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媒体思维下的电影是什么

新媒体思维下的电影是什么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在30000家专业电影院的基础上建立了38家数字影院;中国在7592家专业电影院的基础上建立了34家数字影院,并且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刷新。按美国的经济实力和观众的消费水平,我国数字电影院的建设可以算是跨越式发展了。考虑到中国几千万台电脑终端和三亿台电视终端,目前我国数字电影的主要市场可能还是在小屏幕和个性化、家庭化的收视环境。
新媒体思维下的电影是什么_熊澄宇集

在回答电影是什么之前,我们可以先回答电影不是什么,那就是电影不是电影院,或者说并不只有在电影院中放映的才是电影,电影是多义的:在爱森斯坦和巴赞的眼中,电影是具有不同美学特征的语言系统;在梅茨的眼中,“电影首先是一桩事实,它牵涉到的问题包括了美学、社会学、符号学,以及理解和领悟的心理学。一部电影不管好或坏,首先它是一部电影”[3];在日丹的眼中,电影是“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自然的控制不断扩大而加速出现的科学发现与成果的完整链条上不可分割的一环”[4];在罗伯特·C.艾伦和道格拉斯·戈梅里的眼中,电影是“一种过去和现在都是多面性的现象,它同时是艺术形式、经济结构、文化产品和技术系统”[5]。在这些关于电影的经典论述中,我们看到的是对电影不同属性的理解,同时也看到了前辈们开放的心态。他们更愿意从一个动态的系统中来观察和考量电影,而这种开放正是当前电影人最需要的东西,因为在大多数观众眼中,电影是他们众多消遣形式当中的一种,没有开放的心态,观众只会离电影越来越远。因此我们有必要把电影和其他正在和将要被观众广泛使用的新媒体联系起来考虑,探究在数字媒体世界中电影的走向和未来。

图1 媒介汇流的生态链

当今媒介发展的潮流是汇流、融合和整合,广播、电视、电影、印刷媒体、互联网、手机,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媒体形式,不断地加入到现在的数字媒体环境之中。它们之间有竞争有合作,在数字化的大平台上互相交融,互相发展,在整合中不断产生新的形态,在汇流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电影在这样一个媒介生态环境中,首先,要把自己从单纯的制作领域向上升级,恢复电影作为媒介的本来面貌,然后义无反顾地加入到这股洪流当中。其次,电影应该认识到这些年积累的优势,在创作领域,电影的人才、设备、文化都是其他媒体所不可比拟的,媒体形式越多,大家越需要内容的支撑,也就是新媒体界永远求之若渴的“杀手级运用”(killer application)。因此,在媒介汇流的生态链中,电影应该是头一环,也就是说在媒介新思维下,电影是媒介汇流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新媒体产业中的内容原动力。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基本上处在一个数字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因此电影能否真正参与到第三次媒介形态变化[6]的洪流之中,获得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尊严,自身的数字化之路应该算一个起点。20世纪40年代,当计算机刚出现在人类社会的时候,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或许就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来的天火。直到计算机走出科学家的实验室,进入家庭,进入办公室后,人们才认识到所谓个人电脑与个人的真正关系。当计算机已经可以自如地用数字处理电影的基本元素(声音、视频和文字信号)后,数字电影的出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我们今天仍然记得1995年第一部用计算机图形工作站生产的纯数字电影《玩具总动员》出来时,电影界的惊叹与担忧。《玩具总动员》片长77分钟,制作周期历时4年,一共动用110台计算机,耗费80万个计算机工作小时。该片由1561个镜头组成,合计76个角色、366种对象,在主角安迪的头顶上据说生有12384根头发。毛发的根数、皮肤的质感、物品的纹理等计算机专家关注的范围成了电影界人士的讨论议题。

记得当时中央台的电影频道请笔者去做了一期节目,讨论计算机技术是否会取代演员表演的问题。当时笔者和参加讨论的嘉宾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教授林洪桐先生都认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取代龙套演员,可以制造特技效果,但无法替代表演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这七八年来数字电影的发展基本印证了我们的观点。观众更喜爱的还是那些借助计算机技术构建的场景和特技效果,且主要靠真人表演的作品。

数字电影有三种制作方式:用计算机制作(三维动画);用数字摄影机拍摄;或者先使用胶片拍摄、然后扫描到计算机中。这三种制作方式的最终结果都是可存储在计算机硬盘和DVD光盘中的数字信号。这三种制作方式对生产者来说,意味着原有制作群的扩大,从专业的胶片拍摄队伍扩大到个性化的DV制作队伍和科技含量极高的计算机制作队伍。

2001年11月,在海南与中国电影基金会的老艺术家们讨论科技对电影的影响时,笔者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个人数字摄影机进入电影工作室就像个人电脑进入办公室一样,将给电影界带来一场真正的革命。当你使用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比如word)通过桌面打印机打印的文件与专业印刷厂的产品没有什么差异时,你是否觉得印刷厂的存在价值要大打折扣了呢?

DV作为数字电影的另一存在形式,使得电影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线开始模糊起来。数字摄像机与电脑非线形编辑系统的结合,使得电影制作有可能脱离集体成为个人行为。在世界范围内,DV作品和DV电影节的大量出现,已经对传统的电影产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我国,2001年9月,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联手举办的“首届独立影像展”吸引了全国各地DV爱好者的109部作品参展。2002年两岸三地大学生DV作品竞赛和2003年电视台DV作品的展播都对电影市场和电影观众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如今,DV已经取代胶片成为各专业院校的主要教学工具,由此带来的DV作品的水准也水涨船高。

数字化彻底改变了电影传统的存储和传输方式。不管是哪种方式制作的数字电影、数字磁带、大容量硬盘、DVD光盘等替代了不易保存和花费较高的电影胶片;卫星、光缆甚至是邮局快件等现代化的传输方式在电影发行领域也由梦想变为现实。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影片的输出终端可以是高质量视听享受的数字影院,也可以是家庭的电视和电脑终端。当然,如果你愿意,在手机上看电影也成了一种可能的选择。

美国在30000家专业电影院的基础上建立了38家数字影院;中国在7592家专业电影院的基础上建立了34家数字影院,并且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刷新。按美国的经济实力和观众的消费水平,我国数字电影院的建设可以算是跨越式发展了。考虑到中国几千万台电脑终端和三亿台电视终端,目前我国数字电影的主要市场可能还是在小屏幕和个性化、家庭化的收视环境。

在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尤其是传输环节和呈现环节的数字化是完成以后,电影开始真正进入到这一轮的媒介整合过程当中,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与其他媒介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智慧的人可以把竞争变成合作,愚钝的人可能把合作变成竞争。下面我们分别就电影与数字电视、网络、手机的相互竞合进行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