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信念教育,信念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信念教育,信念教育的内涵

时间:2022-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层次信念具有最大统摄力,低层次信念服从于高层次信念。当前某些大学生的信念淡薄,或

第二节 大学生信念教育

理想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想的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向往与追求,要让大学生能够长期保持和树立这种正确的理想追求,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信念教育。

一、信念

信念是指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理论及理想目标坚信不疑并且身体力行的状态,它是对未来的超前反映。超前反映的本质又在于人所积累的经验和对某种过程规律性的认识,使他们能预见未来,产生对未来的需要,从而形成主体行动的长久动力。理想侧重于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而信念则强调这种追求与向往的情感程度。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念一旦形成,一般就不会轻易改变。

(一)信念的特征

信念作为人的一种态度,是运用理性思维的手段在反复认识和不断深化的基础上,达到情感上的认同、接受之后才逐渐形成的。信念是对认识的超越,是情感和意志的结合。情感信赖是信念的核心,对思想、主张或预见坚信不疑的态度是信念的本质所在。

1.信念具有稳定性

信念是在人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积淀了一个人多年的生活经验,包含了社会环境对他的长期影响。一定的思想观点之所以成为他的信念,除了经过理智上的反复认识和深刻认同外,还有感情上的强烈支持。当然,信念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信念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对现实的反映,它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信念正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实考验中变得更加完善。

2.信念具有统一性

信念包括个体对思想理论和理想目标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信念的统一体。只有对信念产生正确认识,才能做到情感和意志上对信念的趋同,对信念的认识是产生和加深对信念的情感和意志的前提,同时,对信念有了充分的认识,就会逐步产生对信念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会轻易改变,也就形成了信念的意志。

3.信念具有动力性

信念对于某种思想、主张或预见产生坚信不疑的态度。信念是否坚定就要看这种态度的执着性,当个体呈现出非常坚定的态度时,其信念也就非常坚定,同时,这种坚定的信念对于所要追求的目标就有一种内在的动力,这种动力的发挥也就是目标的实现以及某种思想、主张或预见得到进一步的认可。

4.信念只有多样性

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阶级利益需要和个人具体经历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即使是同一个个体,也会形成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不同信念,如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事业、学业和生活等方面都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信念。

(二)信念的分类

1.按照信念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或者预见的社会性,可以将信念分为高层次信念与低层次信念

所谓高层次信念,是指个体的某种坚信不疑的思想、主张或者预见,属于具有较高社会性的信念,也称为信仰。低层次信念则是某种不带有根本社会性的思想、主张或者预见的信念,一般而言,这种信念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对某种不带有根本性社会问题的观点的认识。高层次信念具有最大统摄力,低层次信念服从于高层次信念。

2.按照信念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或者预见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将信念分为科学信念与非科学信念

人们的思想、主张或预见并非都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主张或者预见才是科学信念,否则就是不切实际的,甚至荒谬的信念。

(三)信念的作用和意义

孔子以前的许多思想家和君王都强调天和地的决定性作用,尤其认为天是天道、天理,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所以就提倡尊天事鬼和敬天事鬼,到了孔子时代才第一次提到了人的重要性,强调要重人尚义。《论语》中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后来就发展为天、地、人、和,人的意义跟天、地一样,究其原因,就在于人的理想信念常常会产生不可预料的效果,因为在信念的作用下,人们常会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信念具有动力性,可以给人信心、勇气和力量,帮助人们实现理想。信念是经过反复思考和实践所形成的可以确信的某种认识,它具有强大的动力性,成为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实施某种行为走向成功的动力。因此,信念表现为人们对自然或社会理论原理、见解和知识的真实性以及所树立的理想确信无疑,而且对之富有深刻的情感和热情,在生活中接受它们的指导,并力图实现理想追求。邓小平曾说:“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15)正是在正确的信念的指导下,社会主义革命才取得了成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经过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信念为人提供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标准,主导人生的重大抉择。人生不仅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而且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同时,人生也是一个选择过程。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交往、创造,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追求,以一定的人生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选择人生道路。“上大学”就是一种人生选择,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们,又会面临着新的选择,譬如专业的选择,友情、爱情的选择,职业的选择,有关生活道路、政治追求、生活目的、生活意义的选择等。这样的一系列选择需要有正确的信念进行指导,并按照这一信念指导实现人生理想。

正确的信念有助于个体完善自我,实现人格完善。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需要不断地完善。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完善人格既需要先天的遗传因素,也需要后天的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个体形成对某一观念、预见和理想的坚信不疑的认识,从而促进个体进一步按照该信念进行自我完善

二、信念教育的内涵

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的动力源泉。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的坚定信念就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的信念。

(一)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生群体的信念状况是促进大学生保持良好身心状态和具有良好学习生活状态的前提。当前某些大学生的信念淡薄,或者没有树立正确科学的信念。这同未能很好重视信念教育有着很大关系。某些地方、部门和学校对大学生信念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同时,全社会关心大学生信念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此外,学校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信念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相关教材和教学的内容滞后,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信念教育未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我们的信念教育未能很好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脱离了实际,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的信念问题。因此,高校需要深刻认识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件,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的信念教育。

(二)信念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信念既然是一种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结合体,那么,要形成科学的信念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信念教育有其长期性和艰巨性。

首先,要将信念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始终。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有些大学生对讲理想、讲信念不感兴趣,表现出明显的浮躁心态。如果我们不加强对大学生的信念教育,他们的成长就会受到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会受到损害,这是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大是大非问题。

其次,要把信念教育与道德理想教育结合起来。信念教育需要培养大学生对某种主张、预见和理想的持续性、坚定性,把信念教育与培养良好的理想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完善大学生的信念教育。例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信念教育的时候,就要立足于教育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理想,并将这种理想道德与科学信念结合起来。

最后,要把信念教育与挫折教育结合起来。坚定信念的树立并非易事,需要大学生有着坚忍不拔的勇气和精神,因此,信念教育需要与挫折教育结合起来。就是说,在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大学生设置某种受打击、受挫折的情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大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经得住考验,从而树立坚定的信念。

三、大学生信念教育

(一)将信念教育与信仰教育结合起来,丰富信念教育的内涵

信念和信仰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信念是对于某种思想、主张或预见产生坚信不疑的态度;而信仰是指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思想、主义极度尊崇和信服,并把它奉为自己言行的准则和指南,甚至终生深信不疑、执着追求的一种意志行为,它是富于思维的人类所普遍具有的意志品质。因此,信仰强调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的认识和态度,信念则主要表现为人们内心深处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动机。信念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对各种观点、原则、理论和事业等经过鉴别与选择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当某个人确认某种思想、某种理论和某种事业是正确的,并自觉维护这种思想理论和事业,就确立了信念。在阶级社会,信念居于不同的阶级意识。基于不同的信念,人们就会对事物有不同立场、观点和态度。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综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很强的心理品质。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从自己的信念出发去观察事物,又总是根据自己的信念,站在不同的立场去判断是非。同时,人们又总是为了自己的信念去努力奋斗。人们既有共同的信念,又有不同的信念。共同的信念是人们共同活动的思想基础。信念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培养的。

为了使信念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将其与信仰教育结合起来。所谓大学生信仰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信一坚定”,即: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坚定。具体实行方法如下。

1.改善舆论环境,加强社会舆论阵地的建设

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促使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信念、信仰有着重要作用。优化舆论环境,就是要在全社会加强和改进舆论导向,积极利用传媒等宣传工具,宣传正确的思想理论,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舆论阵地的宣传效果。

2.以人为本,强化信仰、信念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要素

信念、信仰教育要达到实效就是要通过教育让大学生能心服口服,其成效突出地体现在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上。信念与信仰教育既然是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的问题,就理应以人为本,注重对大学生正面引导,把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同信念、信仰教育结合起来。人文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思想,拓宽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也可以增强他们对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鉴别力和抵抗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构筑网络新阵营,深化信念教育的辅助教育

当前的网络阵营甚少有宣扬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网络平台,占据主导地位的往往是涉及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平台。为此,我们应当逐步构建网络新阵营,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将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纳入新的方向标。当前,各大高校均已开设了校园思想教育网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络思政系统,我们应不遗余力地运用已有的校园思政网络,建设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网络新平台,通过开设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主流教育网站,构建网络新局势。我们可以将“两课”的教学纳入网络平台,并逐渐展开心理咨询和思想调研平台。我们可以不断完善各类主题网站,集中整合思政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各大课程体系,通过远程教育的形式,方便高校大学生运用网络平台进行讨论交流。我们可以不断细化各类网络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例如针对当前的时事政治,开展网络主题征文活动、开展网络投票活动,以期打造网络的“第三课堂”。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借助网络新阵营这类传播形式,大力开展高校大学生信念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

【注释】

(1)转引自《成都商报》2007年2月5日第4版。

(2)教育部思政司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4)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9.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90.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20.

(7)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l 979:145.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9)世界名人名言录[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78.

(10)世界名人名言录[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121.

(11)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203.

(1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80.

(13)徐振前.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浙江理工大学,2012.

(14)任佳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中北大学,2012.

(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