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零距离》

《零距离》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起步于地方电视台,因此,各台往往在充分挖掘本土素材上做得比较好。民生新闻关注的是民生、民情和民意,自然与传统的时政新闻有所区别。民生新闻应该把老百姓最关心的这个“点”挖掘出来。真正的互动除了开通热线让观众提供线索、提出建议之外,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让老百姓的心声能通过电视媒体传达出来,而且一定要有反馈。

《零距离》———后民生新闻时代的探索与实践

夏惠东

葫芦岛电视台《零距离》民生新闻栏目自2006年4月开播以来,我们体会到,民生新闻不仅仅是对市井百态的“照单全录”,也不仅仅是对垃圾、火灾、车祸等的简单再现,民生新闻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内涵,否则,相同题材的新闻事件隔三差五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难免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如果不加以改进,这类节目将无路可走。那么,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应该如何改进呢?

一、视野更广一些

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老大爷在路边被车撞了,马上就有四五台摄像机同时对准他。当然,这样的新闻并不是完全没有新闻价值,但是,一旦数量多了就无法吸引观众的眼球。电视民生新闻要有所突破,就必须跳出家长里短的圈子,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些。

1.关注农民和农村生活。广大农民历来都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具体到新闻传播上,农民的弱势地位依旧。党和国家领导集体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对全体干部的执政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然要求新闻媒体抛弃过去那种沉闷、模式化的宣讲与教化方式,把从前对准社会精英的镜头,转向普通百姓鲜活的生活,尊重大众的话语权,让他们能得到一个表达自己情感、意志、思想的平台。同时,不仅以法律、政策来评价一个事件的是非曲直,也以平民百姓的普遍道德和良知,来检讨和评判我们的社会生活状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尽管“三农”问题已越来越广泛地受到社会的关注,然而作为与老百姓最贴近的民生新闻,却往往忽视了农民和农村生活这一重要领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不再像以前那样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收看电视已经成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民生新闻在反映农民和农村生活方面还应加强。农村的趣闻轶事、农业方面的新科技等都有报道的价值。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农民的话语权在电视上得到一定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能使城镇居民了解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

2.不局限于某一地域。电视民生新闻起步于地方电视台,因此,各台往往在充分挖掘本土素材上做得比较好。但现状是,同一个地区往往有多家电视台都开办了民生新闻栏目,如果过于关注本土素材,题材撞车现象势必会比较严重,且难免有井底之蛙之嫌。因此,根据需要对那些本土以外但与本土有关的素材作相关的链接,是十分必要的。从本土之外的新闻事件中找到与本土的联系,并进行深入全面的报道,能使节目更加血肉丰满。

3.注重时政与民生的融合。民生新闻关注的是民生、民情和民意,自然与传统的时政新闻有所区别。但是,完全排斥时政新闻也是不明智的,只不过要变换一种方式来表现。不要以为老百姓只关心谁家打架了、哪里着火了,其实他们对于官方有关国计民生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最关心的,毕竟这会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民生新闻应该把老百姓最关心的这个“点”挖掘出来。

二、内涵更深一些

如今,不少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不仅报道题材重复,而且打着平民化的旗帜,一味迎合市井趣味,节目流于肤浅,长此以往,收视率必然下降。电视民生新闻不应只做表面文章,“民生”不等于“市井”,民生新闻的内涵也可以到达更深的层面。

1.避免就事论事和预设立场两种极端。电视民生新闻极易走入两种极端:一种是就事论事。哪儿发生了什么事,报道一下经过了事,有时甚至连结果都没有,忽视对事件的深入采访,主持人也不做相关的评论,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没有告知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只流于表面;另一种是预设立场,一味地迎合受众。一些记者习惯同情弱者,而不愿意做进一步的采访,这样容易造成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有可能会“越帮越忙”。民生新闻里所报道的事情,展现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媒体应当承担起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意见、化解社会各阶层矛盾的作用,正确地引导舆论。

2.既要为百姓说话,也要替政府分忧。媒体应该构建一种公共领域,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协助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顺利实施。前面已经提到,老百姓实际上是很关心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的,只是知晓的渠道以及反映问题和意见的渠道不太畅通,电视民生新闻就是要提供这样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使得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三、表现手法更多一些

目前,不同媒体所开办的民生新闻栏目,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在当今的传媒市场中,有竞争是很正常的事情,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在内容上有所改进、内涵上有所深化之外,在节目形式方面也有很多文章可做。

1.纪实性、原生态。电视新闻最大的优势就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在做民生新闻时,并不需要像传统新闻那样为了宣传和政治的需要,把画面及话语权交给某些权威人物,民生新闻能够更好地回归电视新闻的本质。

首先,画面是电视新闻最大的优势,民生新闻应该善于抓细节、抓情节,注重现场感和画面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记者在事发之时赶赴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捕捉现场气氛,增加新闻的可看性。其次,在声音上,应尽量使用同期声以及记者的现场出镜采访,故事性强的新闻还应该配上合适的音乐,使新闻更生动、更立体。

2.故事性、趣味性。每条新闻都是“活鱼”,要做成可口的菜,单就民生新闻来说,完全可以多放一些佐料。“新新闻主义”的报道手法比较适用于民生新闻。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展现生活中的奇闻轶事、酸甜苦辣,既能激起观众的兴趣,也能使观众感同身受。由于每个栏目时间有限,来龙去脉比较复杂的新闻可以采用连载的形式,不断设置悬念,每天讲一段,使观众形成一种强烈的收视期待。在形式上,可以用记录片的手法来拍摄,使新闻的可看性与真实性更强。

3.互动性、参与性。目前本地热播的民生新闻栏目十分重视与观众的互动,但是真正体现在新闻本身的互动并不多。真正的互动除了开通热线让观众提供线索、提出建议之外,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让老百姓的心声能通过电视媒体传达出来,而且一定要有反馈。有些栏目发动DV爱好者和发烧友直接提供新闻的做法很值得借鉴。记者毕竟不能够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些DV爱好者既是百姓的代言人,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他们所提供的新闻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百姓的心声和生活的原貌。

四、品牌化经营

在我国,新闻媒体一般是“事业经营、企业管理”。一方面,媒体是国家所有,必须承担一定的政治任务;另一方面,办新闻是亏本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又必须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才能更好地完成政治任务,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栏目也是如此,必须走向市场获得赢利,才能维持节目的正常运转,才能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1.创建栏目品牌。媒体品牌是媒体赖以阐释自身理念并且视为自身形象表征的单体,如名记者、名栏目、名主持人等。民生新闻的品牌表征则主要是主持人以及栏目的编排。一般来说,主持人就是栏目的品牌标识和形象代言人。民生新闻栏目在选择主持人的时候也不能按照传统的标准来选择,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注意,从而化为一种品牌忠诚,相应地,栏目也能更加深入人心。

2.注重节目的营销。媒介产品虽然不是商品,但却具有商品的属性。媒介的二元产品市场分为内容产品市场和广告市场。民生新闻栏目当然不可能缺少广告,但是,却往往忽视了给自己也做做广告。葫芦岛电视媒体的民生新闻栏目,除了在自己媒体上做广告宣传外,没有在其他媒体上打广告,应尽可能地走出去争取更多观众,提高收视率。营销人员还应该把广告经营与栏目的编排结合起来,适当地根据节目的内容来播出相应的广告,这样,不仅观众对广告的厌烦感会减轻一点,广告投放的效果也会更好。

综上所述,电视民生新闻其实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仅内容可以更加丰富,还能有更多的表现手法以及扩大自身影响的方式。相信今后的民生新闻不仅能做到真实反映民生、民情、民意,还能真正地帮助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地应对社会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