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货紧缩的定义、原因和理论

通货紧缩的定义、原因和理论

时间:2022-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通货紧缩的定义通货紧缩可以定义为: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币值不断升值的一种货币现象。既然,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一种货币现象,因此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同样适用于通货紧缩。下面结合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来介绍其通货紧缩的理论观点。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认为,通货紧缩是繁荣过度的必然后果。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

通货紧缩可以定义为: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币值不断升值的一种货币现象。既然,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一种货币现象,因此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同样适用于通货紧缩。

(二)通货紧缩的原因

对于通货紧缩的产生原因,各个学派对其解读不同,其中比较主流的有凯恩斯学派、奥地利学派、费雪以及货币主义,下面将比较详细地介绍。

(三)通货紧缩的理论

1.凯恩斯关于通货紧缩的理论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除仅有一处直接提到了通货紧缩以外,更多是使用“就业不足均衡”和“有效需求不足”这样的术语。由于发生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物价往往是下降的,因此后人将实际有效需求同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之间的差额称为通货紧缩缺口。

在封闭经济中,有效需求包括消费C、投资I和政府开支G三个部分,有效需求决定了社会的产出水平。由于消费较为稳定,波幅很小,因而凯恩斯认为经济波动主要源于企业投资的不稳定,而投资需求取决于企业的利润预期。因此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的原因在于企业家利润预期的突然下降,投资无利可图,甚至在很低的利率水平下也是如此。投资的不稳定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又会因乘数效应而加剧,当企业投资减少时,总产出会以多倍的数额减少。

凯恩斯理论的政策含义是:当企业投资低落,经济衰退,特别在经济严重衰退时,企业家的利润预期非常之低,以至于任何正利率都显得太高,因此通过放松银根、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来抑制衰退,效果不会明显,只有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来增加有效需求。

2.奥地利学派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通货紧缩并不是独立形成的,而是由促成经济萧条的生产结构失调所引起的。否则,通缩就不会发生。因此通缩是一种派生的过程。下面结合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来介绍其通货紧缩的理论观点。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由米塞斯提出了最初理论框架,后被哈耶克加以扩展和精炼。其核心观点是:信贷扩张和货币的注入通过影响相对价格和所谓生产的时间结构来影响经济的实际运行,使资源加速从最近的生产环节(消费品)转向最远的生产环节(投资品)而重新配置。然而这种过程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迟早会出现危机。

米塞斯和哈耶克借用了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关于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的差异作为其理论分析的基础。所谓自然利率是指经济体系保持均衡的利率,货币利率则指在银行政策和其他货币因素影响下的市场利率。

哈耶克的分析从充分就业假定开始,由银行系统派生的信贷增加将促使市场利率下降,低于自然利率。企业家受到这个错误信号的引导而重新配置资源,从消费品生产转向投资品生产。在短期内消费品生产不会受太大影响,然而过一段时间后,由于消费品供给相对于需求发生短缺,那么消费品价格相对于投资品就会上涨。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初级阶段价格相对于高级阶段价格的上升,标志着生产的时间结构需要重新配置,需要回到更直接的生产过程。为使经济体系重新向均衡方向调整,有必要提高利率,这会使那些在低市场利率时有利可图的投资变得无利可图,危机随之出现。

假如银行信贷能够继续发展下去,就可能避免危机的发生。但问题是随着银行信贷的扩张,货币流向投资品部门,而过度投资使得投资品部门的预期收益不能实现,银行贷款质量相应恶化,银行体系为防范自身的风险被迫收缩信贷,这会导致通货紧缩的发生。

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认为,通货紧缩是繁荣过度的必然后果。假如听任繁荣局面发展下去,就会引起生产结构的失调,那就得以通货紧缩的形式付出代价。因此他们主张,一旦危机已经开始,就应该允许衰退通过市场机制自发治愈。而抑制衰退的最佳行动是防患于未然,防止繁荣的过度发展。他们认为,公共工程和政府投资项目是有害的,因为它们会导致进一步的扭曲,阻碍资本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奥地利学派中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在通缩过程中的某个时间区间增加货币投入量,有助于缩短这一过程。但他们随即就提出警告说,这个药方只能在通货紧缩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使用,还得采用适当的方式,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危害。这个办法对货币当局要求过高,因此,实际可行的政策也许是听任通货紧缩自然发展,避免使用可能使事态恶化的干预措施。

3.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费雪在其1933年的论文《大萧条中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中,从某个时点经济体系中存在过度负债这一假设开始。费雪认为,由于新发明、新产业的出现或新资源的开发等所导致的利润前景看好,企业因此过度投资,导致过度借债。债权人一旦注意到这种过度借债的危险,就会趋于债务清算。费雪认为这种清算会导致如下的因果链:

(1)债务清算导致销售的困难,进而导致:

(2)存款货币的收缩,这是由于归还银行贷款和货币周转速度的下滑。而存款货币的收缩和货币周转速度的下滑进一步加剧销售的困难,这又导致:

(3)价格水平的下降,或货币的升值。假使价格水平的这种下降过程不能被通货再膨胀或其他措施所抑制,将会出现:

(4)净经营资产的更大幅度的下降,并对破产现象推波助澜,很可能出现:

(5)利润的下降,造成那些正在营运的企业的亏损,从而导致:

(6)产量、劳动力就业数量的减少。这类亏损、破产、失业又会导致:

(7)悲观情绪和信心的丧失,这又相应地导致:

(8)窖藏货币和货币周转速度的更大幅度的下降。

上述几种变化将导致:对利率的复杂扰动,尤其是会出现名义利率的下降及实际利率的上升。

费雪以这种简明的逻辑清楚地解释了债务和通货紧缩是如何导致大萧条的。

在上述逻辑顺序表中,除了债务这个初始原因和利率复杂扰动这个最终结果外,上述所有波动都是由于价格下降而发生的。当只有过度负债的发生而没有价格下降的情况时,最终的“循环波动”将温和并且规则得多。类似的,如果由于非债务的原因而出现通货紧缩,同时又不存在巨额债务,最终的结果也会轻得多。正是过度负债和价格下降这两者的结合才会导致巨大的灾难。

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两者是相互作用的。过度负债这种较轻的“疾病”会导致通货紧缩这种较重的“疾病”;反过来,由债务所导致的通缩也会反作用于债务。当通缩发生时,尚未偿付的债务的实际价值变大,这样,如果初始的过度负债足够大,债务的清偿就会跟不上:其所欠的每单位货币债务价值的上升,导致“正是人们减轻其债务负担的努力反而增加了债务负担,因为人们一起蜂拥而上清偿债务的整体效应是提升了所欠的每元钱的价值”。这种悖论正是大多数经济萧条发生的主要内因。“债务人偿债越多,他们就欠得越多。”

费雪认为,如果他的“债务—通缩”理论是正确的话,那么控制价格水平就颇为重要了。但即使价格水平是稳定的,仍然有可能出现过度负债问题。

4.货币主义的分析

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政策对抑制经济衰退无效的观点,遭到了货币主义学派激烈反驳。货币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货币对于经济活动是重要的。关于货币存量与价格变化的相互关系,货币主义的论点是:“货币存量的大幅度变动是一般价格水平大幅度变动的必要而且充分的条件。”

在弗里德曼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论中,也包含着从货币紧缩到价格下降的传导机制的说明:当货币紧缩时,货币的边际收益上升,人们就会将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转换成货币资产,直到重新构成新的资产组合使得各资产的边际收益率相等。这就可能导致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价格下降。

但是,弗里德曼也指出,货币存量的变动与价格的变动之间的关系虽然十分紧密,但并不是机械不变的,产量的变动与公众希望持有的货币数量的变动会造成货币存量变动与价格变动之间的不一致。因此,他认为更为重要的是,不仅要考察单位产量的货币存量,同时还要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提供了大量实证材料证明其论点。在1867—1960年这93年中,美国曾发生六次严重的经济紧缩,其间都伴有货币存量的下降。同时,这六次经济紧缩中,价格总水平的降幅也较为明显。但两者的变化也有可能不一致。

一种情况是货币供应量还在增长,但由于货币供应的增长慢于经济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例如1882—1894年间,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一直在增长,但同期批发价格指数下降35.2%,消费价格指数下降10%。

货币存量的变动与价格水平变动不仅在幅度上存在不一致。而且由于从货币存量的变动到价格水平变动之间的传递存在时滞,而且这种时滞的长短难以把握。因此货币主义理论认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不仅无助于经济的稳定,往往还加剧了经济波动。货币主义的政策处方是:为了避免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必须使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即货币政策的“单一规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