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工光线的造型的分析介绍

人工光线的造型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光线高度的变化丰富了被摄体的形式感,也表现了属性特征,光线高度的变化体现一种光影的变化,同时也加强了造型的表现力。轮廓光与主光光比一般在1∶l或2∶l左右。

第四节 人工光线的造型

使用人工光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佳画面形象效果,是为了实现和完成画面的造型。在实际运用中,人工光线在许多方面有别于室外自然光光线,这就需要我们对它的光线角度、用光的基本要求、光线成分的基本组合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照明角度的确定

照明角度通常分为光线方向和光线高度两个方面,也可以说照明角度是水平角度与垂直角度之和。在实施立体照明中,空间的任何位置都可以通过确定它的水平方位和垂直方位来划分,两者的巧妙结合会形成各种照明效果。

1.光线方向

光线方向是以镜头的视点做基准的,它不以被摄对象的视点或方向划分,这是一个前提。

为了便于对照明角度和各种光位进行分析和理解,我们使用简单照明符号表中的符号标图,选择和采用“钟面表示法”的方式确定光线的方向。如被摄体位于水平钟面的中心,摄像机镜头的视点位于6点钟的位置,则称6点横处,如图5-2所示。在一个固定的摄像机视点,观察来自不同方向的光源照明被摄体,使被摄体产生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光影变化并具有不同的外观感受,如图5-3。

很明显,6点横处照明是典型的正面光(如图5-4),阴影置于被摄体身后,光源、镜头、被摄体几乎在一条直线上,物体缺乏立体感,对物体表面造型起到了一种隐没作用;3点横处和9点横处是侧光照明,物体的影子留在画面中,物体特征较明显,立体感和质感能得到较好的表达;12点横处是逆光照明,如果正面不加辅助光,被摄体只能收到剪影或半剪影效果。把灯光移到11点横处或1点横处位置就变成了侧逆光,较好地勾画了被摄体的轮廓。在拍摄中如果能保证灯具不进入画面,那么侧逆光会有较佳的造型表现力。

在多机室内剧拍摄、舞台转播或现场直播节目中,灯光位置不变,摄像机的视点位置发生变化,被摄对象的外观也会发生变化。请看图5-5。

img27

图5-2 钟面横坐标平面图

img28

图5-3 不同方向的照明及其效果

img29

图5-4 光线名称

img30

图5-5 不同视点及其效果

2.光线高度

光线在钟面横坐标的基础上,要想加强造型效果并使光线富有变化,就要有光线垂直照明角度的变化。光线高度和光线方向的变化,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光线高度的变化丰富了被摄体的形式感,也表现了属性特征,光线高度的变化体现一种光影的变化,同时也加强了造型的表现力。

在实际布光中,光线高度的合理运用显然尤为重要,首先我们看图5-6。钟面直坐标与钟面横坐标不同,它是从垂直面照明角度表明光位的变化的。比如图中光位2为垂直面的30°角形成前顺光,光位1为垂直面的60°角形成顺顶光,光位12为垂直面的90°角成为顶光等,以此推算至180°角,即可推出每个光位的垂直面角度。在实际布光中,我们以每一光位30°角安排灯光,其变化较小,有时要求更加具体细致。

人们常说,大角度好找而小角度难定,有时某一造型效果常常出现在“丝毫”之间,这就需要我们在“钟点”之间,也就是“小时”之间建立一种简单而明确的标准。上面已探讨了每“一点钟”为30°角,每30°角内是5分钟,那么,每“一分钟”为6°角,这是一种科学的、简便的计量标准,这种标准能使我们的布光设计与操作达到一种精确的程度。

我们分别了解了钟面横坐标(光线的水平方向)和光线的直坐标(光线的垂直高度)之后,最终目的是把两个位置的钟面坐标交叉,形成一个立体的光位和空间,因为每一具体光位都可在水平钟面和垂直钟面的交叉立体空间内确定,如图5-7所示。

图5-7中H表示钟面横坐标水平方向变化,V表示钟面直坐标垂直变化,摄像机位于水平钟面6点钟和垂直钟面3点钟的位置,也就是6点横3点直的位置上。

img31

图5-6 钟面直坐标立面图

img32

图5-7 立体光位图

二、人工光线的组合

通过分析几种单一光线成分的作用和特点,使我们对每一种光线成分有了了解。如果单一地使用一种光线成分去造型,就如同画家用一种颜色的笔去描绘大自然一样,画面将会色彩单一,缺乏表现力。如果把几种光线成分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利用各种“颜色”的“笔”去描绘大自然,去塑造人物形象,画面才能富有造型魅力,才能完美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感情。

在长久的实践过程以及电视节目制作中,人工光线的组合常指对某一静态或基本处于静态人物的用光组合,如节目主持人、播音员等。这种静态用光组合是活动人物用光以及大场面人物、景物用光的基础,许多活动画面的用光及其组合都是从静态用光组合而来的。在电视诸多类型、体裁的节目中,画面中人物的活动、导演的场面调度给观众以运动和活动的感觉,但在人物交流感情、传达视觉信息、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人物的近景和特写画面时,常常以静态或瞬间静态为主。在用光中处理好静态用光是光线造型或光线语言表达的一个主要方面,这就如同摄像机在运动域面拍摄中比较注意其起幅画面和落幅画面的处理一样。所以设计和处理好人物静态用光组合是电视照明的一个基本功。

1.静态节目主持人的三种用光组合

(1)侧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台

侧光照明效果有时人们也把它称为明暗照明效果和直射光照明效果。它如同自然光中侧光和斜侧光照明效果一样。

主光的光位角度一般在4~5点横1点直或7~8点横1点直的位置上;辅助光光位角度在6点横3点直的位置上,以紧靠摄像机摄轴线为宜,偏离这个位置,容易在被摄体表面产生不应有的光线投影,有时这是用光失败的主要原因。主光与辅助光的光比不小于2∶1,这要根据不同的拍摄对象与创作意图来定,被摄对象是儿童和妇女,光比要适当小一点,中年或老年人光比则要适当大一点,调整光比大小可从增强或减弱辅助光灯的亮度获得。布好主光灯、辅助光灯之后,开始布置轮廓光灯,它的位置一般在主光灯所对应的那个角度上,即11点横10点直的位置上,有时其高度应依据被摄对象的具体情况来定,防止过高或过低,但不能低于人物的头部,因为它是被用来勾画人物头发、肩膀、形体轮廓的,布置时还应避免过侧、过亮。轮廓光与主光光比一般在1∶l或2∶l左右。背景灯要根据主体亮度变化而变化,主体亮,背景就稍暗;主体暗,背景就稍亮,一般背景光与辅助光光比为1∶2或1∶l。

这样一组灯光组合配置,就形成了侧光照明效果。其特点是:画面有明显的明暗配置,人物立体感强,明暗反差适中,整个画面的调子明快、有活力。这种光线组合广泛用于正常脸形的主持人或播音员的拍摄,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布光方式。见图5-8,这是一个侧光照明效果平面简图和光位光比提示。

img33

图5-8 侧光照明效果平面简图

光位

主光:4~5点横1点直

辅助光:6点横3点直

轮廓光:11点横10点直

光比

主光与辅助光为2∶1

轮廓光与主光为1∶1 或2∶1

背景光与辅助光为1∶1

(2)顺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

顺光照明通常也叫平光照明效果和平调照明效果。这种照明效果有如自然光中平光照明和阴天半阴天中的散射光照明,画面上没有明显的明暗反差,阶调柔和。被摄对象的形状、阶调、色调的变化,主要由细微的光调变化而表现出来。顺光照明效果的灯光配置如下:主光灯1和主光灯2一般配置在6点横3点直或接近这一光位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以紧靠镜头为宜,光比控制在1∶1或不超过1∶2。轮廓光配置在两个主光灯所对应的11点横10点直的位置上,轮廓光同主光(其中一个)的光比控制在1∶1或2∶1左右,轮廓光不能过强,否则会使画面的柔和层次受到影响。在顺光照明效果中,也可以没有轮廓光。背景光灯放置在被摄体后面或左右两后侧,背景光亮度一般比主光稍强一点或略弱一点为宜,使人物能够与背景有一定的区别,如图5-9。

img34

图5-9 顺光照明效果平面简图

光位

主光:6点横3点直

轮廓光:11点横10点直

光比

主光1与主光2为1∶1

轮廓光与主光1为1∶1(或者2∶1)

背景光稍强或弱于主光

平调照明效果可以使画面获得高雅、明净、单纯的效果,使人物黑色的头发、眼睛、鼻孔、嘴角突出而引人注目。

这种光线照明效果很容易产生高调画面效果,下面将简单叙述一下关于高调画面的拍摄。

高调画面一般以浅色影调为主要基调。在高调画面中,最吸引人、最富有表现力的是画面中的深灰色调,如人的眼睛、头发等,这种深灰调子越小,画面调子就越高。高调画面只因有了深色调与大面积亮色调产生对比,才能称之为高调画面。

高调画面有这样几个要求:

①所反映的人物,一般要符合其职业、年龄、性别特征,如拍摄医务、科研人员,妇女、儿童等。对于衣服的要求一般应为浅色。

②背景光一般要求超过人脸的照度一倍左右,以白的背景突出形体的轮廓线,在拍摄人物全身高调画面时,更显得重要。

③画面要求简洁、清晰、明朗、干净,背景光要求柔、匀、细,防止人物投影进入画面,防止人脸、衣服及其他进入画面部位出现灯光投影。

④曝光要稍增加一点,这样可使人物的头发和其他暗调部位得到适当的补偿曝光,对于表现暗部位的有效质感,减小反差起积极作用。

高调画面的用光,应有一个统一的接近的亮度和灯光之间相互协调的光比。灯具可选择散光灯系列,这种灯光质软而柔和,照明均匀,在投影的界限上比较含蓄,阴影不太明显,适合于拍摄高调画面。

(3)轮廓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

同自然光中的逆光、侧逆光照明效果一样。主要照明灯(轮廓光灯)配置在与摄影机镜头摄轴相反的11点横10点直的位置上,有时为了加强其轮廓光照明效果,可用双边轮廓光。主光的首要造型任务是勾画出人物富有特征的轮廓线条。那么什么是人物富有特征的轮廓线条呢?拍摄人物全景画面,要注意突出和表现人物大的轮廓线条,如人物形体各部分的曲直弯伸;拍摄人物中近景画面时,要注意选择人物最主要、最精彩、最富有表现力的脸部侧面线条,即人物前额、鼻、口、下颌、脖颈的轮廓线条,斜侧面(半侧面)、侧额、眉、眼、颧骨、侧腮的轮廓线条等。这些线条是对拍摄对象进行观察、选择的结果,不同的拍摄对象及人物,轮廓线条各有其特点和微妙的变化,不能一概而论、一模定型。轮廓光的首要前提是怎样完美地表现人物的轮廓线条,光源的远近、高低、正侧,都会直接给这种表现带来影响。如被摄人物头上戴有帽子、头巾或其他装饰时,光线就不宜过高,使人物脸上富有表现力的轮廓线条被遮挡,如果需要轮廓光灯低一点时,最好不要在人脸上出现过宽光线,如果过宽,即过了人的鼻梁,就会在人物脸上的阴暗部分出现一个大三角形的鼻子投影,既不美观又不利于造型。配置好轮廓光线之后,就该考虑人物暗部光线的补充问题。辅助光灯设置在人物正前方9点横3点直的位置上,主要任务是衔接轮廓光亮部分与阴暗面的中间过渡,这个辅助光灯不能随意偏向人物的某一侧,否则会出现脸上的第二个投影和形成同主光的夹光效果。根据要求与需要,还可以在人物侧向镜头的一面再加一个辅助光,使人物脸上的过渡层次更为细致丰富。有时还可在人物后方2点横10点直的位置上再放置一个轮廓灯(有时根据需要还可适当靠近背景处),把未被轮廓光和辅助光照明的人物侧后面勾出一轮廓细条,使画面上轮廓光的表现形式更为完美。在轮廓光照明效果中,一般轮廓光与人物正面的辅助光光比为3∶1或2∶1。有时根据需要还可在6点横3点直的位置加辅助光2,辅助光1与辅助光2光比在2∶1左右。辅助光2的亮度不能超过人物正面辅助光1的亮度,否则会产生同轮廓光的夹光效果。背景光灯适当地把背景打出层次,这样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同时画面也有空间感觉,也能避免人物某一局部线条与背景重叠。

轮廓光照明常常产生低调照明效果,它能给人以庄重、肃穆、安适、忧愁、悲怆之感,有时还有某种神秘之感。

低调画面大体有两种——软低调与硬低调。

软低调,就是画面中影调由深至浅,过渡层次丰富细致,质感比较好,没有十分强烈的反差,以接近的影调和细微的影纹来表现层次和质感,给人比较柔和悦目的感觉。软低调画面光比一般控制在3∶1之间,这种软低调画面运用比较多,视觉感受也比较正常,在各类电视节目中也较常见。

硬低调,光比较大,在5∶1左右,画面中影调两级差距较大,它的特点是在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主题,以突出人物的轮廓线条取胜。这种硬低调画面平时比较少用,一般是按照主题或剧情的需要,根据环境特征、气氛要求和表现特殊人物的情况下才用。拍摄低调画面应注意:

①人物衣服的色调应以灰色、深灰色为佳。这样,衣服在画面中才能有层次,如穿黑色衣服时要注意与背景不要融合在一起,有时为了表现衣服的层次可适当加一点装饰光。

②低调画面拍摄要同被摄人物职业、性格、情绪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相吻合。

③低调摄影要注意曝光问题。平时拍摄其他类型的画面常采用明暗两方面综合曝光,低调画面如按此曝光,暗部影调会曝光不足,层次和质感会因此受到影响。有时暗部本来有层次的地方会因综合曝光同周围暗调混为一体,影响整个画面的质量。为弥补这种不足,在曝光上采取综合测光,但拍摄时要把光圈适当开大半级,或开大2/3级,这样亮部质感不会受到损失,暗部也有了层次。

④低调摄影常选择聚光灯作为勾画人物轮廓线条的主要光源,其他部分的暗部层次常选用散光灯具。

以上三种静态节目主持人的用光组合,各有特点,差异在于表现重点的不同,但细心人会发现这三种用光方式主要是从人物照明中“三点式”布光而来的。

2.静态多人物的用光组合

静态单人物的用光虽然用得比较多,但两人以上多人物的用光在电视节目中用得也不少,除了节目主持人主持新闻专题节目外,杂志性节目中的座谈、采访等多人物用光也需要我们去总结和探讨。多人物用光与单人物用光虽有共同和相似之处,但还是有很多不同,有时也较复杂。

第一,两位节目主持人的正面布光。

给两位节目主持人同时布光在许多电视台用得比较普遍,布光方式多样,最常采用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分别布光法。这种方法常常用在两位节目主持人距离较大和一个主光很难完成两个人物的主光造型情况下。布光方法首先是确定主光的投射方向,一般两个人物的主光要从某一前侧大约45°角方向投射过去,要防止两人的主光来自不同方向,造成虚假的主光投射,破坏整个布光的效果。主光明确之后,两盏辅助光灯出现在摄轴线附近的位置上,两盏辅助光灯要控制好光线的投射区域,防止相互影响干扰,出现不必要的光线投影,其光线高度与人头平齐或稍高于人头。轮廓光放置在与主光基本对应的角度上,用以勾画主持人的轮廓形态,有时在演播室内可使用能升降的棚顶灯在人物的正后方做轮廓光。背景光放在与主光同一侧,照明周围环境与背景,如图5-10。

img35

图5-10 两位节目主持人的正面布光(分别布光法)

二是重点勾勒法。这种方法指棚内或演播室内主要采取三基色冷光源底子光照明,它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基准亮度,其照度在1500勒克斯左右。画面中影调单一平雅,没有强烈的亮暗反差,画面空间感觉弱,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对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用光,有时许多电教部门的演播室也采取这种冷光源设计。在用光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比较简单的解决与弥补方式就是采取重点勾勒法,有时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可加盏主光灯,出现在4~5点横1点直或7~8点横1点直的位置上。由于加入了这种主光,画面中有了光线的投射方向和光比组合,光线效果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时还可加轮廓光,位置在主光灯对应的角度上,如图5-11。

img36

图5-11 两位节目主持人的正面用光(重点勾勒法)

三是平调组合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正常脸形和稍瘦削的脸形。布光时两主光位于摄轴线附近,以接近或紧靠镜头为宜,分别照明被摄体,其光线高度与人头平齐,然后分别布轮廓光灯,细致地勾画被摄体外形线条。轮廓光灯的位置在被摄体的侧后方,其光线不能过高、过亮、过偏。在演播室内也可考虑利用放置在人物后上方棚上的轮廓光灯,但要注意角度不能太高,见图5-12。

img37

图5-12 两位节目主持人正面用光(平调组合法)

第二,两位节目主持人的侧面布光。

两位节目主持人以侧面或斜侧面、相互交流的形式出现,共同主持一个节目,有时也可能是一位节目主持人采访一位观众(被采访者可能是事件当事人、电台记者、专家教授、公司经理、国家总统、工厂工人等)。相对而坐的这种形式交流感比较强,区别于两位节目主持人面对镜头的正面布光形式。首先要确定主光的位置,见图5-13。主光1(人物的轮廓灯)出现在B者左侧前方,主光2出现在A者右侧前方,两主光主要任务是勾画人物的主要立体形态和各自富有表现力的主要线条。人物面向镜头一侧的阴影可让辅助光处理,两辅助光分别出现在A、B两者的正前方,这种布光方法使人物主要的部位(面和胸部)有了由亮到暗非常细致的过渡层次。根据需要背景光可加可不加。

img38

图5-13 两位节目主持人侧面用光

第三,五位节目主持人正面布光。

五位主持人同台主持一个节目,这在国外新闻节目的直播中屡见不鲜。在五位节目主持人中有人负责本地区新闻报道,有人负责本省新闻报道,有人负责全国新闻报道,有人主要负责当日天气预报报道等。五人用光最常见的形式是采取分别布光法,见图5-14。现场基本上都是使用演播室内棚上的灯光,五盏主光灯分别出现在五位节目主持人正前方,光源高度分别在6点横2~3点直的位置上,根据每位人物的脸形可适当调整光源高度,以不出现下鼻影和下脖影为宜。轮廓光灯分别布置在12点横10点直的位置上,有时也要根据男女头型、体态的不同进行分别调整。在整个布光过程中,每个灯位要准确,不能相互干扰,有时有的灯光要进行适当遮挡,严格限制区域。

img39

图5-14 五位节目主持人的正面布光(国外新闻直播节目现场主持人用光)

第四,演播室内多人物座谈用光。

多人物座谈的形式因节目要求不同而各式各样,我们主要选出常用的三种形式进行一下分析。第一种,如图5-15所示。使用棚上五盏轮廓灯分别照明每一位人物,其光位分别在12点横10点直的位置上。在摄轴线附近位置上放置辅助光1,主要照明C者,辅助光2主要照明D者和E者,辅助光3主要照明A者和B者。布光中要注意整体光线照明的平衡,控制好轮廓光与辅助光的光比。由于使用了五盏轮廓光灯,很可能在桌面上出现人物投影,桌面上通常使用中灰色台布以此来避免杂乱的投影。

第二种,如图5-16所示。采取分区布光的方式,首先使用三盏轮廓光灯分三个区域对八个人物进行轮廓光照明。布光中要注意三个区域光线的衔接,要做到轮廓光高度接近、亮度统一,轮廓线条明显。辅助光也同样分三个区域照明被摄体面胸部,由于人物座位远近有差异,有时辅助光照明需要进行适当调整、遮挡。辅助光不能过高,防止人物脸部和胸部出现投影。

第三种是多人物知识竞赛、群众场面式用光。这种用光方式同以上几种方式的用光比较接近。人物众多的场面要始终把握场景内整体用光的平衡和灯光各区域及部位的合理衔接,见图5-17。虽然人数较多,但仔细看一下众多人物形成了三大组,用光是采取分组照明的形式,每组用两个轮廓光灯照明12个人物,前面用两盏散射光灯打辅助光,虽然人数很多,用光却显得比较简单。在现场照明中如果现场人物座位是阶梯形式的,每个光位还要进行适当调整,尽量使每个人物光效一致,亮暗基调均匀。用光还要考虑现场摄像机改变视点后光调、光位的衔接,尽量保持现场光线的最佳状态。

img40

图5-15 多人物座谈用光(1)

img41

图5-16 多人物座谈用光(2)

img42

图5-17 多人物座谈用光(3)

3.动态人物的用光组合

动态人物的布光设计与静态人物的布光设计有许多不同,其主要区别是:

①每组或每个灯光成分组合要具有可塑性,布光不仅要考虑点,还要考虑面。

②灯光由封闭式的某个区域性照明转变为某个范围内的照明。

灯光设计要考虑到灯光与灯光、区域与区域的衔接。

④由于被摄体或摄像机的运动,原为主光的光源可能变为逆光光源,逆光可能变为主光。

⑤在众多运动画面中,比较注重运动之前和运动结束之后处于基本静态状态下的人物布光,比如运动画面中的起幅和落幅是整个运动镜头中布光的重点。

动态人物的用光常分两个方面:一是固定场景(表演区)的布光,二是动态人物的布光。

(1)固定场景(表演区)布光

所谓固定场景(表演区)主要指舞台、演播室内一台文艺晚会的演出区域等,这些区域限定了演员的活动范围。无论一台节目人物多或少,人物活动频繁还是简单,节奏快还是慢,照明所考虑的区域是限定的,虽然根据剧情和主题要不时地改变照明效果,但始终要有一种最基本的照明设计。这种布光方式主要适用于表演区内节目内容形式变化较复杂,人物动作和活动范围较大,某些节目细节不详,节目制作时间要求较紧张等情况。

固定布光方式主要是从静态的人物布光方式而来,也可以说是从人物基本造型的“三点式”布光而来的。下面简单分析几种常见的固定场景(表演区)的布光方法。

第一种是全面的底子光照明。这种布光方式能提高整个场景的最低照明亮度,保持场景内每一角度和每一区域均匀照明。在此基础上,在摄像机主角度所正对的背景处上方加用几盏逆光照明灯,均匀地给予场景内较大面积的逆光照明,这样可避免由于底子光照明带来的平淡,影调缺乏变化,视觉兴趣不浓等不足,如图5-18。图中四块方形物中间有条状形图案的是位于场景上方的底子光光源。如果场景纵向较长,可在场景的前半部分再加用几盏轮廓光灯,如图中虚线部分所示。

img43

图5-18 固定场景(表演区)的布光(全面底子光加逆光照明)

img44

图5-19 固定场景(表演区)的布光(平调照明加逆光组合式)

第二种是平调照明加逆光组合方式。这种布光方式较接近静态布光的图5-12和图5-14。逆光灯从天幕上方处照明而来,每盏逆光灯负责场景的一个区域。在场景的前区使用柔和的亮度高的散射光灯,如图5-19。这种布光方式较简单,没有过多的光线投影,但也难免带来了画面较平淡、缺乏光线应有的变化等弊端。

第三种是斜侧光立体照明方式。这种方法用得较多,但是布光有难度,对光线衔接、光比、光线角度要求较高。这种立体照明式布光主要从静态人物侧光照明效果图5-8演变而来,如图5-20所示。

img45

图5-20 固定场景(表演区)的布光(斜侧光立体照明)

主光来自场景左侧的前侧方向(也可右侧),有时主光根据需要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但要注意最好出现在场景的一个方向,给观众一个明确的主光印象。辅助光放置在摄像机的视点或接近视点的位置上,给场景以均匀的辅助光照明。轮廓光放置在被摄体正逆光或侧逆光的位置上。这种布光方式,摄像机的主角度和分切角度不能过斜,以保证最佳光线造型效果。

(2)动态人物的布光

固定场景(表演区)布光有时很难做到十分准确细致,因为它不能具体照顾到每一个人和每一个镜头。要想取得最好的用光效果,需要给每个镜头、每个人物单独或专门照明,即使有时条件不允许或办不到。动态人物的布光首先要求照明工作者了解:第一,人物活动的路线和范围;第二,摄影机使用的镜头与景别;第三,摄像机本身运动的方向和目的;第四,什么内容以及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下面介绍几种动态人物的布光方法。

img46

图5-21 动态人物布光(1)

img47

图5-22 动态人物布光(2)

img48

图5-23 动态人物布光(3)

img49

图5-24 动态人物布光(4)

图5-21两人首先处于静止状态,位于a点,然后从静止状态也就是起幅开始横向走至b点停止,环境是一个一面有窗户的室内过道。摄像机从静止状态也就是起幅开始跟随两个人物同时移动。镜头起幅布光首先以一面窗子来的光线做主光,移动车上的车载辅助光和固定在窗子对面的辅助灯光,做人物的补助光。运动过程中轮廓光1、2、3始终来自窗子,辅助灯1、2、3组成了柔和的辅助光。为保证人物自始至终的基本层次照明,移动车上的辅助灯也随人物同时运动,到达b点也就是镜头的落幅后,轮廓光4、5同时做人物的双边轮廓光,车载辅助灯与辅助光3做人物的补充照明。在人物整个活动过程中,由于人物的转身、行走、角度、动作的变化,轮廓光有时能变成主光,主光又变成轮廓光。

图5-22是两人物纵向的运动,一面临窗。布光时来自远处的一个窗子的光线在起幅静止画面时可做人物的轮廓光,在运动过程中,主1、2做人物的主光,辅1、2、3采取“接力”形式做人物的辅助光。当人物距离镜头越来越近时,辅助光4在镜头旁边起接主光2和辅助光3的作用,使光线由亮到暗过渡平缓一些。

图5-23采取的是分组重点布光的方法,起幅a点人物用光时采取了主光、辅助光、轮廓光三点式的布光方法,镜头随着人物摇到b点时,使用双边轮廓光照明,人物的外部线条在用光上形成了与起幅的区别。介于起幅和落幅中间部位的辅助光2,有效地衔接了两组照明。以上三种方式的用光比较注意光线的真实性以及用光的依据。

图5-24的用光同前三种不一样,可按作者的主观意图“随意”用光,这种用光方式不受环境情况的制约,能较好地体现作者的想法,经常用于一些舞台、晚会等节目,可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充分调动各种手法达到艺术创作的目的。这种用光方式光位比较清楚,效果比较明显。

三、光线气氛的渲染与作用

气氛常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尤指视感)直接感受到的某些特定环境中的情调与气息。在电视艺术创作中,气氛又常指电视片中剧情、时代、情绪气氛和环境、时间气氛。光线气氛主要指环境气氛和时间气氛。

1.环境气氛

环境气氛来自于环境自身结构、特征、特点给人的外在印象和光线的合理描绘与照明。在没有光线有目的地照明和参与情况下,环境中各种物体摆放形式的不同,镜头自身视点角度的不同,环境最初给人的感受也不同。一旦光线有目的地介入并进行光线造型时,这些环境除了真实地保留了事物原形之外,光线使得环境以及环境内各种物体变成了有目的的存在物,给予了它们某种意义、某种“思想”,让它们流露出了某种“情感”。这就是光线存在的魅力,这就是光线的造型作用,这就是在环境的原形基础上以及人的最初感觉上的一种升华。环境的气氛也在光线的作用下产生了,如有的庄重典雅,有的富丽堂皇,有的简朴单纯,有的稳重肃穆,有的阴森恐怖,有的沉闷压抑等。由于光线的作用,环境气氛形成的可读性语言更为浓郁、明显、突出。

环境气氛的表达主要依据创作者对生活的长期敏锐观察和积累,依据照明对现实生活的模拟,生活经验越丰富,平时积累越多,那么照明对环境气氛的模拟、描绘、再现就越真实、巧妙,人工痕迹就越少。怎样才能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创作者的不同艺术构思利用光线渲染、模拟、创作出环境气氛呢?简述有以下几种方法。

(1)平光高调法

这种方法首先给人一种轻松、简洁、欢快的气氛和洁净、淡雅、优美、透彻的感觉。照明用光主要以较柔和的平光为主,光线的客观性较强,主要给予环境以基本照明,体现物体自身纯正的色彩,展示物体和环境的外在特征,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主要依靠它们自身的光调变化体现出来。由于物体没有阴影,整个环境以淡色调为主,物体本身的中灰色调、深色调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表现,显得醒目突出、引人注意,当然这主要是创作者的用心所在。

(2)对比低调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光和影、深和浅的对比,造成一种庄重、肃穆、黑暗和神秘的气氛,常给人们一种较严肃、带有某种压力以及忧郁的感觉。在照明用光上以深色调为主,注意大面积深色调与小面积浅色调的对比,对比的结果常常是浅色调部位的物体引人注目,大面积深色调为烘托小面积浅色调而存在。

(3)自然装饰法

自然装饰法主要指创作者的主要照明手段是对生活有选择地真实模拟,并利用人们所了解和熟悉的光影或图案变化加强环境的特征及效果,例如吊扇叶晃动造成的光线波动效果、树叶的抖动造成的光影变化、窗外的电闪雷鸣造成的光影瞬间失常的变化等。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环境气氛较接近自然,便于观众理解,但在运用中不能为了装饰而装饰,过分渲染会造成光线与主题内容的割裂。

(4)色光烘衬法

这种方法试图表现一种热烈、喧闹的气氛,主要用于剧情需要的舞台文艺演出、舞厅环境内光线再现等。在用光设计上以底子光做基础,然后进行各种色光活动照明,这是获得成功的主要方法,色光的过分渲染、过分使用势必造成观众视觉的不适应,要把握好分寸。

2.时间气氛

时间气氛主要指通过光线的合理照明使环境内(主要指人工景的室内)形成一种时间效果,让这种光线具有可读性,通过不同光线的照明,使观众感受并置身于各种不同的时间氛围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气氛效果有以下几种:

(1)早晨和傍晚时间气氛

在生活中,这种时间无论在室外还是在室内都有较好的光线效果,给人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常作为被模拟的对象出现在画面中。早晨和傍晚时间的光线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交代时间概念并与观众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介”。

早晨和傍晚时间的布光设计可考虑以下因素:

①整体布光设计常为暖调,光线明快而柔和,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清新明快、生动有趣和沉稳安适、和谐圆满的特有气氛。

②光线入射角一般控制在0°~35°范围内。场景内的某一面临近门窗的墙壁或家具上有较明显的光线投影,支撑门窗一面的墙壁表面是场景内较暗的,它基本的影纹层次再现靠场景内的底子光照明,门窗对面的墙壁照明较均匀、明亮。

③主光通常来自门窗,光线有固定的方向性,有时场景内窗子多,相对使用的灯具也多,要尽量避免人物不一致的重影和投影,避免的方法通常是让主光从一个光位点上照射,充分使用两窗之间的墙垛(夹墙)让主光进行分别照明,有时可一盏灯负责一个窗子,不能互相干扰,始终保持一个窗子只造成一个投影,这样人物在走动之中光影变化就比较真实了。

④注意受光部分与背阴及暗部的光比控制。现场仅有从门窗照射进来的主光照明还不够,还需要辅助光或环境全面的底子光照明,缩小亮暗反差,以保证环境最暗部起码的影纹层次。

早晨和傍晚光线效果的塑造,把观众带入一个比较熟悉的环境,这种环境具有浓郁的早晨和傍晚时间的气氛,光线可读性强,效果逼真,在电视照明中是一种经常被选用的光线。

(2)夜晚时间气氛

夜晚时间气氛较容易被观众理解与接受,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暗基调占主要优势。整体光线效果给人以肃静、神秘、深邃的感觉。夜晚的用光主要依据是主题内容以及创作的构思与想法,它的用光方法较多样与灵活,创作余地很大,夜晚时间气氛的表达也有伸缩性。

夜晚时间布光设计同样需要宏观的把握:

①要准确交代夜晚的具体光线状态,如月夜、星夜、雷雨夜等,这种光线状态主要通过天片光、室外投射进室内的光线强度以及光线色温的微妙变化达到。

②在室内加强夜晚气氛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充分利用或人为制造有效光源。例如随手拉亮的台灯、室外月光照射下进入室内晃动的树叶影子、刚刚点燃的墙壁上昏暗的煤油灯等。还可利用这些室内光源同室外的天光或月光色温上的差异展开对比,加强观众的视觉印象。

③整体夜景基调应以暗色调为主,随意的面光照明和环境的平光照明势必减弱气氛,使面前的一切一览无余。用光中以逆光或侧光为佳,环境照明应以所模拟的光源为核心,形成环境内的亮暗影调配置。未被光线直接照射的环境暗部不能漆黑一片,应保持其大致的线条或形状。

④尽量增加被摄物体场面调度的范围,不时地由亮区进入暗区或由暗区进入亮区引发观众的视觉兴趣,增加夜晚浓郁的气氛及效果。

(3)上下午时间气氛

人工景室内早晨、傍晚和夜晚自身的光线特征明显,较之上下午时间气氛容易表现。上下午时间光线效果易被人们忽视,其实这段时间也有其他时间没有的光线特点:

①室内整体布光效果正常,光线亮暗反差适中,除背对“阳光”的一面墙壁较暗外,两侧墙壁接近窗子的地方较亮,逐渐远离的地方较暗。虽然在同一面墙壁上,光线却有极其明显的由亮到暗的过渡变化,窗子正对的一面墙壁亮度比较均匀。

②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下午时间的光线已不像早晨和傍晚那样,入射角较小并直接将直射光通过窗子投射进室内。上下午光线可塑性较强,利用灯具再现这段时间的光线效果也没有固定格式,有时可将少量直射光线投射进室内,但要注意光线入射角在60°左右为宜;有时也可使用亮度较高的散射光,提高窗子部位和接近窗子部位墙壁的亮度。可利用室内左墙或右墙上的不同照明形成的光线变化来区别上下午。

③表现以人物为主的画面时,照明力求细致描绘人物表面的光调层次和变化,光线形成以侧光或斜侧光为主,同时在用光中要避免较生硬的光线投影。

总之,在照明实践中,人工景室内光线的入射角、亮度、反差、色温、照明位置、投射方向的细微变化都会出现不同的照明效果,表达不同的时间气氛,具有不同的艺术感染力,也会形成不同光线语言的表达形式。

四、特殊光线效果的照明处理

特殊光线效果主要指效果光照明效果,效果光是用来再现生活中某种特定照明效果的光线。例如,闪动的火光(篝火或炉火)、水面折射产生的波动的水纹光、微弱细腻的烛光、昏黄色的马灯光等。效果光同人工光线照明的其他光线形式有一定区别。效果光渲染力大,气氛浓烈,可信性强,逼近生活,画面中光线语言具有可读性。在烘托气氛、表达情节、间接交代创作者思想感情、增加画面的趣味性等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1.效果光照明的特点

(1)光源能给观众鲜明的印象,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但变化比较大,不同的效果光光效具有不同的主光投射方向。

(2)常采用点状光源进行区域或局部照明。

(3)光比和反差较大,深色调占一定的优势。

(4)主光入射角较小,有时自下而上照明。

(5)经剪接的画面光线亮暗跳跃幅度较大。

(6)具有较好的抒情写意效果,光线语言间接,耐人寻味。

2.效果光用光的要求

(1)效果光用光的关键是真实,可以说,真实是效果光的生命。在生活中,观众有意或无意地每天同光线打交道,他们对效果光最为熟悉,如果我们在照明用光中有疏忽,就会给观众的视觉带来不适之感,引起观众对画面的“警觉”以及对主题内容、照明用光真实性的怀疑。所以,效果光用光中光线的投射方向一定要符合特定光线照明效果的要求,力求真实、准确,不能为了某种效果而失去生活的真实性。比如模拟篝火光效果,主要光线的投射方向就一定要真的像从篝火中而来。

(2)合理的控制光比,保证主要区域照明的同时,也要处理好其余部分的照明,也可以说以主要区域的层次、质感和形状的正常再现为主,同时也要兼顾暗部大致层次的表现。亮暗两部分有效层次表现的标准是控制在摄像机有效宽容度之内。

(3)效果光运用要注意画面的艺术感染力,要注意气氛,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为主题服务。运用这种效果光,其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可以直接把光源物(如篝火、台灯等)留在画面中,有时也可以间接通过真实的光效表现。

3.写实与写意

效果光有两种:一是写实性效果光,如现实生活中的台灯、地灯、床头灯、篝火、炉火、烟火、星光、火光、烛光等,都可作为再现对象;二是写意性效果光,表现某种象征、寓意、含蓄或作者的某种主观意念。效果光的运用能使画面具有生活气息和浓郁的气氛,在电视剧中,它还能烘托环境气氛,交代、反映人物的特定心绪,形成画面的“无声语言”。

写实性效果光的运用:首先,要明确再现的是生活中的什么光线效果,主光应从什么方向投射而来,投射过来的光线是否符合特定光线效果的要求,有无不真实的地方。只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才谈得上效果光的运用。其次,确定了主光的投射方向后,再考虑人物的辅助光。辅助光主要是再现暗部的层次,这种光可以直接投射到人物暗部,也可采取间接的反射方法,提高整个画面的暗部基础亮度,这在电视剧中最为常用。例如电视剧《继母》中,室内所有台灯光、地灯光、床头灯光布光中,辅助光大部分打在墙壁或反光板上,形成均匀柔和的散射光。这样的照明环境与被摄体,为提高整个画面亮度和满足技术上的曝光要求打下了基础。

写意性的效果光,有很强的寓意效果。在电视剧或写意性较强的电视艺术片中,常常采取这种方法交代、说明某种时间概念。如早晨日出,模拟太阳光线从窗子透射到室内,在一面墙上形成窗子投影,光线偏暖色;傍晚,太阳偏西,“阳光”又从窗子另一侧照射进来,洒落在另一面墙上。这种光影的变化,交代了时间特点,给人们造成了很强的视觉对象。例如,电视剧《继母》的许多场景是在同一间屋子不同时间里拍摄的,再现一天时间的变化,只有效果光才能完成这个任务,给观众以鲜明的时间概念,为表达主题服务。光影在写意性的效果光中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如从钢窗、铁门透射进来的一丝光线,投射在牢房的墙壁上,线条有力,亮暗对比强烈,象征着革命者的坚强不息,预示着光明即将来临。英雄站在敌人点起的火光前,火光在人物脸上闪动,象征着他们宁死不屈的精神。电视剧《路》中有一段效果光运用得很好,有很强的写意效果。男主角是汽车司机,女主角是养路工,两人产生了爱慕之情。一天晚上,小伙子开车到姑娘的养路地段时,天下着大雨,雨水把路面淹没,车无法再向前行驶,最后小伙子把车停在路边,和姑娘一起到路旁的一间空房子中避雨。他们两人抱些柴草点起火,微弱的火光在两人脸上闪动……是大雨给了他们这样的机缘,人们总认为这时两人要把内心的话谈出来……火逐渐燃起,火光在两人身上、脸上闪动,由弱到强,由暗到亮,此时两人复杂的心理和久埋在心底的“话语”,通过频繁闪动的火光表达了出来。这种用闪动的火光暗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寓意效果,富有诗意。在这里,光线的“语言”发挥了特有的魅力。

4.信以为真——实例剖解

效果光用光的效果,需要在布光现场进行各种处理获得,这种处理主要是为了所模拟的效果光效果真实,如果处理得当,观众不会感觉到这是刻意安排的效果,如同生活中真的一样。

(1)火光

火光包括篝火、炉火、灶台火等。在实际的拍摄中,火光自身的亮度太低,摄像机难以正常再现其效果,通常都需要人为加用灯光提高现场效果光的照明亮度,在此基础上加以模拟和再现。

在实际照明布光中,首先要清楚所模拟的是哪一种火光效果,然后确定灯位角度,主要灯光的投射方向要同火光照明方向一致。再者是在灯光前加淡橙红色滤色纸,将其光线投射在反光板上,然后反光板上下匀速地波动,将反射光投射到被摄体表面,如图5-25所示。

img50

图5-25 反光板与灯具配合再现火光效果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但要注意防止反射光过亮和反光板波动过于频繁,过分夸大其效果。

除以上方法之外,还可采用转盘光并借助灯光前被电扇吹动或人为抖动的布条帘,也可造成火光的照明效果。

有时灶台火光和炉火光照明面积小,再现这种效果时可人为遮挡反光板的反射光线或使用灯光遮扉限制灯光本身的光线投射。

(2)水纹光

人们在水边散步,会发现太阳光线照射在水面上,水面再把太阳的投射光反射到岸边的树木、墙壁和人物身体的表面上,水纹光波动的效果十分诱人且富有变化。由于水面情况的不同,它反射的光纹也就不一样。

这种水纹光有极强的渲染效果,它波动的快与慢、相对静止和活动都能反映不同的画面效果和情感变化。

再现这种水纹光难度较大,首先在现场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被摄体要避开太阳直射光照明,最好置于树荫等处,这样才能较明显地体现水纹效果。

第二,太阳、水面与被摄体三者的光线投射、反射和接收关系,它们所在的位置、方向和角度要真实。

模拟水纹光效果,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首先,拍摄以人物为主的全景画面,重在让观众感受到这种水纹光的存在,可用两块或几块反光板采取不同的反射与波动方式,把太阳光线间接地反射到被摄体表面。根据被摄体距离“水面”(反光板)的远近不同,首先选择使用强弱不同的反光板。然后把两块或多块反光板放置在一个较集中的位置上,如果被摄体是固定在某个位置上以静态为主,那么反光板反射光也就相对固定地向一个位置反射,其中一块反光板左右波动,另一块反光板上下波动,两块反光板的反射光线交织在一起,在被摄体表面形成了一个较真实的水纹光线的波动效果。如果被摄体处在运动中,如在水边散步、靠在行驶的船舷边观赏风景等,可使用多块反光板在被摄体活动范围内交叉反射成一个水纹光区域,保证在有效而有限的区域内再现一个真实的水纹光的光线效果。

其次,拍摄以人物中近景为主的固定位置的画面,对水纹光真实性的要求比全景高。除采取以上方法之外,可让被摄体站在某一平面物体附近,如长条桌子、乒乓球案子等,把水倒在平面上,不停地用工具在表面上不规则地运动,使反射出的光线接近于水纹光效果。也可将水倒在大块玻璃镜子上面,不时地使镜面产生一些轻微的波动,效果颇佳。

如果在演播室或摄影棚内拍摄,可用浅沿大盘或大浴盆,最好是人工制作的长方形盛水大盘,放在被摄体面前的地面上,使用聚光灯照射水面,真实的水面反射光就出现了,效果极其真实。美国故事影片《复仇》中,飞机驾驶员杰去墨西哥看望老朋友迪比,夜晚两人坐在游泳池旁的凉亭内的椅子上谈话。灯光师用灯光模拟游泳池四周的夜晚照明效果,灯光照射在水面上,反射到两人的身上和周围环境表面上,光线效果真实动人,令观众仿佛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这种波动的水纹光也较好地表现了两人矛盾的心理状态。

(3)道具灯

道具灯常指台灯、马灯、油灯、地灯、蜡烛等,道具灯能造成极为逼真的灯光效果,在用光造型中,离不开照明人员精心的设计和现场细心的处理。

①使用柔和的点状光源,如聚光灯,有效提高道具灯照明区域或范围的亮度。

②光线投射方向是检验道具灯照明效果是否真实的关键,有时出于造型需要可以适当调整其投射角度,但不能犯“原则性”的错误,即随意改变光线的投射方向。

③使用辅助光或底子光照明,人为把亮暗两部分的反差、光比调整到磁带或胶带的有效宽容度之内。辅助光有时会造成不真实的人物投影,应尽量加以消除。

④尽量避免马灯的灯架和油灯的底座、台灯罩和地灯罩:由于人为加光出现的过亮现象,要对灯具进行局部遮挡或利用轻微的角度调整加以弥补。

⑤可改换原台灯、地灯灯泡,拍摄时使用60~100瓦的大灯泡,但要注意台、地灯罩最好不是过于透明的。

⑥再现马灯、蜡烛和油灯由暗到亮的点燃过程,可应用调光设备取得。

⑦在正常的马灯、蜡烛光线照明中,马灯的灯捻有时可改换成小灯泡,蜡烛中心挖空后可放上小灯泡,这样人为控制起来就比较方便。在电视剧中,有时一个画面或镜头很难一次拍摄成功,少则几遍,多则几十遍,由于时间推移,人多走动频繁,使蜡烛周围风向变化无常,灯芯摆动、烛水流淌,很难保证蜡烛不“穿帮”并造成剧情或时间衔接上的问题,使用小灯泡人为控制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有些电视剧拍摄中还使用了塑料空心“蜡烛”,里面小灯泡点亮后确有以假乱真之感。

(4)电闪雷鸣

这种闪电效果通常使用在剧中傍晚、夜间或舞台演出的某些有情节变化的片断中。模拟雷电效果,常使用炭弧灯瞬间触发造成,如果没有炭弧灯,也可使用大功率的镝灯、聚光灯等,在需要时迅速打开,然后再关闭遮光板,也可采取瞬间开关灯办法获得。

雷电效果真实与否,取决于闪电方向,不能在背景上产生过多杂乱阴影,由于闪电来自室外,门窗处线条宜简单。为了加强真实效果,可在闪光瞬间使画面曝光过度。同时,室内的道具灯照明与室外的闪光照明,可考虑利用色温差异造成冷暖对比。

目前采取闪光的幻灯片图案表达闪电效果,如果用人眼观察或使用在舞台上,效果较真实,一旦用摄像机拍摄,光线显得较弱,效果就显现不出来了。

(5)球面反光镜

球面反光镜也称为星球效果器,它是由多镜面组成的圆球体,用电动机带动圆球旋转。使用时,可用大功率聚光灯或追光灯,一盏或几盏在几个角度上照射球体,这样许多流动的光点图案就会出现在现场,造成一种流动、活跃的现场气氛。有时还可在灯光前加各种滤色纸,这样可出现更为复杂又富有变化的效果。

根据创作的要求,现场的亮暗反差可人为进行控制。为了减弱人眼的不适之感,同时考虑摄像机的具体特点,整体用光设计尽量避开强烈反差,根据现场光线的情况,可加用底子光照明。

五、不同景别用光的侧重点

不同景别的布光有不同的要求,各有所侧重,下面将分别加以说明。

1.全景与布光格局

用光线交代环境,展示空间深度,表现某种时间概念,是全景布光的主要任务。布光中应照顾一下背景,通过环境来烘托主体人物,环境的塑造与人物的塑造同样重要。全景画面应有一定的影调过渡,常以侧光与侧逆光布局,来塑造画面的立体空间。在这种景别画面中,主光光源投射要有明显的方向性,有时用一盏或几盏灯同时从一个方向投射过去;辅助光工作量也比较大,在不出现人物众多投影的前提下,要给予画面各个部位以均匀的辅助光照明。如在电视剧《继母》中,为了再现房间全景内的早晨气氛,使用了五盏主光灯从窗外透过窗框照射进来,从而确定了主光的具体投射方向;辅助光打在室内墙壁上反射出柔和的散射光,照明场景内没有被主光灯照明的阴暗部分,从而降低了画面反差。整个布光一般要求:光位层次清楚、明确,前后主次分明,要避免繁杂的人物、物体投影。在电视剧中,全景的灯光布局,奠定了整个场景布光的基础。

在全景布光中,光线要同剧情和环境气氛相吻合,不同气氛要用不同布光基调,如欢快、喜庆气氛,以明朗的调子为主;压抑、低沉气氛,以深色调为主。

2.中景与形态交流

在中景拍摄中,应把光线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物的形态、人物间的情节交流线上,因为在中景画面中,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心境都会借助人物自己的形体姿态、动作、手势表露出来,环境作为人物情节交流的衬托,要服从于人物的表现。在电视剧中,这种景别最为常见,它的布光是在全景光位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但不改变全景布光的格局,其主要光线的投射方向同全景保持一致;辅助光可做局部小范围调整,以保证人物情节关系的展现和人物脸部的基本质感。要防止过分夸张人脸照明,而忽视整体影调的统一和谐。

3.近景“表里如一”

近景光线的注意力放在人物面部或任何物体的局部。近景布光面虽小,但要求细致,要有具体的光线照明效果,光线应服从于人物面部神情的展现,也就是说主要光线应以突出人物神态为主。在近景拍摄中要注意人物神情与光线描绘形式的合理统一,观众想知道的,也正是光线要细致描绘刻画的,要做到“表里如一”,即光线的“性格”要同人物的性格展现相吻合。近景画面的光线描绘重点应放在人物的眼睛、面部、身体的姿态和手势的起扬上。在近景画面中,光线决定着画面构图的基本形式,构成了人物神态的主要外形。

4.特写“点上取胜”

特写主要是用光线来表现人物的面部与眼睛,可以说光线是沟通观众与画面人物感情交流的“媒介”。光线的刻画与描绘要注意同人物的内心状态、情感、内心世界的外在流露相一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光的高低、大小、强弱、多少,能揭示人物不同的精神世界,青年、妇女、儿童的眼神光一般应在黑眼球中间偏上一点,其光点要求小而柔和,中老年人的眼神光可位于正常的眼球中间部位。有时为防止眼球内光点单一,可在黑眼珠与眼球之间部位上再补充一个散状光斑,能使人物的眼神更有魅力。眼神光不能太强、太大、太多,在电视剧中,特写是片子中的高潮所在,灯光配置上也颇为讲究,在用光上,要求细致、精微,把观众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人物的面部神情上来。

5.用光提示

一幅画面、一个场景,如同画家手下的画布一样,在绘制图画之前,要有构思,表达什么,强调什么,什么样的形式最能表现主题,最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个场景、一幅画面的布光来说,也同绘画一样,要审时度势。无论专门从事照明工作的同志,还是摄像者本人,对场景的照明布光都应有个正确认识,不要认为这是一项体力劳动,而应把它列为艺术创作的范畴,是电视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一幅画面、一部片子成败的关键所在。

各门艺术有其自己的特点与要求,照明艺术也是一样,也有它自己的特点与要求。

(1)布局合理性

布局的合理性就是要求光线具有真实性,合乎现实生活中的光线要求,一切布光、照明都要以这一点为前提。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照明的虚假只能导致画面内容的偏废,给画面整体艺术创作带来不利影响。

光线布局的合理性也要求人们根据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光线效果,来选择提炼适合于主题表现的光线进行画面造型。

有时根据主题的要求,也可对光线进行合理的、适当的艺术处理,使光线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赋予光线以典型意义。

(2)光位统一

布光中应注意光位统一,这在电视照明中是一个基本要求。现在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拍一个镜头重新打一次光,很容易出现光位不统一的问题,前期拍摄的许多单个镜头,到后期剪辑时,发现有些镜头光线不衍,如前一个镜头主光由左侧照来,后一个镜头又突然变为由前方照来,或右方照来,光位的不统一造成了镜头组接的困难,这样很容易带来影调的不接。如一些画面间的明暗不一,忽明忽暗,弊病所在就是光位不统一。所以在布光中对场景总的整体照明要有设计,首先应确定大的场景布光,然后不管变换机位,还是变换景别,都要以整体设计为蓝图,不能随意改变主要光线的投射方向。根据具体机位、具体景别做局部调整是可以的,以满足不同机位、景别的需要。

(3)“多太阳”现象

布光中要尽量避免灯光非正常的投影。灯越多投影越多,这是个自然现象,关键在于怎样对待投影。有的投影要保留,有的则要千方百计减弱或去掉,避免出现“多太阳”状况。如在正常日光照明下,人物及物体都有一个投影,这属于正常的投影,如果在这个投影之外还有投影,这就不属于正常投影了。“只要布光,你就应力求只有一个影子”。消除不正常投影的方法有很多,如用装饰光消除或减弱不正常投影,适当调整灯光的高低、聚散和投射的角度,让投影置于画面边框之外,还可利用拍摄方向与角度的变化避开不正常投影,利用深色陪体或物体做背景,吸收光线投影,有时还可使用长焦距镜头缩小背景范围或让被摄体离背景远一点等。辅助光常是造成不必要投影的主要光源,可在灯具选择上尽量用大面积发光体的散光灯具,它有较好的散射光能力,投影界限含蓄、不明显;有时尽量不用发光点小的灯具,因为发光点小,成像率就高;还可让辅助光靠近拍摄轴线,让影子置于被摄体之后,也是减少投影的一种方法。在电视摄影中,布光还比较讲究方式方法,如推、拉、摇、移镜头,把布光重点放在起幅落幅上,以静止画面为主,活动画面为辅。如推镜头,起幅可能是一个全景或中景,布光时应注意把这个景别范围之内的光线处理好,在推镜头过程中布光不用太精细,当镜头停幅落在某局部中的一个点上时,点上的布光要讲究,质量要求高,摇镜头也是一样。一部电视片长短不一,有过渡场景和重点场景,剧中人物有主有次,道具有剧情所需要道具和陪衬道具,用光时要突出重点,要抓主要矛盾,把“兵力”用在关键部位上。灯具布置也是一样,不要面面俱到,不管轻重缓急地一样用光。由于灯位过多,容易顾此失彼,弄不好,反而会影响整个片子的质量。

布光是一个复杂细致的工作,主题不同、拍摄环境与被摄对象不同及每个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对布光提出的要求也不同。但如何用光线准确地体现主题思想的要求是一样的,这就需要人们对主题、片子的整体构想有个透彻的了解,并在拍摄中反复实践与摸索,找出规律性东西。有位作家说得好,经验来自实践,艺术创作的真谛也是实践。

六、物象缺陷与补校

人工光线照明的主要对象是人,人是照明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对象。每一个电视工作者都力求表现好人,力求用各种方法表现人的美。在这方面,人工光线有得天独厚的地方,它可增美遮丑(美与丑在这里是针对具体对象而言,如人物的脸对称均匀就是一种美,不对称不均匀就是一种“丑”),可根据具体拍摄对象用光线这支“笔”进行精心描绘、刻画,从而修饰或弥补人物脸部的某些不足,达到最终再现美的目的。

根据人物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主光投射方向,造成明暗对比。人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小试验,同样大小的两个正方形,一个始终是白色,另一个由浅灰至深灰到黑色而逐渐变化。这两个正方形给人的视觉面积大小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方块颜色越深,使人感觉面积愈小;而颜色愈浅,使人感到其面积愈大。人们把眼睛的这种错觉应用到灯光照明中,可以很好地弥补和修饰人物脸部的自然缺陷。如人脸一边大一边小,灯光照明时可把主光配置在小的一侧,强调小的一侧脸的面积,在画面上就能弥补这种不足。人有胖瘦之分,在照明中瘦小的脸形宜用宽光或面光照明,光比小一点,人物就能显得丰满一些;肥胖的脸形宜用窄光照明,光比大一点,主光照明面积小一点,人物就显得消瘦一些。主光侧一点、高一点,能加强人物脸部高处与低处的对比,如额头、颧骨、鼻子同眼窝、脸颊的对比,对比之中显得高处很突出。如果人物脸部颧骨高、眼窝深就不适合这种用光,相反主光需正一点低一点,脸部低处影调就会浅一些,高处与低处对比将趋于平缓。

利用镜头的透视原理,来弥补物象的不足。当我们用镜头观察一个正常脸形的人物时,因观察方向、高低、远近不同,同一个人物也会有不同变化。如正面平视时,人物脸部均匀正常;正面仰视时,人物脸部显得丰满、肥胖一点;正面俯视时,人物脸部显得单薄、消瘦一点;斜侧面观察时,侧面镜头的一面脸显得大,眼睛也会显得近大远小,大小不均,观察距离越近这种情况越明显。利用镜头的这些透视特点规律,可弥补不同被摄对象脸部的轻微缺陷。如人物眼睛一大一小,拍摄时调整角度,尽量让人物小一点的眼睛离镜头近一点,也就是让人物斜侧而坐,这样可利用透视进行有效弥补,主光由大的一侧照射过来,眼睛大小就不明显了。脸部不匀称、嘴部线条太长、鼻子轻度倾斜的人,可采取同样方法进行弥补。人物胖瘦的处理除以上所讲的方法之外,还可利用拍摄角度的高低、人眼的错觉进行弥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