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拉祜族婚礼

拉祜族婚礼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拉祜族家庭生活中,男女地位同等,家庭事务夫妻共同操持,涉及生产安排、经济开支、儿女婚事、粮食储存保管等家庭大事都由夫妻共同商议决定。清末以来拉祜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在拉祜族家庭礼仪中,老一辈勤劳善良的风范,代代相传,造就了家庭关系的协调和民族性格的刚正。
家庭礼仪_中国拉祜族

第二节 家庭礼仪

拉祜族家庭的构成形式,明清以后,基本形成两种趋向并行发展:一是逐渐确立的一夫一妻制父系小家庭;一是双系大家庭的形态继续残存,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小家庭一般由父母和子女两代组成,即父母、女儿女婿、幼子及其妻、未婚配子女。拉祜族盛行从妻居制,家中儿子除幼子外结婚后都要上妻家从居3~10年,期满后方携妻返家另建房居住。因此,在小家庭中一般是幼子、独子、幼女和父母一起生活,并由他们来赡养老人。

在拉祜族家庭生活中,男女地位同等,家庭事务夫妻共同操持,涉及生产安排、经济开支、儿女婚事、粮食储存保管等家庭大事都由夫妻共同商议决定。在一些拉祜族地区如双江、临沧等地,女性在家庭生活中起的作用更大,女性承担了大部分家庭事务,丈夫则主要承担对外交往和参与料理公共事务。拉祜族这种男女同等的家庭礼仪,源自朴素的对立统一的世界观,认为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有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相对的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清末以来拉祜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成家前,青年男女社交恋爱公开自由,但禁止乱性,非婚生子被视为不道德行为,将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和处罚。青年男女婚姻抉择权主要在自己,父母一般会依从子女的抉择。由于婚前选择和决定比较自主,因此,一旦结合成家庭就比较牢固,离异现象较少。

一、勤俭恩爱

拉祜族家庭夫妻互爱互敬,各尽其职,共同营造家庭幸福生活。拉祜族家庭,夫妻地位平等,不厚此薄彼,只是丈夫多从事重体力劳动和涉外事宜,而妻子则着重从事一些技巧性的事务。但拉祜族女性,并未完全脱离重体力劳动,很多时候,妻子仍然要与丈夫一样,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如丈夫犁田、芟地、砍伐、打谷、编制竹篾器具,妻子则插秧、割谷、挖地、打柴、带孩子、烧火做饭。有的女性得参加犁田地,甚至跟男人进山打猎。丈夫干的活,妻子也干,妻子的事务,丈夫也帮忙,夫妻同心,勤劳协作,共同建造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拉祜族人通常以一个家庭有无衣装、有无肉食、有无打闹,判定这一家庭女主人是否勤俭,男人是否为狩猎能手,夫妻是否恩爱和谐。

二、忠贞不渝,白头偕老

拉祜族传统观念认为,婚姻家庭既然是男女双方自主择定,便应共患难、同生死,如果谁不检点、严肃,就会遭到报应。正如婚礼祝词中所唱“从今以后你俩配成双,要像刀身配刀鞘,背带配背箩,永不分离。”“你们应相互关心,生儿育女,永不分离。否则,天地震怒,灾难降临。”因此,在拉祜族社会中,尤其是过去,很少有离异的现象,谁如果有离异的念头,寨老便会出面干预,村人也会反对。对另寻新欢或有乱性行为者,则被视为败类要遭众人唾弃,甚至会被寨人抄家,罚打扫村寨卫生。

三、厚爱子女,善待上门女婿

拉祜族家庭无论生男生女,都同样喜欢。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和困苦,都要想方设法将子女抚养长大,尤其是母亲,做完一天地里的活计,日暮归来时,胸前搂抱着婴儿,身后背着装满柴禾或猪草的背箩。走进家门,放下孩子,便又投身到烦琐的家务中,烧火做饭、喂猪喂鸡、洒扫除尘、纺线织布等。拉祜族家庭极少有弃婴或歧视虐待子女的现象,孩子成家后如需分家另过,父母会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成人,子女也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视为自己的本分,子女成家立业后,包括上门女婿,都会尽心尽力赡养父母,儿子们在离家上门之前,都要叮嘱家人一定要赡养侍奉好父母。

在拉祜族家庭礼仪中,老一辈勤劳善良的风范,代代相传,造就了家庭关系的协调和民族性格的刚正。[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