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路径分析

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路径分析

时间:2022-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在安全教育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网络拓展安全教育的空间,不断整合有力资源,构建府校合作、校际合作和警校共育模式,以安全教育基地为载体,构筑安全教育互动平台,是高校安全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常态化的有效路径。

四、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路径

高校安全教育关系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关系和谐校园建设。因此,高校在教学规划中,针对安全教育的具体设计、建设和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人发展”的安全教育理念,赋予大安全观的教育思想,整合有力资源,加强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形成警校共育、府校合作、校际合作的安全教育模式,全面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一)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安全教育模式

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枠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需围绕教育宗旨和培养合格人才,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安全教育模式是高校安全教育的努力方向。

(二)警校联动,构建警校育人模式

警校育人模式即在各级党委、政府推动下,形成公安、教育互动,学校、社会联动,育人为本,防范为主,发挥教育部门引导功能和公安部门的治安管理作用,形成防控合力,增强育人效果,从而实现育人为本,警教联动,防治结合,共建平安和谐新校园的目标。目前,高校安全保卫(安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维护校园稳定,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秩序的有条不紊。但由于高校扩招、后勤产业化的发展,安全保卫部门所承担的事务越来越多,高校保卫部门不具备行政执法权,常常陷入“不管失职,管则违法”的尴尬境遇。近年来,校园车辆超速行驶等违章现象突出,校园交通事故频发,各类刑事治安案件高发,学生违法犯罪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和谐。在校园设立公安处(派出所)、警务室、电子交警,加强警校联动,建立警校网络互动平台,警校双方优势互补,齐抓共管,构建警校育人模式很有必要。

(三)跨领域互动,构建府校合作模式

国内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开始出现新的态势。除了相邻省份、城市之间的省界、市界合作之外,跨区域、跨领域的互动悄然兴起。府校合作模式对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提供了经验和启示。近年来,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国家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治安安全、毒品、艾滋等都在危害着平静的校园,影响了高校的稳定,加强跨领域互动,建立“安全教育基地”,使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感受诸如火灾、地震等安全问题,增强广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的能力,依托消防、公安部门训练营地建立学生安全教育基地,每年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单项或综合应急演练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实为必要,通过与政府机构的合作,定期开展预案实战演练,巩固和深化应急知识教育成果,不仅能检验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还能提升大学生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高校与政府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可以使安全教育由课堂走向课外,有利于安全教育知识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安全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育效果更为显著。

(四)资源共享,构建校际合作模式

安全问题是全人类所关注的问题,各高校由于地域、办学历史、发展理念等存在的种种差异,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不均衡性,更需要通过校际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全国第一个中日合作的防灾减灾研究中心在四川大学挂牌,日本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引入中国并推广,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缺少系统、科学的安全教育课程的空白。

综述,高校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的教育职责所在,既体现了教育的本体功能,又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高校在安全教育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网络拓展安全教育的空间,不断整合有力资源,构建府校合作、校际合作和警校共育模式,以安全教育基地为载体,构筑安全教育互动平台,是高校安全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常态化的有效路径。

(重庆科技学院保卫处处长 康 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