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形成与功能探析

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形成与功能探析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寝室群体一经形成,便以该群体的名义与外界发生联系。到了这一阶段,寝室文化基本形成并具有较显著的个性化特征。2.文化选择的导向功能。

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形成与功能探析

常淑丽 江之洋

摘 要:寝室文化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都起着较大的影响,也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本文着重论述了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形成规律、作用机制和功能,旨在研究和挖掘校园文化中这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更好地进行寝室文化建设。

关键词:寝室文化 校园文化 机制 功能

大学生寝室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中具有自身特色的重要文化现象,它不仅对校园文化、社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人格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研究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形成规律、作用机制和功能,及其建设的基本原则,对于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形成

从广义上说,寝室文化指的是寝室成员在寝室内生活、学习、休息、娱乐、社交等实践活动中所共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外延包括室内环境布置、硬件设施、用品摆设、寝室人员的学习方法、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方式、娱乐消遣方式、寝室内部及寝室之间开展的学习、交友活动,以及寝室成员的精神风貌、心理融洽气氛、群体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等。

寝室是大学生生活的最基本场所,是大学生群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同一个寝室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彼此的家庭背景、本人经历和早期教育方式都各不相同,导致一个寝室的不同成员具有各自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样一些文化层次相当,但性格各异的学生走到一起,共同生活三年或四年,难免发生摩擦和冲突,寝室文化就是在这种适应与冲突中逐渐形成的。大学生寝室文化从新生入学住进某一宿舍起到毕业离校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松散阶段。寝室群体一经形成,便以该群体的名义与外界发生联系。有许多高校的宿舍在一年级刚入校便四处征寻友好寝室,进行联谊活动。但这时其内部还是处于松散状态,因为刚走到同一宿舍共同生活的同学们仅仅是相识了,各人在寝室里的地位、角色还未明确,相互之间交流还少,只是开始接触,而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常常在同乡之间和凭借第一印象进行,心理上的陌生感还没有消除,对各人的爱好、兴趣、性格等互相不了解。

第二阶段,即调整适应阶段。寝室这个群体一旦形成,为了要能够和谐相处,即使没有外力,成员也会自发地形成某一结构。同寝室刚开始时如同陌生人的聚会,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成员便形成一种较为规范的地位和角色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寝室成员间普遍开始互助,以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为媒介的交往取代了以往的同乡或第一印象的交往。相互之间发生作用和影响,产生一种归属感,并逐渐明确相互的角色和地位关系,寝室成员通过商议有了约束和引导行为的规范和目标。比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寝室内有《寝室公约》,这是成文的规范,还有一种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存在于每个寝室成员头脑里的共同规范的意识。

第三阶段,即具有个性化的群体结构状态阶段。经过一段时期的适应调整,就会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有着显著个性化特征的寝室群体,而具有这种特征的寝室文化就会形成。寝室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就是这个寝室有别于其他寝室的自身的较稳固的特点。每个寝室都会因群体结构不同,比如成员不同等,而表现群体鲜明的个性。比如有的寝室活泼开放,善于交友,有的内倾沉默,有的友爱和睦,有的支离破碎,冲突不断,有的寝室学习气氛浓厚,有的打游戏看电影成风。到了这一阶段,寝室文化基本形成并具有较显著的个性化特征。

二、寝室文化的作用机制和功能

(一)寝室文化的作用机制

1.心理机制。寝室文化对寝室集体的作用主要是在提供社会文化心理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熏陶、心理感染、群体规范、舆论等一些无形的力量来实现的。所谓心理感染,就是通过随意知觉传递他人行为的种种状态和方式。它主要通过心理情绪的传递表达出来,它是对某一行为模式的无意识的掌握。群体规范是指寝室共同体在长期的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它不同于学校的规章制度、法定条例,它不以强制约束发生作用,而是一种心理上的约束力。寝室集体的舆论包含着各种形式的判断,以及寝室成员对涉及他们利益的某些问题、现象的态度。它往往以评价、希望、赞同或者谴责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寝室成员的行为起着很大的约束作用。寝室文化对个体的作用,同样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个体将寝室集体的心理状态非证明非逻辑地直接移植到自己的心理系统里,其心理机制是:感染、模仿、从众、认同。

2.竞争激励机制。寝室文化是否成熟,能否对寝室集体及个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关键在于这种文化内部是否存在着竞争激励机制。在一个思想活跃、充满活力和正气的寝室里,成员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人人都不甘落后,力求保持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领先位置,比如学习成绩、技能和能力等等。在相互对比、竞争的过程中,谁一旦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做出突出成绩,便会得到赞许,从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竞争行为都会产生激励效应。这还取决于寝室文化的健康程度及品味的高下。在一个品位较低的文化氛围中,竞争往往会带来嫉妒,演化为带有虚荣的攀比。

(二)寝室文化的功能

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寝室文化有着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某些功能。

1.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或思想道德品质的导向功能。一个寝室如同一个小社会群体,寝室成员交往的密切和物理距离的缩短易形成彼此团结、信赖、真诚的人际关系。彼此的倾心交谈、热烈的讨论使各自的思维方式相互交流,最终帮助群体成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当然,散漫落后的寝室会起到错误导向的作用。

2.文化选择的导向功能。寝室成员将看到的、听到的、体验到的大量社会信息、校园信息带入寝室,其间进行适时的交流,形成寝室特有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促使选择认同的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排斥否定的文化,实现部分社会化。文明健康的寝室起到选择有益文化的导向功能;散漫落后的寝室容易选择消极的文化。

3.审美熏陶功能。第一,审美意识教育。许多高校都在进行寝室文化文明建设,开展寝室文化的设计竞赛活动。美化寝室成为当今大学校园的一个热点。这项活动是高校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方式。第二,创造美。美育是审美教育和创造美教育的有机统一。保持干净、整洁、美观的寝室能起到陶冶情操、调节心境、愉悦精神的功效。美化寝室是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过程,大学生爱美,更要创造出美。

4.凝聚功能。寝室文化是建立在心理相容基础上的,它所形成的文化环境、氛围和集体舆论,体现了寝室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精神意志等。因而,很容易创造出使全体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的情境,进而形成一致的信念,产生巨大的凝聚力量。这种凝聚力,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及团结互助的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5.中介功能。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使大学生完成社会化任务的重要功能。寝室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在这里,大学生不仅要学会独立生活,具备自理自立的能力,还要学会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通晓各种社会知识。而寝室文化就为大学生社会化模拟了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环境,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中介。

三、结语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生管理部门、宿舍管理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等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营造出积极、高雅、向上的寝室文化和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研究和探索寝室文化的作用机制和建设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寝室文化建设,使广大同学都能朝着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