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时间:2022-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面临信息化的浪潮,因此,新型工业化成为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体现在落后的农业部门的改造和先进的工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上。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我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从 “一五”计划算起,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是,对照国际经验和工业化国家的水平,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突出表现在: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还占全社会劳动力的 50%; 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完成的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面临信息化的浪潮,因此,新型工业化成为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是: ①科技含量高,即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②经济效益好,即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③资源消耗低,即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④环境污染少,即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相协调。⑤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即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竞争力,正确处理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特征。信息化是一个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信息化在工业化过程中可以产生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以使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的。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应用需求,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加速。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处理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 “新”,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过程中,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发展传统产业,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要将二者的发展结合起来。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自身进行改造,可以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工业化的推进要求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必然呈现多层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需求和发展潜力。因此必须把二者的发展结合起来。

第三,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虚拟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只有在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情况下才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产生泡沫经济,破坏实体经济,甚至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因此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虚拟经济的积极作用,又要控制其负面影响,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途径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科技进步、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和升级的过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高新技术产业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依托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其特点是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就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是加快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大力振兴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内容。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和现代水平的主要标志。必须重视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物流、旅游、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卫生保健和体育事业。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不是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干,完全由自己来创新,而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 ( 独立自主地完成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 、集成创新 ( 把各种已有的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的创新活动) 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 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了用 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 到 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 21 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努力建设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第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谋求的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①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人口规模大、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尽合理,庞大的人口规模使中国大部分自然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必须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②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