就向对面的“你”说和做一遍。

第七步:走回第一个位置,重新变为自己,看着对方,回想一下刚才自己对他说 / 做了什么;然后,留心听 / 看 / 感受一遍对方所说 / 做的回应。注意一下内心感受的改变。若有话想说或回应行为想做,向对方说和做一遍。

第八步:重复第六步与第七步,直到效果达到满意境界。若未能达到而已经没有了新动力,再走去第三个(抽离)位置,重复第四至第七的步骤。

注意事项:

跟着上述的步骤去做,做到第三步以后,便没有严格规定“下一个位置应该是哪一个”,而应该跟从情况发展的需要和内心的感觉走。

若某人的某些行为使受导者无法接受他,因而不能进行这个技巧,可尝试先找出这些行为的正面动机,即运用“意义换框法”,或者运用“一分为二法”,把不能接受的行为、信念和价值等全部拨入第二个“他”,然后把第二个“他”往左边拉远,而只和第一个“他”进行这个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