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者要有自己特殊的“场”

记者要有自己特殊的“场”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记者要有自己特殊的“场”“场”这一词借用了物理学的概念,一般有所谓“磁场”、“电场”之谓,“场”可以理解为区域、范畴。一个记者处于采访环境中,需要有自己的“场”,即圈子。以都市类媒体崛起为标志,记者们与往昔不同的“场”开始出现了。在新媒体出现兴旺之际,就是新型记者营造自己的“场”的新时期。主要靠快速地进“场”。

一、记者要有自己特殊的“场”

“场”这一词借用了物理学的概念,一般有所谓“磁场”、“电场”之谓,“场”可以理解为区域、范畴。而用在采访主体上,则有“领域”、“圈子”之义。一个记者处于采访环境中,需要有自己的“场”,即圈子。这个圈子多指活动的、能够接受新闻信息源的区域。一个记者不仅有朋友,还有自己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的信息源,或者叫耳目,这与过去的记者采访大不相同。过去很少有都市类媒体,像报纸几乎是清一色党报,也有极少数晚报如《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但所占比例极少;也有电视台,但基本要播党政新闻,频道非常稀少。总之,媒体偏少,记者不多,这种情况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期都没有根本性的改观。记者的采访大多局限于“上头”即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对于“下头”也有关注,但是远远没有“上情下达”那么占据主流。记者采访的活动区域非常有限,加之“社会”没有得到解放,“大政府、小社会”使得可采访的内容都偏于干瘪、贫乏,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全民奔向勤劳致富之路以后,社会生活开始丰富起来,社会行业开始增多,人们的流动变得频繁,由此熟人社会逐步让位于陌生人社会。总之,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样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到了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于是更加绚丽的生活大幕拉开了。记者采访的天地一下子变得更宽广了。以都市类媒体崛起为标志,记者们与往昔不同的“场”开始出现了。记者开始活跃于社会众多阶层和行业之中,捕捉那些新人、新事物,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事实。过去谁能想到有那么多奇人轶事隐藏在社会生活中呢?交通运输业、服务业、中介、培训等新产业,慈善、公益、环保、医疗等公共事业,小企业主、个体户、经纪人、农民工、自由撰稿人等新阶层都涌现出来。在新媒体出现兴旺之际,就是新型记者营造自己的“场”的新时期。记者要自己去观察了,面前是一个广阔无边的天地,没有固定的采访对象了,没有那么一相情愿的内容了,一切要靠自己了。自己去闯出一片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可以得到丰富的信源。

至此,所谓“场”,就是信源,也即自己能够得到可靠消息,及时采访到许多自己需要的内容。固然有些媒体为记者分片分线:文教口、政法口、经济口、农村口等,但是除了这套老旧的分口方法外,记者已经更多地变“机动”了,处于随时待命阶段,以应对突发事件。记者采访现场往往没有接待人员,或者随机访问群众、官员,他们与记者的利益不相干,想说就说,不想配合转身就走,记者也无可奈何。记者要有自己的信源,就是保证会有人主动提供消息,能临时找到那些可采访的人。这可以说是记者的本事,更是记者对信源的驾驭能力。记者要进“场”,就要营造利于自己采访的关系领域。要交朋友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找到“场”,由此顺藤摸瓜,接近信源,得到第一手资料。

地方记者对自己所在的城市、地区要熟悉,对常跑的行业圈子更要熟悉,一旦有事情发生就能快速反应、及时赶到。一番探访之后得到材料了,任务就算完成了大半。全国性记者得到赶赴某地方采访的指令就匆忙赶赴采访目的地,这很可能是自己从未去过的地方,怎么采访?主要靠快速地进“场”。在当地人生地不熟,从何入手?根据情况不同,记者从边缘入手也能够迅速进入采访氛围,与出租车司机、宾馆服务员、饭店主人、路人等套近乎,缩短心理距离,不断地打听情况,获得线索,很快就能熟悉当地情况。可见,进“场”就是迅速熟悉采访环境、接近信源,为顺利采访打下基础。老练的记者都不会被陌生的选题和地方难住,主要是会快速进“场”。可见,“场”由人造,就在自己的积极掌握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