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工单性发育

人工单性发育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85年,A.A.季霍米罗夫用浓硫酸刺激未受精桑蚕卵,得到了60%左右人工单性发育的蚕胚。1938年,朱洗等在黑斑蛙的单性发育研究中,获得两只卵巢发育正常并生活4—7年的雌蛙。此外,经人工单性发育的成体的情形在鱼类、爬行类和鸟类方面也都有过报道。从而证实,单性发育的蟾蜍仍具有传宗接代的能力。人工单性发育的子代中,凡是能发育为成体的动物,一般都是二倍体。
人工单性发育_生物遗传辞典

人工单性发育

18世纪后期,L.斯帕兰扎尼首先想以理化处理方法代替精子刺激蛙卵单独发育,虽未获成功,但提出了一个科学研究的新方向。

1885年,A.A.季霍米罗夫用浓硫酸刺激未受精桑蚕卵,得到了60%左右人工单性发育的蚕胚。1899年J.勒布以加氯化镁的海水处理海胆卵导致单性发育而获得能自由游泳的幼体,这是用实验方法代替受精作用的重大突破。1902年Y.德拉热用充有二氧化碳的海水处理海星卵,也得到若干能游泳的幼体。1912年他还以单宁酸和氨溶液先后处理海胆卵,得到6个变态的小海胆,其中两个发育为成体(都是雄的)。1931年佐籐春太郎用盐酸,1932年Н.К.科利佐夫用盐酸与高温分别刺激未受精桑蚕卵,相继得到少数幼蚕;佐籐还将这些处女生殖的幼蚕饲养到结茧成蛹,羽化为蛾。1928—1934年E.巴塔荣和朱洗在桑蚕卵单性发育方面,配合实验分析,进行了系统的细胞学研究,发现未受精蚕卵往往夭折的主要原因,在于分裂时缺少中心体。

脊椎动物方面,1904年E.巴塔荣首先用各种盐类和糖类溶液处理七鳃鳗和棕蛙的卵使之单性发育,出现一些不合规律的分裂。1910年,他改用涂血针刺法,成功地使成熟蛙卵发育为正常的胚胎和蝌蚪,少数蝌蚪经变态长成小蛙。这一结果后来得到各国学者的证明。1938年,朱洗等在黑斑蛙的单性发育研究中,获得两只卵巢发育正常并生活4—7年的雌蛙。此外,经人工单性发育的成体的情形在鱼类、爬行类和鸟类方面也都有过报道。

动物人工单性发育的方法对分析卵子和精子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掌握动物卵子发育机制,逐步揭开单性发育和两性发育的规律,以达到按人们的需要予以控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58—1959年中国胚胎学家朱洗和王幽兰用中华大蟾蜍离体成熟的卵子做实验材料,用改进的涂血针刺法,得到了一批发育正常并完成变态的小蟾蜍。1961年发现达到性成熟的单性发育的雌蟾蜍,注射激素人工催产后,可以正常产卵。所产的卵,经人工受精后,还能正常发育,繁殖出一大批“没有外祖父的”小蟾蜍。从而证实,单性发育的蟾蜍仍具有传宗接代的能力。

人工单性发育的子代中,凡是能发育为成体的动物,一般都是二倍体。二倍染色体组的来源,可能有多种途径,如:第二极体进入卵内与卵核合并,卵核未经减数分裂;或在第一次卵裂时,细胞核分裂,细胞质未分裂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