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领导者创新能力的思考

提升领导者创新能力的思考

时间:2022-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升领导者创新能力的思考高 波 陈先春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源泉。领导者的创新能力是领导者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做出新成绩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无疑需要领导者各种能力的全面发挥。

提升领导者创新能力的思考

高 波 陈先春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源泉。十七大报告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作为肩负着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的领导者,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提升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提出的动态发展理论中的主要概念。他认为,经济本身存在着一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这就是创新活动,而且正是这种创新活动引起了经济的发展。他所说的“创新”,是“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发展。所谓创新,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从事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活动,是一个获取创造成果的动态过程,其最终结果表现为首创出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事物。创新活动具有新颖性(又称首创性)、突破性、适用性、艰巨性等特点。所谓创新能力,是创造主体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领导者的创新能力是领导者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做出新成绩的能力。它是由一系列要素组成的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这些要素包括能敏锐地、迅速地、准确地抓住问题要害的洞察力,能超前把握事态发展趋势的预见力,能统观全局、驾驭复杂局面、拓展思维空间的战略思维能力,能迅速获取、充分地占有、科学地筛选信息的能力,能有效地整合资源、整合利益的能力,以及勇于开拓和善于超越的求变能力等。从创造主体看,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观念等的综合反映。从创新结果看,创新能力则体现为思想创新、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思路创新、环境创新等。领导者的创新能力体现了知识、技能、智慧的统一与综合,是基本能力中层级更高、形成难度更大的能力。在国际形势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国内形势处在复杂多变的改革关键时期,提升领导者的创新能力,不仅是领导者个人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也是由领导者肩负的领导职能的要求决定的,更是由客观环境的变化对领导者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提出的挑战所决定的。

第一,是由领导者的社会角色在社会活动中特有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如果说创新力作为一种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对于非领导者个人也很重要的话,那么,对于领导者则意义更重大。领导者作为社会各级组织的组织者、指挥者、决策者、领路人,他的这种社会角色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决定他们提高学习力与创新力的立足点、出发点、着眼点和目的与非领导者的个体行为完全不同。一个是为个人,一个是为组织;一个是微观,一个是宏观;一个着眼于某一方面的发明创造,一个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着眼于决策创新、用人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创新、思路创新等。在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变化无常、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领导者只有不断提高学习力与创新力,才能推动组织变革,促进社会发展,实现追随者的愿望。

第二,是由领导职能的本质要求决定的。所谓“领导”,最基本的含义是率领、带领和引导、劝导、诱导、指导。所谓率领和带领,即走在时代前面为其所领导的组织以及其追随者领航导向,所谓引导、劝导、诱导、指导,即不仅要告诉追随者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还要有效激发他们的潜能最大的发挥。美国著名领导学家华伦•本尼斯认为,领导者与管理者的本质区别在于:领导者是“做正确事情的人,而不是正确做事情的人”。所谓做正确的事,就是推动变革,进行创造,追求发展,鼓舞士气,提出问题和勇于挑战。因此,必须“关注方向、前景、目标、意图、目的和效果”,而不是效率、方式和短期行为。这正是对“领导”本质内涵的深刻揭示。在风云变幻的环境条件下,领导者要履行好“领”与“导”的职能,不仅要有学识、见识和胆识作基础,还要有主见、远见、创见作支撑。如果没有审时度势、深谋远虑的战略思维能力,没有探讨变革、独辟蹊径的本领,就有可能迷失方向,组织之舟就有触礁翻船的危险。由此可见,具备较强的学习力与创新力是履行领导职能的必然要求。

第三,是由领导环境对领导能力提出的挑战决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下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带来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利益需求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各种关系的复杂化。因此,有人说,未来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什么招数能以一变应万变呢?只有具备持续发展的创新力,才能不断发现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才能适应新变化、追赶新潮流、把握新动向、新趋势、开拓领导思路、创造新方法、拓宽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我们领导的组织就会永葆青春与活力。

第四,是由提高领导效能、实现领导目标的作用决定的。从领导的效果看,创新力具有决定性作用。领导活动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无疑需要领导者各种能力的全面发挥。然而,在领导过程中,决断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整合资源能力等固然很重要,但如果不把创新力融注于领导活动的全过程,融注于决策、用人、沟通、激励的各个环节,那么,无论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还是选才用人;无论是组织指挥,还是沟通协调;无论是进行机构设置还是进行制度建设,都可能失效。领导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决策失误、重复建设所带来的巨大损失都说明了这一点。创新力对于领导效能的作用,就像阿拉伯数字中一串0前面的那个“1”一样,因有了这个“1”,后面带的0才有意义。带1个0,即为10,带4个0即为10000,如果没有前面的“1”,后面的“0”皆成为无效数字。

二、提升领导者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创新能力是领导力的灵魂,是衡量领导力强弱的根本标志。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直接决定领导效能和质量,因此,提高创新能力具有根本性意义。从当前领导实践看,领导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领导者创新力缺乏或不足。创新能力不够主要表现为:精神上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害怕失败、不思进取;工作方法上习惯于按老经验老办法办事,习惯于拿本本去框实践,搞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贯彻上级精神习惯于当“传声机”照本宣科,照抄照转,不结合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工作态度上习惯于从众附和、跟风赶浪,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创见;思维方式上习惯于单向思维、静态思维等等。如果再不注重领导者的创新力的提高,必将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执行。

创新能力的形成是由一系列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升领导者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方法与途径:

一是要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创新愿望、动机和意图。长期以来,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总是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习惯于顺向思维,循规蹈矩,事事都要找依据、按惯例。这种唯上、唯书的思想观念束缚了我们的手脚,影响了发展的进程。要提高创新能力首先要强化破旧立新、寻求变革、开拓新局面的创新意识。

二是要强化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无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体制创新,都需要创新者具有相应的理论修养和文化功底。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任何伟大的创新之举,无不来自点点滴滴的积累。唯物辩证法认为,只有通过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三是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洞察力,是指能从平凡的事例中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找出实际存在与理想模式之间的差距,能觉察到别人没注意到的细节和变化的能力。洞察力与观察力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透视性和深刻性,它能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具有卓越的洞察能力,就能见微知著,深刻了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经济科技的发展动向,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四是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新观点新思路来自合理的想象。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想象力,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它是指人们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对于领导者来说,超凡的想象力可以激励领导者树立正确的理想,实现宏伟的蓝图,可以帮助领导者超越时空限度,追溯过去,预见未来,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五是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坚强的意志力,是领导者一旦确定目标就持之以恒地坚持到底努力促使其实现的心理品格。它在行为上表现为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任何创新活动都不会一帆风顺,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要求创新者必须具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和承受压力的心理素质。

六是要培养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新是对现有理论和实践的适度超越,是对某种利益格局的勇敢突破,因而难免遇到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抵制和反对。因此,创新必须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过人的胆略。如果患得患失、怕这怕那,不敢去试、去闯,担心失去名利、权位,一切照老办法干,照老路子走,工作就不会有新的起色,事业就不会有大的发展。有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就敢于超越自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突破传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冒险,因而就会有新思想、新理论、新办法的产生。

七是要培养审时度势的预测能力。只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物,才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科学预测需要审时度势,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所谓审时度势,就是通过对客观形势的观察,审视时机的出现,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不仅包括着要从纵向横向多角度,时间空间多纬度,动态静态多状态,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全面地了解和把握世界局势;而且还要善于融会贯通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把握事物的过程和规律。具体讲,一是眼界视角要宽广;二是观察方法要科学。所谓眼界视角要宽广,就是作到邓小平说的三个面向,即:从空间视角上要“面向世界”。也就是说无论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还是制定某项发展目标,要注意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状况,把握其政治格局、经济走势,文化特点,同时还要把本国本地本企业的发展状况放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态势中进行比较和衡量,从中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找准自己在世界“棋盘”中的位子;从时间深度上讲要“面向未来”。面向未来就是在谋划过程中,要着眼于未来,并把审视过去、分析现在结合起来观察,从中了解时代发展的趋势,以使我们的谋划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政治高度讲就是要“面向现代化”,这直接关系党和人民的前途和根本利益。“面向现代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聚合点和落脚点。“面向现代化”就是在谋划时要把使命和奋斗目标置于时代发展的趋势中去观察,把“国情”置于“世情”中去判断。从而在把握实现目标的速度和进度、理想与现实的状况中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战略目标。所谓方法要科学,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判断国内外形势,尤其要善于运用辩正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八是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关键。创造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的思维材料,去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思维方式上,就是坚持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和超常性,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所谓多样性,就是在方向上既要坚持顺向思维、又要坚持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在思维方法上既要坚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又要坚持发散思维与集合思维,更要坚持战略思维与系统思维。所谓超常性,就是在思维的过程中,想别人所未想,勇于破旧立新,勇于标新立异。在思维态度上,就是要善于权变、勇于求变。权变是要因领导对象、领导环境、领导任务的不同而变革领导方式和工作思路。求变是根据发展大势的要求主动推行变革。在思维工具上,要有意识地开发大脑思维潜能。人类发展至今,大脑愈来愈发达,一个人脑细胞总量已超过150亿,而人穷其一生只用其百分之几。人脑的巨大容量为每个人都可能吸收、消化、储存数以亿计的信息、知识量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荣获1981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的美国心理生理学家斯帕利教授告诉我们: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主要是语言、计算、逻辑思维功能,是理性脑。大脑的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的功能,是创造脑。大脑左右两半球间约有20亿根神经纤维互相联系着,每秒可由一侧向另一侧传送400亿次冲动信息,从而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紧密配合、功能互补并具有转移机能效应的控制系统。这就告诉我们,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注重左右两个大脑潜能的同时开发,尤其是开发右脑的创造潜能。

(作者单位:武汉市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