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啃老”:什么时候才能“断奶”?

“啃老”:什么时候才能“断奶”?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样的“啃老”行为已经达到了极致,所以有网友称之为“史上最牛的啃老族”。“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啃老族”在我国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啃老”可能导致的社会后果使家庭负担增加,甚至不堪重负。到目前为止,中国大约有三成的青年在“啃老”或有“啃老”现象。“啃老族”群体的出现和增多,意味着社

四、“啃老”——什么时候才能“断奶”?

案例分享 我给儿子当孙子

最近石家庄电视台《情感密码》栏目播出了一期名叫“我给儿子当孙子”的节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年轻力壮的儿子(许峰)、儿媳(王蓉)大学毕业后结婚,闲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生活却完全依靠搬运工的父亲度日,父亲不仅要把一日三餐做好,还得给儿子、儿媳洗内衣。父亲想抱孙子,儿子还让父亲签下协议,生下孙子以后的所有费用包括教育费用都得由父亲承担。

石家庄休门村的房屋拆迁补偿款的问题引发了儿子和父亲之间的矛盾,许峰要求上节目的原因,就是要求老父亲在节目现场签字画押,把补偿款给他。为了寻找获得补偿款的理由,许峰数落了父亲如何抠门,还举例说父亲当年没拿够5万元彩礼,令他在丈母娘面前丢了脸。当父亲说为了他的婚事准备去卖肾时,许峰不但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激之情,还在现场训斥自己的父亲表里不一:“如果真想那样的话,你现在就去卖!”

当主持人问许峰,为什么要这样对父亲?他把你养这么大,应该不欠你的?但许峰却站起来指着父亲说:“他生了我,就得养我!”面对这样的情形,父亲只是默默落泪……节目播出后,人们指责儿子的不孝,也替老人的未来担忧。而许峰不工作的理由则让人啼笑皆非:“现在石家庄天热呗,溜达一圈累,等天气凉一点再出去找工作。”

这样的“啃老”行为已经达到了极致,所以有网友称之为“史上最牛的啃老族”。只要还有一点良知和自尊、自爱的人,看了一定百感交集,既愤怒于无耻、不孝的儿子,又可怜、同情那爱儿无度、无方的父亲。

何为“啃老族”?

这样的家庭,随着独生子女人群的庞大而为数不少,尤其是这些年的大学毕业生,因眼高手低而不想从事一般性的工作和收入低的工作,悠闲在家,“吃老”、“啃老”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另外,今天的中国家庭,无论富有还是贫穷,“养独子”即是“养娇子”基本上成为一种教育模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被称为“草莓族”,他们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太辛劳的工作不愿去做,技术层次较高的工作又做不了,要求工作既要轻松,还要赚钱多,在这样的心态下只能等,等待奇迹出现。当有人问他们或指出他们的问题时,他们会理直气壮地反击:不是我不想找工作,而是找不到适合我的工作,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那多没意思。

这样的人群,不仅在城里越来越多,而且也开始在乡村出现。如今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生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的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何为“啃老”?百度上是这样解释“啃老族”的:“‘啃老族’又称‘吃老族’或‘傍老族’或者‘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被其他国家使用;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16岁~34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15岁~34岁年轻族群。”

“啃老族”在我国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年龄大都在23岁~30岁之间,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也非缺乏谋生能力,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有人把“啃老族”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追求梦想型、丧失自信型、自闭型和家庭溺爱型。但无论是哪种类型,他们的生活形态基本相似。为此,网络上曾传着这样一个谜语:“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谜底便是“啃老族”。该谜语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啃老族”的生活状态。

据中国媒体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的“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群:一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他们觉得在家里很舒服,占10%左右;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占20%;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靠父母养活者,占10%;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的工作,因怕苦怕累便索性待在家中,占30%。

什么原因造成的“啃老”现象?

一是教育方式不对产生的结果。“啃老族”中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的人占的比例较大,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的溺爱、缺乏正确的引导,让孩子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给什么的日子,在无忧无虑中失去了学习独立的机会,导致当他们成年时,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能力。

二是有供养“啃老族”的物质基础。孩子成年后还能够在家里无所事事、悠闲地待着,其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些年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改善,父母还有能力供养孩子,使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压力,从而也就没有任何走出家门,寻找工作的动力。

三是就业压力的增大,寻找工作的难度加大。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不能回避,为此,为了让“襁褓青年”能够独立,除了需要花力气去矫正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外,社会也要想办法为其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和机会。

“啃老”可能导致的社会后果

使家庭负担增加,甚至不堪重负。到目前为止,中国大约有三成的青年在“啃老”或有“啃老”现象。随着中国老龄社会的到来,“啃老族”不仅不能赡养老人,还得依靠老人,甚至完全让老人养着自己。他们对父母的辛劳熟视无睹,有的虽然怀着发自内心的愧疚,但又总有着不切实际的执著和幻想,无法脚踏实地地做事、做人,让越来越年迈的父母忧心忡忡,痛苦不堪。

造成人才闲置浪费。将一个孩子养育到成年,尤其要培养成一名大学生,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社会因职业岗位缺乏而将之闲置或者将他们所学的知识放置错位,这是对国家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影响社会稳定。随着中国进入老年社会的来临,“啃老族”必将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啃老族”群体的出现和增多,意味着社会失业人群的增多,必然会使社会稳定经受严峻的考验。未来老年人的依靠在哪里?他们的晚年将如何度过?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家庭问题,而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另外,当年轻人生活无着落,悲观、消沉的心态导致社会适应性越来越弱,进而更加难以融入社会,无法完成社会同一性角色的转换,并产生“逆”社会心态,甚至是“反”社会心态,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