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国大多数独立学院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具体来说,为了适应知识变更的需要,独立学院必须注重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奠定扎实深厚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还需立足地方,以市场适应性为宗旨,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应用型为主的人才。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主持人 徐国荣

一、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与社会力量联合举办的独立学院,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全国大多数独立学院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造就高素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是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现代科技要求和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也是独立学院更好地培养新世纪管理人才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对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

1.独立学院培养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的社会背景

(1)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不断创新、更新速度快。据有关资料显示,人类近年来创造的知识大约等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王兆峰,田官平,1999)。同时,各学科既高度分化又相互渗透,高新技术不断产生并投入使用。在这种环境下,一方面要求经济管理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求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素质和能力。这些都将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为了适应知识变更的需要,独立学院必须注重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奠定扎实深厚的基础。

(2)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求。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是竞争力的根本所在,知识传播体系(高等院校为主)旨在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这三者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党的十六大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倡议,指出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在教育。上述这些都明确了高等院校是以传播知识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使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为此,独立学院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应用型人才时,需注重学生的创新力、适应能力的培养,同时塑造起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品质与性格

(3)经济管理人才需求的特征。经济腾飞要求具有广博知识的各类复合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竞争,对经济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概括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世纪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思维方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经济管理的基本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鉴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定位的不同,为了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就业机会,独立学院必须注重在经济知识、管理能力和相应素质方面培养学生,造就一批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可见,知识的快速更新,要求新时代的经济管理人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信息能力,接受通识教育、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着重强调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并要求具备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品质。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期望独立学院也能提供全面发展又有特色的高素质经济管理类人才。

2.对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专业素质的要求

一个人的素质包括品质、知识和能力等三大方面。其中,品质是推动个人行为的主观力量,决定着一个人工作的愿望和干劲。知识和能力代表了一个人的智能水平,决定着一个人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素质则是决定一个人为何做和能做什么、还能做什么的内在基础,是由多方面的品质和能力、知识组合而成的。

根据成功素质教育思想的观点,自身的成功素质是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之一,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专业素质主要指专业知识的积累,获得专业知识的方法和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非专业素质主要指人的价值观、人格品质、敬业勤奋、创新精神、思维方法、心理承受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现阶段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着重从基础能力、技能和拓展能力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在办学中坚持“素质为本、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吴冰,2005),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重点,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简言之,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进步的今天,独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主要表现如下:

(1)品质方面:敏感的经济感知、强烈的管理意愿和良好的精神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商业环境,经济管理人员需要有创新精神,勇于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等,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敢于冒风险;要有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具有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奉献精神。

(2)知识方面:需要接受通识教育、广博教育,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并培养对组织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感知、分析、理解、应变能力及对未来的洞察力。知识是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与源泉。不仅要求掌握专业知识,同时由于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复杂的艺术,涉及广泛的领域,因此需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如:政治、法律方面,掌握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和条例,以便正确把握发展方向;懂得按经济规律办事,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3)能力方面:较强的适应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信息能力。经济管理人才需要具有通才的眼界,能全面考虑组织的问题,对复杂的环境有敏锐洞察力,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能把纷繁和复杂的信息条理化,得出对问题的准确解释、形成决策的能力;通过能力与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与丰富,有助于潜能的开发与实际才能的提高;而实际能力的增长与发展,又能促进管理者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消化和具体应用。此外,还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适当的人文引导与人文关怀。值得一提的是,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还需立足地方,以市场适应性为宗旨,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应用型为主的人才。

(二)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般认为,独立学院介于本科与高职高专院校之间。因为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历史背景,具有与一般院校不尽相同的特点,尤其与母体高校及重点院校相比,具有三大特殊之处:首先,生源的层次性。独立学院招生在本科第三批次,录取的学生一般比母体高校低一个批次,但往往具有较好的培养潜质,通常入校后在学业、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其次,个性的多元性。独立学院的学生通常成绩差距大,但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乐意接受新事物;在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以及创造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文艺、体育、电脑、英语等方面常有较为突出的特长(吴冰,周艳,2005)。在兴趣引导和个性培养方面有很大的空间。再者,需求的务实性。由于高昂的收费,独立学院的学生及家长期望学校教育的直接消费价值和对学生未来就业的价值都较高,因而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鉴于上述三个方面,再加上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无论是现有专任师资队伍、科研力量和其他办学条件,还是教学资源的存量等都还十分有限,独立学院照搬母体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不现实的。从我国独立学院的现有软、硬办学条件和生源构成分析,将独立学院定位于多科性(或单科性)、教学主导型和区域化的学院或许更为切合实际。即单一学科或多学科发展,以本科教学为主导,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一些受到政府或实力雄厚企业支持的独立学院,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资金,但要想一步跨越上综合性、研究型和国际化的高层次,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应以教学型为主。

雅克·德洛尔曾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这样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将来在社会中得到最大发展的领袖和经理人才(雅克·德洛尔,1996)。相应地,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也应强调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并将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集中体现在知识、品质和能力等方面。对于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来说亦当如此。

1.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一般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经济管理类本科教育在应该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和怎样学习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意见。综合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表述:

(1)培养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国民经济、产业经济、现代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咨询公司等部门从事经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经济管理学科高级人才。

(2)掌握经济学理论及应用、管理理论与方法,具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具备扎实的理工与经济管理基础。

(3)有一定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科学技术知识背景,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4)培养具有开拓精神、良好的经济研究和管理素质,有较强的经济应用能力及具有较高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的高级人才。

上述培养目标虽然描述不同,但皆反映了经济管理的一般培养目标,即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结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换言之,都相应地涉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内容,这也正是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要实现的素质要求。

2.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

如何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使他们能够得到适合社会需要和个性特点的发展,是人才培养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吴冰,周艳,2005),即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独立学院的前身民办二级学院是通过第二批本科最低分数线降分这样的方式招收了一部分考分稍低的考生进入高校本科学习的(徐平原,2004)。而民办二级学院最初是为了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应运而生的,因而它的立足点就在地方、就在区域,所培养的人才首先是要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鉴于此,并结合独立学院的特殊性,本课题认为独立学院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宜定位为: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本科层次的高层次、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适应经济收入较高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第二,高素质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符合企业集约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人才需求,有广泛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第三,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符合独立学院招收三本学生的生源特点,与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思维能力较弱,但往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实用价值观。因此,从整体上看,独立学院的学生更适宜培养成为高层次、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推及到具体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可描述为: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与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具体通过构建独立学院经济管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从多渠道、多方位地灌输经济、管理及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领导和管理能力等,成为下得去、上手快、能创业、后劲足的服务地方发展的合格经济管理人才。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述评

“人才培养模式”是20世纪末出现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一个常见而重要的名词。1998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对这一概念的表述则是: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在这次会议讲话中,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又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魏所康在《培养模式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书中则对其做了如下定义,“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一定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普遍认同和遵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是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综合概括”(魏所康,2004)。根据上述定义,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体现教育思想的教育教学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其外延是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途径等。

(一)世界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沿革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的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即早期英国强调本科生教育的教育模式、德国以研究型为主的高等教育模式以及美国高校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模式。

1.早期英国重视本科生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及其演变

英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英国高校一直以来都强调人的因素,将培养高水平人才放在高校的首要位置,把能培养出国际公认的杰出人才视为最高标准。

创办于12世纪中叶和13世纪初的英国牛津、剑桥大学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英国大学以本科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以牛津、剑桥大学为代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强调本科生的教育与培养。到了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体系才逐渐出现新变化,1836年,英王学院和大学学院合并成伦敦大学,与中世纪传统强调本科生教学传统有较大区别的城市大学开始兴起。

1945年,英国政府颁发《教育部长委任的高等技术教育特别委员会报告》,又名《帕西报告》,开始进行战后英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成立。随后,10新大学诞生,一些高级技术学院也升格为完全的正规大学,并且诞生了颇有革新意义的开放大学。一些开放大学的创建和多科技术学院的发展,使英国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出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总体而言,以早期英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代表,强调本科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相对传统保守的英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此时的高校也存在“竞争观念”淡薄、缺乏创新活力的不足,高校成为提供传统守旧的英国“绅士们”专心自身专业兴趣的“象牙塔”。其既缺乏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与发展,也缺少与工商各界的联系。

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校本科教育开始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宽口径综合课程教学,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科技竞争力,开始重视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作用。牛津、剑桥等大学更加重视多学科交叉训练,对于开阔思路、培养现代科学人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英国教育中提倡的批判式思辨也成为创造性人才所需要的重要品质。此外,英国的研究生教育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课程教学划分为选课式和研究式两种类型,尤其重视研究方法论的学习。

2.德国强调科学研究的高等教育模式

德国大学的发展成为现代大学制度诞生的标志,主要表现是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年)在1810年受命组建柏林大学。当时,拿破仑在耶拿击败普鲁士,同时关闭了耶拿和哈勒大学。随后,战败的德国任命洪堡为新建的普鲁士内政部文化教育司的负责人,费希特出任新建的柏林大学校长,全力推动德国的文化教育复兴。围绕新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在德国曾引发长时间的争论。当然,对新的大学理念进行系统论述并产生关键影响的便是负责文化教育的洪堡。

洪堡认为:大学首先应当相对独立。大学要摆脱国家政治和经济不恰当的干扰,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和目标追求。相对独立和学术自由是献身学术事业的先决条件,学术事业将开阔学者们的视野,增强学者们的判断力和责任感,并成为引导社会健康发展方向的一支重要力量,从而更主动地承担为社会服务的责任。

同时,洪堡特别强调大学应当研究学术、发展科学,大学应“唯科学是重”。为此,洪堡提出了著名的“洪堡五原则”,其中,特别强调了大学的宁静与自由。他认为“自由是必需的,宁静是有益的;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点为依据”。只有处在这种环境中,才能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引起创造性工作。因此,宁静与自由是做好学问的重要前提。洪堡还认为,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国家的利益实际上是一致的。因为学术自由能促进大学的繁荣,大学的繁荣与科学的发展正是国家的利益所在。国家也应当为大学的自由与宁静创造条件,而不是让大学直接服从于国家眼前的需要。他说:“就整体而言,国家决不应指望大学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地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眼前的任务服务而已,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断地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用,其成效是远非政府的近前部署所能意料的”。

总之,洪堡提出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去追求纯粹知识的思想,科学研究第一次成为大学职能。洪堡的办学思想和柏林大学的改革成为近代大学的典范,成为构成欧洲近代高等教育两大模式之一,不仅影响着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而且还影响到世界其他各国。美国的教育家吸取了德国改革的经验,“赠地学院运动”和“威斯康星思想”进一步强调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凸现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使高等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

3.美国强调社会实践的高等教育模式

美国的高等教育最初完全承袭了英国传统模式,南北战争后迎来了高等教育的革命。1862年美国颁布《莫雷尔法》后,开设了大量的“赠地学院”。这一时期的大学理念以康乃尔大学校长安德鲁·怀特的“通用课程”和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最为著名。尤其是后者针对20世纪初针对美国高等教育模式提出的改革思想,其宗旨是从本州实际出发,在教学、科研的基础上,通过培养人才和输送知识两条架道,发挥大学为所在地区服务的职能作用,从而积极地促进全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核心是“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其实质是赋予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三维”职能,打破大学的传统封闭状态,建立高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认为“大学要忠实地为社会需要服务”,创立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价值的社会性得到了张扬。

此外,当时还出现了辛辛那提合作教育计划,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赫曼?施纳德教授在1906年首次提出的,这种合作教育模式要求一部分专业和一些教育项目的学生在一年中必须有1/4的时间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或企业等单位去实习,以获得必要的知识。该计划主张学生稳定于一个相关的公司进行社会实践,以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专业方向的选择。这都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与实践根源。

总体看,20世纪初期美国大学的理念,对个体包含了促进其精神和理智发展的价值观;对社会则希望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至此,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价值观得到了较完整的结合。

4.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述评

总体上看,伴随着西方大学思想的历史变革,从哲学角度来看,西方大学思想主要经历了理性主义、工具主义和存在主义三大模式,三种模式在大学理念、大学职能、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观点都不尽相同。理性主义的大学思想,强调对永恒真理的追求,甚至为了保持其纯洁性,认为知识应与市场和政治场所相分离,他们认为大学应该是“象牙塔”。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是纽曼、洪堡、赫钦斯、弗莱克斯纳等。纽曼认为,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提倡大学的教学职能的首要地位。他认为大学应培养“社会良好成员”,主张实行通才教育。洪堡则认为大学是一个学者的社团,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大学具有双重职能:一是对科学的探索,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他认为大学要培养“完人”,主张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离,在人才培养途径上主张“自我生成”。赫钦斯的大学思想:大学是人格完整的象征、保存文明的机构和探索学术的社会,认为大学具有教学、领导教育发展和科研三大职能。他认为大学应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良知,主张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重视智力培养,倡导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强调交流与沟通。工具主义模式下的大学思想认为,大学不应该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大学有责任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提供服务;大学应适应环境的需要,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并与社会形成合作关系;人们追求知识主要是作为手段,而非作为目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克拉克·科尔。克拉克·科尔认为,大学是一种新型机构,一种多元化的巨型大学,它维持与传播真理,探索新知;它服务社会,产生效益;它保持稳定的自由,它的成员为真理而献身。这种多元化的巨型大学是实现国家目标的主要工具,是一个智力城。他认为大学有很多职能,主要包括生产性职能、消费性职能和公民职能三大类,而且职能还会继续增加;提倡大学培养“有效的公民”,实施普通教育。存在主义模式认为,真实的存在包括完整的个人。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一个完整的人,学校应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每个人认识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人的责任等。在他们看来,人才培养是涉及科研、教学、交流及文化等多项活动的一项综合性职能,而科研是大学最重要的职能;主张科研和教学相结合,专业知识和整体知识相统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方法个性化。综合而言,上述三种模式并不孰优孰劣,他们是社会环境变化的产物、是大学思想及其培养模式不断发展的结果。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也有很多方式。其一是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按照学科类型的分类,其中包括文理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文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民族院校等类;其二是按照办学水平和国家支持力度,分为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地方属高校等;其三是近年来部分学者根据不同高校所体现的办学职能的差别,在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前提下,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四种类型,或者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三种类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多样化、分层化的金字塔结构成为类型和层次分布的必然选择。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培养的目标也是本科层次的各类人才,但是受现有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的制约,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应有自己的特点,越来越趋于多样化。

1.“1+N”模式,即一个文凭+多个证书

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很多独立学院在要求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之外,鼓励和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专业技术的资格证书,从而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这种模式即为富有时代特征的“1+N”人才培养模式。所谓“1”,就是要按照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取得本专业的毕业文凭;而“N”即为在按教学大纲完成专业教学计划的前提下,通过开办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1+N”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就是“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这一模式由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构建并得以成功实践。该学院在完成规定的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开办了翻译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导游资格认证、汽车驾驶、教师上岗证、普通话等级测试等人才培养项目,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通过这些培训,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多方面的职业技能和较为全面的素质,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较广的择业途径和较好的自我发展能力,以适应快速多变的社会需求。

几年来,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1+ N”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2004年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本科学生合格率达97.7%;在2005年全国专业英语八级考试中,本科学生合格率达83.59%,比全国专业外语院校的平均合格率83.05%高0.54%,比全国参加本次考试的所有院校的平均合格率54.17%高29.42%;在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比赛,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公益文化艺术大赛以及重庆·模拟联合国大会等比赛中,学生多次获奖;十多名学生分别考取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尹大家,2006)。实践证明,“1+N”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三型模式,即应用型、复合型、创业型

从独立学院目前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来看,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需求,独立学院在类型上应主要定位于教学为主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应该与普通本科院校重理论的定位不同,应更强调实践性(刘光华,张玉荣,2006),同时又应该与高职高专院校单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区别。独立学院培养的本科层次人才,应该比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比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各工作岗位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能进行自主创业。加上当今社会新技术、新工种、新行业不断涌现,岗位职业越来越不稳定,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因此,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愈来愈不合时宜,社会迫切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大多数独立学院定位于教学型的高等教育办学实体,学院的培养目标多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业型人才。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把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强调实践应用能力与一定的科研能力有机结合,专才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以培养工科为主、经管文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强调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提出“成功素质教育思想”;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3.三元模式,即健全人格+复合专业+现代技能

“三元育人”模式,其标准形式简称为“健全人格+复合专业+现代技能”。“健全人格”在“三元育人”模式中被列在首位。它的基本含义被界定为三个方面:一是人格素养优秀,富于理想,乐观正直,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树立起追求卓越的人生信念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二是有顾全大局,乐于助人的宽广襟怀,有善于协作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三是具有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有经受困难及挫折的考验,能在失败中重新崛起的心理意志品质。

“复合专业”指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过硬的双专业知识,又有较高的科技与人文素养。允许学生自主选读第二专业,把外语、计算机作为复合专业必修课进行强化,同时开展大量的社团和讲座活动,力图改革大学轻重失衡的现象。

“现代技能”指学生在“苦练内功”的过程中,除具备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外,还应具备外语的听、说、读、写以及运用电脑收集、整理、贮存、应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还把选修一门艺术作为现代技能的重要内容。对健全人格、复合专业、现代技能三者的辩证关系,可以这样比喻:大学生好比是一只具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鲲鹏,健全人格是大鹏明亮的眼睛,复合专业是大鹏站立的双脚,现代技能是大鹏腾飞的翅膀。鲲鹏要展翅九万里,实现远大理想和抱负,眼睛、双脚、翅膀三者必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三元育人”模式是由江西省民办高校江西新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并得以成功实施的,它是我国素质教育方针的一种新的贯彻形式。“健全人格”是“德育”的内容;“复合专业”与“现代技能”属“智育”的内容;“体、美、劳”则潜隐其内。它既追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又着重注入崭新的时代精神。因为,“三元育人”模式集中体现了“五个意识”,即创新意识、人本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开放意识。它尊重人的价值和个性,注重调动和发挥人的独立性、自主性,使新亚初步走出了一条解决当今大学德育教育“疲软”问题的新路子;它注重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并用以指导学校专业的设置和学生知识结构的设计,使之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与适应能力;它通过“半封闭式管理”的方式,强化并养成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诚信意识和守规向善的行为习惯,同时又以开放的思路与布局营造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维“立体教育”的空间。三元育人模式的成功实施,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经验。

除上述三种模式,许多独立学院还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根据“成功素质教育思想”,以财经类人才培养为例,从时间安排角度,提出了“5+2+1”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将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培养作为学院发展特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设置“2.5+ 1.5”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等则探索“211”人才培养模式。现行的这些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实现财经类独立学院办学目标、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实践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呢?独立学院独具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独立学院是通过实施新的办学机制和管理模式,利用普通高等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培养适用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新型办学实体。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基础和素质与母体高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照搬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势必影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独立学院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确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原则,这对独立学院增强竞争力,保持独立学院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

1.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以“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根据社会需求和学院办学定位,科学合理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质量标准,培养适应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第一线实际需要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

(3)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先导,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体现教育的发展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努力构建具有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

2.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本科应用型人才必须符合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这决定了这类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对此,独立学院应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树立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辩证把握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科与就业的关系,强调知识基础上的能力与素质;重视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发展空间。

(2)市场导向的原则。就业是关系到毕业生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件大事,也关系到独立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因而,在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每所独立学院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面向人才市场,紧跟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向社会培养大量急需的、紧缺的人才,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原则。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就是要求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时,彰显独立学院办学特色,体现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尤其是要努力创造条件设置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紧缺专业,向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大量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3)整体优化的原则。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和安排要精心设计,整体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精简实用,有机结合。良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强调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既要体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的人才,更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实际岗位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三大板块,即基本理论知识板块、岗位技能板块和综合素质板块。基本理论知识板块主要使学生掌握本学科、本专业所需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知识范畴和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夯实专业基础。岗位技能板块则侧重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岗位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它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关系到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否能够落实下去。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必须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仔细研究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方案并予以实施。综合素质板块则要求通过开设各种选修课,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课外文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与时俱进的原则。①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加强专业柔性教学。模块化课程结构是在对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课程组合成具有不同功能、多种层次、相对独立的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以及发展目标,自主选择模块。模块化课程结构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陈旧内容,增加新知识、新内容,还可通过增减课程模块内容或构建新的课程模块强化某些知识或能力,而不会对课程整体产生重大影响。这样既有利于保持课程基本内容的稳定,又能适应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课程与时俱进,保持课程的先进性、时代性和适应性。通过不同模块的合理组合、分层次教学,可以调整课程重心,形成面向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职业岗位的课程组合,满足和促进学生学习个性的要求和发展。②以开设创新性课程为动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科应用型教育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促进其创新能力发展。通过开设创新性课程(如创新学、学习学等课程),加强学生学习方法、兴趣、态度、能力等素质的培养,突出课程设置的拓展性,而不是简单的全面性;突出动态的探究过程,而不是静态的传授结果;突出对当前社会的主动改造、创新,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社会。

总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原则是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必须立足于现实,把重视和加强实践应用能力放在首位,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又好又快地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

以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为例,根据独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组织专家多次论证的基础上,学院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

1.围绕就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细化本专业人才素质特征和能力结构

紧紧围绕就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从“三个面向”(一是面向发展的全面人才的要求,二是面向学科的专业人才的要求,三是面向就业的职业人才的要求)细化本专业人才素质特征和能力结构。

2.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有效的知识结构与总量

紧紧扣住“提升有效知识结构和总量”的“有效”、“结构”和“总量”三个核心概念构建课程体系。

(1)明晰专业主干课程,狠抓“三层次”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专业主干课程与学位授予挂钩。我院各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基本架构(3+7+X)是:

第一层次(3门):通识课程模块中,在加强“思政课”及“大学语文”教学的同时,经管类专业应把“大学英语”(Ⅰ、Ⅱ、Ⅲ、Ⅳ)、“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三门课程确定为主干课程。其他专业参照执行。

第二层次(7门):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中,各专业选定7门左右主干课程。

第三层次(X门):专业课程模块中,依据专业培养方向,确定5门至7门主干课程。

(2)根据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的需求,整合专业选修课程内容,按照“专业提高性课程+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专业技能性课程”构建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具体是:

专业提高性课程:是指以学科专业知识纵向深化、提高为内容的课程,以满足有志于考研或学术研究的学生的需要。

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是指以横向拓展学科专业知识为内容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的需要。

专业技能性课程:是指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为重点的专业实验实践及考证类课程,以对接就业市场,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及要求

经济管理类等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15%,以符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刚性要求。

(1)各专业实验课、上机课的学时安排。经济管理类等本科专业一般不低于课堂教学总课时的10%,并要在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验上机课学时;原则上在各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必修课中,有实验的课程不少于5门。

(2)实习实训环节。

军事训练:安排在第一学期进行,一般为3周,由教学管理部会同学生工作部组织落实。

专业实训、课程实习:在校内外基地或实验室集中进行,学生应完成实习、实训报告或提交实习、实训成果。时间一般为2~3周。

专业调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拟定调查提纲,通过学生的调查,并运用课程或专业的基本知识分析社会热点和现象,撰写调查报告,时间一般安排在假期进行。

毕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场地一般为校内外基地或实习单位。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教学总时间6~8周。

(3)论文(设计)环节。

学年论文: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暑期进行。

毕业论文(设计):启动工作从第七学期开始,可运行至第八学期。

(4)课外科研创新实践活动。该环节与团学口的系列学生活动相结合,主要内容为:读书工程、学科竞赛、学术论文、文艺作品、科研活动、创业活动、发明创造、校园文化活动、职业资格与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等。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这一模块的内容要有具体的说明和要求。各专业学生应完成最低学分为2+ 6个学分。其中2个学分为读书工程学分,必读书目由各系根据专业特点确定4部经典名著,学生经教学管理部、学工处组织考核合格后获得学分;6个学分为其他活动学分,由学工处、团委组织认定。

4.学年制学分配置

各专业课堂教学总学时:经济管理类专业总课堂教学时数为2400课时左右(不超过2500课时),各学期的周学时数应做到均衡分布,原则上计划周学时数控制在25学时以内。

各专业课堂教学总学分:经济管理类专业为180学分左右,最高不超过183学分。

课堂教学(含课程实验教学)学分控制在总学分的85%左右,专业总课堂教学学分150学分左右(不超过2500课时,155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占课堂教学学分的85%,选修课学分占课堂教学学分的15%。

(三)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例(此略)

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其发展迅速,现已成为我国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技术领域一线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要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

(一)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优良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着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师资数量不足,教师水平不高,结构不够合理,教师稳定性差。因此,要建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

1.注重聘用母体高校的教师

独立学院在师资方面要充分依托母体学校的师资条件,分享母体学校良好的师资声誉和资源,合理调配和有效利用母体学校的教师资源。母体学校师资的引用可以采取两种模式:一是积极争取母体高校的支持,由母体高校选派教师承担独立学院的教学任务。二是构建合理的利益关系,聘用母体高校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2.加强专职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

按教育部对独立学院评估的要求,也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专职专任教师应该成为独立学院整个教师队伍的主体。对此,独立学院应该灵活运用民办机制,用聘约制这种新型的用人机制建立专职专任教师队伍。在聘用专职专任师资时应注意:第一,要根据学院自身定位确定聘用人才的原则和标准。第二,建立完善的教师设岗、聘任、管理和分配等制度,并使其相互衔接。第三,建立专任教师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制定考核实施细则,并将评价结果直接与教师的晋级、待遇和奖励挂钩,形成竞争激励机制。第四,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大力培养“双师型”师资。

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了解决独立学院师资紧张问题,同时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独立学院必须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第一,要建立兼职教师聘任资格制度,使兼职教师队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第二,与各行各业建立密切联系,建立兼职教师人才信息库并做到定期更新、动态管理,扩大兼职教师选择范围,择优聘用。第三,遵循市场原则,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增强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其自觉研究高等教育的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二)注重课程建设质量的导向性

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质量是关键,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和要求,明晰专业主干课程,狠抓“三层次”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专业主干课程与学位授予挂钩。

我院各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基本架构(3+7+ X)是:

第一层次(3门):通识课程模块中,在加强“思政课”及“大学语文”教学的同时,经管类专业应把“大学英语”(Ⅰ、Ⅱ、Ⅲ、Ⅳ)、“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三门课程确定为主干课程。其他专业参照执行。

第二层次(7门):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中,各专业选定7门左右主干课程。

第三层次(X门):专业课程模块中,依据专业培养方向,确定5门至7门专业主干课程。

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有:

1.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运行

(1)建立主干课程教师准入制度。

(2)对主干课程,可以适当加大教学时数(学分),根据课程特点可以安排课堂答疑时间(一般按照每门课程4~8个标准课时)。

(3)对第一、二层次的主干课程,根据课程性质,逐步建设试题库,条件成熟时,实行教考分离。

2.专业主干课程与学位挂钩

学生专业主干课程成绩与学位挂钩。主干课程的加权平均成绩必须达到70分,才能授予学位;原对英语的成绩要求继续保留;原规定的全部课程加权平均70分的要求取消,非主干课程成绩只要求及格。

3.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情况评价

(1)教学管理部负责组织对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并依据建设情况对课程归属教学系、任课教师进行奖惩。

(2)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情况,均纳入课程归属教学系、任课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4.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投入

学院每年拟安排一定数额的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经费,由教学管理部调剂使用。

5.专业主干课程简介编制

各教学系组织教师对各专业培养方案列出的课程编制课程简介。课程简介按专业类别提交教学管理部,由学院统一装订成册。做到每个学生手中有课程简介、培养方案、职业考证导航这三个基本教学文件。

(三)注重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保证教学质量是确保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而教学质量的保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建立一个符合独立学院实际并且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表1是学院通过多年教学管理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符合学院实际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表1 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img53

(四)注重确立人才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大学生素质教育与素质拓展实践的成功与否需要运用教育评价手段进行判断、反馈和调控。教育评价就是为了衡量实际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主观性、普适性、目的性等特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科学化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保障。

大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教育与专业训练,达到了本科人才培养规格规定的要求,就算顺利完成了大学生学业。通常的标准是,大学生获得了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就算完成了素质教育任务。因而,通常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都是建立完成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规定范围内各教学环节的课程成绩、适当参考大学生在校期间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的基础之上的。而科学化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当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两者兼顾以及素质教育成绩与素质拓展成绩双重评价的体系。

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主要指通过全日制大学本科四年的修业期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届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素质的总和。可集中体现为思想品德素质、基础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四个方面。将这四个方面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一级评价指标并对其进行再分解,进而形成二级评价指标和主要观测点,共同构成了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社会与市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认可,是评价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客观依据,是确定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在对用人单位(主要指从事经济管理类工作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长期深入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经济管理类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提炼而形成的,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和期望。通过长期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基础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了表2学院经济管理类人才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表2 经济管理类人才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img54

img55

(五)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1.合理构建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系统的构架可以用自建、共建和付费使用三种方式进行。“自建”,即独立学院自己建设的实践教学资源。这一般是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中量大面广、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资源,或是需要体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点的特色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即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或社会企事业单位共同出资建设实践教学资源。三是“付费使用”,即独立学院享用母体学校或其他高校或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实践教学资源,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付费。独立学院必须特别注重与母体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样能够激活资源存量,既能防止重复投资的浪费,又能提高资源使用率,充分发挥资源效率,这对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都是有利的。

2.制定实践教学指导性文件,完善有关机制

独立学院要重视各类实践教学指导性文件的制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各门实践课的性质、目的、内容、项目、考核要求等。要编写反映本专业特色的“实践训练教程”或“实践教学指导书”。要建立以学生能力测试为主的考核体系,加大学生实验、实训、实习成绩考核的力度,加大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3.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应面向不同学科专业进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重点建立一些专业模拟实验室或场景式实践基地。以经济管理类为例,为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可建立“企业管理模拟与仿真实验室”。通过引进ERP沙盘演练系统,模拟企业物资采购、生产制造、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和战略决策等业务,为学生熟悉企业经营运作环境,锻炼专业实践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校外实践基地是独立学院校外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单位或场所。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应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为出发点,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紧密依托当地政府与企业,充分发挥“民、独、优”的体制优势,建立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基地建设与运作机制。

(六)注重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管理规章

独立学院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第一,领导要重视制度建设。如果领导不重视制度建设,肯定不可能做好制度建设的有关工作。第二,每个部门应制定完善与本部门工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第三,各部门之间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相互交流、相互协调,避免出现规章制度相互矛盾、相互摩擦。最后,要多学习借鉴其他学校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做法。有了健全的制度还不够,还要将这些制度切实执行,落实到位,否则再好的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全体师生都要树立制度化的意识,在工作中贯彻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违反制度规定的人员一定要及时严肃处理。

【注释】

[1]本课题为江西省高校教学研究课题,于2010年12月结题,主要参加人员有张湘赣、陈丽萍、詹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