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俄罗斯的一种食物储藏时间很久

俄罗斯的一种食物储藏时间很久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衣服穿着方便,而且容易洗涤,非常适合俄罗斯族妇女在家做家务。
衣食住行_中国俄罗斯族

第二节 衣食住行

中国俄罗斯族是一个十分讲求生活品味的民族,他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总是用自己的民族风格营造出高质量的生活氛围。同时他们也无私地将这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传授给了与其共居一处的兄弟民族。

一、衣

中国俄罗斯族的服饰丰富多彩,而且无论男女,无论生活贫富,其服饰都显得清洁、端庄。俄罗斯族男人的传统服饰是穿白色直领汗衫或绣花衬衫,下身穿长裤或灯笼裤,腰扎带子,头戴八角帽。冬天穿皮衣和棉衣,戴羊皮剪绒皮帽,穿高筒皮靴或毡靴。现在的俄罗斯族男士基本上是以西服为基本装束,配以领带、衬衫和马甲,下身着西裤。另外俄罗斯男士普遍喜欢戴帽子,以各种礼帽、鸭舌帽和皮帽较为流行。历史上,穷人和富人服饰的样式差别不大,差距主要在于布料的质量和做工的精细程度。

img15

俄罗斯族男子传统服饰  供图:葛丰交

俄罗斯族女士的服装相对来说更能体现其民族特色。传统上俄罗斯族女性不穿长裤,一年四季都要穿裙子。夏天俄罗斯妇女多穿淡色、短袖、半开胸、卡腰式、大摆绣花或印花的连衣裙,春秋季节多穿西服上衣或西服裙。在中国北方较为严寒的冬季,俄罗斯妇女仍然身着毛呢长裙,足蹬皮靴或毡靴,外罩以裘皮或羊绒大衣,头裹各式方巾或皮帽,给人一种既漂亮又御寒的感觉。

img16

俄罗斯族的腰带  供图:葛丰交

img17

俄罗斯族长裙  供图:葛丰交

俄罗斯族妇女普遍有戴头巾、披肩的习俗,其中头巾已经成为她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服饰之一。每个俄罗斯族妇女都拥有花色和质地不同的许多头巾,以备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佩戴。俄罗斯族妇女上街或参加婚礼、聚会时,喜欢佩戴花色鲜艳的头巾;去教堂祈祷,参加葬礼时则佩戴颜色较深的头巾。另外,俄罗斯族中青年妇女还喜欢佩戴一种方形或三角形的披肩。这种披肩比较大,最大的边长在140厘米左右,同时在披肩的四周多配以10厘米左右的穗子。披肩的质地有毛线的、毛绒的,还有化纤制品的。披肩除了具有装饰作用之外,还具有一定的御寒功能。佩戴时,一般是将正方形的披肩两角对折成三角形,然后披在肩上。除披在肩头外,俄罗斯女子还常把披肩包在头上,作为头巾使用。

img18

盛装的俄罗斯族妇女

俄罗斯族妇女的头饰颇具特色,年轻姑娘与已婚妇女的头饰有严格区别。少女头饰的上端是敞开的,头发露在外面,梳成一条长长的辫子,并在辫子里编上色彩鲜艳的发带和小玻璃珠子。已婚妇女的头饰则必须严密无孔,即先将头发梳成两条辫子,盘在头上,再严严实实地将辫子裹在头巾或帽子里面,否则就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俄罗斯族服饰习俗的另一种特点是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婚丧嫁娶、礼仪庆典各有各的服饰,并且十分严格,不能随便乱穿,否则会被人们认为是没有知识缺乏修养的人。比如俄罗斯族妇女下班或外出归来回到家,首先要脱去外罩,换上一种带领子,前面开口,左右两襟带口袋的一种罩衣后再工作。这种衣服穿着方便,而且容易洗涤,非常适合俄罗斯族妇女在家做家务。但是这种衣服只能在家中穿,一般情况下绝对不会穿到公共场所去。

二、食

中国俄罗斯族的饮食在许多方面保留着早期在俄国生活的传统习俗,同时又深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醇厚的乡土气息。俄罗斯族人吃饭时既用俄式的刀、叉等餐具,又用中式的筷子。在食物种类上既有俄罗斯传统的列巴、馅饼、红菜汤,又有哈萨克族奶茶、回族的拉面等食物。

俄罗斯族人一日三餐,早晚两顿的饮食比较简单,以茶点或喝奶茶、吃糕点、列巴为主。中午饭比较讲究,花样繁多。俄罗斯族人最主要的食物是自己烤制的一种较硬的面包(列巴),可以说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吃面包时,一般是将面包切成片状,涂抹果酱或奶油,配以咖啡或牛奶。另外喝汤的时候,面包也是必不可少的主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俄罗斯有句著名的谚语:“面包、盐、水是上帝的食物”。俄罗斯族人把面包当做最神圣的食物,当做自己的生命。因此,俄罗斯族人在迎接最尊贵的客人时总是端上放着面包和盐的盘子。

img19

列巴

俄罗斯列巴分为黑列巴和白列巴。黑列巴是俄罗斯族最古老、最尊贵的食物。它的做法不同于一般面包的烤制,制作时先将酵母在温水盆中化开(传统的酵母一般用麦麸和啤酒花制作),然后加糖、盐各一勺,再加入适量的干面粉搅拌成糊状,放置在较暖和的地方使其发酵,待盆里的面糊成泡沫状时,再加入干面粉和成面团继续让其发酵。等面再次发酵后,取出来揉成圆形或长圆条,放进烤盘盖上布再使之发酵,然后才放入烤炉或烤箱中烤熟。在烘烤面包时,先要将硬杂木的木头放入烤炉之中,将炉壁熏出木头的香味,然后再把面包放进炉子里,这样烤出的面包也会有木头的清香。不管是白列巴还是黑列巴,一个足有500克重,并且都是手工制作,用的是粗粮,有助消化,吃起来酸中有甜。

img20

俄罗斯族面包  供图:葛丰交

除了列巴外,还有一种面包叫做布拉其尕。布拉其尕是用面粉、奶油、砂糖和鸡蛋等原料搅拌发酵后烤制而成的,其酥软香甜,营养价值很高,是俄罗斯族人常吃的一种早点。

在俄罗斯族的主食中还有一种在每一个重要节日都离不开的馅饼,无论是在复活节的宴席上,还是在俄罗斯人葬礼后的饭桌上都可以看到这种馅饼的影子,这种馅饼叫做“比罗什给”。

img21

比罗什给

俄罗斯族人做的比罗什给有土豆泥馅的、大米馅的、莲花白馅的和牛肉洋葱馅的等,他们尤其爱吃土豆泥馅的和大米馅的比罗什给。以大米馅的比罗什给为例,其具体做法是先将米饭蒸熟,牛肉切碎炒,放葱头及花椒、大料等调料。然后把炒熟的牛肉与米饭混在一块搅拌成馅,将和好的面用手拍成很薄的皮,包上馅,又拍成扁形的馅饼,烘烤或油炸至熟。此时的比罗什给金黄油亮,十分诱人。

在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俄罗斯人的一生都伴随着馅饼。”俄罗斯族的馅饼不仅制作方法多样,更有在馅饼用料、形状等多方面的差异。俄式馅饼依据使用原料的不同,将馅饼分为黄米类、荞麦米类和面类馅饼。俄式馅饼的形状有很多种,除了常见的圆形馅饼外还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比萨式露馅形、半露馅形、封闭形等等。馅饼的命名也很有趣,如以人名命名的有“古里耶夫斯基饼”,以用途命名的有“婚礼馅饼”,还有以馅心命名的“卷心菜大馅饼”“果酱大馅饼”“奶渣饼”……多数薄煎饼在食用时配以蜂蜜、草莓甜酱等,还有的馅饼可配西红柿、黄瓜一起食用。提到馅饼,不妨再为读者介绍另一种大家十分熟悉的带馅食物——饺子,但此饺子非彼饺子,这里所说的饺子乃是“俄罗斯化”的饺子。

尽管中国俄罗斯族受到汉族的影响,也十分喜爱吃饺子,但俄罗斯族的饺子与汉族的饺子不同。首先是馅不同,俄罗斯族人包的饺子有土豆泥馅的、莲花菜馅的、牛肉洋葱馅的、奶渣馅的和新鲜水果馅的。包法也略有不同,他们是先把放好馅的饺子皮中间捏到一起,再把两角捏在一起,外观成元宝形状。吃法也有所不同,像土豆泥馅的饺子、奶渣馅的饺子、新鲜水果馅的饺子在煮熟后加上新鲜奶油一起吃。

俄罗斯妇女非常善于做各种糕点,而且味道非常可口。俄罗斯族做的糕点多种多样,在传统节日中一定要烤制点心,这样才能增加浓厚的节日气氛。圣诞节的面包和糕点种类是最多的:有黑列巴,进餐时会被切成片状,涂上果酱或奶油,以咖啡或牛奶佐餐,在老年人中最畅销的还要属黑列巴和“酸列巴”(味道为酸的)了;有“比切尼”(俄语的音译),是点心的意思,也是甜点;有“米咖瘩”,这是一种圆形的,多层的,中间夹着果酱的面包,口感外酥里嫩。此外,还有很多如奶油饼干、夹心饼干、奶油蛋糕、果酱夹心蛋糕、小面包、夹心面包、苏哈力(面包干)、帕哈力(用可可粉、鸡蛋、奶、糖等做成的点心)等其他各式点心。在圣诞节,除了糕点外,俄罗斯族人还要做奶制品“稀米丹”(一种用牛奶油脂、果酱、蜂蜜、糖等做成的甜品),味道确实好极了。在复活节时,俄罗斯族妇女还常做一种圆柱状面包古力其,摆在桌子中央,顶端还用彩色奶油雕塑成各种花纹的图案,它既是叫人垂涎欲滴的食品,又是一种艺术品

古力其是一种圆柱状奶油面包,这种面包只在复活节烤制,而且要摆在盘子上,周围摆上复活节彩蛋,具有祭祀的意义,所以它又叫做“巴斯尕”(意复活节蛋糕)。每年的复活节,俄罗斯族老人一定会带上古力其去参加复活节前夜的祈祷活动。复活节的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分吃这个被祝福过的古力其面包,它象征圣餐,据说吃了会得到幸福。

img22

帕斯喀节上的古力其模型

俄罗斯族的一首童谣中说:“明天是星期天,家中会把点心添。”可见俄罗斯妇女不仅在节日才做点心,平时也常做。特别是有人到俄罗斯族家中做客,他们必定会拿出各种美味的点心来招待你。

img23

俄罗斯族的甜点  供图:葛丰交

为了做点心,在中国俄罗斯族家庭几乎家家都有烤炉,这种烤炉也叫“列巴炉”。“列巴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红砖砌成的长方形的带有烟囱的炉子;一种是用铁皮制成,有单层和双层烤盘不等,盘在炉灶的后面,烟道从烤炉上下绕行而过。在烤制过程中,先把炉子用木材烧热,但不宜过热,否则面包就容易被烤糊。待列巴炉温度适中后,将面包置于列巴盘子上放入烤炉中,面包出炉时,满屋飘着奶油味的清香。

img24

烤列巴的俄罗斯族妇女  供图:葛丰交

img25

列巴炉

俄罗斯族人爱吃的蔬菜有土豆、西红柿、黄瓜、洋葱、卷心菜等,肉食有牛、羊、鸡、鸭、鱼、鹅、熏马肠、猪肉香肠、各种肉松、烤鸡、烤鸭、烤牛肉片、牛肉煮土豆、鸡蛋腌猪肉片等具有俄罗斯风味的食品。俄罗斯族还喜欢用西红柿、胡萝卜、黄瓜、包心菜腌制酸菜,爱喝加有牛肉和土豆的各种菜汤以及白酒(伏特加)和自己酿制的醇香甜美的啤酒。其中“苏波汤”是俄罗斯族特有的一种汤菜的名称,是最普通、最常吃当然也是最有名的一道菜。“苏波汤”分荤素两种。荤的原料有牛肉、包心菜、土豆、胡萝卜、葱和苏波叶等。

img26

苏波汤

“苏波”在俄语中是“汤”或“汤菜”之意,是俄罗斯族人最普通、最常吃的一道汤菜。荤苏波汤的制作方法是:先把牛肉用凉水煮开,边煮边捞去汤面上的血沫,待肉快熟时,再放胡萝卜,西红柿、土豆、包心菜、盐和苏波叶继续煮。另取一个锅,锅内放入适量的植物油,油熟后倒入切碎的西红柿和洋葱一起翻炒,同时放入适量的食盐、花椒粉等调料。把西红柿炒成糊状后,倒入煮肉的汤锅内,轻轻搅拌几下,这道菜就算是做好了。

在做这种汤菜时苏波叶(一种香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汤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如果没有这种树叶,那菜汤就没有什么特色了。喝汤时一般用盘子盛,用汤勺吃。配合吃这种汤菜的主食是列巴和“斯米旦”(经发酵后的生奶皮子),吃时将“斯米旦”抹在列巴上就汤吃。另外有时还配以西红柿、胡萝卜、黄瓜、包心菜腌的酸菜,这样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喝汤时不能发出声音,否则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img27

特色果酱  供图:葛丰交

过去由于俄罗斯族生活的地方冬季漫长,到了冬天新鲜蔬菜较为缺乏,所以腌制各种酸菜也就成为了俄罗斯族人饮食中的一大特色。在夏天蔬菜比较丰富的时候,俄罗斯族人将新鲜的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放到大玻璃瓶里腌起来,封好口,留着冬天吃。腌制的蔬菜看起来和新鲜的差不多,黄瓜翠绿、西红柿鲜红,腌制的蔬菜是酸咸适中、清爽可口,是佐餐、下酒的好菜。

俄罗斯族人喜爱饮酒,也善于制作各种饮料,其中甘姆波特、格瓦斯和比瓦是最有代表性的俄罗斯族特色饮料。甘姆波特是俄罗斯人自己用干果熬制的一种饮料,一般是吃过饭之后食用,具有助消化功用。格瓦斯是一种不含酒精的饮料,俄罗斯人在夏天非常喜欢饮用这种饮料,而比瓦则是俄罗斯族特有的啤酒。这三种饮料不仅是俄罗斯人的最爱,同时也深受与俄罗斯族聚居一处的其他各民族群众的喜爱。

甘姆波特的制作很简单:首先将桃干、杏干、酸梅干、苹果干等干果洗干净,然后放入锅中煮,待干果变大、变得饱满的时候就把锅端下来,待冷却后即可食用。喝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糖。

格瓦斯在俄罗斯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随着俄罗斯人迁居中国,格瓦斯也传入了中国。传统的格瓦斯是用麦芽(黑麦芽和大麦芽)、黑麦粉、糖和薄荷发酵后制作的,也可用面包干发酵酿制而成。此外,还有用苹果、柠檬、红莓果等水果酿造的水果格瓦斯。因为格瓦斯清凉爽口、消暑解渴,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现在已经开始工业化生产。

比瓦的制作方法是:首先在洗干净的锅内放入冷水加热(如果锅没有清洗干净,或者水不是特别干净,都不可能制作出比瓦),等水开之后放入野生啤酒花,熬制半个小时后再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上等麸皮。和煮啤酒花不同的是,麸皮一开锅就得马上熄火,等锅里的啤酒花和麸皮汤水变凉后,经过过滤盛入大缸中。比瓦最关键的过程就是发酵。发酵前首先需在缸底放上“杜若日”(“杜若日”是俄罗斯族自制的发酵秘方,没有此秘方也就制作不出可口纯正的比瓦),再把前面过滤好的汤水放到缸里进行密封发酵。等到缸里的原浆开始冒白泡时,发酵就差不多了。再加入白糖和蜂蜜,缸内的原料就算彻底发酵好了,比瓦就此酿成。

除了上述饮料,茶也是俄罗斯人一种离不开的饮料。中国俄罗斯族人的饮茶继承了俄罗斯独特的饮茶文化。从功能上看,汉人饮茶多为解渴、提神、消遣、待客,俄罗斯人喝茶则常常是三餐外的垫补或替代三餐中之一餐。

从饮茶的形式来看,汉人饮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细品慢饮;而俄罗斯族人喝茶,则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茶点”。当然,喝茶之际的谈天说地也是必不可少的,俄罗斯人把饮茶当成一种交际方式,似乎饮茶之际方可达到一种最好的沟通境界。就算是独自饮茶,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进行一种“我”与“我”之间的交流。从饮茶的品种来看,汉族人喜喝绿茶,俄罗斯族人则酷爱红茶。有趣的是红茶在俄语是“чёрныйчай”,直译为“黑茶”。之所以称之为“黑茶”,似乎也有道理:一来红茶在没泡入水中时呈黑色,二来俄罗斯人喜喝酽茶,浓浓的酽红茶也呈黑色。从饮茶的味道看,俄罗斯人更喜欢喝甜茶,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柠檬片,有时也加牛奶。因此,在俄罗斯族的茶文化中糖和茶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用“Спасибозачай-сахар”(直译为谢谢糖茶)来表示对主人热情款待的谢意。俄罗斯人喝甜茶具体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里,用勺搅拌后喝;二是将糖咬下一小块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搁到茶水里,也不含在嘴里,而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第一种方式最为普遍,第二种方式多为老年人和农民接受,第三种方式其实常常是指在没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当中想着糖,一边品着茶,结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觉。

提到俄罗斯人喝茶就不能不说俄罗斯人喝茶的重要茶具——“萨马瓦尔”(茶炊)。茶炊大体有三种类型:茶壶型(或称咖啡壶型)茶炊、炉灶型,烧水型(只用来烧开水的茶炊)。在中国俄罗斯族人当中最常见的是最后一种烧水型茶炊。“萨马瓦尔”是用金属制成,多数是铜质的,过去一些有钱的人家也有用银质的。“萨马瓦尔”的大小也不一样,但形状基本一样,都是像体育比赛中的奖杯。过去“萨马瓦尔”基本上是依靠木炭或者无烟煤来加热。原理在于茶炊中部竖一空心直筒,盛热木炭,开水则环绕在直筒周围,从而达到保温的功效。水烧开后,倒入装有茶叶的小茶壶里,边喝边加水,随时都可以喝到热茶。在俄罗斯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里也多有对俄罗斯茶炊的描述。普希金的著名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就有这样的诗句:

天色转黑,晚茶的茶炊,

闪闪发亮,在桌上咝咝响,

它烫着瓷壶里的茶水,

薄薄的水雾在四周荡漾。

这时已经从奥尔加的手下,

斟出了一杯又一杯的香茶,

浓酽的茶叶在不停地流淌。

img28

萨马瓦尔

诗人笔下的茶炊既烘托出时空的意境,又体现着俄罗斯茶文化所特有的氛围。一个好的“萨马瓦尔”不仅只是一个烧水的工具,还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萨马瓦尔”的壁上会刻有精美的图案。同时俄罗斯人会把它擦得锃亮,放在客厅显眼之处。“萨马瓦尔”非常适合寒冷地区的人们使用,可以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季里随时喝到热腾腾的茶,所以当它被俄罗斯人带到新疆之后就很快被新疆各族人民所接受,并广泛使用。现在在新疆伊宁仍然有手工制作“萨马瓦尔”的作坊。

萨马瓦尔(самовар):俄罗斯人有“Какой жечайбезсамовара”(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的说法。在民间,人们还把“萨马瓦尔”亲切地称作“ИванИвановичСамовар”(伊万·伊万诺维奇·萨马瓦尔),或是“ЗолотойИванИванович”(金子般的伊万·伊万诺维奇),以表示对茶炊的钟爱和尊崇。在古代俄罗斯,从皇室贵族到普通民众,茶炊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同时常常也是人们外出旅行郊游的随身携带之物。俄罗斯人喜爱摆上茶炊喝茶。在不少俄国人家中有两个茶炊,一个在平常日子里用,另一个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启用,后者一般放在客厅一角处专门用来搁置茶炊的小桌上。还有些人家专门辟出一间“茶室”,茶室的主角非茶炊莫属。茶炊通常为铜质的,为了保持铜制品的光泽,在用完后主人会给茶炊罩上专门用丝绒布缝制的套或蒙上罩布。俄罗斯茶炊出现于18世纪,是随着茶落户俄罗斯并逐渐盛行而出现的。茶炊的制作与金属的打造工艺不断完善密切相关。何时打造出的第一个茶炊已无从查考,但据记载,早在1730年在乌拉尔地区出产的铜制器皿中就有外形类似于茶炊的葡萄酒煮壶。直到18世纪中后期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茶炊。在当时,有两种不同用途的茶炊:茶壶型茶炊和炉灶型茶炊。茶壶型茶炊的主要功能在于煮茶,也经常被小商贩用来装热蜜水,以便于走街串巷叫卖。其原理是在茶炊中部竖一空心直筒,盛热木炭,茶水或蜜水则环绕在直筒周围,从而达到保温的功效。炉灶型茶炊的内部除了竖直筒外还被隔成几个小的部分,用途更加广泛,即烧水煮茶可同时进行。到19世纪中期,茶炊基本定型为三种:茶壶型(或称咖啡壶型)茶炊、炉灶型茶炊、烧水型茶炊(只用来烧开水的茶炊)。茶炊的外形也很多样化,有球形、桶形、花瓶状、小酒杯形、罐形,以及一些呈不规则形状的茶炊。

除了喝传统的红茶,中国俄罗斯族人因为长期与蒙古族或哈萨克族等有游牧传统的民族居住和生活在一起,受其一定的影响,喝奶茶也成了他们的一大爱好。俄罗斯人喝奶茶的习惯主要存在于农村和牧区,那里家家户户养奶牛,且吃肉较多,需以浓茶去腻消油,帮助消化,故盛行喝奶茶。俄罗斯人的奶茶主要用茯茶熬制。先将茶叶放入壶内,待熬开后,再用慢火使之小开多时,熬至茶香四溢,然后倒入牛奶,烧开后即可食用。茶桌上往往备有一碟食盐、一碟方块糖、一碗奶皮子、一碗酥油。饮茶者爱喝咸茶可在茶碗内调食盐,爱喝甜茶者则放方块糖,还可调奶皮子或酥油,亦由饮茶者自便。俄罗斯人以喝甜奶茶者居多,哈萨克族和蒙古族则无此喝法。

俄罗斯族除了在日常生活的饮食习惯之外,在特定的节日里或仪式上也有特殊的饮食内容。比如:在俄罗斯族的葬礼之后都要举行葬礼宴,在这种筵席上一定要用蒸饭、薄饼、馅饼、果子羹和啤酒招待客人;到了俄罗斯人纪念逝去先人的日子里,家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到死去亲人的坟墓前,把彩蛋、薄饼摆放在墓前,并向墓上倾倒啤酒、葡萄酒等。

通常俄罗斯族人早餐和晚饭都很简单,蛋糕、甜点和牛奶或茶就足够了。如果是正式的宴会,用餐时一般分三部曲:第一道是沙拉和凉菜,用甜酒、香槟酒或少许白酒相互祝贺,调节宴会气氛;第二道菜是主食,主要由蒸、煮、烤的肉类组成,配米饭、面包一起食用;第三道菜是甜点或白面包,有茶或牛奶饮用。切忌吃完第二道菜时你已酒足饭饱,因为如果你因过饱而吃不下第三道菜时,女主人会误以为是自己烹制的食物口味欠佳,或是对你照顾得不周,致使你不给她面子。倘若生日或重大节日时,通常都不可空手去,客人一般需要给主人带些小礼物(蛋糕、酒)和鲜花等。

三、住

中国俄罗斯族的住宅既保留了传统俄罗斯建筑的特点,又吸收了与其杂居民族的建筑风格。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融合,更多的中国俄罗斯族住宅已经完全属于中式建筑了,加之俄罗斯族城镇化程度较高,不少俄罗斯族人早已住进了由房地产商建造的商品楼中。所以,现在能够体现俄罗斯族特色的建筑已经越来越少了。目前,除了历史遗留下的俄式建筑外,真正具有俄罗斯族特色的民居主要集中在新疆、内蒙古。而新疆俄罗斯族特色的民居建筑主要集中在塔城、伊犁、乌鲁木齐、阿勒泰等地区,其在建筑结构、建筑风格上都与其他少数民族不同,具有欧式建筑的特色,是我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中的一颗明珠。

img29

室韦乡俄罗斯族木刻楞房屋  供图:孙岿

俄罗斯族住宅讲究的是单门独院,传统的俄罗斯族风格的房屋称“木刻楞”。居所位于宽敞院落的中间或一侧,周围空地分布有菜地、牲畜圈舍、储藏室和蒸汽浴房,建筑都由木头建造,木板栅栏围起院落,田园风光衬托着“木刻楞”。“木刻楞”一般坐北朝南,完全由圆木和木板构成。墙体皆由圆木平垛,两头刻槽,相连处犬牙交错于槽内,平垛的圆木间皆用青苔填缝,牢固密封。房盖为三角形屋脊,屋顶覆盖着“灯笼板”,俄语叫“德尔巫尼约克”,就是用斧头劈成的薄薄的木板。房屋高度与普通平房民居相当。窗户南开居多,房门大都北开,窗框二层木板装饰雕花,古朴典雅。窗户外层有窗板,昼开夜关,遮风御寒。房门处有的建有一凉房,冬季遮风,夏季改作厨房。一般俄式房屋屋内墙角处都修建有高大的壁炉,冬季烧木柴或牛粪取暖。俄罗斯族大多都非常讲究卫生,屋内布置得十分整洁。窗户、桌子、床上喜欢挂或铺白色绣花的窗帘、台布或床帏,显得素雅洁净。由于俄罗斯族人信奉东正教,因而在“木刻楞”正厅屋墙角上方要设有神龛,供奉着基督耶稣和圣母玛利亚像。俄罗斯族一般不喜欢睡炕,大多睡铁床或木床。俄罗斯人早上起床后一般不叠被子,他们喜欢将被子平铺在床上,然后在上面铺上毛毯,再把枕头摆放在铺好的毛毯上。室内常常铺木地板,墙壁用沙泥抹平后粉刷石灰,洁白干净。俄罗斯族非常喜欢粉刷自己的住房,基本上一年最少一次。每户室内都建有储菜用的地窖和烤制面包的“列巴炉”。取暖靠红砖搭建的火炉和火墙,居室间隔也皆为火墙和木板。这些都与地区气候条件和俄罗斯族人的居住习俗有关。随着岁月变迁,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族传统民居已保存不多,常见的都是近年建造的体现现代风格的“木刻楞”了,除墙体保留着圆木建筑风格外,现代建筑材料也得到广泛应用,民俗装饰和配套设施日趋淡化。如今在乡下生活的俄罗斯族人仍然十分热衷居住“木刻楞”,这种房屋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也是这种民居长期继承沿袭下来的主要原因。

img30

俄罗斯式建筑

“木刻楞”可分为砖石结构、板加泥结构、纯木结构以及土坯结构等几种,具体情况取决于居住者的财力与身份。在俄国侨民刚刚迁居中国的时候,他们在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多搭建纯木质结构的住房。这种住房是由从森林里采伐出来的原木经过初步加工,做成圆木、方木、木板等原材料,然后采用榫、螺栓、键、胶等组合起来,然后用泥将缝隙堵上,最后抹灰而成。“木刻楞”是俄罗斯族典型的民居,修建木刻楞房的第一步是要打地基,地基都是石头的,而且要灌上水泥,比较结实。第二步就是盖,把粗一点的木头放在最底层。一层一层地叠垒。第一层干完以后,第二层就用特殊材料,第二层压在第一层上。修建“木刻楞”一般情况下不要铁钉,通常都用木钉,先把木头钻个窟窿,然后把木钉钻进去,来回拧动,很牢固。盖“木刻楞”还有一个诀窍就是要垫苔藓。这里冬天天气很冷,零下30℃~零下40℃,在这么寒冷的情况下,有了苔藓压在底下,就等于好像是水泥夹在隔缝里一样,不透风,冬天非常暖和,夏天非常凉快。第三步就是要吊柁,吊柁上面拖板,板上面和泥,泥上铺马粪。马粪铺在屋顶上,一到冬天,整个屋子非常暖和,一点不透风。比较讲究的俄罗斯族人在修建“木刻楞”时都总爱在房屋前面修这么一间像走廊一样的房屋。当地人称这个小房屋叫门斗,因为这个地方一到冬天非常寒冷,这门斗起着防风的作用。“木刻楞”盖好以后,可以在外面刷清油,保护其本色,也可以根据各家各户不同的爱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img31

俄式门廊

概括起来,“木刻楞”有以下七大优点:一是自然美观。因木材是天然的,其年轮、纹理往往能够构成一幅幅的美丽画面,给人以置身于大自然的感觉。二是健康环保。木材是最典型的绿色产品,本身没有污染源,使用过后丢弃的木质垃圾又是极易被土壤降解吸收的有机肥料。有的木材还有芳香酊,发出有益健康、安神的香气。据说,有国外研究机构证实常年居住木结构房子比长年居住钢筋混凝土砖房的人寿命高10年左右。三是节约能源。木材是热的不良导体,全木构成的房子保温能力强。因此,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木屋的能源消耗仅为混凝土砖房的1/5,大大节省了能源消耗。四是质轻而强。一般木材的密度比水小,通常会浮于水面上。因此,用木材作为建材与金属建材、石材相比更便于运输、铺设。据有关实验结果显示,许多木材的抗张力、抗压力均比同质量的混凝土、钢筋、大理石等其他建材高,尤其是作为木地板时就更能体现出这一优点。五是调节湿度。木材可以根据环境的湿度不同吸收或释放水蒸气。人体在大气中最适应的湿度在60%~70%,木材的吸湿特性可维持湿度在人们舒适的范围内。六是不易结露。由于木材保湿,其调湿性能比金属、石材和混凝土强。所以当天气湿润或温度下降时不会产生出汗似的表面凝结成水珠的现象。这样,当木材做木地板及墙板卫浴挂板的时候,就不会因为地面滑或墙面潮湿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七是经久耐用,木材经科学处理后其耐久性与耐腐性不亚于其他建筑材料,有许多著名的老木建筑物经千百年的风吹雨打仍然屹立如初,许多年以前的木质船舶长期浸泡在水里到现在仍然很坚固。

img32

室内风格

虽然“木刻楞”制作简单方便,自重较轻,保温性强,但是容易发生火灾。而且“木刻楞”多是在俄罗斯族人迁居初期修建,之后随着居住地附近森林采伐殆尽,木材获取越来越困难,这种住房就越来越少了。

新疆的俄罗斯族受当地气候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影响,其建筑特色有了一些变化,且多为砖木结构楼房。这些民居墙壁宽厚,冬暖夏凉。民居面宽进深、南北套房,中央设斗室,经斗室进各套间。窗户宽大,一律向阳,都垂挂着精美的窗帘。大一点儿的住房设中央走廊通向各套间,进房门有廊柱式门廊。室内取暖为固定式大铁炉,有的铁炉砌在间壁墙内,可两屋共享。室内铺地板和地毯,吊顶棚,客厅摆桌椅、沙发。屋顶设天窗,使空气流通并调节室内温度。三角形木屋架,四面斜坡屋顶,覆盖涂油漆的铁皮,向四周伸出形成廊檐,并有封檐口。厨房是单独的平房,宽敞明亮,砌有大烤炉和灶台。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俄罗斯族家庭,都喜欢在院中栽种一些花卉和果树,主要有苹果树、梨树、樱桃树、杏子树,还有一些灌木类的马林浆果树等。在农村一般还开辟有菜园,种植各种时令蔬菜,主要包括俄罗斯族人最爱吃的卷心菜、马铃薯、洋葱、黄瓜、萝卜等。在后院大多架设牲口圈,饲养牛、马、羊等各种牲畜。俄罗斯族人在农村院中还建有库房和地窖。库房用于存放生产工具、粮食及生活用品,在库房的上面堆放着牛、马、羊等牲畜过冬用的干草。地窖多用于储存各种蔬菜、腌菜等。

四、行

img33

室韦小镇路口雕塑“三套车”

提起俄罗斯族人的交通工具,最著名的就是“三套车”。这是一种四轮马车。与中国早期的木质轱辘的牛车、马车相比,俄式的四轮马车更轻便,载重量也更大。俄式马车有前后两个车轴,而且车轴都是铁质的,更耐用、更持久。车轮为木质,但外面包有铁箍,既轻便又耐用。俄式马车的车厢呈长方形的木箱状,车帮高约30厘米,可以装载更多的货物。一般情况下一辆俄式马车可装载500公斤左右的货物。

三套车是俄罗斯族人过去的主要交通工具,两百多年前俄罗斯族人就开始使用这样的马车。三套车就是用三匹马同时套在一辆车或雪橇上,三匹马的套法比较特殊,其形状似一面扇子,主马在中间驾辕,另外两匹马则一边一匹。中间的马小跑,两旁的马大跑。三套车除套法特殊外,另一个特点是速度快。这种飞驰疾奔的三套马车不仅在城市里,而且在连接各地的道路上来来往往,曾经风行过很长时间。仅从莫斯科通往西伯利亚偏远城市的长途公路上,昔日就曾有过300个驿站,1.6万名车夫驾驭着三套马车东去西往,来回奔忙。车夫们平时要训练马匹,使其习惯于在崎岖简陋的道路上奔跑,即使在狭窄的路上也能在两车对面相遇时顺利交错而不会相撞。自修建了铁路以来,运货车队已由铁路货车所代替,三套车也让位于旅客列车。但是在一些节日里,乘坐古老的俄罗斯三套车兜风,至今仍是吸引游人的一项传统节目。当披着彩带的高头大马拉着装饰得华丽漂亮的大车,响着铃铛在大街上争相赛跑时,人们会感到别有一番情趣。这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娱乐和消遣方式。三套车的形象还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有绘画、雕塑等等,另外不少童话故事的画面和明信片上都有三套马车的形象,它已成为俄罗斯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

还有一种被新疆人称为“六根棍”的俄式轻便马车也曾经在大街小巷中较为常见。这种马车属于轻便马车,大多是由一匹马来拉车。车面框架上竖着6根木椽,木椽上铺着毛毡或地毯,车子没有车帮,车厢离地面高度约有1米,长不到2米。乘客坐车时一般是分坐在车子两边,腿垂在车厢下,这样乘客上下车较为方便。这种马车是新疆解放前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俄式马车轻便、简单、载重量大,所以在新疆一出现就很快被新疆各族人民所喜爱。同时制造马车的技术也被俄罗斯移民带入新疆,现在南疆和北疆的伊犁地区仍然有制造这种马车的作坊。

“六根棍”是民国初年由俄国传入新疆的一种俄式轻便马车,因以六根圆木并列制成车排而得名。它有四只木轮,车身一般漆成绿色或蓝色,也有红色的。有的在靠背上铺上色彩绚丽的毡毯。驾车的马一般选择最上等的枣骝和高大的白马,并在马首系上红棕穗,马脖子上还挂着20多个铜铃,奔跑时丁零之声不绝于耳。因为它比普通马车华丽、高雅、舒适和迅速,曾被称为“马车之王”。“六根棍”最早出现于伊宁,后来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古城(今奇台)等地普遍使用。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仍可见到,但“文化大革命”后便销声匿迹。随着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六根棍”又重新出现在伊宁市区及新疆的其他地区。重展新姿的“六根棍”增添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图案和纹饰。

除了马车,俄罗斯族人在冬天还曾广泛使用雪橇。无论是在新疆还是中国东北,到了冬天雪都比较厚,马车就不太好用,这时俄罗斯族人就使用一种被新疆人称为“爬犁子”的雪橇。雪橇两边是两根滑板,长约2米,滑板最前面向上翘起。两根滑板中间用木img34连接,上面铺着毡子或皮毛。一般情况下雪橇都是由一匹马拉动。

五、独特的洗浴方式

俄罗斯族人喜欢干净,十分讲究个人卫生,他们的洗浴方式和其他民族也多有不同,别具特色。上文在介绍中国俄罗斯族住宅时曾提到,在大多数俄罗斯族人的院落中都会有一个蒸汽浴房,这个蒸汽浴房也正是俄罗斯族独特洗浴方式的一个体现,这在中国其他民族中确实不多见。

俄罗斯族家里的蒸汽浴房多是用石头和木头搭建而成,一般都比较小,在10平方米左右。浴房一般分为两间,一间是浴室,一间是更衣室。屋内都放置着一个铁炉子,炉膛里面放着木柴,炉膛上有铁板,铁板上摆放着十几块大石头。洗澡时,用木柴作燃料,将炉子点燃,待石头烧热以后,用热水不断地浇到石头上(用冷水则容易使石头爆裂),热气马上就会升腾,充满整个房间,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室内往往还有2~3层可供人躺、蹲的木板架,木板架有塔形和梯形两种,人既可躺在上面,也可蹲在上面。洗澡人根据身体情况,身体好的可躺或蹲在高层木架上,身体弱的可躺或蹲在中层或低层木架上,几分钟后整个身体就会大汗淋漓。在这期间,俄罗斯族人还会用白桦树枝条轻轻地抽打全身,直至身体皮肤逐渐变成红色,然后给身体打上香皂,之后再用温水将浑身的香皂沫和污垢冲去,最后用毛巾擦干身体,穿上衣服,洗澡就算完成了。这种浴室一次可以洗好几个人,并且洗得很干净,还特别舒服。但年纪大的或身体弱的人不适合此类蒸汽浴。

这种蒸汽浴房还有个俗称——黑澡堂,这是因为我国俄罗斯族所居住的北方地区冬季气候比较寒冷,为了保温,这种蒸汽浴房的炉灶一般都没有烟囱,为炉子生火时木柴燃烧产生的黑烟全部散发在室内,故得此名。

俄罗斯族人洗完蒸汽浴后一定要喝茶,这一方面是为了补充洗浴时体内散失的水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享受洗浴后一家人一边喝茶一边休息聊天的那份安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