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学生学习行为与对教学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高校学生学习行为与对教学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数学者认为学生学习行为是大学学风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某地方高校学生学习行为、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满意度、学生成绩的调查,在了解当前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探寻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成绩的主要因素,及其这些因素间的相关性,最后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对策。

高校学生学习行为与对教学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基于某省属高校的案例研究

刘忠浩 屈代洲 沈 华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一、引  言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通过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共同问题。多数学者认为学生学习行为是大学学风的重要体现。在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中,主要体现在高校学风建设的研究,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学风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少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缺失、学习状态较差等问题。[1]也有学者认为当代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高逃课率、高不及格率等不良的学习行为和结果,感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并通过对大学生自身学习努力程度、学生群体关系、教师的教学、办学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群体行为对个人有显著影响,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学生缺乏教育动员、教师不良学术道德、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是亟待解决的学风问题。[3]研究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时,多数学者采用关联分析和综合因素分析,认为学生学习行为受到学习目的、课堂、教育内容、教学管理模式、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4]分为以学生为主的内部因素和以家庭、社会环境为主的外部因素两部分,分析内外部因素作用及相互关系,并勾画出学生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对学风影响的区域图。[5]也有学者认为学生的专业教育、社会风气、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6]在教风与学风建设的关系上,有的认为以教师为主体的教风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风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应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建设。[7]以上研究主要关注高校的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对高校学风的影响,但是,多数文章对问题做了归纳描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缺乏对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学风问题事实的描述,有关影响学生成绩因素的研究也不多。

通过我们的观察认为,学生学习行为与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满意度之间有密切关系,这两者对学生学业成绩最终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成绩是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可以作为衡量高校学风和教风建设成果的关键指标。

通过对某地方高校学生学习行为、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满意度、学生成绩的调查,在了解当前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探寻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成绩的主要因素,及其这些因素间的相关性,最后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对策。

二、数据描述与研究方法

1.调查数据描述

在2010年1月,对某所地方高校的本科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0份,回收率为95%。

本次调查包含了该校的18个学院。样本中女生所占比例略高于男生,这与学校的整体分布基本一致。从家庭居住状况看,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学生占了60.5%,表明该校的农村学生人数偏多,这与地方高校的生源相符合。从年级分布看,由于问卷发放时,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在外实习阶段,所以收集的样本数量相对偏少,其余三个年级的样本分布相对均衡。

2.研究方法

我们为了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与对教师教学活动满意度间的关系、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行为之间,以及学生学习成绩与对教师教学活动满意度间的关联性,通过计算他们之间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分析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的相关程度。

在我们的调查中,多数变量采用了5等分级别,数据基本上是定序变量。由于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通常是适用于两个定序变量的相关检验,所以主要通过等级相关系数,作为分析工具。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计算公式如下[8]

img66

R表示等级相关系数,D表示两个变量每队等级(不是指原始等级)之差,n表示样本的容量。

三、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

1.大学生学习行为现状调查

学生学习行为是影响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为了解该校学生的学习状况,本次调查重点选取了上课出勤、自我完成作业、课前预习、参与老师组织的课堂讨论、课后与老师个别讨论和课后复习等6个方面作为考察指标。每项指标分为5个维度,通过对指标的频率和均值计算,可揭示出该校学生学习行为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见表1)。

表1 学生学习行为调查统计描述

img67

从学生学习过程考察,有近53%的学生“从不”或“很少”进行课前预习,样本均值只有2.58。经常开展课后复习的学生稍多,仍低于40%,课后找老师请教的人数仍然相对较少,不到一半,说明大多数学生在课余时间并没有对学习投入必需的时间和精力。与教师的交流活动中,参与课堂教学讨论的人数和比例相对较高,而课后与教师个体讨论的表现不太令人满意,均值只有2.37,几乎有20%的学生从不与教师做课后讨论。

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投入看,上课出勤和作业自我完成的状况还是比较乐观。自我完成作业“较多”和“很多”的学生占了75.4%,相对应的只有少数不到10%的人有抄袭作业的行为;上课经常缺勤的人数只有15.3%,,不到3.5%的学生会有逃课行为。这说明学生学习的自律状况良好。

从以上学生学习行为指标方面来看,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很少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从课堂和课后与教师讨论看,师生交流不足,大多数学生不仅在课后,就是在课堂上跟老师或同学交流都比较少。

2.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满意度分析

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满意程度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行为的选择有重要影响。本调查选取了教师对学生的出勤考评、课堂组织讨论、提供答疑及辅导、课堂教学方法、教学的深度、教学广度和教学前沿性等,作为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满意度的考察项目(见表2)。

表2 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满意度

img68

从数据分析可发现,该校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评价都集中在“一般”和“比较满意”这两个等级。所有指标均值都超过了3.0,大于2.5的平均水平。

首先,教师对学生进行出勤考评,有40.9%的学生对这一教学活动持“一般”态度,34.6%选择了“比较满意”,可见学生对“出勤考评记载”的行为是基本认同的。

其次,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感到“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学生总和达到了50.4%,感觉“一般”的近40%,不到10%的学生不太满意,总体看来学生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满意度较高的;而对“组织课堂讨论”的满意度有所下降,均值略微高于平均水平,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感觉比较满意,有18.7%的学生不满意或者很不满意。有18%的学生不满意或者很不满意老师提供答疑和辅导的教学活动。

对教学深度、教学广度、教学前沿性的评价,学生的意见比较一致,均值比较接近。选择“一般”满意度的人数比较多,都接近了50%,对课程教学内容前沿性的满意度相对偏低。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整体满意度较高;学生渴望活跃的课堂气氛,比较多的学生认为老师组织的课堂讨论不够多;老师在提供答疑及辅导方面也需要改善。

3.学生学习行为与教学活动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教师教学活动作为影响学生学习行为或者学习成绩的外部因素,它们之间具有相关性,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度更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我们选取了上课出勤和自我完成作业作为学生学习行为特征,教师对学生出勤考评、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深度等作为教师教学活动指标。运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计算,衡量这两者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如果相关,相关程度的大小又如何(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行为与对教师教学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相关性,且皆为正相关。

表3 学生学习行为状况与对教师教学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表

img69

注:**表示0.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0.001的显著性水平。

首先,我们分析学生上课出勤状况以及他们对教师的出勤考评活动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0.165,并且是显著相关的,其意味着学生对老师出勤考评活动的满意度越高,学生逃课的行为就可能越少。可见,学生对教师课堂出勤记载活动是很认同的。与学生对其他教学活动的满意度相比较,学生的出勤行为与对课堂讨论和课程内容前沿性满意度的相关性略微低些,表明课堂讨论和课程内容前沿性的满意程度对学生是否缺课的影响力度相对小些。所以,坚持教师对学生的出勤考评是提高学生出勤率的有效方式之一。

其次,自我完成作业与对教学深度满意之间的显著相关系数最高,达到了0.169。表明学生感知教学内容深度的适当性,是学生能否自我完成作业的关键。如果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深度越满意,那自我完成作业的可能性越大,抄袭其他同学作业的几率会有所下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自我完成作业的信心。

最后,自我完成作业与对教师所提供答疑和辅导的满意度相关系数最低为0.069,表明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与教师能否提供满意的答疑和辅导的相关程度不高。可能教师的答疑和辅导不一定只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可能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宽和加深,与学生想知道作业答案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满意度对学生学习行为确实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上课出勤率考评和教师教学深度对学生抄袭作业的行为影响最为显著;学生对教师考勤的满意度越高,学生逃课的行为将越少。

4.学生成绩与学习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改进,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下面进一步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程度。我们用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作为衡量指标。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积极性、学习自律能力等行为分析与学业成绩间的相关性(见表4)。

表4 学生成绩与学习行为状况相关性分析表

img70

注:***表示0.001的显著性水平。

从表4可得,我们选取的以上6个学习行为指标与成绩排名都存在高度的正相关。通过相关性检验,学生学习成绩与完成作业的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170,表明学生是否独立完成作业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其次,课前预习与成绩排名的相关性最低,表明课前预习对学业成绩的提供作用偏小。

我们重点考察,排名位于班级前10%的学生学习行为,可发现上课出勤和独立完成作业对其成绩的影响最大;参加课堂讨论和课后复习是影响度较高的两个因素,而课前预习和课后交流的影响程度相对低些。因此,要提高学生自身的成绩,需要保证有效的学习时间,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活动,还需要课后及时复习并独立完成作业。

四、改善地方高校学生学习风气的对策和思考

通过以上研究,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大学的学习风气,我们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

1.学生学习动机,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成绩。学校要扎实深入地在全体大学生中开展“大学生涯”的规划和辅导活动,唤醒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需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实行导师制、开设学习理论和方法课程、开展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咨询、建立学习辅导网站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传输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及时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成才目标,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根本上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同时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检查,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形式加以落实。以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2.丰富教师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意识,应当从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角度组织实施教学。课堂上多给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问题的机会,组织学生自由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自由发表对学科问题的看法,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并通过听取学生的意见,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应留出专门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课程答疑和辅导,课间积极与学生交流,及时告知自己的联系方式或坐班时间,让学生“乐问善问”,老师“有问有答”,扮演好学生学习“引路人”和答疑解惑“帮手”的双重角色。

3.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合理安排讲授内容,健全学生的评教系统

教师在教学内容前沿性方面,要把学科领域最新学科成果简单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因材施教,做到有难有易,重点突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并对于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采用适当、丰富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法,提高课程内容的直观性、形象化,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针对老师的教学,学校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学生评课系统,学生及时反馈,教师迅速调整,实现二者之间良性循环和加强对老师教学的考评。

4.严格出勤考评方式,加大课程作业批改量,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教师要采取公正、合理的考勤方式,实行定期和抽查相结合,减少学生的投机行为;对布置的课程作业进行耐心、细致的批阅,针对作业抄袭的学生给予严惩,要敢于对此类行为亮出“红牌”,严格学生的学籍管理,使老师拥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另外,发挥学生群体中先进模范的带头榜样作用,通过介绍他们科学实用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感染、引导其他同学,形成“追、赶、比、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早晚自习,保持“天天学习,天天进步”的局面。

【注释】

[1]龚成.对当代大学生学风状况的调查分析[J].教育探索,2009(3).

[2]刘杰,庞岚.大学生学风状况调查及其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杨妙春,王宏.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6).

[4]甘寿国.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2009(3).

[5]岳敏,常江,王蓉.高校学风建设因素分析[J].高教研究,2008(2).

[6]杨晓东.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3(5).

[7]陈冀南.高校教风与学风的关系及对策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8(1).

[8]刘爱玉.SPSS基础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