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河西地区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效益研究

甘肃河西地区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效益研究

时间:2022-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我们在武威市进行了玉米不同间套作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河西地区玉米间套作高产高效种植的最优模式。

甘肃河西地区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效益研究

赵建华 孙建好 陈伟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对河西地区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蒜苗/玉米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最大、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显著,可作为河西地区粮—经间套作最优模式;小麦/玉米模式在产量、产值及经济效益上综合表现也较好,可作为粮—粮间套作的最优模式。

关键词:玉米;间套作模式;经济效益;河西地区

间套作种植模式是我国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1~2],该模式能充分利用光、热、水、肥等生产资源,较传统单作模式产量优势明显[3],甘肃“吨粮田”的主要实现形式就是间套作种植技术[4]。甘肃河西地区热量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5],间套作种植面积比较集中,分布类型较多,但关于间套作的研究多集中在体系机理方面,对不同间套作模式之间的经济效益比较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我们在武威市进行了玉米不同间套作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河西地区玉米间套作高产高效种植的最优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大豆品种为长农18,甘蓝品种为双丰一号,胡麻品种为陇亚10号,蒜苗为当地常规种植品种,豌豆品种为陇豌2号,小麦品种为永良4号。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甘肃省武威市永昌镇白云村三队(38°37′N,102°40′E),海拔1504m,年降水量150.0 mm,年蒸发量2021.0mm,年均温度7.7℃,无霜期150 d左右,日照时数3023h,≥10℃的有效积温为3016℃,年太阳辐射总量140~158 kJ/cm2,麦收后≥10℃的有效积温为1350℃,属典型的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自然生态区。供试土壤为石灰性灌漠土,pH值为8.8,表土质地为轻壤,耕层土壤含有机质19.14g/kg,全氮1.18 g/kg,碱解氮68.8mg/kg,速效磷17.3mg/kg,速效钾233 mg/kg。

注:本文发表于《甘肃农业科技》,2011,13(3):13~15.

1.3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大豆/玉米、甘蓝/玉米、胡麻/玉米、蒜苗/玉米、豌豆/玉米、小麦/玉米6种间套作种植模式和相应配对作物大豆、甘蓝、胡麻、蒜苗、豌豆、小麦及玉米7种单作种植模式。每间作小区种植5个间作带幅,每带幅1.6 m,其中配对作物和玉米各0.8 m,间作小区旁设置与配对作物相对应的单作,其中小麦、蒜苗、胡麻间作种植6行,单作种植54行,行距15 cm;甘蓝间作种植2行,单作种植15行,行距40 cm,株距30 cm;豌豆、大豆间作种植3行,单作种植27行,行距30 cm,株距24 cm;玉米间作种植2行,单作种植20行,行距40 cm,株距24 cm,小区面积48 m2(6 m×8 m)。2009年3月22日播种小麦、蒜苗、豌豆、胡麻、甘蓝,4月12日播种玉米、大豆。播时蒜苗、玉米单作、间作种植行均覆膜,其余品种单作、间作种植行均不覆膜。各小区施肥水平相同,施肥量均为纯氮(N)240 kg/hm2,磷(P2O5)180 kg/hm2,磷肥一次性基施,氮肥基施50%,玉米拔节期追施50%,其他管理同大田。蒜苗7月2日收获,豌豆、甘蓝均于7月6日收获,小麦7月12日收获,胡麻8月27日收获,大豆9月28日收获,玉米10月2日收获,各小区单打单收计产。

1.4 对比方法

土地当量比(LER)常被用来衡量间作产量优势,LER被定义为获得与间作相同产量所需的单位土地面积,当LER>1时,表明间作比单作利用更多的资源满足作物生长,当LER<1时,单作比间作更有效利用资源[6]

LER=YAic/YAsc+YBic/YBsc

式中,Aic和Bic分别代表间作中作物A和B的产量;Asc和Bsc分别代表单作作中作物A和B的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间套作种植模式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

由图1可见,土地当量比由大到小的排序是蒜苗/玉米、豌豆/玉米、甘蓝/玉米、小麦/玉米、胡麻/玉米、大豆/玉米。其中大豆/玉米体系的土地当量比为0.92,小于1,而其他体系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因此可知,除大豆/玉米模式以外,其他模式均表现出产量间作优势,其中以蒜苗/玉米模式的LER最大,达1.59,表明蒜苗/玉米模式的间作产量优势最大。LER的大小排序也反映了一个趋势,即与玉米间作模式中配对作物收获的越早,该模式的LER越大,其主要原因是配对作物收获越早,两种作物的共生期就越短,玉米受配对作物的影响就越少。

img301

图1 不同间套作模式土地当量比

2.2 不同间套作模式产值及其较单作产值增减情况

结合不同间套作及相应单作产量和当年作物价格,对不同间套作及相应单作的产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由分析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间套作模式产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蒜苗/玉米、甘蓝/玉米、小麦/玉米、胡麻/玉米、豌豆/玉米、大豆/玉米,其中以蒜苗/玉米模式产值最高,为55 862元/hm2,远高于其他间套作模式,这也与当年蒜苗的价格远高于往年有较大关系。不同间套作较相应配对作物单作产值增减情况,以豌豆/玉米模式较单作豌豆增值最高,为14 811元/hm2,是单作豌豆产值的4倍;其次胡麻/玉米模式较单作胡麻产值增加7641元/hm2,小麦/玉米模式较单作小麦产值增加7065元/hm2;甘蓝/玉米和蒜苗/玉米模式产值均低于相应配对作物单作产值。不同间套作较单作玉米产值增减情况,除大豆/玉米模式较单作玉米产值下降591元/hm2外,其他间套作模式均较单作玉米产值增加,以蒜苗/玉米模式增值最高,为37 850元/hm2

表1 不同间套作模式产①及其较单作产值增减情况 (元/hm2

img302

①作物的产值以玉米1.6元/kg、豌豆3.0元/kg、小麦2.1元/kg、胡麻4.8元/kg、大蒜3.2元/kg、甘蓝0.5元/kg、大豆3.2元/kg的单价计算(下表同)。

2.3 不同间套作模式经济效益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间套作模式经济效益由大到小的次序为蒜苗/玉米、甘蓝/玉米、小麦/玉米、胡麻/玉米、豌豆/玉米、大豆/玉米,其中蒜苗/玉米模式纯收益达37 862元/hm2,产投比为3.10;甘蓝/玉米模式纯收益达18 982元/hm2,产投比为2.83;小麦/玉米模式纯收益达10 411元/hm2,产投比为1.99;其余间套作模式纯收益均在1万元/hm2以下。

3 小结与讨论

第一,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间套作模式相对于单作玉米在产量、产值及经济效益上均体现出一定的优势,其中以蒜苗/玉米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最大、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显著,可作为河西地区粮—经间套作最优模式;小麦/玉米模式在产量、产值及经济效益上综合表现也较好,可作为粮—粮间套作的最优模式。

第二,由研究结果可见,在不同间套作模式中,玉米产量相对差别不大,配对作物的收益决定着整个模式效益的高低。以蒜苗和甘蓝为配对作物的粮菜间套作模式能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粮菜间套作模式不便于管理,加之菜价波动性较大,常导致收益不稳定,所以在河西地区粮菜间套作模式虽有一定的种植范围,但却得不到大面积推广。而小麦/玉米间套作模式由于经济效益相对稳定,在河西地区广泛种植,粮—粮间套作模式也是实现河西地区农民增效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议在河西地区在稳定小麦/玉米粮—粮间套作模式推广种植的同时,加大对粮—经高产高效间套作模式的探索推广。

表2 不同间套作模式经济效益

img3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