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学科”“全年级”“全员性”“零距离”

“全学科”“全年级”“全员性”“零距离”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吕老师”的安排,还是“刘老师”的焦急,都确凿无疑地表明: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是需要学校给予保证的,这是不成文却十分“刚性”的制度。这样,与教师的工作零距离“亲密接触”“无缝对接”。上述几个特征,是三级教研组织的“共同规定”。

2009年8月下旬,北京市某中学,学生还没有开学,教师们已经结束假期来到学校,投入新学期的各项准备工作。某中学高中语文学科的刘老师来到学校教务处,手里拿着一张表格,行色匆匆,找到负责教学的吕主任:“这个学期的课表有错误,周三下午给我排了一节课,那是区里的高中语文教研时间。”吕主任拿过课表仔细看了看,然后打开计算机,调出自己设计的原始表格,发现上面的安排并不是这样,周三下午并没有给刘老师排课,看来是编辑打印时出了什么差错。于是一面向刘老师解释,一面安排办公室人员收回已经下发的课表修改重印。

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实当中十分罕见。在大中城市的区一级教研室——比如北京市的各个城区,各学段及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基本都有统一、固定的时间安排,相当稳定且很少变化。比如,中学语文在周四上午,小学数学在周二下午……各个学校的“吕主任”们——有时是教务处的主任,有时是教务处工作人员——对此当然十分熟悉,排课表时会细心地将教师的上课时间与教研活动的时间错开。通常在前一个学期末,至迟在正式开学之前两周,课表会完成。一位中等规模中学的校长(LF,2010)表示,“新学年,也就是暑假后那个学期,这项工作大概得花上一个星期左右。寒假后,简单些,也就是三天左右的工作量吧。”另一位中学名校,当然也是规模巨大的中学的校长(HG,2010)补充,“其实我们的时间也差不多,一个星期大致够了。不过,不是排完了就完事大吉。开学后,大约还要有三周左右的调整时间。特别现在,各种培训、进修——教研以外的啊,反正各种活动很多,因此排好的课表还是要做许多调整。三周上下,基本可以稳定下来了。”

“排课表”应该是全世界所有中小学例行的教学管理工作,每个年级的每个班级、每个班级的每个科目,从每天的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分别由哪位教师执教,均需逐一落实。语、数、外与理、化、生、史、地、政治的次序,文化课与音、体、美的关系,都要妥善处置,通常由专人负责。在中国,完成这项任务还要比其他国家多考虑一个特别且重要的因素:教研活动时间。无论“吕老师”的安排,还是“刘老师”的焦急,都确凿无疑地表明: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是需要学校给予保证的,这是不成文却十分“刚性”的制度。如是,就会有类似规则:周一上午的8:00—10:00,全校不安排化学,因为这是区教研室的化学教研活动时间;周四下午的1:00—3:00全校不安排语文课,因为这是区教研室的语文教研活动时间……

与此相应,在县(区)一级教研室,每周五个工作日几乎每天都会安排专门的教研活动,分别按照学科和年级进行。诸如:周三上午8:00—10:00是中学数学教研活动时间,于是,教研室就要分别为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教师准备六个教室或者会议室,按照年级开展教研活动。届时,全区的中学数学教师准时到达教研室所在地,按照自己任教年级进入不同教室参加活动。在很多地方,小学数学的教研活动也会采用同一时间。

如上,是中国县(区)级教研室的典型写照,其中表现出几个十分鲜明的特征。

“全学科”:即教研活动覆盖了学校所开设的各门课程。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地理历史,都会有教研室专职的该学科教研员负责,统筹安排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仅学校传统科目如此,即使21世纪以来新增加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等课程也是如此——或者配备新的专职教研员,或者由原来负责其他学科的教研员兼任。中小学教师无论任教科目如何,都能够在教研室组织的活动中找到归属。

“全年级”:即教研活动覆盖了中小学所有年级。这一特征在中学阶段尤其突出,在本书延续几年的写作时间内,所了解到中学最常见的县(区)教研活动主要是分别针对各个年级组织的,而且这样的活动也最受教师们的重视和欢迎。据称,小学的主要科目如语文数学,也曾经较多地按照年级活动,但近年来常见的方式是,按照高(五、六年级)中(三、四年级)低(一、二年级)三个阶段分别开展教研活动。

“全员性”:即教研活动指向所有教师。教研活动并不单独为某个教师群体服务:新入职的教师、达到某种资历的教师等,而是教研室所在区域内所有学校的所有教师。在集中的教研活动中这个特征最为突出,活动的选择安排是从全局出发的。

“零距离”:即教研活动直接以当下的教学任务为内容。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基本是与学校的教学进度同步的,如初中二年级的物理下个星期要介绍欧姆定律,那么该年级这个星期的物理教研活动就是有关欧姆定律的教学,高中二年级语文正讲到庄子的《逍遥游》,那么该年级此前的一两次教研活动都可能与《逍遥游》的教学有关。这样,与教师的工作零距离“亲密接触”“无缝对接”。

上述几个特征,是三级教研组织的“共同规定”。不过,在县(区)级教研室,由于集中了大批优秀教师出身、专职的教研员,又由于直接承担着所辖地区教学质量的责任,这样一些特征体现得最为充分。可以说,正是凭借这样几个特征,为教研组织实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极为周密的保证,使其不仅仅是一种目标、一种期望,而是真切地成为现实。从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中国基础教育的教学活动都不是某个教师、某个学校的孤军奋战,而是由三级教研组织的专业活动作为坚实的后盾和支撑。

与20世纪80年代恢复之初相比,今天教研活动的具体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然而无论变化如何,上述几个特征仍然存在。为中小学教师完成日常教学活动提供直接、具体的专业指导,支持和保证学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改善和提升学校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始终是教研室最基本、最主要、最核心的工作。在完成这本书的几年时间里,曾经接触到全国不同地区的为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官员、各级教研室教研员,谈到上面这样一些基本特征时,可以说是“有口皆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近年来一项全国性的调查也显示,对于体现了这些特征的教研活动,小学一半以上、初中近一半教师给予了肯定。[1]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新课改以来,教研室及其传统教研活动一直背负着“应试教育”恶名,如果这个调查是在课改之前,这个比例想必会更高。上海教研室在2008年的一项调查[2],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本书讨论教研活动时所用素材,虽然不是全部,但更多地来自中学教研。

实际上,全国许多地区的省、地、县(区)教研室都曾经分别设立中学教研室和小学教研室。北京的朝阳区和海淀区,至今小学教研室仍然是相对独立、与中学教研室并列的。有些地区的县(区)级教研室,教研员在中小学都是按照年级配备。不过,就大多数地区的情况,可以说无论是否独立设置,目前的中学教研活动要比小学教研活动更具规模、更具强度、也更具效果。造成差别的一个主要原因即“小升初”考试的取消。根据一位北京市某区已经退休的小学教研员(NG,2009)回忆道: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小升初是全市统一考试,八九十年代中期,每个区统一考试。那时小学教研室活动比现在频繁,当然没有中学那样的密度像每周一次。但大型活动每个学期都会有几次。有时活动经常还要发票,没有票都进不去。不像中学那样年级界限那么清楚、固定。教研室准备组织活动前,会把时间告诉学校,这样,小学在排课时会将时间让开以便教师能够参加活动。教科书分析、重点难点分析、试题分析,活动挺多。

一直到小升初取消之前,六年级的教研活动特别频繁,无论是全区统一出题,还是市里统一出题,区的教研室每个单元都会有正式考试,所以,教研室会按照单元卡学校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单元考很正式的,统一考试时间,统一阅卷,换校监考,等等,非常严格。说实话,统一考试对学校和教师是会造成一定压力,但对于督促教师认真教学钻研专业的确有好处。现在没有统一考试了,学校压力小了,教师教学好与差也没有比较。但社会上各种补习辅导恶性发展,学生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

当然,各级教研活动仍然对小学教学作用深广,只是较之从前式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