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维体验就业:亲历真实环节体验刀光剑影

三维体验就业:亲历真实环节体验刀光剑影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何谓“三维体验式”就业教育?用东北师大学生就业处处长李忠军的话来说,就是——从大一到研三,全体学生在校期间,都要通过不同方式亲历真实的就业环节,于“刀光剑影”下感受就业形势、确定职业方向、品味用人单位心理、揣摩求职技巧。东北师大学生就业处处长李忠军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该校在近年“体验式”就业教育的实践中,组织了大小活动270多场次,参与学生多达41000人次,平均每名在校学生至少参加了两次就业体验活动。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不过几年的时间,但随着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高校就业指导也由当初的蹒跚学步,开始追着市场一路小跑。

众所周知,就业指导的初始阶段,形式以教师编写教材、对学生进行单向传授为主,是人们所说的“麦克时代”;随后,校园模拟招聘会风起云涌,学生不再仅仅坐在课堂上听书,而是转向参与情景剧演出,由此跨入“演习时代”;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开始全面实施“三维体验式”就业教育模式,直接将学生引入就业主战场,真刀真枪上马操练,被业内人士喻为开创了高校就业指导的又一个新时代——“实战时代”。

何谓“三维体验式”就业教育?用东北师大学生就业处处长李忠军的话来说,就是——从大一到研三,全体学生在校期间,都要通过不同方式亲历真实的就业环节,于“刀光剑影”下感受就业形势、确定职业方向、品味用人单位心理、揣摩求职技巧。

一维:体验职业角色

“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是很多学生的通病。一维体验,就是要解决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定位问题。

从去年起,东北师大根据学生的初步求职意向,每年安排450人到温州、深圳、沈阳等地的40家中学及企业上岗工作一个月,通过这种“岗前预就业”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职业生活,寻找职业感觉,确定职业发展方向。

中文系的袁晗毅,从江西都昌县职高体验回来后,写了一篇名为《孩子们,我只是暂时离开……》的实习感想,其中详细记叙了该校张建华老师给带馊饭的孩子做饭、给调皮生认真补课等给他带来的心灵震撼。他感慨地说:“一个月的生活,让我坚定了从教的信念,同时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

二维:体验求职过程

二维体验,重在为学生揭开就业过程的“黑匣子”。

连续3年来,东北师大每年都在准毕业生中遴选出130名“就业形象大使”,此后一年中,他们作为校方工作人员,直接参与用人单位接待、洽谈面试等校园招聘全过程,从而全方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规格需求,提高自身择业技巧。“就业形象大使”张晶告诉记者,通过协助用人单位招聘,她逐渐了解到应聘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会受到用人单位青睐,而且感觉求职“不那么可怕了”。

“职场论剑”招聘大赛,是东北师大今年面向全体学生推出的一种新型体验形式。大赛本身就是一次真实的招聘,赛场上,所有观众都可以亲眼目睹用人单位面试毕业生的全过程,决赛冠军不仅现场签约长春市知名企业董事长秘书一职,还拿到了学校提供的奖金。“现场淘汰与专家点评,既真实展现了就业竞争之激烈,又直接体现出用人单位的选才视角,并且让我们从侧面学到了很多面试技巧。”政法学院大一的谭同学表示,这样的活动揭开了招聘的神秘面纱,“使初入大学的我们,领悟了实力取胜的硬道理,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维:体验就业环境

要想使学生毕业后顺利从“学校人”转变为“社会人”,必须为他们多创造走向社会的机会,“环境体验”由此成为东北师大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一环。两年中,通过开展学生自愿报名、校方出资组织赴全国各地重点学校与知名企业参观走访的“走进名企名校”活动,东北师大近3000名学子提前实现了与用人单位的“对话”。

2006年,东北师大还选拔出100名学生市场专员,让他们利用大四前的暑假,到全国13省49市的500余家用人单位进行考察走访,了解各行业、各区域就业形势,感受社会就业环境,并递交相关调研报告。

“就业市场专员”侯立颖走访了重庆市的7所重点中学,她对记者说:“我家在东北,虽然很想去重庆工作,但心里不太有底。这次走访,让我对重庆的城市环境、风俗习惯、消费水平以及当地重点中学的各方面情况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让我真正爱上了这座城市。”几天前,她顺利签约重庆巴蜀中学。

东北师大学生就业处处长李忠军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该校在近年“体验式”就业教育的实践中,组织了大小活动270多场次,参与学生多达41000人次,平均每名在校学生至少参加了两次就业体验活动。

“体验式教育的精髓,就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感悟,并由此实现就业主体的自我教育。”东北师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晓慧表示,这既与该校“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尊重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一种积极探索。

《中国青年报》记者 彭冰 实习生 陈显玲

【注释】

[1]《中国青年报》,2007年1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