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交际礼仪概念、特点及作用

交际礼仪概念、特点及作用

时间:2022-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仅要知道什么是礼仪,而且要了解它的特点和作用。因此,礼仪因团体、区域、民族的不同而呈现出形式上的差异性。3.礼仪的作用讲究礼仪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可见,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1)尊老敬师尊老敬师,既是现代社交的基本礼仪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交际礼仪概述

现代社会,人际壁垒正在瓦解,国际距离正在缩短,人们也更加认识到交际的重要性,成功交际必先谙熟礼仪。不仅要知道什么是礼仪,而且要了解它的特点和作用。

1.礼仪的概念

礼仪属于道德范畴,是礼节与仪式的合称,是指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与原始宗教、统治手段、道德修养和社会条件等诸多因素分不开,并且随着社交实践的发展,使之理论上趋于系统化,制度上讲究规范化,内容上变得复杂化。在社交中,基本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交程序、社交方式等。

2.礼仪的特点

礼仪作为道德规范,它具有道德的一般特点,但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1)共同性

礼仪是人类共同需要的,它不分国别、性别、年龄,只要人与人存在着交往,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他们彼此的情感和相互的尊重。无论是在家庭生活、公共场所,还是职业生活中,人们都以礼相待。师生之间、男女同学之间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以有礼为荣,以无礼为耻。

2)时代性

礼仪既然是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就不可避免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政治背景、文化习俗等都会对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因此礼仪也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前进、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赋予新的内容。

3)差异性

礼仪其实质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累下来的一种文化。受民族信仰、习俗、地理环境和交通、通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使其自己的礼仪的表达有着特定的含义。因此,礼仪因团体、区域、民族的不同而呈现出形式上的差异性。

4)约束性

礼仪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一种被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可并施行的思想行为规范。它可以调整人际关系,也是人们评价真、善、美的习惯标准。它虽不具有法律一般的强制力,但具有约定俗成的本质属性,往往迫使人们遵守它。

5)沿袭性

礼仪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礼仪的变化又不是剧烈的、飞跃式的,而是在大量延续、继承的前提下而缓慢更迭。因此,礼仪具有沿袭性。

6)通俗性

礼仪是由风俗习惯演变而形成的,因此,大多没有明文规定,但又被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所接受。它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人人可以通过耳闻目睹,世代相传。然而在现代社会,各种礼仪在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下会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现代化

3.礼仪的作用

讲究礼仪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讲究礼仪、尊重他人,是一种精神状态、文化教养和道德水平的反映。古人云:“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当代也有人说过:“交际礼仪也是生产力。”可见,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1)礼仪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礼仪属于文化,是构建社会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讲究礼仪的行为是文明行为,而文明行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和要求,它反映了发展和进步。礼仪属于道德范畴,同时它又反作用于道德建设,形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道德力量。它要求人们按照社会的期望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也使人们自觉地按照社会的要求调整言行,使之符合社会行为,进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协调人际关系,塑造良好形象

礼仪是人们在交往中互相联系的纽带,是通往友好和尊重的桥梁。因为只有尊重别人、以礼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给予的方便和友谊,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获得理解与帮助。同时,礼仪在社交中应用广泛,无论是个体交际场合,还是团体交际场合,都需要礼仪。良好的礼仪规范,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形象。

3)教育作用

礼仪是一种高尚、美好的行为方式,在礼仪形式的熏陶下,人们可以在耳濡目染之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修正错误,提高品行。因此,礼仪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4)更好地表现个人价值

人生的实质就是人生价值的展示过程,即表现自我的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也不管其思想、信仰、观念有何不同,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表现着自己。礼仪能帮助人们成功地完成这一表现,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优表现形式。

4.传统礼仪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长久的历史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礼仪文化。传统的礼仪具有丰富的内容。

1)尊老敬师

尊老敬师,既是现代社交的基本礼仪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源于伦理观中对父母的孝道的延伸,同时也是社会需要老人的智慧和经验的体现。敬师,则是因为教师向我们传授宝贵的知识和技艺。正如古人所说:“父子之亲,长幼之序,男女之别,非师不明,教人以礼者,师之功也。”因此,古人对老师也是非常尊敬的,有“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之说。

2)讲究礼让

古人云:“夫让,美德也。”这种互谅互让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为讲究礼仪不仅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也是社会生活中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历史故事《将相和》,就生动说明了古人礼让的传统美德。

3)待人以诚

待人以诚,就是对人要诚实中肯,襟怀坦白,推心置腹,开诚布公。古人说得好:“诚于中而形于外。”只有自觉地做到了“诚于中”——思想上尊重对方,才能做到“形于外”——态度诚恳,语言文明。这既是社会交际的需要,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之一。历史上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也从侧面体现了古人待人以诚的美德。

4)相互理解

在社会生活中,古人也深知,不仅交友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最难得的是彼此理解。《诗经·伐木》中说,从天子到百姓,没有朋友的帮助就难以生存。基于此,在古代没有亲属或从属关系而列入“五伦”的,但是朋友为其中一“伦”。交朋友关键是相互理解,难怪明代冯梦龙发出“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的感叹。

5)礼貌待客

待客文明礼貌,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虽然在封建社会里,“贵贱”十分严格,善于待客的却能置“贵贱”于不顾,很注意礼貌。在这方面也有不少故事,流传千古。如三国时,曹操对张松以棒待之,刘备对张松以礼待之,结果,张松献蜀图与刘备,为刘备入川建立蜀国奠定了基础,可见,一个人不论官拜何职,倘若倨傲粗暴,就会刺伤对方的心,贻误大事。古人在待客上的礼貌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称道的。

6)维护民族的尊严

中华民族不仅素有好客的传统,而且历来都有维护民族尊严和国格尊严的优良传统。如,1948年,现代文学家朱自清教授贫病交加,依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临终前,他还特别嘱咐家人不要吃“嗟来之食”,以高尚的人格维护了民族的尊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