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收支的均衡与失衡,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国际收支的均衡与失衡,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时间:2022-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国际收支均衡这一外部目标无疑是为内部目标的实现服务的。而“国际收支均衡”就是指与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或增长相适应的某种国际收支状况。明确国际收支均衡的含义,是以此为目标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制定的前提。季节性变化对进出口的影响并不一样,因而造成季节性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因景气循环使经济条件变动而发生的盈余和赤字交互出现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周期性失衡。这是国际收支失衡的利率效应。

(一)国际收支的均衡与失衡

1.国际收支均衡的政策观(从政策角度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

当今世界的各国政府无不担负着提高本国经济福利的基本经济职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制定同样也需要服从这一最高经济目标,具体被表述为经济稳定、经济发展或增长。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侧重于经济稳定,即注重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强调经济发展或增长。而国际收支均衡这一外部目标无疑是为内部目标的实现服务的。而“国际收支均衡”就是指与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或增长相适应的某种国际收支状况。明确国际收支均衡的含义,是以此为目标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制定的前提。

2.国际收支失衡类型

按照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不同,国际收支失衡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季节性和偶然性的失衡

由于生产、消费有季节性变化,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也会随之而变化。季节性变化对进出口的影响并不一样,因而造成季节性的国际收支失衡。例如,在那些以农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的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失衡就常常表现为季节性失衡。因为这些国家的农业部门要根据季节的需要来进口化肥、机械设备和燃料等,或在收获之前,这些国家必须进口食物以满足消费的需要,其贸易的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

无规律的短期灾变也会引起国际收支的失衡,这被称为偶然性失衡。例如洪水、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造成谷物歉收而减少了谷物出口。这种偶然性失衡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一次性的,且引起的失衡是暂时性的。

(2)周期性失衡

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受商业周期的影响,周而复始地出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在周期的不同阶段,无论是价格水平的变化,还是生产和就业的变化,或两者的共同变化,对国际收支状况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因景气循环使经济条件变动而发生的盈余和赤字交互出现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周期性失衡。另外从资本项目来看,经济繁荣时期投资前景看好,资本流入增加,萧条时期投资前景暗淡,资本流出增加。

(3)结构性失衡

当国际分工格局或国际需求结构等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一国的产业结构及相应的生产要素配置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结构性失衡。世界各国由于自然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而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分工格局。这种国际分工格局随要素禀赋和其他条件的变化将会发生变化,任何国家都不能永远保持既定的比较利益。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不能随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按比较利益原则)而得到及时的调整,便会出现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实为贸易收支失衡)。

(4)货币性失衡

一国货币价值变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国内物价水平变化,从而该国一般物价水平与其他国家比较相对地发生变动,由此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失衡。当一国的生产成本与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升,使其相对高于其他国家,则该国的出口会受到抑制,而进口则受到鼓励,其经常项目收支便会恶化,造成国际收支赤字。物价上涨在发展中国家更加严重,年率达50%或更高的“奔驰型”物价上涨率并非少见。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物价上涨是战后国际收支失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5)外汇投机和不稳定性国际资本流动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

在短期资本流动中,不稳定的投机与资本外逃是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另一个原因,它们还会激化业已存在的失衡。投机性资本流动是指利用利率差别和预期的汇率变动来牟利的资本流动,它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各国货币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就是汇价的对比)以及各国相对的利率水平。投机可能是稳定的,也可能是不稳定的。稳定性投机与市场力量相反,当某种货币的需求下降,投机者就买进该货币,从而有助于稳定汇率。而不稳定的投机会使汇率累进恶化,投机造成贬值,贬值又进一步刺激了投机,从而使外汇市场变得混乱。资本外逃与投机偏好不同,它不是希望获利,而是害怕损失。当一个国家面临货币贬值、外汇管制、政治动荡或战争威胁时,在这个国家拥有资产的居民与非居民就要把其资金转移到他们认为稳定的国家,造成该国资本的大量外流。不稳定的投机和资本外逃具有突发性、数量大的特点,在国际上资本流动极为迅速。

(6)收入性失衡

收入性失衡是指各国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差异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国收入平均增长速度越高,该国进口会增长得越快。因为收入增加会使企业增加对进口生产资料的需求,使得居民增加对进口消费资料的需求。因此,收入增长较快的国家容易出现国际收支逆差,相反则易出现国际收支顺差。但如果一国在收入增长过程中,通过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引起生产成本下降,则收入增长不仅使进口增加,还会使出口增长。因此,收入性不平衡以其他条件不变为前提。

(二)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1.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在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就是大卫·休谟所揭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就意味着本国黄金的净输出。由于黄金外流,国内黄金存量下降,货币供给就会减少,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下跌。物价水平下跌后,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就会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就会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国际收支赤字减少或消除。同样,国际收支盈余也是不能持久的,因为黄金内流趋于扩大国内的货币供给,造成物价水平上涨。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使盈余趋于消失。

2.在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1)国际收支失衡的利率效应

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一国货币当局就必须干预外汇市场,抛售外汇储备,回购本国货币,造成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减少。这首先会带来市场银根的紧缩、利息率上升,于是导致本国资本外流的减少、外国资本流入的增加,结果使资本账户收支改善;反之,国际收支盈余则会通过利息率下降导致本国资本流出的增加、外国资本流入减少,使盈余减少或消除。这是国际收支失衡的利率效应。

【复习提示及知识补充】

图2-1-1 利率效应的自动调节过程图

(2)国际收支失衡的现金余额效应或者收入效应

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货币供给减少,公众为了恢复现金余额的水平,就会直接减少国内支出(即吸收);同时,利息率的上升也会进一步减少国内支出。而国内支出的一部分是用于进口花费的,这样,随着国内支出的下降,进口需求也会减少。这是现金余额效应或者收入效应。同样,盈余也可以通过国内支出增加造成的进口需求增加而得到自动削减。

【复习提示及知识补充】

图2-1-2 收入机制的自动调节过程图

(3)国际收支失衡的相对价格效应

国际收支赤字时,货币供给的下降通过现金余额效应或收入效应(支出下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下降,本国产品相对价格下降,会增加出口需求,减少进口需求,这便是相对价格效应。同样,盈余通过物价的上升也得以自动减少。

【复习提示及知识补充】

图2-1-3 相对价格效应的自动调节过程图

3.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当局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不通过储备增减来影响外汇供给或需求,而任凭市场的外汇供求来决定汇率的上升和下降。在这种制度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赤字,外汇需求就会大于外汇供给,外汇的价格即汇率就会上升。反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外汇需求就会小于外汇供给,外币的价格就会下跌。通过汇率随外汇供求变动而变动,国际收支失衡就会得以消除。根据弹性论的分析,汇率的上升即本币贬值造成了本国商品相对价格的下降、外国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带来出口数量的增加、进口数量的减少。只要一国出口和进口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国际收支赤字就会减轻甚至消除。同样,国际收支盈余通过本币汇率升值也会自动减轻或消除。

(三)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及其选择

1.可供选择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1)外汇缓冲政策——融资或弥补(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筹借资金来抵消国际收支失衡所造成的超额外汇需求或外汇供给)

一般是建立外汇平准基金。该基金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和本国货币,当国际收支失衡造成外汇市场的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时,货币当局就动用该基金在外汇市场公开操作,买进或卖出外汇,消除超额的外汇供求。外汇缓冲政策运用的难点是如何判断失衡的类型,因为它只能用于解决短期性国际收支失衡,该政策不适于长期的根本性失衡。该政策的运用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必须保持实施缓冲政策所需要的充足外汇,必须具备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条件。

(2)需求管理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政府运用紧缩性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收入效应、利率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加以调节)。

财政、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三个渠道来影响国际收支,分别称为收入效应、利率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或称替代效应)。当一国国际收支赤字时,政府当局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首先,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通过乘数效应减少国民收入,由此造成本国居民商品、劳务支出的下降。只要它能够降低本国的进口支出,就可以达到纠正国际收支赤字的效果。这一收入效应的作用大小显然取决于一国边际进口倾向的大小。其次,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本国利息率的上升、吸引资金从国外的净流入来改善资本账户收支。这一利率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与国内外资产的替代性高低。再次,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还通过诱发国内生产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价格下降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价格竞争能力,刺激国内外居民将需求转向本国产品,从而获得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的效果。这一相对价格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

(3)汇率政策(指运用汇率的变动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可选择汇率制度的变更、外汇市场干预或官方汇率贬值)

(4)直接管制政策

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政策。从实施的性质来看,直接管制的措施有数量性管制和价格性管制之分。前者主要针对进口来实施,包括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等各种进口非关税壁垒。后者既可用于减少进口支出,主要指进口关税,也可用来增加出口收入,如出口补贴、出口信贷优惠等。从实施的效果来看,数量性管制措施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削减进口支出,立竿见影;而价格性管制措施的作用渠道则基本上等同于汇率政策。

直接管制的优点:和汇率贬值同属于支出转换政策,但前者属于选择性控制工具,而后者属于全面性控制工具。其实施通常能使国际收支的改善收到非常迅速的效果。直接管制措施的特点是比较灵活,可以针对具体不同的进出口项目和资本流动有区别地予以实施。一国可以对维持生产和生活水平所必需的中间产品和消费品进口、对扩大生产能力所需的资本品(机器设备等)进口不实行限制,或者限制程度轻一些,而对奢侈品进口严加控制;同时在出口方面可以重点奖励重要的或非传统的产品生产和出口。因此,适当地运用直接管制措施,可以在纠正国际收支赤字的同时不影响整个经济局势。

缺点:①往往是变显性赤字为隐性赤字。一旦予以取消,除非经济结构相应得到改善,否则国际收支赤字仍然会重新出现,因此许多国家采用直接管制措施,主要是用以配合产业政策的实施。②直接管制还十分容易引起贸易伙伴国的报复。一旦对方国家也实行相应的报复性措施,往往会导致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使原先实行直接管制措施的国家前功尽弃。③实行直接管制,也容易造成本国产品生产品效率低下,对外竞争力不振,引起官僚作风和贿赂风气的兴起。因此,西方国家对采用这项措施一般比较谨慎。

2.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选择与配合

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首先取决于国际收支失衡的性质,其次取决于国际收支失衡时国内社会宏观经济结构,再次取决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种国际收支调节政策都会对宏观经济带来或多或少的调节成本,所以必须进行相机抉择,搭配使用各种政策,以最小的经济和社会代价达到国际收支平衡或均衡。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化及其成因

(1)历史情况

2001年以来,我国逐渐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部门发展表现强劲,国际收支连年顺差且不断扩大。外汇管理局报告表明,2010年3月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 447亿美元,4月份贸易顺差114.3亿美元。以持续顺差形式表现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一个突出特点。

——经常项目收支

①货物贸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总体保持了比较均衡的发展态势,1979— 2002年出口年均增长15.6%,进口年均增长14.6%。其中,1997年以前,出口平均增速相对较快,达到16.6%,比进口增速高出约2.2个百分点;1998年以后,进口平均增长速度加快,达到15.7%,较出口增速高出约3.5个百分点。2003年前10个月,进口同比增长40.4%,较出口增速高出7.6个百分点。由于进口增长快于出口,1998年外贸顺差创下435亿美元的纪录后,到2002年降至303亿美元。2003年前10个月,进出口顺差148亿美元,同比下降40.2%,预计全年顺差约为20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0%左右。

②服务贸易。1992年以来(不含1994年),我国各年服务贸易收支均为逆差,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较弱。而从具体项目来看,1982—2003年上半年,我国仅在旅游、通讯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项下存在服务贸易顺差,其他项目均为逆差,这表明我国在绝大多数服务贸易项目上不具有比较优势。而这种局面恐难在近期内得到根本改善。此外,未来几年,中国将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履行对世贸组织的承诺、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对境外专业服务和技术引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加之货物贸易进口项下的运保费支出增加,服务贸易逆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资本项目收支

过去20多年来,除个别年份外,我国资本项下均为净流入。1982—2003年上半年,资本项目累计顺差2 922亿美元,较同期经常项目顺差额高出近一半。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资本项目顺差对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的贡献要大于经常项目。从具体项目来看,直接投资是稳定的资本流入形式,是资本项目顺差的最主要来源,22年半时间累计顺差4 206亿美元;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波动性较大,时而顺差、时而逆差,迄今已分别累计逆差329亿美元和953亿美元。

(2)2001—2007年国际收支顺差结构

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2 177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相当于2003—2005年贸易顺差的总和。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保持高位,非金融领域实际利用外资630亿美元,增长4.5%。外债规模进一步增加,年末外债余额为3 229.9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419.4亿美元,增长14.9%,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4个百分点。外汇储备增加额连续第三年超过2 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超过万亿美元,相当于2000年的6倍多(见表2-1-4)。

表2-1-4 我国部分国际收支平衡表项目 (单位:亿美元)

(3)成因的简要分析

国际收支失衡突出反映了我国内部经济发展中积累的一些矛盾。

从内外部经济的联系看,外贸差额实际上等于一国的净储蓄额:储蓄-投资=出口-进口。在开放经济中,一国既可以自我积累资本存量,也可以通过获得外国财富来进行储蓄,因此,经常项目盈余在国际经济学中常被称为对外净投资。在开放经济中,储蓄有两种去向:在本国投资和对外投资。外贸持续盈余突出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相对储蓄过剩的问题。

储蓄率高本身并不是坏事,储蓄相对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投融资体制低效,微观经济主体盈利能力差。当前,投融资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和债券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私募市场等)欠发达;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作为间接融资主体的银行经营效率低下,不良资产率高,对企业的监督能力弱;对投资者利益保护不够,缺乏股权文化和债权文化等。其结果是:储蓄转化为投资成本高、效率低,不能有效地在部门和公司间分配投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与此同时,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盈利能力差,特别是相当比例的国有企业长期亏损,使一部分投资难以变为有质量的产出,形成无效投资,导致平均投资回报率较低。企业的生存和盈利能力不仅会影响投资意愿和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也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国内低效、不畅通的投融资体制和微观经济的低效率导致部分储蓄被阻塞,“无法”转变为投资,还有部分储蓄则“不愿”转变为信贷和投资。其结果是国内储蓄出现相对过剩,这种过剩反映在国际收支上就是中国的经常项目连续多年顺差。

除去国内经济结构的原因,国际热钱的冲击影响也不容小觑,现在要弄清的问题是:有多少流入中国的外汇属于“正常”范畴,即贸易盈余和外商投资,又有多少是可能快速撤离的投机性资金?估算投机资金流入量的最常见方法是获得每月的外汇储备增加额,然后减去贸易顺差和海外直接投资的流入。这种计算方法非常简单,也能带来一些令人警惕的结果:在4月份744.8亿美元的新增外汇储备中,居然有502亿美元显示为无法解释的“热钱”。

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国际游资2006年开始借道虚假贸易、投资和地下通道等方式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国内,不但一度将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推高至完全失去理性的高位,同时也轮番推动部分农产品和工业品等商品价格不断飞涨,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还导致流动性泛滥成灾。国际游资此前主要通过虚假贸易的方式大量流入中国资本市场,这也导致了中国贸易顺差居高不下。

【复习提示和知识补充】

今年我国顺差走势和国际收支平衡预期如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