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高教内涵发展问题分析介绍

中国高教内涵发展问题分析介绍

时间:2022-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对于“高教内涵发展”的概念,我国学者主要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高教内涵发展”概念的内涵变化进行了剖析与对比,以使人们更好地把握当下我国高校内涵发展的重点与内涵。目前,我国学者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思考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问题,主要观点如下。这就使对在此意蕴下高校内涵发展属性的探析,成为了进行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前提。探明这一点,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内涵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中国高教内涵发展问题

有关高教内涵发展问题的研究,我国学者多从高教内涵发展的概念、理论基础、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途径与关键点等几个方面来论述的;其中,对高教内涵发展的途径与关键点的研究倾力颇多,对引领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高教内涵发展”的概念

对“高教内涵发展”概念的研究是高教内涵发展研究的基础,因为只有厘清概念,才能更好地解决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问题。目前,对于“高教内涵发展”的概念,我国学者主要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高教内涵发展”概念的内涵变化进行了剖析与对比,以使人们更好地把握当下我国高校内涵发展的重点与内涵。

1.早期的“高教内涵发展”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我国首次将“内涵发展”的概念应用于高等教育,确定了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思路。这期间,我国已经开始着手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由于教育投资体制以及管理体制存在大量的弊端与不足,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日益尖锐的矛盾,从而导致高校发展大大落后于社会发展、高校规模比较小、专业重复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和层次单一化等。尤其是高校的校均规模偏低、办学效益低下,制约了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同步适应。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期,当时主要是通过提高师生比的方式来提高单位规模收益,也就是扩大高等教育内涵的方式来发展高等教育。因此,此时的“高校内涵发展”概念主要被理解为通过提高师生比的方式来提高高校单位规模效益。

2.新时期“高教内涵发展”重点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开始了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迅速膨胀。由于单个学校校区无法容纳迅速增加的学生,各地方、各高校实际上在走外延发展路子。正如邬大光于2003年撰文指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目标已不可能通过体制内扩张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应该调整发展战略,走“外延式发展的道路”。[1]但是,连年大规模扩招是难以为继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高校经费紧张债台高筑、教育质量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严峻、高收费对教育公平的挑战等,因此“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口号被高调提出,以国家的“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为标志,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话语明确无误地由“扩招”、“提高大众化水平”转变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此时,“内涵发展”概念已发生了改变,主要意思变成了以质量为主导的发展,以区别于以扩大规模为目标的偏重数量的发展。相应地,追求数量增长的办学思路被认为是一种外延型的发展。这期间,国家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世界竞争力,提出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高等教育发展非常重视办学硬件建设和教学与科研的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改革与专业调整等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新时期倡导的“内涵发展”其实是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成长模型,关注高等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作为一种长远战略的“高教内涵发展”

尽管“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战略”的提法早已有之,但无论是一开始为迅速扩大招生规模而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还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修正“内涵发展”概念,这一概念一直作为一项应对性的政策措施,而不是一项有关中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战略。而以教育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标志,“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内涵开始转变为一项着眼长远教育成长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例如,《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总之,“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概念,已经远离了它产生时的含义,从一种规模和数量增长策略演化为抑制数量规模、着眼质量提高的策略,并进而演化为关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这种演化反映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个深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逐步接近高等教育发展本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核心内涵逐步显现出来,高校越来越摆脱外在功利目标的束缚而向高等教育本质回归,并最终使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得到了扩充。[2]

(二)“高教内涵发展”的理论基础

关于“高教内涵发展”的理论基础问题,我国学者主要是从科学发展观和教育理念两个视角来探索的。

1.科学发展观与“高教内涵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揭示中国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目前,我国学者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思考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问题,主要观点如下。

(1)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内涵发展属性探析的世界观与方法论。[3]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发展的重要观点,它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所有在人本社会中的发展事件都必须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为谁而发展”和“怎样发展”。这就使对在此意蕴下高校内涵发展属性的探析,成为了进行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前提。内涵发展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这是高校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但是,在科学发展观意蕴下高校的内涵发展将体现出什么样的特别属性?探明这一点,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内涵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高校理念。[4]和谐高校建设理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社会为直接理论渊源的新时期高校建设的新理念。高校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狭义的和谐高校是以高校校园为载体,形成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使高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是以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广义的和谐高校是指通过实现内部、外部以及内外部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完成和谐之人培养的社会价值,促进社会的高度和谐。

(3)内涵发展是高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5]高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今后长期的任务。高校应高度重视,抓住机遇,练好内功,促进学科、专业的均衡发展,促进学校内部和谐。高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必须首先实现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移,数量必须服从质量,硬件必须服务软件,形态必须体现功能,要从布局调整转向功能提升、从建大楼转向出大师。内涵发展,要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以知识创新为“第一生产力”、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以改革为第一动力,实现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从形态塑造转向功能提升,从内部循环转向社会联动发展,把高校的发展推向更深层次、更新阶段、更高水平。

2.教育理念与“高教内涵发展”

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体系性、全局性的问题;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核心任务,转变和创新教育理念是先决条件。因此,我国一些学者亦从教育理念的视角论述了我国高教内涵发展的理论基础。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1)“以人为本”是大学实施内涵发展的教育哲学[6]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实质是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大学要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人性,正确认识人的价值,突显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要树立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的根本任务要求教育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价值。大学是大师之学。在高校,在以学生为本的同时还要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教师在学校教职员工队伍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和创造,重视教师的发展和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他们不断探索真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创造必要的条件,培育大师成长的土壤,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在重视教师物质需要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师的精神需要,激发和培养教师的高层次精神需要,焕发教师工作热情和生命的活力。

(2)协调统一,以更新教育发展观保发展。[7]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一种科学化的发展道路,贯彻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首先要研究的恰是自身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院校的类型不同,发展的道路一定有所不同,大学职能的侧重点也因此而不同:研究型大学以研究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科学发明创造服务于社会,地方教学型大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科学普及服务于社会。教学型的大学与研究型的大学相比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走内涵式的科学发展道路,均须研究如何彰显优势,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

(3)科学评价,以更新教育质量观促发展。[8]内涵式发展道路中质量是生命线。地方教学型大学要发展,必须更新教育质量观。高校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变是一个由关注量变到关注质变的过程。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很多,其中人才质量、教学质量、教师质量和科研质量是四个支柱指标。

(4)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大学实施内涵发展的理想境界。[9]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迄今为止人类对社会发展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它既尊重人的权利,也尊重自然的权利,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可持续性、整体性与协调性。高校坚持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大学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才,自觉担负起向社会各界群众普及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知识的义务和职责;正确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与深化教育改革的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上水平的关系,大学的改革、发展与提高、稳定的关系,大学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与社区生态三大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努力建设和谐型校园。

(三)“高教内涵发展”的实现途径与关键点

有关我国高教内涵发展的实现途径与关键点的问题,我国学者倾力颇多,观点也比较多元。在此,笔者将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梳理。

1.促进我国高教内涵发展的途径

对于促进我国高教内涵发展的途径问题的探讨,我国学者思考得比较广泛、着眼点也较多,涉及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大学定位、师资建设、制度改革、大学文化、学科特色等方面尤受关注。

(1)找准目标定位。高校的目标定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高校进行内涵式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恰当地进行目标定位。[10]这既为高校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也与高校多样性、异质性和高校间竞争度的日益加剧密切相关,更是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才能形成内涵基点,才能为以后的内涵发展奠定基础。

(2)打造师资团队。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组织的目标定位必须靠特定的人才来实施和完成。高校作为汇集人才、知识、信息的多层次、多序列的复杂的组织,人力资源的意义和作用尤为特殊。高校构建内涵式发展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开发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以我为主,重点依靠内部资源的增长,构建人才团队,提升核心竞争力。[11]

(3)变革体制机制。无论是高校师资团队的构建还是专业的目标定位,均须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才能实现和发挥作用。内涵式发展的持续性和长期性,更要求高校对既有体制机制进行适宜变革,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12]

(4)塑造核心品牌。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品牌建设的任务就是依靠内在力量进行结构调整,资源优化,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必然注重以专业特色的纵深发展为基础形成核心品牌,增强品牌竞争力,实现核心品牌的扩张辐射。[13]

(5)发展大学文化。当高校建设重心转向内涵发展之时,应该用大学文化建设来引领。通过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建设克服大学发展中存在的功利性、趋同性、合力和活力不强等现象。要把大学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在凝练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上,体现在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上,体现在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创新人才上,体现在完善学校制度设计上,体现在建设富有品味的校园风貌上。这既是把高校领导干部培养成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基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体现。[14]

(6)内涵发展要致力于突出特色。大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形成办学特色是各类高校的重要办学目标。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一流。有特色才能上水平,有特色才能有生命力。突出特色的关键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高。立足实际、面向需求、错位发展,差异发展不求大、不求高、不求全,只求不可替代。在培育特色中形成和强化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2.促进我国高教内涵发展的关键点

(1)解放思想,观念先行。解放思想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一次思想解放不等于所有的思想解放,一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不等于所有问题上的思想解放。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解放的空间决定高校发展的空间,思考问题的高度决定高校发展的程度。开拓创新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行为方式,就是要善于超前思考、敢于标新立异,通过探索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激活发展的新动力,步入发展的新境界,收获发展的新成果。

(2)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要有机结合。教育质量与办学条件、办学效益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制约和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质量是办学效益的核心和最终目的,而办学效益是提高质量的保障;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办学效益中的经济效益和量化指标,有可能损害教育质量进而影响学校的长远利益,在办学实践中,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地方大学内涵发展的路径,必须走“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道路。目前,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质量评估体系、办学效益评估体系和监控体系等,通过这些体系促进高校实现在更高水平上的办学。[15]

(3)高校内涵发展应充分发挥评估的作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这20字方针提出来容易,可要渐渐成为共识则是一个渐进且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回望五年的评建路,高校真正认识到:评估是一面旗帜,巩固了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评估是一个机遇,凝练出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特色;评估是一种手段,利于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评估能成就文化、更新办学理念,利于建立长效机制[16]

(4)努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当今高校的发展已经由粗放式转入内涵式,而内涵式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呼唤教育国际化,包括教育观念、师资构成、学生来源构成、办学条件、课程设置、对外交流、高教管理等要素。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实现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服务,必将极大地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