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拉祜族节日

拉祜族节日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九节 节庆习俗拉祜族民间岁时的划定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节日民俗事象丰富独特,季节的测定、日段的划分、十二禽兽历等都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新中国成立前,有的地区的拉祜族,还要在太阳未落之前,众人一道向日落处接祖先灵魂回来一道过年,晚上举行滴水、献饭仪式,老年人则要到寺庙里熬夜守岁。新水,在拉祜族看来,是纯洁和幸福的象征。
节庆习俗_中国拉祜族

第九节 节庆习俗

拉祜族民间岁时的划定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节日民俗事象丰富独特,季节的测定、日段的划分、十二禽兽历等都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由于历史上长期与汉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往,许多拉祜族地区吸收和采用了汉族的农历来推算岁时节气。拉祜族历法和汉族历法的并行使用,使拉祜族的岁时节日民俗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貌,在生产、祭祀、喜庆丰收、纪念人物事件等方面,拉祜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拉祜族是一个节日众多,热爱喜庆的民族,传统节日有新年、新米节、火把节、葫芦节、士主节、卡腊节、八月月圆节、植树节、扫墓节、让生节等,其中比较隆重的民族节日是新年、葫芦节、新米节和火把节。这些节日都有着浓厚鲜明的民族色彩,健康积极的生活内容,按照拉祜族人民的习惯,尊老敬长、弘扬优良文化、祝福健美康娱、颂扬淳朴民风,几乎成了节日的中心内容。

一、新年

新年是拉祜族人民的重大节日,拉祜语称为“扩塔”或“扩扎”,在古诗歌唱词中称为“科尼哈尼”。过年的时间因支系不同而异,拉祜纳基本与汉族相同,在每年的正月间过,所不同的是要看日子,如果认为日子不好,便会提前或推后几天,不一定是初一。拉祜西和苦聪人从十一月到第二年一月间择吉日过年,属马、蛇、兔、猪、鸡之日为吉日,属牛、羊之日为忌日。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杀年猪、舂糯米粑粑、歌舞、丢包、打陀螺、荡秋千、射弩,走亲访友、拜年贺岁等。

关于“扩塔”的热闹场面,拉祜族民间文学史诗《牡帕密帕·歌尾》有一段十分生动的描述:

一年三百六十天,
今天是过年,
一年一次大节,
一年一次大团圆。

img129

新年的拜年场面

桃子花开了,
李子花开了,
春意最浓最艳,
最好的日子是今天。

男的跳舞站中间,
女的跳舞围外面,
女的拍手银镯叮img130响,
男的吹笙心儿欢。
跳吧,
唱吧,
让我们忘却一年的辛苦,
让我们送走过去的灾难,
打响哈灭那——
使我们精神振奋,
赶走邪魔保平安。

我们围住温暖的火塘,
高高兴兴好过年,
喝足多依酒,
吃饱白米饭。

大年过完了,
各自回家了,
扛起犁头背起芟刀,
上山下箐搞生产。

每年秋后,澜沧江两岸的拉祜人就着手过新年的准备。男子忙于进山狩猎,准备年礼;女子纺线织布,赶制年装;青年男女们忙着制作葫芦笙、口弦、哩嘎嘟;心灵手巧的姑娘们,还要缝制荷包和筒帕;孩童们则忙着做陀螺、搓麻线。从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起便开始打扫卫生、烤酒、杀年猪等,以迎接“扩塔”的到来。

img131

拉祜族拜年用的大糯米粑粑

除夕这天,山寨便热闹起来,全寨一致行动,洒扫除尘,大搞清洁卫生,把个绿树掩映,鲜花点缀的山寨,收拾、装点得面貌一新。男女青年们上山砍回一棵2米多高的青松树,栽插于寨子中央,周围置芭蕉秆和甘蔗,以示迎接新年。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新年,人们都喜欢舂制糯米粑粑,这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糯米飘香,碓声此起彼落,欢快而有力。人们将舂出的糯米粑粑首先敬献给天神厄萨,然后象征性地祭祀牛、犁、锄、砍刀等生产工具,以表祈奉之意。认为这些农具在过去的一年里,十分辛劳,与主人合作得很好、很愉快,主人要与之同尝丰收之果;并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与主人再度合作,种好庄稼,来年获得更好的收成。除夕之夜,人们还要沐浴净身,除去一年的尘垢,清清爽爽迎接新的一年,并将翌日的食物准备齐全,因为初一是忌动刀的。新中国成立前,有的地区的拉祜族,还要在太阳未落之前,众人一道向日落处接祖先灵魂回来一道过年,晚上举行滴水、献饭仪式,老年人则要到寺庙里熬夜守岁。相传,从前巨人扎努扎别与天神厄萨争斗,天神厄萨为了惩治人类,作祟不让庄稼长出粮食来,扎努扎别最后也被厄萨害死了。人类没有饭吃,无法生存,没办法,只好去求厄萨。天神厄萨这才给人类划分农时节令,人们按着四时节令去耕种,庄稼才长出粮食来。这样人类才有了饭吃,人们为了报答厄萨,每当新年都要舂糯米粑粑,跳芦笙舞来纪念厄萨。从此,每逢年节都要跳芦笙舞,以示纪念与庆贺,特别是新年,就更加隆重和欢快了。舂出的糯米粑粑首先要敬献给厄萨。就这样,年复一年,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img132

抢“新水”

节日活动一共为九天,分三个阶段。初一到初四为第一阶段,称为大年。大年初一的“抢新水”,可谓是新年最富情趣的活动。凌晨,随着雄鸡破晓的一声啼鸣,山寨立时响起炒豆般的枪声。枪声中,青年男女们争先恐后冲出家门,穿浓雾,踏草露,奔向山脚下的清泉边“抢新水”。新水,在拉祜族看来,是纯洁和幸福的象征。新年伊始,泉水最新最纯,喝了能使人消灾去病,获得幸福,益寿延年,第一个抢到新水的人,被认为是最幸福、最勤劳的人,她(他)在新的一年里,将受到人们的敬羡。

img133

拉祜族拜年用的甘蔗

img134

拉祜族敬献拜年酒

大年初一,按照拉祜族的传统习惯,人们不外出串门拜年,吃年饭前不能高声谈笑,不能吹口哨,不能坐在门槛上,不能在门槛上砍东西,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他们认为这样做,在新的一年里才能受到人们的敬重,生产、生活才会顺利。初一,还要给狗喂好吃的,以示感激,拉祜族传说认为,是狗给人类带来了五谷籽种。初二开始,人们带上糯米粑粑、猪肉、酒等,走村串寨,串门走户,给亲朋好友拜年,互致问候。有的地方,初一早晨,全寨男女老幼听到寨外传来的火药枪声时,便奔向寨门口迎接干活归来过年的亲人。由寨中老者向他们撒米、敬酒,表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新中国成立前,初一早饭后还要举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结束后,男孩子打陀螺,女孩子荡秋千。有的地方初一上午鸣枪两响,请死去的父母亡灵归来过年;有的地方,凡已安家立业的女儿、女婿,在最初三年内,每年必须携带四块糯米粑粑,两块大的,两块小的,初一去向岳父母和妻兄拜年。节日的主要庆祝活动是歌舞、打陀螺等,尤其是在寨子广场举行的大型集体芦笙舞会,场面隆重热烈,从早上跳到晚上,从初二跳到初四。初三,有的地区全寨人聚在一起吃一餐团结饭,届时,每人自带酒肉饭菜,到某处或某户去聚餐,按男女分左右两拨,男左女右。聚餐开始前要先举行祭祀神灵的仪式。傍晚每户要将过年吃剩的残物,用火焚烧后丢弃到寨外。初五、初六、初七三日,照常下地从事生产劳动。

img135

拉祜山寨新年芦笙舞

初八、初九为第二阶段,称为“九黄会”。拉祜族是一个喜欢狩猎的民族,据说新年期间寨子里的男子因外出狩猎,没能及时赶回来过年,故而用这两天给他们补上,所以又称“男人节”,而将大年称做“女人节”。节日的主要活动也是互相拜年、跳芦笙舞等。初十、初十一、初十二日,又照常下地从事生产劳动。

img136

欢乐的春节芦笙舞

初十三至十五为第三阶段,称为小年。家家户户再舂一次糯米粑粑,富裕的人家再杀一次年猪。此时芦笙舞会进入高潮,最为隆重热闹,人们尽情地跳啊跳,否则就得等到明年了。有的地方,小年还举行荡秋千、射弩比赛等活动。传说拉祜山寨每逢过年,村村寨寨都要搭一个架子宰杀年猪,为此猪不服,告到了天神厄萨处,请求天神也将人类吊起来,以示惩罚。于是天神宣布:过大年的时候,人类可以吊杀年猪,但过小年时,则人类要将自己吊起来,以示认罪。人们便想出了一个对策:过小年时,在宽阔平坦的场子上,搭建起一个木架子,吊上两根绳子,拴上块木板,男女老幼聚集在一起,荡起了秋千。

img137

新年盛大芦笙舞会晚景

img138

拉祜族欢度葫芦节

由于地区和支系不同,拉祜族“扩塔”习俗也不尽相同。新中国成立前,有的地区拉祜族过“扩塔”时不准外人进入寨子。据说,拉祜族最初过“扩塔”时都要邀请周围各寨的各族人民前来共同欢度佳节,后来因为个别外来者趁拉祜族喝醉之际取走了寨里的金银首饰等什物,因此引起了拉祜族与外民族的一场械斗。从此,拉祜族村寨便订下了寨规,过年期间不准外人进入村寨。几百年来,沿袭至今,已成了惯例。如果在“扩塔”期间有外人走进他们的地界,便会被叫住,带到在路边临时搭建的“小房”中,暂时软禁起来,直到过完年才放行。在软禁期间,由寨里派两个青年监护这些“不速之客”,并在生活上给予特殊的优待。

二、葫芦节

拉祜语称“阿朋阿龙尼”,是拉祜族全民族统一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十五、十六、十七日举行。届时放假三天,各乡镇的拉祜族百姓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吹着芦笙、抬着年猪、身着鲜艳的民族盛装,前往政府机关所在地拜年祝贺,欢跳芦笙舞、摆舞,通宵达旦,持续三天三夜。节日期间还举行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文娱节目演出活动、科技及商业物资交流活动等,如抢新水、射弩、抓鸡、打陀螺、爬竿等比赛与表演。农历十月十五日是拉祜族传说中人类始祖从葫芦里诞生之日,拉祜族始终将葫芦视为宝贝和吉祥如意的象征。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广泛征求拉祜族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决定,以每年农历十月十日至十七日为拉祜族全民族统一的节日——葫芦节。“阿朋阿龙尼”是拉祜族人民缅怀祖先的日子,也是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倡导真善美的日子,同时也是拉祜族人民奋发向上、追求美好幸福未来的日子。

三、新米节

亦称“尝新节”,拉祜语称“扎式俄扎”,拉祜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拉祜族历法的七八月间选属狗或属龙日举行。届时,人们邀请亲朋好友前来欢度佳节,如果节前一天谷物未完全成熟或尚未收割回家,便到稻田里挑早熟的、颗粒饱满的谷穗掐下来,回家脱粒后将其摊放在火塘上方用竹篾编织成的炕笆上,烧火将谷子烘干,或者放在大铁锅里炒干,然后放进碓里舂成米,煮出香喷喷的新米饭来。采摘新鲜瓜豆,杀鸡置酒,做一桌丰盛的晚餐,其中用新黄豆做的小菜豆花汤是必不可少的,邀亲朋好友至家中共食,庆贺丰收。首先要将煮出的第一碗新米饭、一碗豆腐汤、几样新鲜小菜、几块糯米粑粑敬献给天神厄萨。有的地方还给狗喂新米饭,并在农具、耕牛身上涂抹一点,以示犒劳,感谢其一年来的辛劳和为耕作收成所作的贡献。到了晚上,全寨青年男女,便在打谷场上,燃起熊熊篝火,手牵手围成圈,通宵达旦地欢跳芦笙舞,边跳边唱:

汗水浇出了金子般的谷子,

金谷赶走了拉祜人的饥饿;

肯为后世造福的先辈啊,

我们唱歌跳舞把你们祝福!

关于新米节有这样一个传说: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拉祜族专靠狩猎和采集野菜野果度日,生活没有保障,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日子过得很清苦,到了冬天日子就更加难熬了,有时一连几天没有任何东西下肚。天神厄萨知道后,很是同情,决定解救拉祜族,教拉祜族种谷子。

一天早晨,天神厄萨在碓臼里装满了黄灿灿、圆滚滚的谷子,然后让女儿去舂碓。姑娘一杵舂下去,碓臼里的谷子舂撒了一地。厄萨天神家里谷子有的是,多得堆成山,姑娘也不在乎这一点,没有捡起撒在地上的谷粒,舂完米后就走了。一只斑鸠趁机飞到碓臼旁,啄吃了洒在地上的谷粒。

第二天,天神厄萨降临人间,走到一户名叫扎倮的拉祜族夫妇家里,看到一家人饿得有气无力地坐在火塘边烤火。厄萨天神便对扎倮夫妇说:“拉祜要过好日子,必须学会种谷子。”

扎倮夫妇回答道:“没有谷种,叫我们怎么种谷子?”

厄萨说:“谷种被天天到水塘边喝水的斑鸠啄吃了,你们要想得到谷种,就得想办法捉住斑鸠才行。”

扎倮夫妇听了,很是感激。他们用支扣子的方法,终于捉住了那只斑鸠,切开嗉袋一看,里面只有一粒谷子。“唉!一粒谷子怎么种呢?”扎倮夫妇嫌谷种太少,失去了种谷的信心。这时,厄萨天神又对他们说:“一棵独木,百年之后可以长成林,一粒谷种,六个月之后可以收千粒。”说完厄萨将种谷的方法,一五一十地教给了扎倮夫妇。扎倮夫妇遵照厄萨所教的方法去做,用一根尖木棍在地上戳个洞穴,然后将谷种点种下去,之后夫妇俩日夜守护着这粒种子,它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他们的希望。过了不久,长出了绿茵茵的秧苗,他俩又细心地浇水、薅草,精心照料,看着谷子一天天长高、开花、扬穗、灌浆,等到谷子成熟,又要防着被鸟兽偷吃。到了八月里,他们收获了满满一大碗谷子。为此,扎倮夫妇高兴得又跳又唱。他们舍不得吃,将谷子分给大伙,然后领着大伙开垦出一块荒地,一把火烧光了地里的树木杂草后,种下了谷种。到了第二年的八月,拉祜山上到处长出金黄金黄的谷子,拉祜人高兴得围着谷子,又跳又唱。

为了感谢天神厄萨,每年的8月15日,第一茬新谷成熟,第一次吃新米饭时,拉祜人都要恭恭敬敬地把第一碗新米饭首先敬献给天神厄萨享用,热热闹闹地庆贺一番。

四、火把节

拉祜语称“阿格杜尼”,直译为点松明火把的日子。于每年拉祜族历法的6月24日举行,大体与汉族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一致,只是提前或推后一两天。清光绪《普洱府志》记载:“苦聪人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岁首,至期烹羊豚祀祖先,醉饱歌舞。”可见六月二十四日是拉祜族一年中的一个盛大节日,普洱等地方的拉祜族曾将其称为过年,是时宰羊祭祖,这正是羌人文化的遗迹反映。节日习俗,各地大同小异。大多数地区从每年拉祜族历法的六月二十四日开始,共庆5天,景谷等地的拉祜族则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举行。农历六月间,各种农作物均已栽种薅锄完毕,庄稼抽穗打苞,农事稍闲,欢庆几日,祈祭秋后五谷丰登;十月间,粮食上场,欢庆丰收。澜沧江以东镇源、新平、墨江、元江等地的拉祜族,节日里家家都要杀一只羊进行祭祀庆典活动。传说羊曾帮助过拉祜族人除掉恶魔,故宰食羊肉可得到福气和吉祥。晚上,各家各户纷纷点燃自家门前和园圃周围的火把,并向其上撒松香面儿,使火把熊熊燃烧,再举一只小火把,从屋里到屋外的牛圈、羊圈、猪圈、鸡圈处撒松香面儿,以示驱逐邪恶与疾病。远远望去,拉祜山寨似繁星点点,若万家灯火,煞是壮观。人们高举着火把到山上、坝子、田边地脚去转游,以驱邪避灾,远望犹如一条条火龙在山上、坝子和田间地角游动,景象蔚为壮观。人们相信,这样做就会日日兴旺,年年有余。寨外的草坪上,青年男女们身着盛装,在熊熊篝火的映照下,手拉手,围成圆圈,跳起本民族欢快的芦笙舞,直至深夜,欢快的芦笙伴着姑娘小伙幸福的笑声,在这夏夜的星空中久久回荡。

相传,从前拉祜族居住地区的勐糯山上住着两个人,一个是恶人,长得奇形怪状,像魔鬼一般狰狞,心却比魔鬼还要狠毒,专吃人的眼睛。人没了眼睛,就不能下地劳动,上山砍柴,这样活着真是活受罪。另一个是善人,长得端庄清秀,性情温和善良,又聪明,又肯帮助人。这位善人得知恶人专吃人眼时,便跑去对恶人说:“人的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你不能吃,要吃你就吃田螺吧!”从此,善人每天都去找田螺来给恶人吃,使他不去吃人的眼睛。然而找田螺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恶人吃得又多,每天三顿,这就更难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善人左找右找都没有找到田螺,只好到街上买了一只山羊,想让恶人养起来,万一没有田螺的时候就吃羊肉,千万不要吃人眼睛。

这只山羊没有角,善人给它安了一对蜂蜡角。到了晚上,善人点燃了山羊的两只蜂蜡角,让它到山上去找恶人。山羊朝着山上跑去,两只蜂蜡角就像两支火把照亮了山坡。恶人远远地看见火光,惊慌地想:“这火是用来点火药枪的,一定是人们抬着火药枪找我算账来了。”山羊在山上跑来跑去,到处寻找恶人,火光将整座山都照亮了,恶人更加惊慌了。心想:“呀!到处都是火,到处都是人,人们抬着火药枪来了,怎么办?怎么办?”恶人怕得要死,慌忙在山上找了个山洞,就钻了进去,并移过一块大石头将洞口堵了起来,只敢留一条小缝悄悄地向外张望。

山羊仍在山上到处乱跑,寻找着恶人,越是找不到就越是到处乱跑,蜂蜡角也烧得越旺,山梁也被照得雪亮。山羊跑到东,东山亮得像白昼;山羊跑到西,西山如同照耀着太阳。恶人在山洞里看见了,吓得直发抖,嘴里一个劲地念叨着:“不能出去,绝不能出去!出去就完了!”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恶人连吓带饿没有力气搬掉堵在洞口的大石,最后被山洞里冒出的水淹死了。从此,人们不再担心恶人来吃眼睛,可以安安稳稳地搞生产了。

从此,每当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人们便都在自家的门前点燃起一支火把;有的则举着火把到山上、坝子、田间地脚去转悠。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吃过新米饭,身着新衣,在火光的映照下,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芦笙舞,直至深夜。新中国成立前,节日活动内容具有祭神、“送祟”之意,新中国成立后,剔除了封建迷信色彩,增加了团结、健康的娱乐内容。火,是远古人类取暖驱邪的工具,尤其是山地民族,火把节是人类崇火的表现。

澜沧江以西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和耿马、临沧、勐海等县的拉祜族过火把节时,每个山寨都要砍松明扎火把,制作缅香,公用的火把和缅香由“卡列”通知各户交到寨上,多者八九斗,少者三四斗,各户自用的各户备办好。缅香用松脂、枯松树舂成的粉末、南瓜叶、黄瓜叶、火炭制作而成,撒在火把上燃起焰火。节日这天,各家携香火和祭品到地中或田埂上扎一个小竹牌楼,焚香献祭,念诵“叫谷魂”词,然后由田间沿途念诵着回到家中的囤箩边。夜晚,在寨子中央竖一支一丈三尺高的大火把,由“卡些”亲自点燃,“磨八”念诵祈祷经文,众人围着火把撒缅香面儿,火焰四溅,众人欢呼。据说,火把烧得越旺,火焰越高,象征吉祥、平安、顺利;如果烧得不旺,便认为今年是非多,有灾祸,因而要在生产生活中处处小心谨慎。老人们则忙于在家中驱邪和祭祀,方法是将新鲜瓜果供于神桌上,点燃香蜡,在门前竖一小火把,用一只鸡、一碗米、一点食盐、几炷香,依照传统仪式叫“谷魂”,同时也叫“人魂”,一家人从大到小都要一一叫到,叫完“人魂”还要叫“牲畜魂”,猪、鸡、牛都要叫到,而后进到屋内囤箩旁杀鸡祭祀,祈愿年年谷粮满囤箩,祭毕一手持火把,一手持刀在屋内走动,边走边朝火把撒缅香面儿边念诵,每念诵一句撒一把缅香面儿,一直撒到屋外牛圈、羊圈、猪圈、鸡圈旁,意为将邪恶驱逐出去。青年男女们则聚在寨中广场欢跳芦笙舞,通宵达旦。火把节的由来,除上面述及的情形外,还有一种传说是厄萨给了拉祜族粮食籽种和农具,并教他们怎么种植,拉祜族才有了饭吃。为了感激厄萨,在生产的每一环节都要进行祭祀,祈求保佑庄稼获得好收成。当种下的谷物长势良好,早熟作物成熟,决定举行祭祀活动,正是6月下旬月亮隐失期,便用松明火把照明,迎接厄萨前来参加祭祀活动,此后逐渐形成了以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的习俗。

五、卡腊节

亦称“安贺别别节”,是拉祜族苦聪人纪念教会他们种庄稼、饲养家禽家畜的始祖“卡腊”的节日。于每年正月初三举行,届时寨子里的男子上山狩猎,女子在家备办菜饭,傍晚,全寨男女老幼齐聚于象征“卡腊”的椎栗树下,烧烤兽肉和其他食物供于“卡腊”树前。祭祀仪式开始,号角齐鸣,全体寨民面对象征“卡腊”化身的大树磕头叩拜。而后,由一位儿孙满堂的老者给寨中孩子拴线,男孩拴红线于左手腕,女孩拴绿线于右手腕。最后,寨人围拢树下会餐欢饮。

相传很久以前,苦聪人不会种庄稼,更不会饲养家禽家畜,后来,有一个叫“卡腊”的人,在森林中看到一群画眉和梨哈(一种鸟名)在草丛中啄食一些黑亮的、紫红的和金黄的籽粒,于是他将这些籽粒各样采集一些带回家。第二年春雨落地时,他将这些籽粒撒进小土洞里,麻栗树落叶的时候,这些籽粒发芽、抽枝、结果了,他们便是今天的荞子、高粱和玉米。“卡腊”学会种庄稼后,请大伙来品尝并教大伙种植。后来,“卡腊”又学会了编网,支扣子捕鸟套野兽,他又将这些方法一一教给大家,还教大家把捕捉到的鸟雀、野兽用木桩竹桩围起来饲养,从此苦聪人学会了饲养家禽家畜。“卡腊”死后,人们为了怀念他,每个寨子都选一棵高大的椎栗树作为“卡腊”的化身,每年正月初三进行祭奠,代代相传,至今演变成为拉祜族苦聪人的传统节日。

六、植树节

拉祜语称“四结火结嘀哑”,直译为“种树种竹的日子”,类似于汉族的端午节。于每年农历五月端午日进行,届时全寨男女老少一致行动起来,在房前屋后、村寨周围种植上树木和竹子。传说这天是撒种在田地里的谷种脱离谷壳抽芽的日子,因此这天不得砍伐任何植物,而是种树、种竹子、种芭蕉的最好时机,据说这天即使把一根木棒插在地上也能生根发芽成活。

七、士主节

士主节流行于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章盆一带的拉祜族苦聪人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三之后,人们就开始为筹办祭品而忙碌,到二月的某天择“吉日”祭祀士主。届时参加祭祀的全是寨中男子,他们必须先沐浴,穿上洁净的衣服,在专人指挥的“三鸣炮”仪式中献完祭品,接下来就是妥善而均等地处理祭祀物品,哪怕是一撮生米,都得分到每户手中,好让人人分享到士主的福分,带来五谷丰登的吉年。相传远古时,士主和龙是一公一母的两个神,士主为公神,龙为母神。他们分管着人间的清平安泰、五谷六畜的生长,而士主神管理得比龙神扎实,有“士主老爷不开口,豹子不敢抬(吃)狗”之说。每年人们都要祭祀这两位大神,尤其以祭祀士主神最为隆重,祭品最丰富。

八、八月月圆节

亦称“月亮节”,拉祜语称“哈巴尼”。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晚上举行,将自家栽种的新鲜瓜果和谷粟等精选上等的拿来祭献月亮。拉祜族认为是月亮为人们分明了耕种的节令,因此要祭献它。是夜,当皓月升空之时,全寨各家各户将精选出来的新鲜南瓜、黄瓜、玉米、谷穗、水果(其中梨必不可少,拉祜族认为梨是青年男女幸福日子开始的象征)等摆放在小篾桌上,拿到寨子后面祭祀山神的地方祭献月亮。祭毕,在明亮的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幼围着篾桌跳起欢快的芦笙舞,庆贺丰年。佛教盛行的地方,则到佛寺去,由佛爷主持祭祀月亮。在寺内挂一幅绘有月亮图形的大白布,下方设一供桌,上置香炉、烛台、祭品等。天黑前,拜祭的人们带着新鲜黄瓜、芭蕉、甘蔗、石榴、新米等来到佛寺,将贡品供于桌上,点燃香蜡,烧纸钱,磕头作揖,佛爷念经祈祷,为拜祭的人们洒佛水。然后回到寨子跳舞欢庆,称“跳芦笙”或“跳佛主”。各寨会聚拢来的歌手们赛唱传统歌谣,谁能将“古理古根”唱遍,谁便夺得歌王的称号。节日里也是青年男女们吹笙弹弦、互诉情爱的良机。

九、扫墓节

拉祜语称“搓莫独普孤尼”,直译为“修葺老人坟墓日”,相当于汉族的清明节,是拉祜族人民悼念故去的先人、进行扫墓祭祀的传统节日。于每年拉祜族历法的二月间进行(相当于汉族农历的三月),日期不固定,依习俗“二月八”过后便开始扫墓活动了,有的村寨统一在一天进行,大多数村寨则是在此期间自择吉日进行。节日的活动和形式与汉族的清明节相似,是日,各家各户带着鸡(有几个儿女带几只鸡)、酒、烟、茶、米、盐等物,前往自家坟地,清除坟墓上和周围的杂草,加高坟墓,在墓前杀鸡祭悼亡魂。将酒、肉、饭、菜、烟、茶,一点食盐等置于墓前,焚香、挂纸钱祭奠,小辈磕头上香,主持祭祀仪式的家长边上香边祈祷,大意为:各位祖先今天我们全家来扫墓了,凡你们爱吃的、好吃的东西都有,请你们尽情享用,愿你们的在天之灵保佑儿孙吉祥安泰。祭毕,全家人在坟墓旁就地野餐。过了扫墓节,祭祀完祖先后,方能下种。

十、祭祖节

拉祜语称“搓莫搭尼”,为拉祜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拉祜族历法的7月13~15日举行。拉祜族盛行祖先崇拜,每年都要祭奠祖先神灵,届时各户在自家神桌一侧摆放一张篾桌,将祭品芭蕉、石榴、桃子、菠萝、金凤花、养凤花、姜苗花等供于桌上,家中有几位去世的老人便供几份,然后点燃香蜡,杀鸡做好饭菜,凡有好吃的都拿出来做祭品。如果去世的老人中有会喝酒的,则一人一杯斟好放于桌上,有会抽烟的则将烟锅放于一旁。祭祀时边烧纸钱边呼唤:“祖宗先辈们,你们的儿孙请你们回来过节!”接着念祭词,而后将酒、茶水泼洒于桌子周围的地上。祭毕全家人共同用餐,之后每天早晚上香,15日晚间祭祀过后送别,将祭品用一小块篾笆盛着捧送至寨外路边,至此,节日宣告结束。

img139

祭祖节祭拜祖先

十一、圣诞节

流传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等地部分信仰基督教的拉祜族地区。每年的公历12月25日举行。节日的前一天,各寨打扫卫生,洗涤衣物被褥,准备节日物品,由牧师组织教徒到各户拜年,各户捐钱作为节日活动资金。节日的早晨,全寨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前往教堂祈祷,唱赞美诗。下午进行各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主要有教民之间互相拜年、互赠节日礼品,礼品要是对方没有的物品,缺什么赠什么,有衣物、粮食、生活用品等,青年男女则互赠心爱之物。互赠礼物由教堂“波管”(神职人员)造册登记,在寨中广场栽插一枝杈茂密的竹竿,将教民互赠的礼品挂于竹枝上,牧师祈祷,讲明互赠礼物是上帝耶稣救人的精神,而后依次叫名领取。同时,还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有歌咏比赛、跳高、跳远、拔河、打陀螺、吃糯米粑粑比赛等,其中尤以吃糯米粑粑比赛最富情趣,方法是在参赛双方面前各放一堆糯米粑粑,计时比赛,在规定的时间里以吃得多的一方为胜。活动结束后,各项竞赛项目的优胜者,发给奖金和一定数量的糯米粑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