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工光线的成分大致可以分为五种

人工光线的成分大致可以分为五种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几种光线成分,构成了人工光线造型的骨架。阴辅灯位置不能过高或过低,略高于人物头部或平行于头部均可,否则会在鼻下、脖子上留下阴影,过低则产生轻度脚光效果。

第三节 人工光线的成分

人工光线的成分,可大致分为五种:主光、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装饰光。

以上几种光线成分,构成了人工光线造型的骨架。除此之外,在基本布光当中,还有眼神光、效果光、夹板光、顶光和脚光。不论是电影、电视剧的大场面照明,还是小场景内人物的照明,其造型、气氛、神情、姿态的处理、渲染、描绘、勾画,都是基于以上几种光线成分及光种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出来的。

一、主光

主光又称“塑型光”、“主光源”,是用来描绘被摄体(场景或人物)外貌和形态的主要光线。主光在一组成功的场景或人物布光中,最引人注目,它如同自然光中的太阳直射光照明效果一样,有比较明显的光源投射方向。它的作用和特点是:组成造型结构,揭示场景的外貌及特点,描绘被摄对象的立体形状,主要姿态、线条,交代画面内空间关系,构成一定的反差和明暗配置。

在实际布光中,首先要求主光描绘、强调和突出被摄对象的最有表现力的那一部分,它的位置的确定、角度的选择、亮度的强弱、光距的远近,“决定于我们要揭示的对象外表和我们要突出的重点”,同时,还要考虑到场景的环境特点、人物的性格特征、剧情的主题要求、创作的最终意图。综上所述,主光的布光要注意:

(1)光线的投射方向要有依据;

(2)有利于渲染和塑造气氛、形象;

(3)行为和目的要明确;

(4)组成画面中影调、色调的合理配置;

(5)同镜头构成一定的角度;

(6)突出重点场景和重点人物。

在实践中,人们根据自然光的照明特点,逐步总结出了主光布光的某些规律以及根据剧情的要求和被摄体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主光的基本角度。例如,以被摄体面向主角度(拍摄中最常用的或使用次数最多的角度)的镜头为例,我们可总结出主光布光的几种形式,如图5-1。

img26

A常用(正常)主光照明

B宽光照明

C面光照明

D窄光照明

图5-1 几种常用主光

A.常用主光照明

光源一般在被摄对象左或右的前侧45°左右的位置上。光源同镜头构成了比较合适的角度,被摄对象的面部特征、轮廓姿态、立体形状、光影变化等方面都很正常,比较利于观众接受,是照明工作者比较常用的一种主光照明形式。在电影电视照明中,无论人物处于静止状态,还是由某一点到另一点,照明人员总要千方百计地利用现场的照明条件,设计出正常主光照明的形式,达到造型的目的。

确定主光的位置以及使之在被摄对象表面留有多少阴影,有时还要根据剧情、场面调度、现场具体光线条件、照明的整体要求、被摄体不同的形状(脸形)、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皮肤特征、表面结构的均匀状况等来决定。由此,主光的照明就不可能只有一种,也就是说,主光灯具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挪动,由此产生了以下几种主光照明形式。

B.宽光照明

光源一般在被摄对象的侧前方60°左右的位置上,同正常主光相比较,宽光照明使被摄对象表面所照射的面积增大,阴影部分相对减少。宽光照明能强调人物脸部的面积,帮助加宽瘦削的脸形。在表现被摄对象或人物的立体形状和质感时,不如正常主光明显。

C.面光照明

光源在被摄对象前方稍侧方向的75°左右位置上,也就是在拍摄位置(镜头)左或右的15°位置上。这种光线基本属于正面照明,但又不同于正面照明,光线有较明显的投射方向和入射角,被摄对象或人物表面被大面积照明,阴影部分相对来讲逐渐缩小。面光照明比较有利于交代场景以及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被摄人物外貌特征明显。不利因素同宽光照明一样,不适合于表现立体形状、场景和人物的质感。

D.窄光照明

光源在被摄对象侧方15°左右的位置上,接近于室外自然光的侧光照明。窄光照明对于人物脸部起伏不大、立体感不强,对需要强调其质感的被摄对象来讲尤为适宜。这种光线使人物或环境中的物体的表面有较明显的亮暗对比,立体感加强,如果加用辅助光照明,能够使人物或物体有良好的亮暗过渡层次。使用这种光线时,要防止出现“阴阳脸”的现象,主光投射时要尽量突破脸部中分线,让光线微量通过上鼻梁上部进入另一侧脸部的暗部区域,人为打破光线的中分现象。

主光在不同场景、不同剧情要求下使用,一般有它的特点和规律性,但也比较复杂与多变。对于一景一物,主光可能是一个;多景多物及人物处于活动状态下,主光可能是几个。

二、辅助光

辅助光又称“补助光”、“副光”、“润饰光”,是用来帮助主光造型,弥补主光在表现上的不足,平衡亮度的光线。辅助光常常是在主光灯布置完了之后,在被摄场景和人物表面留下一定阴影的时候加以使用的。

辅助光的光源性质属于散射光,如同自然光中的散射光一样,光线的特点是柔和、细致的,使暗部得到适当的照明。

辅助光灯的配置,一般要根据主光的位置和所要表达的剧情主题、画面造型的需要来决定。拍摄小场景中的人物或人物的中近景画面,一般辅助光是一个;拍摄两个以上人物有某种情节交流的画面或被摄人物在场景中由A点到B点活动的镜头,辅助光可能是几个。在重场戏中,高质量的、要求比较高的人物近景和特写镜头(如电视连续剧每集间的“打点”镜头、单本剧不同场景间的“转场”镜头、细微情感变化的人脸部特写镜头、表现复杂心理下的反应镜头等),对于辅助光有更高要求,常常把辅助光分作阴辅光(阴光辅助灯)和阳辅光(阳光辅助灯)两种,使辅助光的形象描绘得更为细腻、精微。这两种灯都是用来帮助主光造型的。阴辅灯一般配置在拍摄点的镜头左右位置上,用来补充主光照明所不能达到的地方。阴辅灯位置不能过高或过低,略高于人物头部或平行于头部均可,否则会在鼻下、脖子上留下阴影,过低则产生轻度脚光效果。这种灯的位置也不能离开拍摄点的镜头过远,否则也会在主光灯照亮的人物一边脸上产生小鼻影,尤其对于鼻子两边有两道深鼻洼的人,稍不注意就会出现两道八字般的鼻印。阳辅灯是介于主光灯与阴辅灯之间的一种灯,它的主要任务是在脸部阴阳光调之间起到逐步过渡的作用。它能够柔化主光灯在人物脸部投下的生硬投影,模糊光影的亮暗分界线,使人物脸部由亮到暗有个细腻的过渡层次,与阴辅光逐渐融合在一起,达到过渡阶调丰富、体现和增强主光造型立体感的作用。

在一般场景布光中,辅助光的数量在保证完成自身任务的前提下,不宜太多,要防止出现过多投影。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辅助光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1)调整画面影调,决定画面反差;

(2)帮助主光造型,塑造和描绘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表现其全部特征;

(3)帮助揭示和表现被摄对象的质感。

辅助光的运用原则是:

(1)光亮度绝对不能强于主光;

(2)不能产生光线投影,也可以说,有光不能有影;

(3)不能干扰主光正常的光线效果;

(4)在保持主光投射的阴影特征前提下,尽量再现阴影部位的层次和质感。

主光和辅助光的合理配置,构成了画面上被摄体的基本形态,构成了画面光线结构的基础。但是,要想获得较完美的用光效果,还必须有其他光线成分的配合。

三、轮廓光

轮廓光又称为“隔离光”、“逆光”、“勾边光”。轮廓光是来自被摄体后方或侧后方的一种光线,它如同自然光照明中的逆光照明一样。根据实际拍摄需要,这种光线有时可能是正逆光,有时也可能是侧逆光,有时又可能是高逆光。

轮廓光展示了被摄体视觉上的三维效果。在人工光线照明中,轮廓光无论是在大场面还是小场面,无论是在活动画面还是静止画面的用光中,都具有以下明显特征和造型优势:

(1)强调空间深度,交代远近物体的层次关系。电视屏幕是画平面,轮廓光能突破画平面的限制,加强人视觉纵向空间的感受能力。

(2)人为区别被摄体与环境、背景的关系。轮廓光具有很强的造型效果,它能有效地突出被摄体的形态和线条,区别被摄体与被摄体、被摄体与环境背景的关系,特别是被摄体的影调或色调同背景混为一体时,轮廓光能够像画家手中的笔一样,清晰地勾画出被摄体引人注目的轮廓。

(3)形成不同被摄体相互间的地位感。拍摄各种各样的会议以及到会的人物、交代数量很多的产品成果等,轮廓光的显著特征就是要逐一地进而全面地强调人物或产品等的形态、规模、数量以及相互间的地位感。

(4)表达浓郁的现场气氛。在艺术片照明中,许多效果光照明效果都是以逆光作为主要光线的,比如电视剧《南行记——边寨人家的历史》中,主人公艾芜在边寨篱笆小屋内向徐妈了解阿星、阿月情况时的一场戏的用光处理,两人的背景处炉灶烟火闪动,锅台处冒出的烟尘不时地在人物身边飘动,用逆光模拟炉灶处微弱的光线效果,光线穿过飘动的烟尘照射并勾画出了人物的轮廓,光线时而强弱的微妙变化,增加了现场浓郁的气氛。

(5)交代和反映透明、半透明物体的属性。轮廓光在强调物体轮廓的同时,还能交代物体透明的质地属性,能够让观众准确把握和识别其特征与特点。有时在反映毛状物体,毛感很强的衣服、头型时,这种光线具有最佳效果。

轮廓光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所谓装饰主要是指这种光线能在被摄体四周形成一条亮边,把被摄体“镶嵌”到一个光环之中,给观众一种深具美感的视角效果。

目前人们对轮廓光运用比较讲究和重视,无论在室内实景中拍摄还是在摄影棚内和演播室内拍摄,轮廓光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光线成分。在稍大点的场面拍摄,轮廓光的运用同其他光线成分要有明显区别。用光贵在有层次、有逻辑、有秩序,贵在各负其责。在以人物为主的轮廓光用光中,要注意:

(1)确定主光与轮廓光的主次关系,在一组成功的光线照明组合中,轮廓光的运用一般不能太亮,太亮或光线亮度跳跃幅度过大会破坏整体用光和谐。

(2)轮廓光的入射角不能太大,在有些演播室中轮廓光灯是固定在棚架上的,不能上下调节,致使许多人物的轮廓光用光偏高,轮廓光条过宽,超过了人物的肩和头,如果再高一点的话,恐怕就变成顶光了,这样就很容易降低轮廓光照明的效果。

(3)轮廓光角度位置应准确,主要应置于被摄体后方或侧后方,不能随意改变其位置变成后侧方或侧方,这样容易破坏其他光线的照明效果,有时还会出现轮廓光与主光的夹光现象。

有时为了强调轮廓光照明效果或拍摄现场人物较多时,也可同时使用几盏或多盏轮廓光灯。轮廓光需同其他光线成分合理配合,否则只能收到剪影或半剪影效果。

四、背景光

又称为“环境光”,在不同的节目或场景用光中,有时还称背景光为“天幕光”、“气氛光”等。背景光主要是照明被摄对象周围环境及背景的光线,用它可调整人物周围的环境及背景影调,加强各种节目及场景内的气氛。

背景光在运用中因内容、被摄对象、创作想法及要求不同,其用光方式也不同。静态人物用光与活动人物用光,单个人物用光与多人物用光也不同。通常在对一位节目主持人或播音员实施布光中,背景光可能比较简单,有时一盏背景灯就能完成任务,但要注意画面四角光线的均匀和谐调,亮度上要保持一致。在多人物或大场景的背景用光中,要准确把握创作意图、场景特征、气氛要求、背景材料的属性以及它的反光特性等。在用光设计与造型中,背景光的创造与处理潜力很大,许多成功的节目与作品得益于背景光的塑造和烘衬。例如,对早晨光线的模拟与再现能创造一种清新、和谐、朝气蓬勃的气氛;傍晚光线的处理能把观众带入一个安适、平和、幸福、美满的氛围之中。

背景光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突出主体,为主体寻找一个较佳的背景和环境。

(2)营造各种环境气氛和光线效果,说明某种特定的时间地点等,对主体的表现起烘托作用。

(3)丰富画面的影调对比,决定画面的基调。

(4)利用背景光线的微妙变化,体现创作者思想感情的细微变化。

在电视照明布光中,背景光的运用通常要求光线要简单,切忌喧宾夺主,特别是在舞台演出用光或演播室内一些文艺节目的用光中,更应注意这一点。美国WOSU电视台演播室照明主设计师在电视节目用光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在平时演播室内的各种文艺、政论、新闻等节目用光中,极不赞成一些节目过分的光色渲染,搞得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特别是镜头中有明显主体存在时,周围背景环境的光线布置、安排设计一定要以保证突出主体为前提。

五、装饰光

又称“修饰光”,有时也称“平衡光”。装饰光是继主光、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之后出现的第五种光线成分,它的每次出现都意味着对前面四种光线成分的修饰、弥补。装饰光的主要作用是:

(1)弥补前几种光线照明上的不足,有目的地对被摄对象进行局部、细节的修正,使所表现的形象更完美、突出,更富有艺术的魅力。

(2)达到画面整体照明的平衡。装饰光如同画家手中的笔一样,可以在照明中得心应手地对现场照明状态进行宏观的“调控”,使整体照明更为合理,更为准确,有时还可以使照明的倾向性更为明显,表露的意图更为充分。

(3)修饰被摄对象表面和局部的轻微缺陷与不足,在人物的塑造上起到一种“化装”的作用。

(4)消除不真实的、多余的灯光投影,求得画面的简洁、干净。

装饰光运用一定要合理,如果照明不准确,配置不合理,就达不到修饰的目的,反而会破坏其他光线的照明效果。对主体的某个局部进行必要修饰时,要注意对灯光进行必要的遮挡,防止对其他光线的干扰。

在电视照明中,装饰光不含眼神光、服装光,装饰光是一个独立的照明成分。在实施用光时,如果前面四种光线成分照明效果良好,相互配合协调,结构严密,那么装饰光就可不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