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门新的德育课程:谈“社会”学科育人

一门新的德育课程:谈“社会”学科育人

时间:2022-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属于新的德育课程。思想道德素质是主要的素质,在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既符合“社会”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

朱启洪

最近,同窗相残的事件时有发生。4月15日,纳溪中学一学生王某被同年级不同班的学生曹某用刀刺死。4月25日,广丰县五都镇中学发生一起故意伤害致死案,该校9年级9班学生徐某用水果刀将同校9年级4班学生项某刺伤致死。不少人惊呼:现在有些小孩太可怕了,社会伦理道德缺失。

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中学生处在身心迅速成长和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各项工作中要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教育中要十分重视德育工作。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学科德育渗透是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是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能够将知识、技能、思想教育三者有机融为一体,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德育的实效性。

一、课程与德育

在分科型课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落实在思想品德课上,往往因正面灌输较多而效果不佳。而历史、地理学科则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德育被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来看待,容易被忽视。“社会”是一门新的文科综合性基础学科,包含了其他学科的内容,信息量大。不仅教材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思想品德、心理等多种社会学科知识,而且这门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这门学科学习的过程自然成为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上海《九年制义务教育社会学科课程标准》也提出,“本学科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社会基础知识,指导学生以正确的观点认识社会现象,以积极的态度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为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奠定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根据这一理念,“社会”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属于新的德育课程。

二、教学内容——人的成长

“社会”学科注重教材内容贴近现实、富有教益,符合初中学生的人格和道德成长的规律。如在实际教学中,两纲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并不是一个附加的或潜在的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而是作为“社会”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存在于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案例中。在专题“体验人际关系”的案例“生活中不能承受之好”中,李同学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班主任把管理班级午休纪律的任务交给了她,并吩咐她记下那些不遵守午休纪律的同学的名字,过了一段时间后小李发现自己陷入两难的处境:记下违纪同学的名字上交老师后,同学认为她太“小心眼”而渐渐疏远了她;而对同学的违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话,班主任又认为自己不负责任。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小李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学习成绩也下降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如果你处在小李的位置,这时候的你应该怎么办呢?向父母诉说,向朋友求救,还是向老师反映?”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认识,从而自然地展开生命教育。诸如“正确认识自我”、“承担社会角色”、“逐步走向成功”等专题,均是通过生动的案例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提升生命质量。

三、教学过程——人格塑造

“社会”学科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渗透德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对个体生命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有所感悟。如在学习“社会”专题三“感受城市运行”中案例“一个公交司机”时,教师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这路公交车都穿越哪些道路,使学生可以运用地理知识锻炼生存能力;第二步要求学生想办法计算起点站与终点站之间的距离,他们可以各显神通,或者通过丈量地图算出,或者通过电话查询,或者根据出租车票看出,甚至可以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这可以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的想象力和学习能力;接下来问他们这位司机开一年车走多少路,一辈子走多少路,等于绕地球多少圈。通过比较与了解父辈的辛苦,知道一个普通人的工作有多么了不起,对维护城市运行有多重要,从而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四、作业设计——自我激励

“社会”学科同样注重通过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巧用观后感、小论文、调查、辩论等作业形式进行德育渗透,这类作业的育人功效也不是能简单衡量的,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习态度、观察力、敏感度、协同合作等能力;同时,教师的评价也能以“情”激其心,以“理”沛其腑,从而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受到鼓舞,形成自我激励、不断进取的良性循环,并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深化德育渗透。

总之,德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思想道德素质是主要的素质,在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既符合“社会”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将学科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习善成性,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