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子政务的应用体系结构分析介绍

电子政务的应用体系结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应坚持“需求主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如图7-1是电子政务应用体系结构示意图。包括工作流系统、表单系统、全文检索系统、内容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统一消息平台、电子政务体系结构等。从服务对象来看,与电子政务相关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三大类别: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

7.1.2 电子政务的应用体系结构

1. 我国电子政务应用的指导思想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8号)明确指出,“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通过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应坚持“需求主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即电子政务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政府业务的需要,结合人民群众的要求,突出重点,稳步推进;要讲求实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2. 电子政务应用体系的主要内容

政府业务应用是将电子政务推向更高层次的关键环节。电子政务中的关键字是“政务”,而不是“电子”。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成功的电子政务建设必须结合政府关键业务需求寻找突破口,以关键业务应用流程的网络化来带动整个政府职能的转变。

电子政务应用体系,包括面向内部的应用(G2G),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网上审批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相关数据库等;面向外部的应用(G2C、G2B),如政府门户网站、“一站式”服务,具体如税务系统、土地管理系统、城市建设管理系统的政府门户网站及相关数据库等。如图7-1是电子政务应用体系结构示意图。电子政务面向外部的应用是目的,内部应用是基础,按照以外促内的思路,强化外部应用,推进政府内部信息资源的电子化、提高资源共享度,带动部门工作流优化,改造并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业务协作。

3. 电子政务体系的应用基础平台

电子政务体系的应用基础平台主要包括系统软件体系、中间件体系、基础应用组件体系等六个方面。如图7-1所示。

(1)系统软件体系

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目录服务等必不可少的系统软件。也包含对网络、服务器和存储平台进行管理的软件。

img34

(2)中间件体系

中间件平台位于应用和系统软件之间,为多层构架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提供支持。现阶段,在金融、保险、证券、政府、电信、石化等各行业的大型企业级应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应用系统都遇到了包括应用系统性能低下、数据操作的一致性无法得到保障、应用系统扩展性差、可靠性及可信性得不到保障、异构平台间难以互操作、数据共享度低、应用维护开发困难、系统管理不便和安全等诸多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从表面来看都是一些具体的业务问题,但其本质是应用系统的架构与结构问题。既然各行业面临着许多共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用户的业务无直接的关系,又无法回避,“中间件产品”的概念应运而生。“中间件产品”是一种或几种从应用中脱离出来的产品,它负责提供上述系统级的服务。

在电子政务应用基础平台框架中,中间件体系平台负责对异构系统进行整合,使在不同技术之上的资源得以共享,保障通讯的可靠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健壮性、伸缩性和安全性,使得在中间件基础上的应用开发和系统管理及维护变得简单和方便,为应用系统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常用的中间件包括:

• J2EE应用服务器:提供J2EE应用的运行平台;

• 消息中间件:提供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可靠信息传递;

• 交易中间件:为医保等涉及到资金交易的系统提供传输支持。

(3)电子政务基础应用组件体系

当前技术条件下的电子政务系统是基于多层构架和组件技术构建的。包括工作流系统、表单系统、全文检索系统、内容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统一消息平台、电子政务体系结构等。组件就像建设一栋大厦使用的砖和预制板,为电子政务系统提供了标准化的模块。

(4)电子政务应用安全体系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系统的安全措施,保证电子政务安全,包括服务器、存储、操作系统、数据库、基础组件平台、应用系统、人员等。电子政务外网的安全保障措施,包括安全访问过滤、保密信息检查、有害信息堵截、入侵行为检测跟踪及上网行为跟踪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身份认证系统、数据灾难备份中心、应急响应中心等;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部门进行相应的特殊安全保护,通过防火墙或VPN形成不同的安全区域,并在不同安全区域之间加强访问控制;对其他一些有保密要求的、敏感的信息,采取加密存储和加密传输,如采用电子文件保险柜技术、安全邮件传输技术等。

(5)电子政务标准和规范

电子政务标准和规范包括:① 总体标准;② 应用标准;③ 应用支撑标准;④ 信息安全标准;⑤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⑥ 管理标准。

(6)电子政务数据和信息

政府部门的信息内容可以大致分成两类:来自公文系统的文档型信息和来自数据处理系统的结构化数据信息。在政府信息资源的建设中,采用科学的分类编目管理结构,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组织,可以达到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目标。同时采用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则可以保证信息资源在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到信息管理、分析和共享的整个流程中以及在各部门间顺利地交换,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

4. 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的模式

纵观我国各级政府,不难发现与电子政务相关的各种业务应用内容非常广泛。从服务对象来看,与电子政务相关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三大类别: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因此,政府业务应用也主要围绕这三大行为主体展开。在政府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这三大行为主体相互映射,构成了G2G电子政府、G2B电子商务和G2C电子社区这三大电子政务应用领域,并形成了七类电子政务应用模式。这七类电子政务应用模式为:

第一,集成信息门户与应用门户,提供“一站式”整合服务。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进入一个政府网站,就可解决其问题,享受“24×7”式的“一站式”政府服务。

第二,政府内部资源共享与交换,即突破部门之间与地区之间的纵横限制,解决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现存的大量“信息孤岛”问题,实现政府跨部门协同应用,提供一个能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不同类型数据进行有效转换和交流的统一的交换共享平台。

第三,智能化分析与辅助决策。利用业务系统记录下来的数据信息,对政府的决策、审批、分析、预测进行科学化的智能分析并辅助政府决策。

第四,信息安全保障与监管。一方面建立安全产品与技术的应用,实现贯穿电子政务各个应用环节的立体式安全防护;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电子政务技术与平台,对政府重点关注的应用领域实现全程、自动、实时监管,如互联网与新闻出版监管、防伪打假、扫黄打非、环境保护等。

第五,政府与企业之间电子商务服务,具体包括: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信息咨询服务、中小企业电子服务等。

第六,政务公开与民主监督,具体包括:政策发布、重大事件披露、民意调查、建议监督、信访检举、公众投票、领导信箱等多种内容。

第七,个性化电子社区服务。基层政府机构通过提供电子社区的应用模式,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包括:社会保险、公众安全、户籍证件、个人纳税、退休养老、医疗健康、再就业指导、教育培训、社区便民、娱乐消费等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