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距离创新型国家的现实差距

我国距离创新型国家的现实差距

时间:2022-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人才间的自主创新能力差距是很大的。由上可见,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因而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二、我国距离创新型国家的现实差距

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肯定,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然相当薄弱。就上述提及的创新型国家几项主要量化指标来说,相比较之下,我国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一)就知识创新指数而言,据《中国现代研究报告》(2004年)表明,2001年知识创新指数,高收入国家为100,世界平均水平为54,我国为21。可见,2001年我国知识创新指数只是高收入国家的21%,世界平均水平的39%。(二)就科技进步贡献率而言,2004年我国科技贡献率约在40%左右,离70%的基线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三)就国家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而言,2004年我国研发投入只占GDP的1.3%,未达到2%的基点。(四)就对外技术依存度而言,我国高端制造业设备对外依存度仍很高。据2003年统计,我国85%的集成电路芯片、80%的石油化工、70%的轿车、70%的数控机床等装备都是依靠进口,有些设备几乎100%依靠进口,离30%以下的依存度差距仍很大。

知识和技术的载体是人才,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后续发展在于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据此,笔者认为,透过对这些差距的分析,其背后问题的实质在于我国人才队伍素质和结构不能适应自主创新的要求。

(一)人才队伍总体素质较低

报告一: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2002年6月公布的2001—2002年《世界竞争力年鉴》表示,我国的“国民素质国际竞争力”在49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29位;“科技研发人员国际竞争力”列第28位;“合格的工程师”列末位,即第49位。

报告二: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于2002年2月公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认为,人力资源能力可分三个层次:“体能”(生理心理的健全程度)、“技能”(掌握生产基本技能和熟悉生产流程程度)、“智能”(创造性开发和创新的程度),三者对社会财富贡献的比例为1∶10∶100。若按这样的比例来计算,我国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为7,而发达国家则为25~40。

报告三:《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表明:2003年我国从业人员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0.4%,而OECD国家平均比例为80%(1998年);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仅为6.8%,而OECD国家平均为26%。

综上可见,要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大力提升人才总体素质。

(二)人才队伍素质类型受到严重的挑战

第一,再现型素质不适应。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人才所形成的再现型素质,习惯于重复性和模仿性的劳动,显然不适应自主创新的要求。以知识创新指数中专利指数来说,2001年高收入国家为100,世界平均水平为16,我国只有3。可见,2001年我国知识创新专利指数,只是高收入国家的3%,世界平均水平的19%。据统计,1993—2002年的10年间,我国的专利拥有量只是日本的10%,美国的25%,韩国的52%。可见,要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人才的素质类型必须由再现型转化为开拓创新型。

第二,内向型素质不适应。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才所形成的内向型素质,受到国际高新科技激烈竞争的挑战;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更不适应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要求。其反映为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准不高,国际通用型人才十分紧缺。以上海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国际通用型人才约缺5万人;能运用外语直接工作的外语人才只是新加坡和香港的1/10。笔者于2004年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南京、南通、宁波、湖州等5个城市5842名人才调查统计表明,“认为外语较差和不会的”,占调查总数的43.51%。可见,人才获取外国先进科技能力较差。要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人才素质类型必须由内向型转化为外向型、国际通用型。

第三,单一型素质不适应。在我国特定的教育背景下,人才所形成的单一型知识结构或技能结构,显然不适应当今科技不断变革、加速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科技高度分化高度综合、整体化趋势占主导地位的要求,不适应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和科技项目综合性、多结构性的要求,因而带来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差。可见,要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人才素质类型必须由单一型转化为多重复合型。

(三)人才队伍结构的不适应

人才队伍结构的不适应,其反映是多方面的,有人才的能级结构、专业结构、类别结构、地区结构等方面不适应。

第一,人才的能级结构不适应。尽管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数已达4200万人左右,居世界第一位,然而高层次科技人才不成比例,仅占人才总数的5.5%,其中科技领军人才奇缺。

第二,人才的类别结构不适应。我国人才队伍中,维护运行类人才较多,研发类人才不成比例,只占人才总数的0.23%;学术类人才较多,高级技能类人才甚少,目前我国7000万技术工人中,高技能人才只占3.5%;传统类人才较多,现代新型类人才甚少,特别在制造业、服务业领域内反映尤为突出。

第三,人才的地区结构不适应。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人才间的自主创新能力差距是很大的。若以每10万人口平均的发明专利数作为考核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02年,全国平均为0.46件/10万人,东部地区为0.64,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0.26、0.25。可见,若东部地区自主创新指数为100的话,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为40和39。

由上可见,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因而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此,必须要大力提升我国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人才素质类型要实现三大战略性转变:即由再现型转化为开拓创新型,由内向型转化为外向型、国际通用型,由单一型转化为多重复合型;同时,人才队伍结构要作较大幅度的调整。可见,要完成这项历史使命,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显然仅靠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是不够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义不容辞地应承担起这项历史使命。自学考试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完成这项任务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时代的使命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