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律素质是不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

法律素质是不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

时间:2022-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6“法律素质是不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与“实现依法治国是不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的重要使命”两个问题的回答,该校学生给予肯定回答的分别占85.1%、94.2%,在颜小冬对当代大学生的调查中的数字结果分别是95.7%、95.8%。学生对学校法制教育的高期望值与法律信仰得不到普遍崇尚的现象并存,导致其将自身置于法治之外,未将自己视为“社会法治”的一员。法治精神是推动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原动力,是一种可以沉淀的民族文化。

图6

“法律素质是不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与“实现依法治国是不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的重要使命”两个问题的回答,该校学生给予肯定回答的分别占85.1%、94.2%,在颜小冬对当代大学生的调查中的数字结果分别是95.7%、95.8%。[11]数字的直观比较可以看出该校学生对法律素养的培植重视程度明显低于全国总体水平。国家建设进入法治化,对公民的法律素养要求必然提高,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等人才必然要求更高的法律素养,该校学生对此重视不够必然会影响法律素养的培养,因此,重视法律素养培养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2)该校学生对司法公正充满了信心。在诉讼案件中胜诉的重要因素的选择中,该校85.0%的学生选择“自己有理有据”,与付宏渊做的调查形成显性对比。[12](见图7)与坚信社会背景、与法官关系好能够帮助打赢官司的不健康观点相比较,该校学生比长沙某高校学生持有更健康、积极的司法观念,对法律公正充满信心,对国家的法治化持乐观态度,坚信公正、公平的法律基本原则。

图7

(3)该校学生对国家法制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关注低于总体水平。(见图8)与陶先林做的调查比较,该校学生对国家法制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持“非常关注”、“比较关注”态度的比例都低于四川某高校的水平,“偶尔关注”的比例却居比例榜首,此种状况比较得出,该校学生的关注法制积极性不高,学习法律、关注法制处于被动状态。

图8

(4)该校学生的35.3%对学校法制环境“不太满意”,8.7%“很不满意”。这样高比例的不满意度,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学校的法治化期望值很高,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该校的法治现状不容乐观。

(5)该校学生参与学校法制的积极性高,有60.9%的同学表示愿意积极参加校规的制定或修改,但同时也有29.5%的同学是“随大流”,这是没有自觉法律信仰的表现,也是学校应该积极加以引导的对象。

4.4 调查数据的横向比较

横向数字的获得主要通过问卷中运动训练专业(篮球、武术)与非运动训练专业(人体)的调查数字比较分析。通过不同专业间的比较,分析认识该校学生法制教育现状中的层次特征。

(1)非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掌握明显优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关于法律知识调查的前六道题全部答对的人数统计中,人体专业的正确率为50%,篮球和武术专业的正确率为28.4%,两者的差距明显。

(2)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渉法问题”,非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明显强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见下表)。当自己(或朋友)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非运动训练专业学生采取理智法律行为的比率都高于运动训练专业;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生活中的严重的刑事案件(例如同学参与黑社会、充当打手),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正确认识持有率不高,这也是客观上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把握不好守法与违法、违纪与违法、打架斗殴与刑事犯罪之间质变转换微妙的意识表现。

非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有关法律意识调查的比较

(3)非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法律参与意识明显强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如上表中最后一项所示,非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参与制订校纪校规的积极性明显高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民主意识的强弱差别。

(4)两专业学生对该校校园法治环境的满意率都很低。非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满意率为61.5%,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满意率仅为54.2%。这组数字不仅仅说明该校学生整体法律信仰需要树立,更从侧面说明,该校的法治环境亟待改善。

4.5 调查结论

该校学生的基本法律知识掌握情况差强人意,限于本调查的结果虽是每题的正确率过半,但是总体全部正确率却很低,这说明我院学生的基本法律知识掌握情况参差不齐,不但学生专业主体呈不均分布,而且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类型也分布不均。这一事实向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法律基础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涉及有关体育领域的法律、法规及规则,我院学生在知识掌握上不及普通法律知识的掌握量,而且在运用意识上都比较薄弱,体育专业学生应有的特殊法律素质未得到实然体现。

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自觉性不高的同时,将之运用于生活的意识亦不强,使法制教育与生活相脱离,失去了法制教育的真正意义,欠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必备素质,将法制教育推到了教育效果的缺失席。

学生整体法律素质具有层次性。法律知识储备方面非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具有绝对优势,法律意识的强弱与法律信仰的高低方面的优劣势虽拉近了一些差距,但是仍未改变分层的客观分布特征。

相信正义、公正,但是自我控制能力不高,尤其是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不能将自我控制与法治相结合,并将其合情、合理地运用于现实生活,用法制观念指导自己的意与行。

学生对学校法制教育的高期望值与法律信仰得不到普遍崇尚的现象并存,导致其将自身置于法治之外,未将自己视为“社会法治”的一员。

法治精神是指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正如蔡枢衡所说:“假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形成一种风气。风行即久,便会变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日不形成,法治之实现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法治精神是推动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原动力,是一种可以沉淀的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专制历史的国家,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治国家就难以实现。高等高校教育的系统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高等高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法制化学校的法制教育造就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造就合格的守法公民,有效减少在校生犯罪的发生,为实现法治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法律素养直接影响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于构建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具有特殊的意义,构建体育高校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离不开有效的预警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学生综合法律素养的培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