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批评的消极方式和积极方式分析

学术批评的消极方式和积极方式分析

时间:2022-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学术批评的消极方式不恰当的、消极的学术批评方式会迟滞、阻碍和抑制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挫伤学者研究的动力和积极性,甚至在某些特定时期会对其人格、人身带来难以弥补的创伤。(二)学术批评的积极方式恰当的、积极的学术批评方式会推动学术、提升学术的发展,会提高、鼓舞学者从事研究的积极性。其一,采取“逻辑检验”的方式开展学术批评。

与此同时,要根据学术及学术批评的内在本质、发展规律和基本特点采取合适的方式开展学术批评,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术批评氛围,才能真正达到在批评中促进学术发展的初衷。

(一)学术批评的消极方式

不恰当的、消极的学术批评方式会迟滞、阻碍和抑制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挫伤学者研究的动力和积极性,甚至在某些特定时期会对其人格、人身带来难以弥补的创伤。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发现,“标签化”“阶级斗争”和“人身攻击”是三种有代表性的、具有内在关联的、消极的学术批评方式。

首先,从历史经验看,绝对不能采取“标签化”的方式开展学术批评。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阵营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所谓“学术批评”运动。在这场以执政党和国家主导的运动中,运动的主导者采取贴标签的方式开展学术批评,凡是不符合其政治利益的学派、思想、理论和观点就被贴上“敌人”(例如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唯心主义修正主义)的标签,加以彻底“打倒”和“批判”,而且不允许被批评者辩护和反驳。凡是符合其政治利益的学派、思想、理论和观点就被贴上“自己人”(例如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唯物主义)的标签,对方予以大肆吹捧,也不允许人们批评和驳斥。诚然,此种标签化的批评方式有利于人们明晰批评目标和集中“火力”予以批评,对于节约批评的时间、精力和智慧等成本大有好处。但是很显然,此种强行贴标签的做法,既违背了马列主义所强调的实事求是和一分为二的原则,也有违学术及学术批评的内在目的、发展规律和特点,非但无助于正常的学术批评的开展,反而有害于学术的健康发展,挫伤学者尤其是被批评者的学术积极性。如果动辄给学者“贴标签”,必然会使他们不敢发真声、讲真话、办真事,必然会造成学术领域“万马齐喑”的衰败局面。同时,此种做法对于被推崇的学派、思想、理论和观点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学术批评本来是学术自由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要求人们实事求是地、一分为二地对待一种思想和观点,而不能先入为主,更不能动辄采取“贴标签”的方式对待异己思想和观点,以防学术批评变质为标签之争、口号之争。实质上,此种批评方式非常类似于政治斗争的方式:凡是阻碍自己获取政治利益最大化的力量就是邪恶的,相反则是正义的。事实上,学术问题不是一派压倒甚或“打倒”另一派,相反它是学派之间的正常交锋、交流和互通,在本质上则是学派在承认普适价值的基础上,为达成更广泛的共识而展开的学术互融和互汇。学术有其内在的本质、发展规律和表现形式与特点,学术及学术批评不是政治斗争。因此,在学术批评中要坚决拒绝标签化的做法,拒绝政治化的做法,自觉与政治问题保持距离,划清界限。

其次,从历史经验看,绝对不能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开展学术批评。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在领导意识形态的活动中,由于对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的极端认识,误以为大量阶级敌人尚潜伏或已潜入学术领域,由此错误地将一些学派和个人打入“敌对阶级”阵营,造成了不少的学术和政治冤案(例如著名的胡风事件)。实际上,在和平时代,学术领域很少或极少存在所谓的“阶级敌人”,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学者,本身是经受过时代和人民群众长期考验,得到广泛、高度认同的。他们极少或不可能有什么“反党”“反人民”和“反社会”的思想或行动。同时,即使他们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从事学术研究,也并不必然就脱离党和人民,更并不必然是反社会的。“阶级斗争”作为一把政治利刃,如果开向学者,必然会阉割他们的学术独立精神,扑灭他们的创作和研究激情。毕竟,学者不是政治家,他们难以从事也不懂得如何进行政治斗争。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自觉地跟政治保持距离,远离政治“这趟浑水”。[14]

阶级斗争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利益之争、政治之争,如果发展到极端,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虽然学术批评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也涉及利益问题,也就可能带有利益争斗的痕迹。但是从本质上看,“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学术批评是从学术出发、并为了学术的行为,它的终极目标指向的是全民族和全人类的利益,而不是某个学派或个人的一己私利。因此,从本质上看,绝对不能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开展学术批评。事实上,在学术上相互对立的两个学派在阶级利益上常常是一致的,甚或就是阶级利益上的坚定同盟。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同一阶级内部的个人、团体也经常地坚持、鼓吹不同的思想、理论和观点;同样,不同阶级之间的个人、团体也经常拥护同一种思想、理论和观点。这些在学术批评的过程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如果对于这一点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就可能“打错棍子认错人”,做出有违学术现状和学术发展规律的事。

最后,从历史经验看,不能采取“人身攻击”的形式开展学术批评。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党和国家领导意识形态的方式出现偏差,往往将学术问题与思想问题、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不分,甚至联系到人身问题,从而使学术批评变质为思想批评、政治批评乃至人身攻击。例如,本来是法治与人治的学术之争,却被运动的领导者看作是思想之争、政治之争,与学者的个人和人身问题联系起来,并且采取人身攻击乃至人身限制和消灭的方式予以解决。实际上,学术问题并不必然和学者的思想、政治问题有必然的联系,至于与人身问题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在学术批评中,如果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就会出现学术批评“泛政治化”的局面,就会制造荒唐透顶的学术和政治冤案。事实上,“泛政治化”和“人身攻击”的方式只会侮辱学者的人格,践踏学者的尊严,泯灭学者的良知,压抑学者的创造和研究能力,毒化健康的学术环境。

(二)学术批评的积极方式

恰当的、积极的学术批评方式会推动学术、提升学术的发展,会提高、鼓舞学者从事研究的积极性。观诸历史与现实,可以发现,“逻辑检验”“价值检验”和“人际检验”是3种有代表性的积极的学术批评方式。

其一,采取“逻辑检验”的方式开展学术批评。从内容上看,概念的清晰和逻辑的严密是任何思想、理论和观点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舍此就难以成为学术。因此,在学术批评过程中,可以从逻辑的角度检验一种思想、理论和观点是否成立。如果它在概念上是模棱两可,在逻辑上是前后矛盾和混乱不堪的,那么它就难以成立,也就应当接受学术共同体的公开批评。

其二,采取“价值检验”的方式开展学术批评。众所周知,学术研究具有促进学术本身发展的内在价值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外在价值。如果一种学术不具有这两种价值,那么它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学术批评就是要从这两种价值出发,对特定的思想、理论和观点进行检验。当然,在两种价值之间,前者构成了后者存在的基础,但它要服务于后者。在采取价值检验的方式开展学术批评时,要注意上述两种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最终判定某种思想、理论和观点价值含量的高低。

其三,采取“人际检验”的方式开展学术批评。在逻辑检验和价值检验无法解决学术纷争时,可以在遵循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的前提下,在学术共同体内采取“人际检验”的方式开展学术批评,解决学术纷争。此种批评方式是力图通过学者的自由讨论和民主商议,就特定的学术问题达成共识,以继续推进正常的学术研究和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