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黄石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黄石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层党建区域统筹发展的生动实践,初步总结区域统筹党建工作的有益经验,体现了基层党员群众的首创精神。

如何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基于黄石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李建礼

近年来,黄石市委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党建的要求,认真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新途径,统筹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党建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一、准确把握推进区域化党建的时代背景

推进区域化党建是顺应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现实需要,是总结近年来基层党建工作的生动实践,着眼于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推进区域化党建是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二元化结构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为明显,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比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协调发展方面,表现为城乡党建资源分配不均衡,城镇资源相对比较充足,农村党建资源相对匮乏;党建工作基础不够平衡,党建工作水平差异较大。要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就要切实解决工作资源和工作基础不平衡问题。推进区域化,就是着眼于区域统筹,通过不同领域之间、同一领域内不同主体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科学发展,整体推进。

(二)推进区域化党建是尊重基层党员群众首创精神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黄石市各级党组织联系实际,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统筹发展的有益经验。如,在组织建设方面,探索建立了联合党组织、协会党组织、产业链党组织等经验;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探索了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在职党员进社区等工作模式;在党建主题活动方面,开展了“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双联双推”等活动。基层党建区域统筹发展的生动实践,初步总结区域统筹党建工作的有益经验,体现了基层党员群众的首创精神。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就是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将过去的经验做法提升为系统化、科学化的工作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从整体上明确基层党建工作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的思路举措。

(三)推进区域化是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当前,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制约基层党建工作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工作基础问题,突出表现为部分基层党组织“无人管事、无钱办事、无章理事、无场所议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物质基础;必须有效地整合资源,在总体投入有限的前提下,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发展。推进区域化党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解决少数基层党组织工作保障不充分、活动开展不正常、队伍管理不严格、资源分布不科学等问题,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近年来黄石市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初步探索

近年来,黄石市委积极推进区域化党建一体化工作,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联动。主要做法有:

(一)推行组织联建,实现党的组织建设网格化

打破传统做法,分地域、分行业、分产业地建立区域化党组织,实现基层党组织的全覆盖。一是按照“乡镇党委—区域化党组织—村党组织—专业(协会)党支部—专业党小组”的“五级网络”模式,在农村中心村、示范村和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建立区域化党组织,构建以区域化党组织为纽带、村党组织为主体、专业(协会)党支部为骨干、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农村区域化组织体系。二是推行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通过选聘或委任辖区内党组织负责人为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兼职委员,实现单位与社区共驻共建。三是以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重点,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产业相关”的原则,设立园区党组织,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比如,目前已建立黄金山新区开发区工业园联合党支部、大冶城西北工业园联合党支部、铁山区工业企业联合党支部等一大批基层党组织,基本实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全覆盖。

(二)实行党员联管,实现党员教育管理常态化

打破传统的管理区域和界限,通过区域互动、组织对接、协调配合等方式,对党员进行一体化、区域化管理,实现党员教育管理常态化。一是加大对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实践探索“双联双管”模式。积极推行在流入地建立党组织的做法,使流动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编入党的一个组织,都能参加党的活动,都能发挥党员作用。二是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在职党员走进社区,亮明身份,接受监督,服务群众,解决在职党员在社区“身份不明、管理不了、作用不发挥”的难题。三是在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员管理力度。通过建立园区党组织、联合党组织等形式,对党员实行联合动态管理,实现这一领域党员教育管理经常化。

(三)坚持活动联办,实现党建活动效果最优化

围绕共同活动主题、采取联合举措,共同组织和开展基层党建活动,共同评价和衡量活动成效,实现党建活动效果最优化。一是在农村,依托区域化党组织,坚持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富带穷、以好带差,广泛开展互帮互联活动,实现村级之间的协调发展。比如,大冶市实施经济强镇与弱镇之间的一对一帮扶,由市里统一从经济强镇选派干部到相对落后的乡镇任职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二是在社区,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广泛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党建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以区域党组织(园区党组织)为单位联办党建活动。建立区域党建活动轮值制,将党建活动明确由区域内各企业党组织分别承办,承办企业的党组织书记相应担任区域党组织执行书记,负责活动的筹划、组织和实施,从根本上解决单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难以有效开展党建活动的难题。

(四)倡导资源联享,实现组织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坚持实现区域内党组织共同建设、共同使用、共同管理、共同维护基本活动阵地、基本活动制度,实现基层党组织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一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按照“区域统筹,联建、联管、联用”的原则,依托开发区管委会和基础条件较好的非公有制企业,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一批区域性党员职工活动中心,解决单个企业活动阵地不足的问题。二是有效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在县(市)区、街道、社区分别建立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构建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主导、党员干部为主体、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平台的综合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整体水平。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思考

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要在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把区域化党建工作统筹起来,形成城乡互动、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各级党委要把推进区域化党建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细化考核。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都要发挥党建工作领导机构的作用,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进一步整合力量,形成工作合力。要将推进区域化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分领域建立推进区域化具体考核标准,重点考核组织体系是否联建、党组织和党的工作是否全覆盖、党建活动是否联合开展、党建资源是否得到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等,通过区域化考核,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整体发展。

(二)统筹区域基层党组织体系

要适应我市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趋势,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构建城乡一体、区域互动、灵活有效的党组织体系。着力完善在城乡新经济社会组织、产业链、专业协会、集贸市场、社区楼宇、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中建立党组织的模式。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村(社区)与园区联建党组织的方式,继续探索“城乡联合党委”等工作新模式。

(三)完善区域统筹的互助机制

引导党建资源向基层合理流动,建立和完善区域党建工作经费、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机制,建立区域统筹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实行区域基层党组织活动场统筹规划,实行集中建设、综合利用。加大财政和党费的支持力度,全面贯彻《黄石市关于进一步落实基层党组织活动经费的通知》精神,多渠道多途径统筹区域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强化基层党务工作经费保障。继续深化区域党组织结对共建,着力推进机关部门、城市社区、园区和企业党组织与村、农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丰富共建内容、创新共建形式、拓展共建载体、形成长效机制。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创共建主题实践活动,搭建区域交流平台,确保取得实效。

(四)建立区域化党员管理机制

针对新时期党员队伍特点,推动区域党员管理体制创新,加快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联共管、区域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边互动、共同负责的原则,完善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办法。城市社区、“两新”组织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要主动接纳在本社区、本单位居住、就业的流动党员,形成双向互动式管理。积极探索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的新方法,建立区域共育的党员动态培养模式。建立组织部门与其他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健全市、区(县)、镇(乡)街、村(社区)四级党员服务体系,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服务。运用现代网络平台,实现对党员管理、服务、教育的网络化。

(五)统筹区域人才培养选拔机制

拓宽干部选任渠道,注重把优秀干部选拔到基层领导岗位,鼓励优秀人员返乡创业、回村任职。探索建立村、社区、非公企业等城乡基层党组织书记互挂、交流制度。探索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派办法。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党组织任职、挂职或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完善村级后备干部制度,继续加大到村工作大学生选拔力度;加大面向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力度,逐步形成面向基层一线的人才选拔链,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基层工作。加大基层干部培训力度,大规模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健全和完善村干部报酬保障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社会养老保险和关爱工作机制。进一步改进考核机制,营造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黄石市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