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科学生的问题法学科研论文写作动力的缺乏

法科学生的问题法学科研论文写作动力的缺乏

时间:2022-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有必要的文献支撑的论文称不上合格的作品,缺少必要的法学文献检索技能,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困难”。没有问题意识,找不到论题,自然就“拖延”写作任务了。这是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另一个因素。当前法科学生的法学科研论文写作能力训练量过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写作动力不足。目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评选虽然对“论文发表量”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部分同学的写作动力,但这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大多数同学的写作激情。

没有必要的文献支撑的论文称不上合格的作品,缺少必要的法学文献检索技能,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困难”。能写出论文已是难事,加之还需查找文献,可谓难上加难。这种畏难情绪使学生对写作训练“无限拖延”,最常见的后果就是搁笔停滞,不了了之,直到规定期限降至,匆匆应付了事;部分学生继续论文写作,只是不在文献上下功夫,“顺其自然”的检索数据,能找到的就放入文中,找不到的也不强求,论文完成后就将只有二三个文献出处的文章交与老师了事;更有学生转而投机取巧,查找不到相符合的文献数据,就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看到的资料,不再去花时间寻找文献的出处,或不管自己搜索到的资料与文章有关还是无关;不论对文章有用还是无用,统统归入末尾参考文献中,形成一种文献充实的假象。虽然文献检索的技能不是高深莫测的内功,但不懂得怎么有效地查找文献,已经致使文献检索成为学生论文写作的“拦路虎”,大大削减了学生的写作动力。

有些时候,不是学生“不想写”,而是不知道“写什么”,这是缺乏问题意识使然。没有问题意识,找不到论题,自然就“拖延”写作任务了。即使被要求按时交读书笔记,也是以“应付”的态度了事。我们知道,高中的学习重在“知识传承”,而大学学习重在“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来源于问题意识的引导。而事实上,除了一部分缺课或课堂上做其他事情的学生外,大多数大学生的课堂学习仍像高中生一样“记笔记”,忽视了“思考”。学生仍只重视考试要点知识,而忽视了学习老师的思维方式。一味地“识、记、背”知识要点,就不会去思考,也就无法发现问题,如此很难形成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对付应试考试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科研的创新无疑是莫大的“隐患”。法国教学法专家斯特·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促进学生的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21]。但反观我们的大学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很少发问,仅仅是为了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没有课堂提问的外力型压力,极少有学生会主动去思考。这是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另一个因素。

欧阳修《卖油翁》中的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和卖油翁“善沥”的原因,都可归结到“无他,但手熟尔”[22]。该故事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同理,在写作能力训练上体现为“多写”。写文章不是“随手偶得之”,而是“板凳要坐十年冷”,大量的训练是必须的。当前法科学生的法学科研论文写作能力训练量过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写作动力不足。目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评选虽然对“论文发表量”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部分同学的写作动力,但这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大多数同学的写作激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