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产党员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共产党员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产党员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兼论党的先进性在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利益是发展的原动力,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的共识。共产党员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党早就明确宣布的,现在又重申这个问题,我认为既是党建理论的迫切需要,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抗战胜利后,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为争取国内和平做了最大努力。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历史。
共产党员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_兼论党的先进性在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_与守望同行

共产党员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兼论党的先进性在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利益是发展的原动力,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的共识。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地谈到利益,当然也谈到“特殊利益”。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特殊利益”是指不恰当地置于社会利益之上的个人利益。是“不应该属于自己的、不合理的、非法的个人私利”。

共产党员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党早就明确宣布的,现在又重申这个问题,我认为既是党建理论的迫切需要,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为什么说共产党员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一)这是党的性质所确定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反映在党的纲领路线上,就是始终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为实现和维护这个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在新民主义时期,党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掀起了工农运动、参加北伐战争,都取得了辉煌成果。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我们党为了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又创建了农村根据地,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为挽救民族危亡,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为争取国内和平做了最大努力。后来又进行解放战争,解放了全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制度,带领全国人民掀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特别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拨乱反正,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使党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和落实。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历史。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对于党的性质的认识和实践,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好在经过二十多年的拨乱反正,我们党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所以,十六大修改的新党章一开头就对党的性质作了“两个先锋队”的规定。

img25

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的独立的运动”。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声明: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名字是标志,也是旗帜。它表明“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二)这是党的宗旨所规定

党章第二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制度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能获得任何私利和特权”。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有一句话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还强调: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把人民的冷暖和愿望牢记心头,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定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这是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新概括。

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带来这样那样的一些影响。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保持共产党员人的革命本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可以说,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利益问题,就成为衡量共产党员的党性纯真与否的试金石。

在挑战与考验面前,大多数党员是好的,他们能够把个人的价值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同为党为国分忧结合起来,为党在现阶段的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实现不懈地奋斗,毫无保留地奉献。

但同时我们一定要看到党员中存在的问题。确实存在少数党员,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倾斜。有的党员攻击、嘲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把廉洁奉公说成是“傻气”,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成是“过时”,忘记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有的党员把金钱和权力作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跑官要官,腐化堕落,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不可否认,在我们党内少数党员身上确实存在既得利益的思想倾向。简单地认为我们党内已经存在既得利益集团,还缺乏足够的理由。但完全否认既得利益和既得利益集团发展的倾向,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现实生活中,既得利益集团在个别地方、个别部门有正在逐渐形成的趋势。

(三)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所决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它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强化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因为执政理念是执政的思想基础,直接关系到执政的内容、方式、目的、方向。执政理念的核心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

可以说,我们党在革命成功的时候,是有一定的“为民”执政意识的。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对全党提出“两个务必”的要求。改革开放之后,党的“为民”的执政理念真正觉醒。“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使党的执政为民理念进一步得到强化。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特征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为民”的执政理念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这是党为提高执政能力和防腐拒变能力而作出的战略思考。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20世纪的最后10年,苏联共产党、印度国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尼专业集团、日本自民党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国民党相继失去政权,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些党有的有着百年历史,有的单独执政达74年之久,他们纷纷下台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在中后期不断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与广大人民的政治愿望与利益诉求越来越脱节和对立,降低了人民群众对政党的政治认同度,失去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不能不说是深层次的一个原因。可以说,苏联的剧变很大程度上是既得利益集团的“自我政变”。叶利钦执政时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家中原来的共产党员占85%。美国一专门研究俄罗斯问题的工作小组负责人费兰克·希福德说:“(苏联)共产党是唯一一个在他们自己的葬礼上致富的党”。

现代的政党政治中,作为执政的党,其政治基础何在?依靠力量何在?这是世界各国执政党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我们党凭什么执政?凭的就是先进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哪里?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党的理论和纲领上。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就是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共产党员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二、现阶段党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人民范围扩大的问题

人民是由不同的阶级、阶层构成的一个最大的复合体。人民是一个不同时期有不同范围的历史范畴。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了1956年,整个社会就剩下了两大基本阶级和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这就是当时人民的范畴。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以“三个有利于”为出发点,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随之而来的是私营主及个体工商户的出现和发展。据统计,1989年以来,我国私营企业每年注册户数增长34.3%,到2000年11月底,全国私营企业已有170万户,注册资本12480.1亿,个体工商户2681.3万户,注册资本3319.1亿元。

过去“人民”的范畴是劳动者,现在把投资者作为生产要素吸收进来,承认投资是一种付出较大的具有劳动性质的活动。人民的范围扩大了,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包括台湾、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

(二)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

追求执政是世界上一切政党的共同特点。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公共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将执政的权力委托给党,是希望我们党为他们谋取更多更大的利益。所以,党要永葆先进性的价值品质,就必须在思想上把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利益作为基本的价值观念;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作为唯一的价值追求。

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首先,要维护好人民现有的合法权益。要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落到实处,就必须做到依法行政,防止发生和坚决纠正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其次,要实现好人民的各种利益。就是要实现以物质利益为基本内容又包含着精神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总体利益。再次,要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三)兼顾各阶层利益,维护社会利益结构的均衡

人民利益既包括不可分割的整体利益,也包括各方面的局部利益。而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引起了社会经济成分和社会阶层的多样化。从社会阶层来说,工人阶级发生了分化,农民阶级出现了流动,各种新的社会阶层正在不断涌现。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研究报告和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社会已分化成十个主要社会阶层,社会阶层的分化带来利益的分化。在我国现阶段,利益主体更为多元,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利益需求更为多样。这种利益的分化,既有经济层面、社会层面,也有政治层面的。例如:在国有企业改制、兼并和破产中产生的下岗失业工人,他们急切地需要解决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再就业问题;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成为农民工,他们迫切需要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待遇;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经济地位稳定以后,必然要在政治上提出自己的诉求。据第四次全国抽样调查显示:76%的私营企业主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

因此,我们党必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要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把维护社会利益均衡作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的基础。关心民众疾苦,切实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实现执政基础和社会结构的有机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使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力量源泉。

(四)突出弱势关怀,把普遍劳动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要在兼顾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前提下,优先考虑工人、农民等普通劳动者的利益,这是中国目前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决定的。处在社会底部的普通劳动者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但作为个体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又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据北京市统计局对2000户城市居民进行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5637.8元,比2003年增长12.6%,低收入家庭的增长水平低于高收入家庭,20%高收入和20%的低收入家庭由上年的3.4∶1扩大为4∶1。2004年初,中国社科院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中国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8升到2002年的3.1。如果把各种福利的因素考虑进去,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4至6倍。由于生产资料占有和信息获取的不对等,我们的贫富差距已接近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

因此,突出弱势关怀既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执政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三、共产党员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和人民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共产党员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并不意味着否定共产党员的个人利益,我们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前提就是承认个人利益,并把个人对自身合法利益的追求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诚然,共产党员有觉悟的先进分子。但同时作为活生生的人,也有作为生物人应具有的一切需要和作为社会人应拥有的一切权利。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员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利益。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共产党员的利益观要比一般社会成员有更高的标准,必须始终遵循党早已明确提出的原则:

1.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有坚定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矢志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任何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坚持做到:组织利益高于一切,群众利益大于一切,工作利益重于一切,他人利益先于一切。

2.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当个人利益同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党员要自觉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在各种危急关头,应当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维护人民利益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孔繁森曾经说过:“一个人爱到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在当今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必须把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奉献精神和利益原则的关系

有人觉得,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其本质是“利己”的,而奉献精神的本质是“利他”的,把二者看成是对立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所谓奉献精神,就是指为了正义和真理,为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个人能自觉地舍弃自身利益的一种高尚品格。所谓利益原则,就是人的思想行为的产生、变化最终是由特定的利益动因所支配和决定的。因此,需要把人们的付出和报酬挂钩,使人们的付出获得相应的利益。它是进行社会财富分配以及奖惩的基本依据、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式,也是调动人们积极性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强调奉献精神,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强调利益原则,是为了满足个人需要。二者尽管内涵不同,存在着重大区别,但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二者又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

共产党员是全社会的先进分子,理应有更高的觉悟,应该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作为自己应有的政治品格,作为自己人生的一贯追求。

该文获全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征文优秀论文二等奖(2006年3月),刊于《实践制度理论》一书;并分两部分刊于《共产党人》2005年第9期和《思想财富》2005年2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