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工业自主技术创新效果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我国工业自主技术创新效果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国家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主要有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和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以高科技项目为主的火炬计划项目占专利申请数和专利授权数的80%左右。2.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虽然我国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十五”期间有了很大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D投入强度低。R&D的投入强度低造成我国在基础领域投入少,进而造成原始创新少,在关键技术领域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强。

二、我国工业自主技术创新效果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1.自主技术创新效果

无论是技术推动型的技术创新,还是需求拉动型的技术创新,抑或是在这两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型、一体化型、系统集成型技术创新,通常来说,一项技术创新都要经过从构思开始,通过研究开发、中间试验、生产制造、营销,最后将产品打入市场的过程,即是将有商业价值的新思想变成商业化的产品。技术创新的商业收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科技成果转让的收入,另一个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带来的产出效益。

(1)科技成果转让。“十五”期间,我国技术市场成交(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活跃,2001年成交合同数为229702项,2003年快速上升到267997项(见图6-1),两年间增长了16.7%,2004年和2005年成交合同数虽略有下降(2005年比2003年下降1.1%),但成交合同金额2001~2005年一直保持上升的态势,从2001年的782.75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551亿元,单项技术合同平均成交金额也从34万元提高到58.5万元,说明我国自主创新技术项目的科技含量在不断提高。

图6-1 2001~2005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数量和成交额

资料来源:2001~200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2005年数据来源于科技统计信息中心《2005年度全国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载中国科技统计网站。

(2)科技成果产业化。目前我国国家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主要有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和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火炬计划项目是以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科技攻关计划、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成果及其他科研成果为依托,以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产业为目标,择优评选并组织开发的具有先进水平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及较好经济效益的高科技项目。星火计划是我国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普及科学技术、带动农民致富的指导性科技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以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为依托,通过技术推广,重点解决工、农业生产,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形成规模效益,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和国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表6-6给出了2004年我国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实施情况,这3个国家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共9304项,当年落实资金987.34亿元,其中火炬计划4582项,占49.25%,落实资金713.13亿元,占72.23%;星火计划3531项,占37.95%,落实资金205.73亿元,占20.84%;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1191项,占12.8%,落实资金68.48亿元,占6.94%。无论从项目数还是落实资金额,火炬计划项目占的比重都最大,特别是资金占的比重达到了72%以上。

表6-6 2004年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实施情况

资料来源:同表6-4。

2004年,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新增产值2822.93亿元,净利润额348.45亿元,上缴税金210.78亿元,出口创汇53.36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9.46%、7.11%、3.46%。

现在我国企业在专利保护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2004年,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申请专利4643项,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发明专利1951项,占42%,同比增长27.2%;专利授权数为2543项,比上年增长5.17%,其中发明专利932项,占36.65%,同比增长14.1%。以高科技项目为主的火炬计划项目占专利申请数和专利授权数的80%左右。

2.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虽然我国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十五”期间有了很大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R&D投入强度低。2005年,我国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3%,但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强度都在2%以上。比如,2003年以色列和瑞典R&D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4%;芬兰、日本、冰岛这一指标的数值分别为3.49%、3.15%和3.04%;韩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的数值在2%~3%之间,分别为2.64%、2.6%、2.55%和2.19%。[6]

有关研究显示,当研发强度不超过1%时,技术研发处于使用技术阶段;研发强度在1%~2%之间时,技术研发则处于改进技术阶段;而在研发强度超过2%时,技术研发处于技术创新阶段。由此可见,我国的技术研发尚处于改进技术阶段。高的R&D投入强度是发达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国外的学者通过研究指出,R&D投入占销售额不到1%,企业就难以生存,占2%可以勉强维持,占5%以上才有竞争力。国外一些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到销售额的15%~20%,而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2004年平均只有0.56%,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这一指标值平均也只有0.71%。作为高技术产业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也同样存在着研发投入强度低的问题。2005年的经济普查数据显示:电子信息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业务收入的比重只有1.09%;同年发布的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8%。企业的R&D投入强度低与我国工业普遍利润率低有很大关系,比如,我国计算机和软件行业的利润率最高还不到10%,这就使企业很难拿出很多的经费用于研究开发。

R&D的投入强度低造成我国在基础领域投入少,进而造成原始创新少,在关键技术领域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强。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2)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差。自主技术创新要求我们必须持续地加强我国科学技术的自身积累,逐步增加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的投入与创新能力,为产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更丰厚的新知识。但这并不排除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量引进国外的技术,使我国制造能力迅速建立起来,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却重视不够,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问题一直还没有解决。2004年,我国引进技术经费支出为397.4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却只有61.2亿元,后者只是前者的15.4%,而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这一比例则在3~ 10倍。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引进技术经费支出的比例过低,使我国没有充分利用引进的技术,造成了资金的巨大浪费。

(3)技能型人才缺乏。自主技术创新光有科学家和工程师还不够,还必须有足够的掌握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队伍,这样才能将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开发出来的科技成果按照设计要求生产制造出来。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但技术工人却供不应求。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4年一季度我国三大经济圈高级技工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中级及以上技工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都超过1,都处于高级技工供不应求的状态,其中长江三角洲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达到了3.77。这种状况在未来的几年内仍然会持续。

技能型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到了产品的质量。中国一位飞机制造专家曾形象地说,同样的飞机零部件,如果由中国的工人装配,只能飞行400小时,如果由俄罗斯人装配能飞行800小时,而如果由美国人装配则能飞行1200小时。这说明了技能的重要性,也说明中国工人的技能与国外的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