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拉祜族神话故事

拉祜族神话故事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拉祜族的民间文学异常丰富多彩,由于没有文字,拉祜族民间文学都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样式。在各种口头文学式样中,诗歌有其独特的语言,有一种被称之为“陀普科”的隐晦语,具有为拉祜族群众所熟悉和喜闻乐见的隐晦规律。
民间文学_中国拉祜族

第四节 民间文学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拉祜族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璀璨的精神财富。长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和原始游猎生活,使拉祜族口头文学丰富多彩、美丽神奇,世代相传,深深地留存于民族民间文化之中。拉祜族口承语言民俗即民间口头语言文学,是拉祜族各类民俗事象中十分活跃的因素,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传承上的表现可分为民间文学和民间语言两大类别。

拉祜族民间文学的形成,大致经历了4个历史时期:一是远古文学时期。从公元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至公元9世纪,是史前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产生的主要是古代神话,其中包括了厄萨的产生,造天造地、造日月,物种的起源,人种的由来等。二是中古文学时期。大约自公元9世纪至18世纪,这一时期主要是创世史诗和迁徙史诗的产生、充实和完善,具有代表性的如《牡帕密帕》《根古》等。三是近现代文学时期。从18世纪至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智胜官府土司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四是当代文学时期。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颂扬和反映中国新出现的政治制度和生存权利,被解放的拉祜族人民愉快欢欣景象的民歌,以及情歌、谚语、寓言。此外,那些经久不衰流传于拉祜族民间的口承文学作品得以发掘、整理出版,产生了书面形式的民间文学。

拉祜族的民间文学异常丰富多彩,由于没有文字,拉祜族民间文学都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样式。从体裁上看,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谚语、寓言、笑话、儿歌等,内容有民族起源、祖先迁徙、神鬼、爱情、谚语、迷信等,如关于人类起源及祖先迁徙的神话《牡帕密帕》《葫芦的故事》《古根》等;关于太阳和月亮的传说《太阳月亮哪里来》,关于新米节的传说《新米节》,关于竹笛的传说《哩嘎嘟的故事》等;民间故事则很多,较有影响的有《扎努扎别》《纳布娄斯》《亚珠西与左亚米》《独头娃娃》等。拉祜族民间文学的艺术内容与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颂扬顽强反抗压迫的民族精神,对美好的生活寄予无限的向往,具有乐观、开朗、豪放的民族风格。拉祜族民间文学具有缤纷夺目的表现形式,想象丰富奇特,形象具体生动。在各种口头文学式样中,诗歌有其独特的语言,有一种被称之为“陀普科”的隐晦语,具有为拉祜族群众所熟悉和喜闻乐见的隐晦规律。

新中国成立前,拉祜族民间文学只是口耳相传而无书面文字记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民族和本民族民间文学工作者对流传于拉祜族民间的口头文学作品进行搜集、整理,并将这些口头文学作品先后用汉文、拉祜文或拉祜文、汉文对照的形式出版,拉祜族才产生了书面的民间文学形式。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一些在拉祜族地区工作的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作者,将拉祜族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搜集、整理、翻译后零星刊布于全国各种报纸杂志上。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拉祜族中受过中、高等教育的新型知识分子的出现,他们开始加入到搜集、整理和研究本民族民间文学的行列,不再仅仅是“口述者”和“演唱者”。这一时期搜集、整理、翻译刊发的拉祜族民间文学大多为民歌,其次是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还有民间谚语、寓言等。民歌大多是颂扬和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拉祜族人民的愉快新景象,还有一些歌颂纯洁坚贞爱情的情歌,篇幅短小,基调明朗、热烈。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主要是拉祜族先民远古的游猎迁徙,早期农事耕作,以及年节喜庆、婚丧嫁娶等独特的风土人情。80年代中期以后,拉祜族书面民间文学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本民族新型知识分子加入到搜集、整理、研究的行列中,由原来汉族知识分子为主转变为以本民族新型知识分子为骨干,成果由原来零星刊布于报刊杂志发展到成册成集的出版。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公开出版的拉祜族民间文学作品有:《牡帕密帕》(拉祜文版)云南民族出版社,1984年出版;《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拉祜文版)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拉祜族民间文学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拉祜文、汉文对照版)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出版;《拉祜族苦聪人民间文学集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拉祜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学典噜典》(拉祜文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出版;《拉祜新民歌》(拉祜文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出版;《拉祜族民间文学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等。

综观拉祜族口头民间文学作品,大体可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img85

《牡帕密帕》(拉祜文版)封面

一、韵文类

拉祜语称为“嘎柯”,意为唱诗。善于用诗歌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拉祜族人民,千百年来以唱诗来伴随自己民族的发展;歌声中包含着民族的历史,流露着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宇宙观念、道德意识和审美取向;歌声中也传播着世代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拉祜族民间诗歌是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反映,是拉祜族人民从劳动和社会生活中抽取出来的知识总汇。从祖先远古的游猎迁徙,早期农事耕作,到定居之后兴起的大量的年节喜庆,起房盖屋,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知识、规矩、风土人情,一切包罗万象的内容,人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诗歌中得到答案。拉祜族民间诗歌大体可分为传统诗歌(亦称古诗歌)和礼仪习俗诗歌两类。

(一)传统诗歌

拉祜族习惯将自己的诗歌中那些涵盖面广,有严格的韵律、专门的诗歌用语,以前只有少数学问深的“磨八”方能演唱的古老诗歌称为传统诗歌,或古典诗歌。传统诗歌是传承民族历史、宗教、生产生活习俗、传统文化、哲学伦理道德等的载体。传统诗歌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有固定的格律和咏唱曲调,内容及用词相当稳定,内部联系紧密,容易记忆和背诵,适合于口头流传,且保持原始风貌不变,是拉祜族民间文学的精华。其大致可分为创世型、迁徙型和祭祀型三类。

1.创世型

即宇宙万物缘由型,它是拉祜族传统诗歌中的重头产品。反映早期人类世界观中,关于自荒古以来,天地、万物、人类得以存续的种种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是在民间仍存活着的神话诗章,也是初始文化阶段上的百科全书,深为人民所喜爱,并且从未间断地传承着。目前已整理出版的有三部:汉文单行本《牡帕密帕》、拉祜文单行本《牡帕密帕·古格嘎麦科》和拉祜文、汉文对照本《牡帕密帕》。三部作品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关于天地开辟的古老歌谣,也做开天辟地、开创天地、创世纪解释。同类诗歌中还有一部内容更为翔实的《索呆鲁呆》(有的亦作《肖代噜代》或《索典噜典》),只出版发行了拉祜文版。该诗用拉祜文搜集记录后,又译为汉文,内容丰富,几乎记录了宇宙万物形成的各个阶段。全诗共56000多行,24个章节,它包含了从厄萨的产生,以厄萨为中心的造天地、炼日月造万物、培育巨儿大女,到种葫芦,得人种,繁衍人类,第一代人“比底衣学”的产生、族群的分居、离异迁移等。再就是流传于金平县一带拉祜族苦聪人中的《创世歌》,这是一部内容虽属创世型,但其情节和语言及音韵方面,保留传统因素不多的诗歌。

在拉祜族的创世史诗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牡帕密帕》,“牡帕密帕”即拉祜语开天辟地之意。它渗透着强烈的神话色彩,借助于美丽神奇的神话和天真浪漫的幻想,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对知识的渴求及征服自然力、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反映了拉祜族先民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我们从中还可隐约地看到拉祜民族大迁徙的历史影子。

《牡帕密帕》共分三章:第一章“造天造地”,描写天神厄萨如何开天辟地,造就日月星辰。“厄萨搓下脚手汗,做了四棵柱子、四条大鱼,柱子支在鱼背上,再架上四棵天梁、四棵地梁,天椽放在天梁上,地椽放在地梁上,从此天地分开了。”等创造出了天地后,厄萨天神发现“天没有骨头,是软的,地没有骨头,要下陷”,厄萨忍痛抽出自己身上的骨头,做成了天骨和地骨,接着厄萨又用自己的眼睛,做成了太阳和月亮,当太阳和月亮不会发光时,厄萨又“拔下头发当银针,呵出口气当金针”,使太阳和月亮放出了光芒。厄萨天神是拉祜族先民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洪荒年代里,想象出来的征服自然力的理想英雄的化身。在厄萨身上凝聚了拉祜民族最可贵的品质:具有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富于自我牺牲的民族精神。厄萨天神为了创造天地宇宙,打破沉睡的宇宙天庭,整日整夜坐卧不宁,冥思苦想,“他睡着想,睡破了九床垫子;他站着想,踩坏了九双鞋子。”在开天辟地的事业中,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img86

育人葫芦及拉祜人始祖扎笛、娜笛雕塑

第二章“造物造人”,描写天神厄萨开塘引水,播种育苗,同时种下了孕育人类的葫芦种,最终生出人类始祖扎笛和娜笛来。创造人类,是创世史诗的中心,《牡帕密帕》在表现厄萨创造人类的时候,先以浓笔重彩描绘出一幅“花儿遍地开,果子满地结,百兽满山野,百鸟齐飞跃”的生机蓬勃的自然景象。“呵,就是人声听不到!”这一安排,巧妙地表现出人类的诞生是顺应自然的结果,是大自然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反衬出大自然万物,都在盼望着自己的骄子——人类问世。人就是这样的离不开自然,而人又是大自然的中心。人类诞生出来后,让人类喝最甜的水,吃最甜的蜜,而最甜的水和蜜是拉祜族最珍贵的礼品,将最珍贵的礼品献给人类,其意不言自明。厄萨天神创造出来的人类始祖扎笛和娜笛,已经脱去了神的外衣,具备了真实人类的情态,成为普通的拉祜族劳动者的形象。史诗对于他俩的情谊、爱情、婚姻作了细腻的描绘,特别对娜笛由怀孕到分娩的情形,作了生动的刻画,使我们从中窥探到拉祜族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的敬重和赞美,同时也反映出弱小民族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祈求繁衍后代,以及种族繁荣昌盛的愿望。

第三章“生活下去”,追忆人类早期的兄妹成亲,燧石取火,歌咏集体围猎的壮观场面。《牡帕密帕》热情讴歌了扎笛、娜笛的后代雄壮的狩猎场面:

九百人追赶,足足追赶了三年,
豹子已经老了,
赶到水塘打死了豹子。
九百人投出了标枪,
九百支标枪戳到豹子身上,
豹子倒在地上,
豹子的鲜血像溪水一样流淌。

紧接着又描写了盛大的分食场面:

九百人将豹子抬回来,
把豹子放在厄萨的晒台;
九百人用扫把草叶剥皮,
九百人用石斧、竹刀割肉。
九百人站成九行,
九行人分成九种民族,
厄萨站在中间,
给九个民族分肉。

史诗以浪漫夸张的笔法,把拉祜族先民活灵活现地狩猎和分配猎物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拉祜民族坚强勇敢、豪放爽朗、团结友爱的民族个性,也寄托着拉祜民族渴望各民族平等相处,主张共享劳动成果的美好理想。

此外,史诗还记述了拉祜族各种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活动,如盖房、制造工具、种谷、种棉花等,特别是制造农具之歌,详细记述了拉祜族人民发现冶铁术的过程,非常具体生动。冶铁术的发现,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然而在其他少数民族史诗中,都未曾发现这样的记载。第三章第四节 ,还描写了与傣、佤、哈尼等民族为邻,过着游猎及初期农耕的生活。

2.迁徙型

这是拉祜族传统诗歌的另一大主题,它虽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旨在追宗觅祖,民族的祖先从何而来?故地在何方?古往今来的旧事都通过诗歌表现出来。流传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一带的《根古》唱述了拉祜族的先民于秦汉时期告别了他们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为寻找新的生存之地,开始了由北向南的迁徙,经过千辛万苦,跋山涉水进入云南,流徙缅甸、泰国的历史步履,全诗650行。另一部流传于耿马、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一带拉祜族中的迁徙史诗《古根》,则从厄萨开天辟地唱起,一直唱到进入“牡缅密缅”(今临沧),开发临沧。全诗约1200行,其中部分唱段已发表。迁徙,是拉祜族社会发展中一段重要而又漫长的经历,在民族文化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因此,除在上述以迁徙为主题的诗歌中集中表现之外,它还成段成章地存留在某些祭祀型诗歌之中,反映着生与死、古与今之间的各种观念,并且把迁徙的艰辛,视为祖先传下来,后人责无旁贷,必须代代不忘的关乎民族生存繁衍由来的历史。

3.祭祀型

这一类的诗歌较普遍,它与民间的原始宗教信仰关系密切,反映的是拉祜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全部内容,有固定的内容、严谨的格律、特殊的咏唱曲调,不同的祭祀活动咏诵不同的祭祀诗。其中丧葬型的祭祀歌形成得较晚一些。这类祭祀型诗歌有为病患者讨福的,有为死者安魂送葬的,有为不幸者叫魂、驱鬼、送邪的,还有为打猎、生产祭祀的,为迎接祭祀年神的等。在万物有灵的世界观里,事事都得祭祀求拜。如今已不多的几部祭祀歌,曲调古老而特殊,由“磨八”专唱,一唱到底,不可中途而废,如《中帮命帮·波佳幸佳·哈佳而佳》,是专门为某人病危或久病不愈而唱的祭歌。歌者的唱词从病者家中启程,沿着祖先南迁线路北逆而上,一步一步远离现今的住地,出七山七水,经阿沃阿戈多、南基北基、糯海厄波、密尼多科、厄萨住地,到期沃纳沃把病者的魂唤回来,交付给病人。歌词中存留的若干地名、地貌,是民族迁徙史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记载,有着不可忽视的史学价值。《斯给纳斯》是一首专为死者送行至祖先发祥地安葬的祭祀歌,歌词中也包含有祖先南迁的历史印痕。《哈空》是一首叫魂歌,主要叙述为病人叫魂的过程和内容。《纠巴命巴》是在病人病势加重进行大祭时咏唱的歌,其中涉及拉祜族先民迁徙的许多古地名。《波底细底》是一首祈福歌,亦称讨福歌,内容也是从现今居住地沿着迁徙路线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为病患者祈福讨福,所经过的每个地名、地貌和先民的主要社会活动都有描述。

在拉祜族传统诗歌中有一个需要提及的文学现象是,创世型和祭祀型诗歌中都有一个明显的崇拜中心——厄萨神,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出现了一个与之抗衡的扎努扎别的形象。《索呆鲁呆》《斯给纳斯》等重要作品中,详细地保存着厄萨最初所造出的巨儿大女扎努、娜努,以及厄萨如何培育他们成长,教会一切本领,他们又怎样在掌握各种本领之后,反目为仇,与厄萨犟拗,最后被厄萨制服的情节。从整体看,这些作品维护的是厄萨神的传统地位,讴歌的是厄萨的功德。后人抽出扎努扎别反叛的部分,整理出版了《扎努扎别》一诗,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习俗礼仪诗歌

这类诗歌包括年节、婚姻、丧葬等习俗礼仪内容,是拉祜族民间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诗歌源于传统诗歌又适应发展变化的现实,反映的内容贴近生活,具有沿袭古俗,创建新章法的性能和作用。大致分为节日礼仪型诗歌、婚姻礼仪型诗歌和丧葬习俗型诗歌三类。

1.节日礼仪型

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扩北哈北》,这是一部关于拉祜族的年节由来,及如何遵照古规古理来欢庆节日的组歌。它包括有一年到头的农事节令、农活内容、年节风俗和过年的具体方式等部分,唱词的篇目大致分六个方面:《扩着哈着》唱的是一年12个月怎么来,在12个月里,人们应该如何根据厄萨所传授下来的节令进行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礼俗需要遵循;《扩吉哈节》唱述的是新年到来之前,人们应该如何按照老辈传下来的方法去备办柴禾、油米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扩尾哈尾》唱述的是人们应该如何依照祖先教给的规矩,为过年准备好新装;《扩里哈哩》唱述的是如何备办过年第一天的年礼,照古俗进山抢接吉祥的山泉水,献祭祖先,为老年人洗脚;《科根哈根》唱述的是过年期间人们相互往来拜年,开展各种节日庆祝活动;《科北哈北》唱述的是人们相互拜年,辞别旧岁,节日圆满结束。现已搜集整理出版的有《科根哈根》《科北哈北》两部分(被收入《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出版)。

2.婚姻礼仪型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乃哈雅哈·雅哥错卡》,是一部青年男女喜好并应当掌握的婚恋之歌,诗歌从姑娘、小伙长大成人唱起,成人后谈情说爱,自己去寻找幸福和创造幸福。诗歌叙述二人如何不畏艰辛踏上寻找幸福的征途,最终找到一块“肥得比手杆、脚杆还要深的沃土”。他们在这片沃土上开辟新的家园,一年四季辛勤地劳作,寻找野蜂窝掏取蜂蜜,开垦土地,种植棉花,纺线搓成灯芯,造出蜡烛;砍伐上好的木料,降服蟒蛇,剥蛇皮制成木鼓。他们带着这些礼物,翻越千山万水,去寻找厄萨,使其知晓拉祜族是个勤劳的民族,然后返回建设家园。全诗体现了拉祜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开创幸福生活的人生观和所称道的能够获得真正爱情的必由之路。现已整理出版其中的《乃哈雅哈科》《摆卡诺卡搓》两部分,收入《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此外,《贺妥倮谨》是一部唱述婚事从何而来,男女怎样配成双及结成亲家的礼仪过程的诗歌;《讨亲嫁女》《找菜籽》等则是表现拉祜族说亲成家过程的诗歌。

3.丧葬习俗型

拉祜族的丧葬习俗形成较晚,然而反映丧葬习俗的诗歌则较为丰富,除前面提到的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安魂调》《选墓调》《隔魂调》《复山调》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拉祜族生死观念中的自然观和道德观,以及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的观念。

除此之外,拉祜族习俗礼仪诗歌,还有人们在山野劳动时即兴而发,相互对唱,激励生产劳动的山歌,曲调爽朗、节奏自由、脱口而出;有农闲时青年男女间相互对唱,以诱发情感的各种情歌,音色委婉动听,曲调抒情甜美,或表白、或试探、或摸底、或恭维、或自谦,都情真意切,一往情深;还有妇女哄孩子入睡时唱的催眠歌曲,有孩童戏耍时唱的儿歌,有村民建房时唱的起屋歌等。

拉祜族这些种类繁多的各种民间诗歌,一般都由具有演唱才能的民间歌手演唱。人们以能请到著名歌手“嘎麦巴”到家中演唱整部的《牡帕密帕》为荣,认为谁家能够连续三年请到歌手来家里演唱,谁家将会获得吉祥幸福。连续演唱过三年后,便可间断一年。如果请“嘎麦巴”来演唱的当年,家中出了不吉利的事,则认为是无福享受厄萨的恩赐,便不再接着请歌手来演唱。

二、散文类

拉祜语称为“多帕嘎”,即口述的故事。他们包括民间神话、故事、传说、寓言等。

(一)神话

拉祜族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反映人类童年时期极富幻想、种类繁多的神话,表现出人类早期认识自然、解释自然、征服自然、了解社会的强烈愿望和追求。它们包括有溯源性神话、认识和征服自然的神话、祖先迁徙神话、反映社会生活的神话等。

1.溯源性神话

这类神话包含着人们对天地从何而来?万物缘何而生?人类从哪儿来?火的源头何在?洪水为何泛滥?人类如何逃过洪荒而得以生存下来等一切自然现象以及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如《造天造地》《天地日月和人的来历》《厄萨和他的助手共造天地》《祖先的起源》《厄萨造天地万物》《厄萨救人》《厄萨种葫芦》《刻木造人》《猴子婆》《龙生虎养鹰遮阴》《毛猴子戳木取火》《木缸造火》等。此外,还有对日月运行、星辰隐现、雨雪、风雷、彩虹等自然现象的思考与探索,如《彩虹的来历》《下雨王》《厄萨挂日烤地》《扎鲁树》等。

2.认识和征服自然的神话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神奇的猎人》《羊神除妖》《除恶龙》《搓拉射妖》等。此类神话表现初民们在承受自然力奴役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自身的力量,为摆脱和战胜自然力的束缚而挣扎抗争。

3.祖先迁徙神话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根古》《古根》《孟南的传说》《人和雪的故事》《太阳月亮洗澡池》《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洗麻塘的传说》《拉祜族为什么不系腰带》《中计逃离故乡》《追鹿到牡缅密缅》等。

4.反映社会生活的神话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扎努扎别》《给玉帝盖宫殿的人》《纳布娄斯》等。

(二)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分为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故事、爱情故事、道德伦理故事、动物故事、机智人物故事、英雄人物故事、生活习俗故事等。

1.神话传说故事

具有代表性的是《厄萨的故事》《造天造地》《炼太阳月亮》《扎努扎别》《扎笛娜笛》《纳布娄斯》《独头娃娃的故事》《取火种》等。这类神话故事,大多以创世史诗《肖代噜代》《牡帕密帕》为基础,将其中一个一个的故事逐个展开,使其更加丰满和充满神话色彩。一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想象力和创造性极强,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展现了一幅幅古老的神话天地,同时也反映出拉祜族早期哲学思想的萌芽。

2.历史故事

具有代表性的是《北基南基的故事》《兄妹分居》《响篾换扳机故事》《包头巾的故事》《牡缅密缅故事》《砮沽的故事》等。这些历史故事,大多是以迁徙史诗《根古》为题材,将史诗中的篇章或某些情节加以扩大和补充而成,但又可完整地作为一个故事讲述。反映了拉祜族在长期游猎迁徙中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及主要历史事件。

3.爱情故事

具有代表性的是《雅普乃普》《金鱼姑娘》《铜铃的故事》《蜂蜡灯》《扎娃与金镯姑娘》《扎努娶龙女》《扎妥与娜娃》《孤儿扎体的故事》《两姐妹》《扎努和斑鸠姑娘》《雅珠西与左雅米》《百兽衣皇帝》《彩带的来历》《娜克西哈谷》《从葫芦里走来的姑娘》等作品。这些爱情故事曲折动人,美丽神奇,反映出拉祜族青年男女为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婚姻观,经历了神和社会偏见的重重阻挠和考验,最终结为美满姻缘,热情讴歌了拉祜族人民的纯真爱情。

4.道德伦理故事

代表性的作品有《白发老人的故事》《冬笋》《无良心的爹妈》《引袋三姑娘》《拉祜族招女婿》《一心想吃鱼头的弟弟》《两兄弟分家》《一个贪心人的下场》《四个商人》《卡些的儿子》《挖金子的故事》《调解》《报应》《蚊南》《两个猎人》《聪明的女人》《背架》《聪明的老人》《好女婿》等。这些道德伦理故事充分体现了拉祜民族淳朴善良、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知恩必报、关心爱护集体等美德,鞭挞自私自利、惟利是图、损人利己、忘恩负义等可耻行径。内容丰富,情节感人。

5.动物故事

具有代表性的是《小孩和小狗》《不光彩的孔雀》《孔雀喝酒》《猴子穿套裤》《狗和麂子》《大憨斑鸠》《老虎身上的斑点》《豹子为什么不吃水牛》《松毛虫的故事》《红尾鲤鱼的由来》《狠心的蚂蚁》《七里蜂》《柴为什么要人抬》《牛为什么没有上牙》《鹌鹑和竹鸡》《牛为什么那样温顺》《无毛小鸟的故事》《喜鹊和乌鸦》《麂子、马鹿和老虎》等作品。这些动物故事,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把原始观念,生活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和是非曲直关系,以及对自由幸福的理想与追求糅合进故事中,把各种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进行有机地结合,使故事既充满了生活情趣,又极富哲理性。

6.机智人物故事

具有代表性的是《雅嗨的故事》《神人扎丕》《岩克八与岩克八的故事》《岩克八与大力士》《岩克八与卡些猜谜》《岩克八与卡些赌嘴》《岩克八智胜卡些》《岩克八三气卡些》《岩克八戏弄小气鬼》《岩克八愚弄卡些隆卡些婆》《岩克八装神仙的故事》《火笼衣》《围心布》《聪明的弦风主》《瞎子和跛子》《南瓜换马》《扎西的儿子》《智断盗金案》《扎别的故事》等作品。这些机智人物故事,贴近现实生活,更具人物化,深受百姓喜爱。人们期盼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出现制服官府、土司和财主的人物,以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从这样的愿望出发,塑造出许多智胜官府、土司和财主的人物故事。如“岩克八”,又名“雅嗨”便是一个力大无穷,智慧超人的智者形象,他在与官府、土司和财主的较量中施展出过人的聪明才智,令那些官府、土司和财主威风扫地。

7.英雄人物故事

这一类的民间故事带有纪实性,热情讴歌了反民族压迫、反封建领主统治起义斗争中的民族英雄的事迹。代表作有:《拉祜族起义》《张登发的故事》《扎杜扎那的故事》《石门坎设伏》《县长钻床脚》《尾帕传奇》等。

8.生活习俗故事

这类故事主要讲述拉祜族各种生活习俗,有年节习俗如《扩塔》《新米节的故事》等,有婚恋习俗如《蜂蜡灯的故事》《结亲缘》等,还有其他生活习俗方面的故事如《妇女包头穗子的故事》《掌楼的故事》《酒的故事》《芦笙的故事》《哩嘎嘟的故事》等。

(三)民间传说

大致分为居住、饮食、服饰传说,文字、纪事传说,节日、习俗、宗教传说和反抗斗争传说四类。

1.居住、饮食、服饰传说

具有代表性的是《拉祜族为什么住山头》《哈布耶》《苦聪人为什么扎包头》《拉祜族妇女为何不缠藤条》《祝布路》《掌楼的传说》《酒的传说》《咸海水的传说》等作品。

2.文字、记事传说

具有代表性的是《拉祜族为什么没有文字》《拉祜族古老的通讯传说》等作品。拉祜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历史的民族,他们古老的通信、记事是怎样进行的,可在这类传说中窥见一斑。

3.节日、习俗、宗教传说

具有代表性的是《火把节的传说》《荡秋千的来历》《过小年》《新米节的传说》《卡腊节的传说》《求婚礼品》《滚鸡蛋》《讨媳妇祭灶的由来》《招婿上门的由来》《打歌跳舞的由来》《王佛爷煮石头为食的传说》《蛮大佛祖和佛爷斗智的故事》《帕尾传奇》等作品。

4.反抗斗争传说

具有代表性的是《牛皮盖地的传说》《勐梭抗英传说》《李通明抗英传说》《马连长的下场》《拉祜王——杨扎那》《骑牛人和骑马人打仗的故事》《石门伏击尉东晓》《牛尖山发光树》等作品。其中,有的作品带有纪实性,体现了拉祜族人民反抗英帝国主义的领土扩张和文化侵略,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寓言、谚语、笑话、谜语

拉祜族的寓言、谚语、笑话、谜语都是以动物为题材,体裁短小,寓意深刻,幽默风趣,通过艺术形象的描述,阐明一个个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现已搜集整理并翻译成汉文的有300多条,并收入《拉祜族民间文学集成》《拉祜族谚语俗语集》等中。

拉祜族民间文学具有浓郁的思乡念土的情怀,厄萨文化中心意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心理素质,兼收并蓄、富于独创、开门见山、简明畅达的特点。对故土的向往,族祖、遥远的古代生活,迁徙的历程,先民的生活和生存状况,与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以及反抗斗争,时时回荡在拉祜族民间文学之中,如同一幅幅紧紧相扣展现民族的苦难与欢乐、憧憬与追求的历史画卷。在拉祜族民间文学中,厄萨是神话传说的重心,是原始信仰崇拜的对象,是民俗、节日活动围绕的中轴,史诗、叙事诗、民间故事,也多涉及厄萨,凡有一定文学、史学、美学、哲学价值的重要作品,多潜存于与厄萨崇拜相关的各种习俗礼仪、节日活动中。拉祜族民间文学系统地记述了拉祜族先民的迁徙历程,高歌前赴后继、奋进不息的民族精神气概和可贵的民族心理素质,频繁而罕见的迁徙十分艰辛,不是因为人多、地少、食匮,就是因为争占宝地,抑或是兵燹、赋税威逼,拉祜族先民一次次面临生存的危机,不断选择着自己的前途道路。拉祜族与同一语族的彝、傈僳、哈尼、纳西等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与吸收,但又有自己独具的特色,拿创世神话来说,虽然各民族均包含有宇宙起源、物种繁衍、洪水灾害、兄妹婚配等内容,然而,拉祜族却独创有以厄萨为核心的神话型文化英雄,歌颂厄萨的聪明才智和舍身造世界的精神。再如拉祜族关于服饰的传说《围心布》与彝族、纳西族、苗族、布依族等的此类传说,属同一个主题,从内容看,既相互影响渗透,又各有特点和所长,在拉祜族传说中,那个因屡胜对方,故将聪明之心蒙起之人,不是仙女、骑马人,也不是受神唆使的男子,而是众所周知足智多谋的孔明。又如拉祜族火种神话与哈尼族的同类神话有着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拉祜族民间文学,极少冗长空泛、缠绵委婉的叙述,而是开门见山,主题鲜明,形象突出具体,比喻贴切,节奏明快畅达。一些涉及历史题材的作品,以深沉而凝重的描绘,表现坚忍不拔、锐意进取、勇于牺牲的艺术形象,质朴无华,真切动人。这与拉祜族特殊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漫长的迁徙旅程、坎坷的社会发展道路,使得拉祜族先民不可能有长期安定、舒适、悠闲的生活,因而铸就了他们干脆、果敢、利索的民族性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