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德育:社会控制论视角下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新体验

微德育:社会控制论视角下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新体验

时间:2022-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我们可以借鉴“长尾”理论中提到的关注“长尾”群体,在新媒体时代进行一场微德育的体验探索。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到了社会治理方式,给传统大众媒体掌控的社会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较之以往更加艰巨。美国学者罗斯认为:“社会控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统治,包括对社会意志的控制、社会情感的控制和社会判断的控制三种类型。”随着社会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社会控制论已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社会控制论是指社会组织运用一定的社会规范,对其社会成员的行为和价值观等进行引导并约束,从而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制约。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一定阶级所需要的人格品质的一种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德育也是社会控制的一部分。

一、社会控制论视角下高校微德育体验的现实和理论基础

1.新媒体给社会控制功能发挥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社会控制功能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主要表现为下列两种方式的转变。第一,舆论生成方式的改变。例如,青海玉树地震后仅10分钟的时间,就有人通过微博发布了地震消息,比网络上最早在百度贴吧里出现的玉树地震消息要早6分钟。新媒体的这种即时性传播使得部分传统媒体面临残酷的生存危机,进而原来由传统媒体设置的“拟态社会环境”也随之产生动摇。传统媒体发挥社会控制功能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利用其传播优势设置信息议程,制造出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拟态社会环境”,并通过该环境施加社会控制,而新媒体迅速地打破了这种“拟态社会环境”优势,使原有的社会控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失效。第二,舆论引导方式发生变化。如,新浪微博用户赵小波在2010年5月29日发出了一条微博:“在新浪,一条围脖可以织多远?有兴趣做这个试验的不妨转发,并请注明您的位置,即所在地。”这条微博在13个小时后被转发突破上万次,除国内的天南海北转发外,还传到了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这一试验充分说明,微博可以裂变式地传播,由用户推送而快速弥散到世界各个角落。新媒体这种超乎想象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往往使得传统媒体在事件发生的最初时间段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那么社会控制也就无从谈起。新媒体用户的暴增,使舆论生成方式发生改变,精神引导格局更为复杂。在人手一部手机、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的今天,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接收和传播信息,必然使得传统媒体丧失话语优势权。传统媒体社会控制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语权的控制力。然而,新媒体如今总能抢在传统媒体之前发布并大规模传播消息,导致了信息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强,这种新的舆论生成与引导模式会使社会控制功能严重失调。

2.“长尾”理论为高校微德育提供的有益借鉴

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指出,由于成本和效率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过去人们只关注于重要的人或事。如果用正态分布的曲线来表示,人们经常注意曲线的“头部”和“主体”,而往往忽视这条曲线的“尾部”,认为那是不重要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计。而安德森指出,当前的经济中心正在发生转变,需求曲线已从“头部”的少数热门或明星产品转向“尾部”的特定小群体产品。这一理论和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产品及服务受到追捧、更受欢迎的市场供需状况相吻合,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对于个性化追求远胜过自己的父辈,包括只比他们高几届的学长。

通过长期学生工作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真正让学生乐于接受的道德品质教育不是理论的高深和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大量直击他们神经的草根化个性交流与服务。只有建立师生间良性的互动与信任,德育的价值观等影响才可能真正发挥实质性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借鉴“长尾”理论中提到的关注“长尾”群体,在新媒体时代进行一场微德育的体验探索。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微德育体验的实施路径

1.倡导开放式德育理念,实现传统德育向微德育的转变

与传统道德体系相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良莠不齐,呈现出了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共生、道义正义的彰显与行为失范的并存、自我实现与放纵的多元价值取向等。因此,传统的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德育模式显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开放式德育理念的催生,强调的是适应多元文化和价值并存的社会环境,同时在新媒体技术功能的倒逼和呼唤中改善德育方式,以实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微德育要以开放的视野和胸怀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批判意识和辨别能力,让他们在多元价值选择中保持一定的张力,能够坚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正确价值导向、道德观念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认同,并确立自己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

2.实现高校德育话语体系的微观转换

在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连成一片、不可分割的今天,网络道德教育必然是高校微德育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网络道德问题事实上包括网络道德现象和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两个方面,我们只有深层次地探析网络道德现象的客观存在,才能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之所以要深入了解和分析道德现象来探索道德规范教育,是因为在多数大学生的眼里和心中,道德、品质等始终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形态。而我们要有效实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就不得不面对一个伦理理论话语和现实生活话语的对接及转化问题,实现抽象与具体、理想与生活概念体系的有效衔接、缝合,这其实就是话语体系的转换。那么这个话语体系的转换,便是要将科学研究中偏理论、有些抽象的表达方式和术语用一种普通大众,尤其是大学生普遍可以接受和易于理解的语言简单化地表述出来,就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样,使这些观念能够真正进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其生活实践的必要组成部分,自然便能增强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相关概念、内涵的了解与认同。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索,将理论观念采用修辞处理的方式,通过一定的转换标准对其重新界定和概括。

3.从细微处着手,把以学生的道德体验为出发点的内容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

首先,可以用微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比如,微信团队可以精选有价值的信息以每日推送的方式给大学生提供筛选过的有用和有效信息,或培养几个大V级博主,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正确引导。同时,教会学生利用信息科学知识,对信息的真伪与良莠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提升他们“思”的能力和网络素养。

其次,利用微信的朋友圈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的网络交往观。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繁重的学习和激烈的竞争,这些客观的压力都使得他们需要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于是,网络游戏、网络恋爱等就成了他们普遍喜欢的交往方式,但这些虚拟的社会生活情境,尤其是一些网络游戏倡导的交往观是一种带有偏差,或者扭曲的价值体现,容易诱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我们可以对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培训,使其成为大学生微信圈中的好友,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网上交往行为,这也是新媒体时代培养其网络素养的重要内容。

再次,给予大学生道德体验和行为选择的尊重。一是要尊重大学生个体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其通过自身的真实体验去感悟生命,获得知识和经验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二是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理性选择。在进行微德育探索时,要充分尊重个人主体的正当、合理利益要求,切入点应放在引导大学生既实现眼前的现实私利,又推动国家、社会的重大长远利益。

最后,关注需求的同时是实现“引领”,而不是片面地“迎合”。在具体实践中,当代大学生虽然都很喜欢突出个性,对任何事情都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对待某些事或物的价值取向却是模糊的、从众的。在他们这样的年龄阶段和缺少社会阅历的情形下,微德育工作承担的不仅仅是服务,更应是生动、新潮的思想引领。微德育产品的最终归宿是通过差异化的服务进行差异化的引导教育,从而实现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上的价值认同。

(丁振国 王渊 许德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12)

参考文献

[1][美]E.A.罗斯.社会控制[M].秦志勇,毛永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新浪科技.一条新浪微博走天下:半天去了十多个国家[EB/OL]2010-06-01.http://tech.sina.com.en/i/2010-06-01/12024255384.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