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采访性质及特点

新闻采访性质及特点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新闻采访性质及特点一、新闻采访的性质所谓采访,采,就是搜集、采录;访就是访察、查证。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调查访问活动。

第一节 新闻采访性质及特点

一、新闻采访的性质

所谓采访,采,就是搜集、采录;访就是访察、查证。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调查访问活动。

采访是一个观察、发现、记录的过程,通过在采访中的调查研究,记者应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加深,由感性到理性,由认识现象到认识本质。就其性质而言,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1.以新闻事实为对象的调查研究

新闻采访有着明确的对象,调查采访主要是为了解事实、传递信息、反映舆论。

(1)如实反映事实的调查研究

采访是一种如实地反映事实的调查研究,在采访中所收集的新闻事实应与客观事实相符,是对事实的忠实记录。通过采访,力图还原人与事的原模原样,让受众尝到新闻事实的原汁原味。

美国记者马莎·米勒负责采访一起枪击事件。当她来到现场时,她注意到了地上的血斑。一开始,她用10美分的银币去比量血斑,发现血斑比10美分的硬币要大一些,于是她用大一点儿的5美分的镍币再试,结果大小刚合适。接着,她又数了数血斑的数量。她把这段采访结合她所了解到的其他内容写成了这样一段:

布朗被数次射中后,摇摇晃晃地走出了公寓,经过两个房子后到了维吉尼亚街区上的“路站”便利店。在他经过的人行道上,可以清楚地看到41个五分镍币大小的血斑。

这位记者在谈及采访的“如实”问题时这样说:“要展示给他们,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调动你所有的感官把读者带到现场。把气味和声音也写进报道。”[2]

记者在采访时,应调动自己的一切能力对新闻事实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力争如实地表现新闻事实。像前面说到的记者曲长缨翻捡垃圾获得宝贵的新闻线索,美国记者马莎·米勒靠数血斑来获得对现场的还原等,都表现出采访是一种如实反映事实的调查研究这一特点。

(2)公开反映事实的调查研究

新闻是一种运用大众传播手段而向整个社会传播的信息,应该符合社会公众的普遍兴趣,能够调整公众认识即社会舆论。如果新闻不公开传播,只向一部分人或个人传播,那就变成了情报。

记者在进行采访这一调查研究活动时,应把重点放在“公开”上,考虑其广泛的社会性,同时也要考虑一旦公开所带来的影响。一些记者热衷于挖名人的隐私,甚至对名人采取“盯梢”采访的方法,而事实上这样的选题并不具备广泛的社会性,名人的很多隐私并不适宜公开;另一方面,一些记者在采访一些重要内容时,没有意识到采访内容最终将公开,而导致泄密。如一位记者在采访景德镇后,写了一篇详细介绍景德镇陶瓷的报道,结果将一些并不适宜公开的工艺报道出来了,令日本迅速掌握了这一工艺,在第二年就导致了中国陶瓷销售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新闻传播出现“小众化”与传播内容个性化的趋势,但“小众化”的圈子不能太小,个性化也不能丧失共同的兴趣。新闻总要有公开传播的社会价值,总要能满足相当多的人的某种需要。

2.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调查研究

(1)快速的调查研究

新闻记者就像一个全天候开机的手机,随时随地接收并传送信息。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变动的世界,作为记者,应该快速地把这种变化“调查研究”出来。只有采访快,才能写作快,最终实现新闻的快速传播。

1998年4月14日11点多,当时笔者正在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做实习记者,正在编辑间等待发稿时,突然感觉脚下传来一阵轻晃,笔者立刻意识到地震了。于是赶快奔向电话拨通了地震台的热线,采访了有关专家,证实了地震消息。之后立刻写了一条口播稿。当制片人审稿时,他还说:“地震了吗?我怎么不知道?”又亲自打电话核实。中午12点,中央电视台首发了《今天上午唐山地区发生4.3级地震》的消息,比新华社稿快了十几分钟。

虽然这不算一条重大的消息,但笔者第一次体会到“时效”两字对于采访的影响。这条消息的采访仅用了不到五分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新闻事实的基本内容了解清楚,才有可能实现新闻的最大时效。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最快应该快到什么程度?最快的应该是“立马可待”。新闻事件刚刚结束,甚至于新闻事件还没有完全结束,记者的采访就可以完成。采访上快的要求在事件性新闻中显得更重要,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采访应该是越快越好。在非事件性的报道中,快的要求虽然有所降低,但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只要从事新闻工作,采访要快的意识就要时刻存在着,时刻准备着,这样的新闻才会是一条条“活鱼”。

(2)针对目标受众的需求调查研究

新闻采访是一种针对受众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采访前要研究什么是受众欲知、应知又未知的信息,这就是采访时需要调查研究的重点。

如记者去采访“信息产业部公布手机充电器行业标准”这一新闻,就必须抓出“手机充电器新行业标准对受众意味着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为什么要出台这样一个标准?”“如何推广这一标准?”等问题展开调查,了解清楚之后再写成相应的报道。请对比以下两篇关于手机充电器行业标准公布的报道,看哪一条更符合受众的需求。

报道一:

信息产业部公布手机充电器行业标准[3]

主持人:信息产业部出台充电器行业标准,今后所有的手机都将通用一个充电器了。

img2

解说:您现在看到的就是基于新标准的手机充电器。

同期声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国泰尔实验室主任何桂立:这一端220伏接电没变,而且支持110伏充电,这一端我们做了一个标准化,是一个新加的通用的USB接口,然后在这条线的另外一端,也就是与手机连接的端口,没有做标准化,由企业自行设计。

img3

解说:以后,手机厂商出售手机时,将连带出售一条和手机接口匹配的数据线,这样既可以和统一的充电器连接充电,又可以和电脑连接充电和进行数据交换。

解说:目前市面上的手机充电器种类超过100种,用户每年更换的手机超过1亿部,由于不同技术指标和接口各异,大量手机充电器闲置。新标准的实施,将有效降低消费成本,减少电子废弃物污染

img4

解说:目前,信息产业部正在制定其他手机配件的标准,例如手机电池等一类的产品也将有望实现统一。专家表示,相关标准如果要实现大规模商用,还需政府部门将此标准纳入电信设备进网许可制度,实施强制性推广。

报道二:

手机充电器接口将实现统一信产部公布行业标准[4]

中新网12月18日电针对不同手机常有不同的充电器技术指标和接口的现状,中国信息产业部今天公布“移动通信手持机充电器及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通信行业标准。

img5

该标准从提高实用效率、利于手机个性化设计的角度出发,在接口方面参照了通用串行总线(USB)类型接口规范,并将统一的连接接口设在充电器一侧。

img6

据悉,2005年初,信息产业部委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组织通信运营企业、手机制造企业、手机充电器生产厂家、科研机构等业内相关单位,开展手机充电器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规范和统一手机充电器的技术指标和接口。

img7

信息产业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这一标准的实施,将为公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手机使用环境,降低消费成本,减少电子废弃物污染。

img8

据信息产业部粗略统计,目前中国每年更换的手机超过1亿部,因不同手机需要不同充电器,无法互换使用的手机充电器被大量闲置。

从上面两篇同题报道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报道由于更加通俗易懂,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做得更好些。而这源于记者在采访时,就围绕受众的需求所进行的信息采集。

采访活动应该从受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地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与社会服务信息的需求。在采访时要想着受众需要什么,传播的内容要尽量适合受众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树立一种“受众本位”的思想。

另一方面,满足受众的需求也不是媚俗,而在采访中将关心、服务受众与教育、引导受众结合起来。采访时那些格调低下、庸俗不堪的内容应该坚决地舍弃。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

作为专业性很强的调查研究活动,无论代表哪个媒体进行的新闻采访往往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1.求新性

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实,这意味着记者采访时更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尤其要注意采集那些刚刚发生的、有新意的、独特的事实。

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鲍冬青在1997年12月12日对当时正在召开的中国侨联五届四次会议进行报道。在这次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钱其琛作了重要讲话,讲话涉及很多内容:国内国际形势、对侨务工作的指示等。如何作报道呢?是所有内容都报道还是择“新”而报之?记者鲍冬青发现,在钱其琛的讲话中有一个很有新意的事实,那就是他谈到“在最近东南亚地区出现严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金融稳定,经济形势很好,人民币不会贬值”。这是当时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谈及“人民币不会贬值”的问题。针对当时的形势,记者鲍冬青立刻对这一内容进行采访,并以最快速度制作了消息《钱其琛说:中国金融稳定,经济形势很好》,当天就在国际广播电台播出了,引起了很大的反响[5]。而记者鲍冬青也因此获得了当年的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

正是记者在采访时集中于最新的事实,舍弃那些老生常谈的内容,才使得这条新闻在众多报道这次会议的新闻中脱颖而出。

2.突击性

记者的采访往往是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的,从准备到执行、完成报道的周期一般都不长。这是记者采访的特点,也是难点。一般的调查研究往往有较充裕的调研时间,但采访这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很大程度上需要以快取胜,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更要求快采、快写,迅速传播。因此,记者采访时要有冲锋陷阵的突击意识,在较短的时间内面对大信息量快速地作出自己的判断,就像鹰一样,翱翔时就在寻觅,随时准备扑向目标。

由于广播电视媒体的时效性更强,对记者的突击采访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如在9·11事件发生当天,凤凰卫视的记者庞哲原本准备到纽约证券交易所报道纽约股市开市的情况,但听说有一架飞机撞上世贸中心后,她在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了凤凰卫视香港总部,并着手对此事件进行采访。几分钟后,凤凰卫视播出了美国飞机撞上世贸中心的最新消息和现场画面,被临时召回公司的主持人陈晓楠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化妆就穿着牛仔裤坐到了主播台前,开始了长达36小时的直播报道。[6]

因此,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突击采访的能力,把握时机和主动权,以最新信息赢得受众。这是加快信息传播的需要,也是新闻竞争的需要。

3.灵活性

记者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集中于一点,致力于挖掘精彩的新闻素材,不必拘泥事情的全过程,也不必一味追求材料的系统化。同时可以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采访对象和内容。

记者采访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根据采访深入和情况变化,新闻线索发展了,可以增加采访内容,扩展调查范围,挖掘新的有意义的事实材料;也可以变换采访对象,更换新的线索等。

4.广泛性

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和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视线之内;记者可以跨行业、跨地区进行采访活动,而且不受采访对象和调查内容的局限。

而对于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而言,受众的广泛性更需要记者进行范围广泛的采访,满足不同受众多方面的需要,使传播的内容尽可能适应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受众的口味。

即使是目前出现的所谓小众化、专业化传播,如广播电视中的专业性频道(率),记者的采访面相对于一般的调查研究来说也是相当广的。如广播交通台的记者虽然主要报道交通方面的内容,但却能涉及交通新闻的方方面面,其采访对象及其报道范围仍然十分广泛。

因此,记者要善于与各种人物沟通交流,知识面要广,这样才能适应采访这一调查研究活动在广泛性方面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