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和特点

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和特点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和特点一、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二)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采访环境的认知和把握从记者活动的舞台是整个世界的角度看,采访环境即社会环境。有研究者把采访环境分为“绿色的”、“黄色的”和“红色的”几种不同情况。

第一节 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

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从心理学角度看,采访活动可以分为“采”和“访”两部分。“采”,侧重于研究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对新闻事实(包括人或物)的认知过程及其规律,主要表现在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思考和收集(包括拍摄、录像)上;“访”,侧重于探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及其规律。采访实际上是“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1]采访活动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多层面的对话,涉及到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等。它是新闻活动全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通过记者的感官和意识加工转化为记者的主观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为下一步的新闻写作或制作(即把主观认识物化为媒介符号)打下基础。

在采访过程中,虽然从组织、引导、目的达到的角度看,记者处于主导地位,然而,从是否愿意提供(包括提供的质量和数量)新闻信息的方面看,采访对象也并不总是被动的。采访对象心理包括其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态度(积极的或消极的)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二、新闻采访心理的特点

(一)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新闻基本特征的认知

新闻采访是一场探求事实真相的战斗,要求记者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在意料不到的情况下能排除干扰,迅速地(因为新闻有时效性)、准确地(因为新闻有真实性)、生动地(因为新闻有新鲜性)认知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物。这就对记者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采访对象对提供具有真、新、快、活特点的新闻负有道义上的责任,这个责任不仅是对某个新闻单位更是对广大受众负责。

(二)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采访环境的认知和把握

从记者活动的舞台是整个世界的角度看,采访环境即社会环境。但是采访环境一般并不会直接影响采访活动。对采访活动直接起作用的是采访情境。采访情境不同于一般的采访环境,而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从主体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2]记者选择什么样的环境才能让采访对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对具体的客观环境规定(认知)和把握(控制)的程度。采访的环境不同,采访中所获得的事实真相的程度也会有所差异。有研究者把采访环境分为“绿色的”、“黄色的”和“红色的”几种不同情况。所谓“绿色”采访是指采访双方情绪愉快(或不带任何不佳情绪),事实真相会自然而然地随着谈话的进程而表露出来。在“黄色”采访中,我们应该警惕采访对象不安的情绪,他们很可能会使事实真相蒙上浓重的感情色彩。而“红色”采访则表示采访处于一种十分不稳定的状况,危机随时可能发生,采访对象指责与敌对的情绪随时都可能爆发出来。[3]

(三)采访心理主要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

采访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活动。而新闻活动是“沟通交流情况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相互传达的基本方式”。[4]所以采访心理主要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是记者和采访对象围绕着新闻事实的“取”与“给”的矛盾中产生的;是记者和采访对象在感知、情感、理智等方面相互感应的产物。

记者和采访对象对采访活动的认识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这种主观色彩源于认识主体的生活经历、知识积淀、功利目的和心理需求等。

(四)采访活动中的心理互动属于角色互动

虽然,通常记者是以个体方式去采访,而且记者和采访对象一般是一对一的交往,但是采访对象很清楚,记者绝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某个新闻单位(实质上是代表某个阶级、某个集团或某个政党的利益),记者个体是记者群体角色的体现。反之,在许多情况下,采访对象也不仅仅代表他自己,而是某群体(如企事业)或某党派的代表(或一分子)。因而,认识主体在采访活动中的人际互动,交织、渗透着不同的群体或集团的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